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逃離北上廣Ⅰ·北京太勢利

第18章 4、北京歡迎你,路過

中華英才網於2008年11月推出的“北上廣深四地就業環境”專項調查顯示,四地都有接近或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選擇了“壓力太大”,這基本上成了四大城市就業環境的共性。在關於“哪些詞最能反映所在城市特點”的調查中,廣州和深圳的受訪者選擇“壓抑”的比重分別高達47.56%和46.7%;與這兩地相比,北京受訪者選擇“排外”的比例最大。此處的排外,可以直接理解為北京對外來者設置的高門檻。 北京是最適合你職業發展的“天堂”嗎?在你鐵了心要擠進這座城市,或在城裡感到前途迷茫時,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同時,擦亮眼睛,看看你選擇棲居的北京,有哪些缺點將直接考驗你的“容忍力”。 除了前面提到的戶籍障礙和人脈的重要影響力之外,隱性就業也是困擾青年人,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的重大問題之一。

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2003年3月的調查,在北京高校畢業生中,74.8%的人首選在北京工作,排除掉北京生源後,非北京生源的畢業生首選北京的仍佔69%。正是這種選擇預期的高度集中,使北京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人才“黑洞”。 面對畢業生的大量積聚,對所需人才的篩選除了強調學歷、專業外,北京市還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戶口,不斷加高外地生源畢業生的“准入門檻”。一個在京就讀的外地生源畢業生要想在北京找到工作並順利完成就業派遣的全過程,必須具有學校根據一定標準落實的“留京指標”和用人單位經由上級人事主管部門核准的“進京指標”。否則,因不能解決落戶和檔案問題,就不能與用人單位、學校簽訂就業協議書,繼而無法取得就業報到證,不能進行就業派遣。這一制度的設置,確實使得一些外地生源的畢業生對“進京”望而卻步,但也有畢業生對在大城市“淘金”情有獨衷,即使不能解決戶口、檔案問題,還是“留”了下來,只不過他們沒有按照規定程序“落實就業”,僅是以“打工”的形式“漂”在大城市,成為了所謂的“隱性就業者”。

隱性就業特指畢業後找到了工作,能夠自食其力,但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與用人單位、學校簽訂就業協議書,參加工作但不能派遣,戶口和檔案存放在學校或打回生源地的就業情形。近年來,大學生隱性就業者的出現並增多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發起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59%的人表示自己身邊存在“隱性就業族”。 《北京晚報》2009年的報導稱:“大量'85後'大學畢業生已從去年開始進入社會。他們大都思維活躍、嚮往自由,很多人在就業時選擇開網店、做翻譯、撰稿,甚至同時兼職打幾份零工。不過,大多數人就業的初衷仍是找一家常規、穩定的單位,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未果,才最終走上隱性就業之路。一位在網上開店的網友發帖表示:'畢業時由於沒有什麼具體的職業規劃,於是就去憑興趣賺錢。現在經營的還算不錯,所以就業到底是顯性還是隱性並不重要。'”

“但並不是所有的隱性就業者都是一帆風順的,許多隱性就業者都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體育學院畢業的小王現在做兼職健身教練維持生活。'受金融危機影響,又恰逢淡季,目前兼職的工作驟減,這樣下去連房租和水電費都快交不起了。'” 生活的動盪不安,是隱性就業族群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所謂“安居才能樂業”,在福利分房與己無緣、大城市的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大多數隱性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選擇了租房。然而,租房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每月支付幾百元、上千元的房租姑且不論,經常搬家、居無定所又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定感。與人合租固然可以減輕經濟上的壓力,但又必然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所以,能夠在自己工作的城市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應該是絕大多數隱性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最現實的夢想。但是,貸款買房所需要的穩定的還貸能力與隱性就業者職業上的不穩定性恰恰是一對矛盾。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的專項調查文章指出,除4.6%的人“自己購房”和10%的人“借住在同學宿舍或親友家中”外,85.4%的人都是租房居住。其中,“與別人合租”、“自己獨租”和“單位集體租”三種情況分別占到被調查者的49.6%、28.3%和7.5%。 “有被訪者無奈地表示:租房就是浪費,把租房的錢攢下來買房才算正道。可是以現在的工資水平,買一套幾十萬元的商品房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什麼時候才能像北京人一樣享受住房公積金,購買經濟適用房?” 當然,隱性就業要面對的還遠遠不止於此,醫療等社會保障的缺乏、“漂”在北京城的孤獨感,等等,都是你一旦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這種就業狀態後,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楊立雄說:“'隱性就業'確實能解決金融危機下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是目前來看,“隱性就業”只是把問題和矛盾後延了,沒有治本。楊教授說:“我國老齡化時代步步逼近,人的壽命在增長,一些年輕人還沒有意識到參與社會保險的重要性。但他們終將老去,也終將需要醫療和養老保障。” 中國人喜歡說“成家立業”,如果你打算在北京尋求職業發展機會,就相應要考慮到定居在這座城市的問題。這裡的生活是否適合你,也應該是你要不要選擇在這座城里工作的參考條件之一。 在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時,“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淨整潔無污染”和“空氣質量好”是成為“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

