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逃離北上廣Ⅱ·上海太昂貴

第8章 4、結婚別苗頭

上海話裡的“別”,有比的意思;苗頭即端緒、預兆、因由。章太炎《新方言·釋器》:“茅,明也……今語為苗。諸細物為全部端兆及標準者皆謂之苗,或云苗頭。今俗言事之端緒每雲苗頭是也。”所以“別苗頭”,即是在事情的發展剛出現端倪時就要一爭高低的意思。評彈《女蜻蜓》:“有時和尚道士一起做法事,彼此別苗頭,還要好白相。” “別苗頭”最初指農村莊稼漢比誰家的稻苗長得好,後來才漸漸變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詞。在石庫門裡,婚姻是最需要別苗頭的事情了。 因為在上海談情說愛,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不久前,在上海世博園芬蘭館內舉行的一場“富豪相親派對”,門票就要30萬。這就是愛情在上海的定位,想要進來就得跨過門檻,而這道門檻就是經濟實力!請問,你有錢嗎?

“你買房了嗎?” “你買房貸款了嗎?” “你的房貸還剩多少?” 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杜曉樺,對滬上白領的婚戀觀調查發現,這是上海白領女性在各類相親活動中最常問的前3個問題。 作為標準的美國人,杜曉樺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很驚訝。 “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問這種問題。在美國,如果男女一見面就這麼問,很'土'的,就好像'巴子'。”杜曉樺說:“有個被訪者要求對方有BMW(寶馬轎車)。我就不明白,她到底是找男朋友,還是找BMW?” 她隨後發現,不止是上海本土白領女性相親時會向男方提這樣的問題,一些外地來滬發展的單身白領女性也同樣愛問這樣的問題。這自然就和上海整體的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在這座紙醉金迷的城市裡待久了,你會不自覺地被各種活色生香的光景吸引,而且趨同。這也就是“魔都”的腐蝕性。

近幾年,名目繁多的各類相親派對在上海越來越熱。但是,因為市場的火爆,出現了“騙婚”等現象,致使上海不得不於2008年出台新規,“要求徵婚者必須提供真實可靠,同時一天內不得相親兩次。”由此可見相親在上海的盛行程度。 杜曉樺在調查“白領父母相親團”時,聽到不少家長說,現在的孩子太忙了,沒空談戀愛。 “很多白領也都這麼說,難道他們真的那麼忙嗎?忙得連尋找愛情的時間都沒有?”杜曉樺分析,“沒空談戀愛”也許只是藉口,但白領的社交圈越來越窄卻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很多人很想談戀愛,但他們去哪裡找呢? 平時,單位和家兩點一線;出差,客戶、賓館兩點一線。收入越來越高,交友圈子越來越窄。和同事,公司有規定不能談戀愛,自己也不想忍受地下情的痛苦;和客戶,也很難談戀愛,因為客戶終究是客戶,公私應該分明。剩下的,還有誰呢?

於是,交友派對應運而生。呼啦啦把成千上萬單身男女拉到一起,既然社交圈小,那就給大家一個平等、寬鬆的大環境,隨便挑,就怕你挑花了眼。同時,“白領父母相親團”也應運而生。 有這樣一個例子。在人民公園“相親角”,一位退休教授將放有小女兒照片、自家情況介紹和擇偶要求的牌子放在手提袋上,靜候“金龜婿”。 “女兒29歲了還沒對象,做父母的干脆替她相親,這是家裡的大事。”他說他已來過12次了。 “子女在家,父母全包家務;子女買房,父母傾其所有;就連子女找愛,父母也都一齊出動。”這是杜曉樺對許多上海家庭的概括。近兩年,“父母相親團”有星火燎原之勢。 2006年,由天津的南開大學心理研究中心、零點研究集團等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上海人的平均結婚年齡是,男性31.1歲,女性28.4歲,是中國婚齡最高的城市。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女性對另一半的要求太高”。而這要求,主要來自物質方面。

