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巴山紅旗·紅四方面軍川陝紀實

第17章 免費教育不再是天方夜譚

教育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礎,享受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但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統治時代,窮人尤其是農村的窮苦百姓在生存權都沒有的情況下,享受教育特別是免費教育成為天方夜譚。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成立後,讓窮苦百姓享受教育成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在中央蘇區召開的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下簡稱《憲法大綱》),《憲法大綱》第十二條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群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階級戰爭許可的範圍內,開始實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群眾中實行,並保證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 1933年2月,川陝省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為根本法。同年6月,川陝省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案》中決定:

必須將蘇維埃的理論和實際,經過蘇維埃學校、訓練班、讀報會、識字班、會議演講、文字宣傳、戲劇、畫報等,使廣大群眾了解…… 1933年6月和1933年8月召開的川陝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和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對蘇區的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決議指出: 廣泛的發展蘇區的文化教育。工作的重心應當是發展社會教育……各處都辦工餘學校、俱樂部、識字班、讀報班,加緊識字運動,使蘇區工農大眾能識字,有計劃的建立各地列寧小學。建立出版工作,大批的出版共產主義的書籍。同時為了蘇維埃的需要,大會決定省蘇維埃文化委員會馬上成立蘇維埃學校,培養文化和其他各種專門人才。 為了落實普及教育的決議,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專門設置了文化教育委員會,這是蘇區文化教育的最高主管機關,下設有學校教育局、社會文化局和國家出版局,縣、區、鄉、村層層有人負責文化教育工作。

川陝蘇區的學校教育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完全免費的普及型義務教育,如列寧學校,“凡屬青年不分男女都有入學機會,學膳書籍一切費用應由政府負擔”;另一種是旨在培養各種革命幹部的學校,如黨校、蘇維埃學校、紅軍大學、彭楊軍政學校等。 根據川陝省蘇維埃的要求,一般區、鄉蘇維埃政府都辦有列寧學校、貧民學校和工農中學,主要用以普及教育、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紅軍入川後建立的第一所學校是通江泥溪場列寧小學。赤江縣蘇維埃建立不久,在鄉村中辦起列寧小學十四所。紅軍解放巴中後不到一月,就在鄉村中辦起列寧小學校二十三所。通過努力,全蘇區二十三個縣市以及所轄鄉都設有相當於高級小學的列寧學校或列寧模範學校。 列寧小學的規模大小不一,少則十來人,如通江長坪、檬壩等地的列寧小學,多則幾十人到幾百人,如通江苦草壩、巴中黃連埡列寧小學校,各有八十餘人。列寧小學主要招收六至十四歲的男女兒童入學,教師一般是聘請本地任過教的私塾先生,其待遇有的是發薪水,有的是供吃穿或由代耕隊幫助耕種田地。所有的列寧小學和列寧學校全部推行免費義務教育,廣大貧苦老百姓的子女第一次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其中十一所學校實行全日“供給制”,十所學校只供應午飯,這在戰爭年代實在是難以想像的。

列寧小學設置政治、國語、算術、音樂、美術、體育、常識、勞動、文藝等九門課程,教材由川陝省委宣傳部和川陝省蘇維埃文化教育委員會統一編印,如《列寧學校讀本》《革命三字經》《消滅劉湘三字經》《紅色革命戰士讀本》等,也有各種自編的識字讀本。 《四川省體育史資料》1983年第二期載有一份珍貴的“川陝省蘇區小學課程表”,課程表顯示,列寧小學每週六天,每天上午下午各三節課。週一上午三節課依次為政治消息、國語、算術,下午三節依次為國語、常識、體育。每週還有兩節音樂,兩節美術,兩節勞動實習。 那些沒能上列寧小學的孩子們則用另外一種方式學習。丁壽元原是白廟鄉識字崗的童子團團員,他曾回憶:當年我們童子團配合紅軍設立路崗查路條,我們村的原來的私塾老師,後來成為文化識字班的教員李克篆,就在我們查路條的崗上拿著教我們識字,要求我們會認、會寫,這樣才能認識路條。每天晚上,我們兩人一班,在涼棚或在火堆旁,我們都抓緊認字,互相考問。交班時再把路條上不認識的字請教老師或夥伴。李克篆老師也常去查崗,幫助我們認字。這樣一段時間,我認識了二三百字。

紅四方面軍老戰士白太祿也回憶:1933年我在通江做木匠活時參加紅軍,當時我們戰士大多不識字。雖然戰鬥任務重,但上級還是關心我們學習,教我們識字,並將識字多少編組,識字多的教識字少的,並視進步程度重新編組,我們學習的教材除油印的《戰士必讀》外,就寫標語,認標語,如“打土豪分田地”,“ 窮苦人團結起來跟共產黨鬧革命”等。上級對我們學習抓得很緊,要求“見物識字,幹啥學啥”,如被子、馬刀、步槍、草鞋、扁擔、糧食、碗筷,吃飯等,這樣學得很快。有的行軍時,就看前面同志背上的東西或是路邊的東西,到了宿營地,睡覺前在肚皮上反複寫,這樣一下子就認識了好幾百字。 除義務教育外,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還建立了一批省屬專業學校,培養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如黨校、團校、幹校、蘇維埃學校、郵電學校、通訊學校、新聞學校、教師養成所(師範學校)、中醫訓練班、婦女學校等各種專業學校。軍隊辦有彭楊軍政學校,農村辦有識字班、俱樂部、閱覽室、運動場(又叫紅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