北京的沙塵污染嚴重,向來是這座城市的一塊心病。藉著奧運之機,北京實現了“藍天目標”。但和國內其他地區一樣,北京尚未將2.5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即PM2.5)納入日常監測體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石廣玉博士及其同事2006-2008年夏季的觀測表明,2008年北京大氣中細粒子氣溶膠數濃度與往年相比並沒有減少,且0.3-0.5微米粒徑範圍反而有所增加,它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的污染。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8年11月13日公佈的一份關於“棕色雲團”(Asian Brown Clouds,ABC)的報告,進一步放大了人們的擔心。棕色雲團的成分包括含碳顆粒物、有機顆粒物、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等,其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的燃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經確定的全球13座棕色雲團熱點城市,就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座城市。這種棕色雲團對於人類健康也有巨大影響。空氣中PM2.5濃度每立方米上升20毫克的話,中國和印度每年會有約34萬人死亡。而粗略估計,棕色雲團相關的PM2.5所致經濟損失,分別佔中國和印度GDP的3.6%和2.2%。

雖說,2008年北京花了265.7億元在環保投資上,以此喚回久違的藍天白雲。但是城內“熱島效應”猖獗,以致有人喪命,卻並非聳人聽聞。 2010年7月,北京經歷了12個桑拿天,成為十年來最熱的七月。英文《中國日報》發表專欄文章稱:北京城市中心區域的平均溫度要比郊區高出5-7攝氏度。地圖上顯示極端高溫的深橘黃色區域全集中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地帶。很明顯,隨著我們日益邁向城市化、現代化,恐怕就沒有考慮到商務中心區,也就是所謂CBD會造成了城市熱島的效應。按照一家北京的報紙的說法,北京的六城區已經變成了“超級熱島區”。 增加城市的綠地,是減輕熱島效應的方法之一。儘管北京雄心壯志地計劃要增加自然植被的區域,但其他藍圖卻優先考慮建設成群的高層建築。

舉例來說,儘管朝陽區已經成為最大的城市熱島,但現在還在計劃在三、四環之間再建設一個新的商務區。北京南部的丰台區也計劃要建設一個新的金融區,要建一座北京最高的、標誌性的建築物。在朝陽的CBD和丰台的新金融區裡只有大片的高層建築,卻沒有相應增加大綠地。 2010年,由《南方企業家》等多家媒體根據入選城市的綜合實力、民生滿意度、婚姻美譽度、生活水準等指標綜合後評選出中國十大最幸福城市。按照名次前後排列,這十座幸福之城分別是:杭州、珠海、長春、青島、成都、桂林、大連、昆明、長沙和天津。 北京榜上無名。 2006年6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首發的《宜居城市藍皮書(北京)》指出,無論是自然環境舒適度,還是人文環境舒適度,北京與宜居城市的距離均相差甚遠。其中,房價是影響北京宜居水平的一大因素,逾九成居民認為目前北京市房價水平太高。

這本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選取了生活方便性、安全性、自然環境舒適度、人文環境舒適度、出行便捷度以及健康性六大類32個分項指標,通過上萬份問卷調查,綜合統計分析得出居民對宜居北京的總體滿意度為63.8分(滿分100分)。 住房、交通、人口,還有空氣,是北京實現宜居城市的四大瓶頸。 你可以一個剛畢業的外地大學生的身份,簡單設想一下“漂”在北京的生活。你可能蝸居,住在蟻族聚居的城中村,或者3.0版的膠囊公寓,睡夢中經常磕到牆壁。找工作時,那些好職位都被“潛規則”了,你只能找到一份月薪在2500元左右的工作(蟻族的月均收入為1956元),總比那些“零工資”的伙伴強吧。但上班地點離住處實在太遠,你每天天剛亮就騎自行車到地鐵站,然後換乘公交,基本上要耗費近5個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你又始終不敢懈怠,拼命加班,沒錢也沒時間娛樂、交朋友,更不敢亂花錢。而這樣,在北京城裡買一套房子,還得是拼死拼活工作攢錢25-30年之後的事情了……

在北京生活了5年時間的小任非常明白他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現在供職於一家軟件公司。在北京,生活環境是讓他不滿意的。若非因為工作,他根本不可能呆在北京,並且一呆就是5年。 在面對“你覺得北京是否宜居”這個問題的時候,小任非常肯定地以一個字加以明確——不!他否定這座城市的理由其實很簡單:空氣不好、交通不好、消費過高。對這些問題,他像大多數在北京生活的人一樣,顯得一籌莫展。 26歲的小任在北京曾經參與過一起團購,試圖通過團購買到一套小面積商品房,但是這起團購由於組成人員的繁雜及開發商的討價還價不得不宣告解散,眼下他仍沒有買到房子。小任認為,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不過他並不認可城市發展一定需要犧牲人們的空間。而留給他這樣一個外來者的選擇,只剩下一種,就是“用時間換空間”,為此,他深感無奈。 “如果我的生活像一卷錄影帶一樣,我一定要找到我22歲時候的那段帶子,我一定要重新播一遍。那時候,我就會選擇和我的愛人回到老家,買一套不大的小房子,和我的孩子、爹媽在一起,安安穩穩地過日子。”電視劇裡的台詞或許已經令不少北漂族開始重新盤算去留問題。 對大部分“北漂”們來說,這座城市為高端人才編織的“北京夢”並不屬於他們。北京能給予他們的幸福大致相同,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因為當初的夢想,因為現實造成的嚴重差距導致你不得不前往大城市追逐更好的生活。為此,你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但是,北京最殘酷的地方就是:你堅持下去了,就一定能成功嗎? 2010年8月2日,北京市發布了《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綱要》首次提出京津冀高層次人才可自由落戶等政策。楊開忠,《綱要》編制組首席專家、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表示北京將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屆時,無論是涉及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學還是醫療社保,都將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 這項政策再次表明,向來都是“獨大”的北京,再次放低了身段,將戶籍這道門檻又降了一格。但是,仍然要提醒你注其中的關鍵詞彙:高層次人才。 顯然,北京在築高流動人口進京門檻、清理城內“低素質”人群的“康莊大道”上,一往無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