在上海屬於高級白領的張立(化名),就深刻體驗到了“上海小姑娘的物質”。張立是北京人,在滬有一家自己的小公司,典型的70後“奮鬥男”,自力更生在上海的黃金地段買了兩套房子,不過都是貸款。 經朋友介紹,他決定和上海女孩文欣(化名)相親,地點安排在浦東金茂大廈的88層咖啡廳,那裡的咖啡一杯就要88元——出於紳士風度,地點是女方挑的,買單是張立要負責的。 相親當晚,在遲到將近1個半小時之後,女主角文欣終於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大姨媽、小姨媽、舅舅、舅媽組成的一支龐大“親友團”的陪護下,出現了。女孩打扮入時,膚色白皙,談吐得體,是典型的上海小家碧玉。張立對她幾乎一見傾心。 然而,文欣媽媽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把張立問住了,她開口便是:“張先生,你的兩套房子不是貸款買的吧?”文欣爸爸的第一句話是:“儂是上海戶口嗎?”文欣舅媽的第一句話是:“張先生,你家裡將來是要請保姆的吧,阿拉這個外甥女可是什麼都不會做噢。”

在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後,為了緩解過於緊張的“談判”似的氣氛,張立隨意地問文欣是否會做上海菜,卻意外地讓文欣媽媽大為惱火:“儂講的這叫什麼話,會做飯嗎?儂可以去打聽打聽,現在幾個獨生女兒會去學燒飯,阿拉寶貝還來不及呢,捨得讓女兒去燒飯?再說了,阿拉這寶貝女兒一路名校讀下來,門門功課都是最優秀的,阿拉小學讀的是××小學,上海最好的學校,中學讀的××中學,上海最好的中學,大學也是上海最好的大學。而且,正因為這麼優秀才被留校做助教,這麼優秀的女兒,叫伊去燒飯?儂不要太拎不清喔!” 第一次相親就在這樣火藥味十足的尷尬氣氛下結束。 就在張立打算放棄的時候,作為介紹人的朋友又傳話過來,說女孩那邊提出只要他能夠保證結婚前把房子一次性付清了,還是願意交往一段時間的。

出於對文欣的好感,張立滿口答應。但兩人剛開始交往三個月之後,文欣媽媽又提出讓張立給女兒買三克拉的鑽戒。市場上,名牌的三克拉鑽戒至少50萬。張立很是苦惱:“我不過是正在努力的小老闆罷了,為了把房子買下來,我已經在節衣縮食了,連高爾夫都很少打了,為了娶老婆讓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得如此之快,我都快要崩潰了。” 然而,不買鑽戒,文欣赴約就變得很不積極,不是推說“不舒服”,就是“今天忙”。這樣的情況持續了約一個多月,張立終於決定妥協,畢竟他真的動了娶文欣的心思。於是答應為她買鑽戒,文欣要求去香港買,張立正有一樁生意要去那邊談,也就同意了。 結果到了香港以後,文欣每天從早逛到晚,一口氣買了五個名牌的手袋,而張立在酒店的房間裡發燒到40度,她卻全然不知。後來,酒店服務生幫忙為張立叫了救護車,送至醫院。

文欣回到酒店以後,發現張立人不見了,服務台給她的留言也沒看到,她卻只當是對方公務繁忙,並未在意。第二天繼續出去逛,直到信用卡刷爆了,才想起向張立求助,他當時正在醫院輸液。 張立對文欣的揮霍和自私表示了不滿,女孩卻更是滿腹委屈:“我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自從我工作以來,每個月2000多元的薪水,沒幾天就用光了,我還得向我媽要呢。可我要是有錢,我找你幹嗎呵,男人賺錢不就是給女人花的嗎?我媽說了,看一個男人是不是對女人好,主要體現在他是否捨得給女人花錢,只有真正捨得給你花錢的男人才是可以考慮的對象,我挺認同我媽的話。” 這件事讓張立徹底改變了想法,“這樣物質的上海女孩,要不起!”

實際上,張立遇到的還不是最極品的物質女孩。在上海,有個流行的代稱,叫“籬笆女”。 在上海著名的生活消費網站——籬笆網論壇中有很多單身女子發貼談論婚嫁問題,有部分女子表達了對男方各個方面(例如身高,視力,經濟狀況等等)的高要求。這個“高”是相對她們的自身條件而言,以至於她們根本找不到心儀的對象,於是在某些論壇上出現了“籬笆女”或者“liba女”一詞,主要是這座城市裡的大齡光棍們用以表示對這類沒有自知之明又極度物質的女子的不滿。 “籬笆女”就成了無視自身條件,對婚姻盲目高要求的未嫁女人的代稱。 滬上“籬笆女”的擇偶標準,概括起來16個字:“有房無貸,有車滬牌,月入過萬,父母雙亡。” 舉例說明:某“籬笆女”,1977年出生,正宗上海人,身高1.63米,體重48公斤,本科畢業,工作收入穩定。

她要找的人是:“最好出生於1975年或1976年,'弟弟'不要;希望生活能安康,月薪要稅後過萬(這個要求不算高,好多MM都要求年薪20萬到40萬元);身體要健康,'眼鏡兄'不要(俗話說:啤酒瓶底,悶騷心底。小女子怕怕);上海人,新上海人也勉強可以;房子一定要有,可以不大,80平方米,但不能有按揭;小車——最好有,實在不行,也勉強可以沒有;長相可以不是很帥,不過也不能太難看;最後,要疼我。” 對此,有人給出了一個可行性分析報告: 截至2005年底,上海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戶籍人口1360萬人,按照男女1:1的比例,其中上海本地男性680萬,25歲到44歲的黃金年齡人群比例僅為30.6%,即208.0800萬人,在30歲到34歲之間的,52.0200萬人。去年本市25歲以上人口中,本科以上學歷程度的比例為5.1%,繼續縮小至26530人。 30歲到34歲為黃金年齡中的黃金階段,該人群平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按照金字塔比例,收入超過10萬元的約為8843人;中國青少年近視趨於低齡化,大學生近視率已超70%,那麼不戴眼鏡的剩下2653。上海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1歲,就算其中還有一半人沒結婚,那也只剩下1326人。上述人群由於年齡、收入關係,有女朋友的居多,算有三分之一沒有女朋友,那麼剩下442人,按雙向選擇規律,第一眼印象達標的概率為50%,還剩200人左右。

經過計算,該“籬笆女”尋到目標男朋友的概率為200除以680萬,大概是0.0029%。 據上海市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上海市未婚人口比例,女性未婚比例上升幅度大於男性。在2000年至2005年間,女性未婚比例上升2.1個百分點,上升幅度大於男性0.9個百分點。 此外,統計數據還顯示,在滬上未婚人口中,中心區比例最高,達到24.3%;高學歷未婚人口比例增幅明顯。 大都市裡的“剩男”、“剩女”越來越多。一個小城鎮出身的女孩過了28歲還不結婚,遠在家鄉的親友就會半是擔憂、半是好奇地詢問女孩的父母:你家千金怎麼還不找對象?父母答曰:她在上海上班。親友們就會“哦”一聲,表示理解。似乎上海就該是這樣,盛產繁華和孤獨。 網上曾有一條頗為惹眼的新聞——網友建議“剩男”繳稅補貼“剩女”。大致意思為“剩女”現像已然成為目前中國一個很大的現實問題,我們應該尋找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建議能出台法律條文,賦予“剩女”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具體的操作方案多是針對“剩女”選擇做單身母親這一行為而設置的,廣大“剩男”同胞要通過繳稅的方法為單身母親的孩子承擔一部分撫養費用。這一假設引來了網友的眾多評議,一部分網友對此表示贊同;也有網友覺得這是在瞎操心,不能把女人單身的自由也剝奪了;更有甚者建議“剩女”超過30歲不結婚,繳稅補貼35歲無錢娶妻的“剩男”。 議論歸議論,上海女孩對於婚姻的原則性從不會因為年齡而喪失。她們不會“病急亂投醫”,該列的條件還是一一列清楚的: (1)身高170cm以上,最好175—180cm;(2)學歷必須為大學本科及以上(關於這一點,父母覺得要求學歷相當的話選擇面會窄很多,因此放寬要求);(3)要聰明,有責任心;(4)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至少要門當戶對……以上這些可以代表上海的父母對子女的婚嫁要求。 關於第四點,上海姆媽(媽媽)們會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以後找對像一定要有房的,要是沒有房子,生活壓力太大了。特別是在上海這樣高房價的城市中,一套房動輒上百萬,就算父母出錢幫你們付個首付,剩下的幾十萬也會讓你還得蛻掉一層皮。接下來的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中,你會整天提心吊膽就怕丟工作還不上房貸銀行來收房子;就算工作穩定你也不敢亂花錢,怕一不小心生活費超支了。就算你勉強平安熬過了還房貸的這二十或者三十年,終於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你的孩子已經到了結婚年齡,你總不能讓他將就著老房子吧。於是你又得買房,由於之前還貸沒啥積蓄,於是又要問銀行貸款,說不定還得賣掉老房子來付新房的首付,想想看,這一輩子就在買房還貸中憋憋屈屈地過去了,多不值啊! 有時,你可能會聽說一個女孩準備跟認識了約三個月的男朋友結婚,而她之所以那麼快決定結婚是因為男方家裡是準拆遷戶。只要在拆遷以前結婚,按戶口計算就能明顯地受益。 “今年結婚,三年之內有寶寶就能多分100來個平方,就是200萬。”石庫門裡的愛情,擁有房子才能有安全感。 上海就像一個舞台,當咖啡般的浪漫愛情遭遇到婚姻家庭的人生課題時,精明的上海人就會引領著來到大都會奮鬥的“新上海人”一起,開始斤斤計較著現實的利益與得失。 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來到大城市裡拼搏的人群,“沒有房子怎麼結婚”幾乎成了擇偶與婚姻的共識;很多家庭讓女孩們努力讀書,讀出一個高學歷,也是為了一個“身價”,一個能夠接觸上流社會,尋得更優秀男人的機會。 如果你有幸成了那個被上海選中的女婿,那麼恭喜你,不幸開始了。 上海市婚慶行業協會公佈的2006年全國新婚調查問卷顯示,滬上每對結婚的市民花費達到18.713萬元(不含購房、買車的費用)。如果連婚房的裝潢費用也扣除,結一次婚要花多少錢?上海婚博會組委會給出的答案是:約13萬元。 18.7萬和13萬,分別是什麼概念?前者比廣州多5萬,是哈爾濱的兩倍;後者與港台齊頭並進。 2007年北京城鎮居民戶均結婚直接消費則是53645元,上海是其三倍。調查顯示,上海的新婚消費為全國平均新婚消費的148.77%,超前消費年數達7年,列居全國第一。而上海人結婚消費年均超160億元。 上海《生活周刊》2009年聯合開心網所做的調查顯示,445個受調查者中有416人覺得在滬結婚費用“高”,其中更有72人表示“沒有能力結婚”。 從上海市結婚消費結構分析來看,上海市城鎮居民結婚除購房、車外的主要消費項目依次為:新居裝修(78781.19元,佔42.16%)、新居用品(含家電、家具等居家用品17048.77元,佔18.00%以上)和婚慶宴請(36812.80元,佔19.70%),佔總消費額的80%以上;其它新興的結婚消費(如婚慶佈置、拍婚紗照、度蜜月等)佔15.54%。 如今中國人結婚成本畸高,已經赶超美國。據CNN(2006年2月)報導,美國一家出版結婚書籍的出版社對1619名新婚婦女進行的調查表明,平均每次結婚要花費27852美元,其項目大體上和中國人結婚相同。如果以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人結婚的花費甚至已遠遠超過美國人,即使按匯率計算,二者也大體相當。 2005年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645元,十幾萬元的結婚花費也就意味著耗掉一對新人整整五年的收入。 根據零點指標數據網的一項調查顯示,從結婚的平均費用支出來看,2000年後的花費是上世紀70年代前的46倍。 此外,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50多年間,結婚作為中國人的人生大事,其“請客”的形式也在不斷“升級換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婚假很短。那時的婚宴特別簡樸,一般老百姓結婚就是發一點水果糖和花生給親友。領導也不過是在食堂加兩個菜、包頓餃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豪華婚車”是三輪,婚宴雖“俗”但親朋好友的祝福真摯。那時的婚禮主要內容是新娘點煙、當眾“啃”蘋果、親戚朋友一起哄鬧新房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出現以親朋好友中普通話說得好的、能活躍氣氛的人擔當司儀,進而請專職婚慶司儀,進行像演出一樣的典禮。 如今,個性化婚禮已成為拉動婚姻消費的主力。除了大擺婚宴外,古色古香的的轎子婚禮、碧波蕩漾間的遊艇婚禮、歐式庭院裡的草地婚禮屢見不鮮,還有白鯨婚禮、植樹婚禮、空中婚禮等等也日漸流行。而要實現這些“個性化”,必須投入更多的錢。 是什麼原因導致結婚費用大幅攀升?實際上,除了裝修,買電器用品、金銀首飾等無法減免的費用外,很多情況下,新人以及雙方家長講究“排場”、講攀比、愛面子、圖炫耀的心態,成了影響結婚費用的關鍵原因。 據悉,80%以上的上海父母願意為兒女的婚事大辦或借錢操辦,他們認為兒女的婚事不能比朋友、同事、鄰居的孩子差,而新人們也很少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 “對我們家長來說,誰不希望把孩子的婚禮辦得風光些呢?”一位兒子將要舉辦婚禮的家長這樣表示。而另一位母親則說,她的女兒今年將嫁作人婦,婚禮體面與否,關係到女兒將來在夫家的地位,“親戚朋友都看著哪,要是隨隨便便就辦了,那我女兒以後在男方家里肯定要受氣的。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也要風風光光把女兒嫁出去。” 正是上海人這種格外好面子、講排場的性格,使“兩情相悅”的愛情在上海灘越來越稀罕,新人反而會因為一場婚禮而心存芥蒂。 任先生和龔小姐新婚不久,婚宴當晚,龔小姐整理親友送來的禮金,表示將存起來給未來的小孩留著。可公婆表示,婚宴酒水都是男方出的錢,收的禮金當然也應該分成兩部分。雙方家長為此發生口角,令夫婦倆為難不已。 而王小姐和朱先生由結婚引出的矛盾更令人瞠目。結婚不足一年的王小姐正準備離婚,她的理由是:“婚禮那麼寒酸,讓我很沒面子。”據悉,王小姐在婚前已經懷孕,為盡快結婚,儀式辦得很倉促。她對當天婚車的檔次、家具沒有更新等問題耿耿於懷,認為公婆不重視她,也影響了她和丈夫的感情。 滬上某人氣論壇曾有個帖子火爆一時,一個女孩發帖說,她男友結婚不肯裝修,也不肯請客,問網友她男友到底愛不愛她。結果網民幾乎一邊倒地回帖叫女孩離開那個男孩,那種男人根本不能嫁。 此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人認為,結婚在人的一生中就這麼一次,現在經濟生活條件好了,無論如何也要把婚禮辦得體面些,寧肯借錢也不能讓人說自己寒酸。 “我這一輩子就拍這一回婚紗照,多花就多花點。”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打算花5000元的劉小姐一共被影樓“斬”掉了9000元。 “就這一回”的想法使大部分新人在面對新婚消費時,失去了理智的頭腦。 隨著80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逐漸踏入結婚禮堂,很多家有適齡兒女的家長開始為越來越高昂的結婚費用而憂心重重。 在上海某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的徐老師,對如今年輕人所講究的婚禮排場很無奈:“想當年我們結婚都是以簡單樸素為榮,再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追求個性、時尚,結果就是讓婚禮成了吃錢的'老虎'。” 徐老師表示,他的女兒已經有了結婚對象,相信不出兩年也會面對結婚消費的煩惱,“今年公佈的數據是平均消費18萬,那以後呢?會不會比今年更高?”徐老師不禁感嘆:高昂的結婚消費還有沒有底? 徐老師的擔憂也暗示了另一項調查結果。上海婚慶行業協會2006年對新婚人群收入調查顯示,月收入小於5000元的佔60.99%。其中,結婚新人中有50%以上的費用來源於父母。 據了解,1978年前後結婚的新人,結婚消費總支出平均為1016元,1999年結婚的新人總花費平均為51038元。大多數父母也都成為子女結婚消費的支出者。 20年前,結婚新人的父母平均出資為588元,1999年達到23773元,現在則超過10萬元。其中,獨生子女結婚特別依賴父母,向父母借款的數額比非獨生子女高出了一倍。 節節攀升的婚慶消費,令越來越多的新人及雙方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新人們在大手筆掏錢的背後,大多依靠雙方家庭的財力作為後盾。 最新調查顯示,2010年上海婚慶市場的消費能力將超過150億元,而據估計,全年會產生15萬對新人。算一算,恰好每對10萬元——需要說明的是,這主要針對婚慶市場,而且僅僅是“保守估計”。 上海市婚慶協會的相關人士表示,根據目前的行情,特別是“世博年”的助推,整個婚慶市場都在上漲,“光婚宴就漲了一成,好一點的酒店,2800元一桌是起步價。”換言之,新人們解決了裝潢、家電、家具等費用之後,還要應對“漲聲一片”的婚慶。 那些好不容易闖過前幾關的新人,還得繼續“咬牙”堅持,甚至為了籌錢絞盡腦汁、花樣百出。周倩琳去年10月辦的酒席,其實結婚證早領了,“但房子、裝修、家電……輪到婚宴,真的彈盡糧絕啦。”無奈之下,她和丈夫只能暗示親友、同事,靠“預收紅包”才籌夠了款項。 無獨有偶,在百度“婚慶吧”有個帖主稱,自己竟然是先湊了辦酒席的訂金,隨後靠現場收到的禮金支付酒水錢。此外,諸如向親戚“調頭寸”(上海話“借錢”的意思)等行為,已屢見不鮮,申城銀行甚至推出了“結婚貸款”這項服務。 當然,新人結婚最重要的“資助者”還是背後的家長。據統計,五成以上的上海新人都要父母資助,從購房到婚宴無一不包。 《生活周刊》聯合開心網的調查報告顯示,僅婚房一項,就有49%的受調查者或由家長首付,或乾脆由家長提供房子。如果加上其他費用,比例還會上升。而如果直接把購房納入“結婚成本”。這樣的話,在上海“娶個老婆”的總成本就得增加上百萬元。 某婚介網站的“老法師”(上海話,意指某行業達人)說,自己接觸過許多戀人,“談戀愛的時候很順利,籌備結婚了,最終卻倒在了房子上。”據他觀察,男方買不起房子只能和父母同住、房子太小,是阻礙甜蜜戀人走入婚姻的最大阻礙。他指出,由於近些年房價居高不下,實際上已經成為新人們最難承受的“結婚成本”。 《生活周刊》和開心網進行了《你最大的“結婚支出”是哪一項》的調查,有73%的人選擇了“自己購房”,而婚前就有房子的僅為12%。在進行的另一項調查中,高達6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已經購房。其中,55%的人認為購房原因是“有房才有保障”,而13%的人覺得自己雖能接受租房,無奈對方不同意,只能勉為其難。 以上分析顯示,婚房佔據了婚姻支出的大半個江山,對結婚而言,仍然是最重要的。參與調查的讀者葛菁菁的意見頗具代表性:“中國人還是比較傳統的,房子其實是代表著一種安定,沒有房子,總是會覺得流離失所,或者漂泊不定。” 結婚需要房子,但你也知道上海的房價已經漲飛了。結婚消費比GDP和CPI跑得都快。怎麼辦?在“吃飯”和“娶老婆”之間,你選哪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