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巴山紅旗·紅四方面軍川陝紀實

第10章 木門會議

紅四方面軍到達川陝後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二是擴大紅軍。在戰爭情況下,建立根據地是為了使紅軍有可靠的後方和穩定的兵源及物資保障,使紅軍的作戰有依托;紅軍強大了,根據地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兩者密不可分。粉碎田頌堯的“三路圍攻”後,川陝根據地得以擴大,紅軍得以補充,部隊贏得了短暫的休整時期。自從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後,大半年的時間裡,紅四方面軍一直處在緊張的征戰過程中,根據地的建設以及黨內軍內的一些重要事項急需解決。經過總部幾位領導商議,決定召開一次黨代會和一次軍事會議。 1933年6月25日,中共川陝省委在通江新場壩召開第二次黨代會,曾中生代表省委作了工作報告。主要內容是擴大紅軍,武裝貧苦的農民,積極開展根據地周圍和敵占區的游擊戰爭。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和穩定各級基層政權,擴大反對帝國主義的宣傳,加強部隊的報紙《紅軍》的編輯與發行工作,發行《幹部必讀》理論刊物,號召黨員、團員、革命群眾軍事化,開展白區和白軍士兵的工作,擴大和健全各級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

旺蒼縣城東南三十六公里處有一古鎮名木門鎮,相傳三國時期,蜀魏多次鏖戰木門,張飛曾在此設伏,亂箭射死張郃。木門鎮有一古剎名木門寺,木門寺原名老顴寺,相傳建於南朝的梁朝,隋朝時毀於戰亂,唐代後重修。木門寺背靠青龍寨,面對金魚河,建築宏偉莊嚴,大殿、前殿、後殿、配殿佈置有序,周圍古樹參天、翠竹蔥蘢,環境十分幽靜。 1933年6月28日,紅四方面軍總部在木門寺裡召開軍事會議。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曾中生、傅鍾、張琴秋、李先念、曾傳六等紅四方面軍的領導和師團級幹部一百多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由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主持。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列席了會議。徐向前就軍事問題發了言,陳昌浩就部隊建設、政治形勢、學習、根據地建設等問題發言。會議作出以下重要決定:

(一)加強全黨團結,加強部隊軍政建設; (二)提高部隊戰鬥力,擴編部隊,將紅四方面軍由陝入川的四個師擴編為四個軍; (三)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大力開展軍事訓練; (四)恢復彭楊軍政學校,加強軍政教育; (五)不搞肅反擴大化,停止紅軍內部肅反; (六)關於開展地方工作問題。 木門會議是自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以後召開的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會議認真總結了作戰經驗,使紅四方面軍自黃麻起義以來積累的作戰經驗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部隊的軍事、政治、組織、後勤等項工作得到了提高,會議號召各級幹部要有一面鬥爭一面學習的精神,不斷總結作戰經驗教訓,研究軍事理論,探求新的戰略戰術。根據會議精神,紅四方面軍所屬部隊於7月上旬進行了擴編。

以十師為基礎,連同通江、赤北兩縣的獨立團和萬源、江口兩縣的獨立營擴編為第四軍。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副軍長劉勝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轄十師、十一師、十二師。 以十二師為基礎,連同巴中、恩陽、儀隴、閬中等縣的獨立團獨立營擴編為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主任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轄二十五師、二十七師。 以十一師為基礎,連同地方獨立團和其他地方武裝擴編為第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副軍長程世才,參謀主任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張成台。下轄八十八師、八十九師、九十師。 以七十三師為基礎,連同南江、紅江、旺蒼等縣獨立團和獨立營擴編為第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兼),政治委員張廣才,政治部主任張成台。下轄九十一師、九十二師、九十三師。

方面軍直屬機關有參謀處、總經理部、總醫院、彭楊軍政學校和警衛一團、警衛二團、婦女獨立營等單位。 改編完成後,紅四方面軍共轄四個軍四萬人,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紅軍之一。就是這樣一支經過血與火考驗、戰鬥力強勁的紅軍部隊,其領導幹部都是年輕有為,久經考驗,政治、軍事上成熟的帥才。那一年,徐向前三十二歲,陳昌浩二十八歲,王樹聲二十八歲,以後擔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僅二十四歲。 1933年5月26日,劉湘、劉文輝之間再次爆發衝突,四川幾大軍閥的注意力轉向內部爭奪,劉湘公開表示“先安川,後剿共”。這就給了紅軍一個短暫但是極為寶貴的有利時機,紅四方面軍開展了根據地建設和為期三個月的大練兵運動。

要贏得戰爭的勝利,有許多重要的因素,如部隊的裝備、後勤保障、戰士的士氣、訓練水平、士兵的素質等。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將裝備遠遠好於自己的國民黨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其根本原因就是,紅軍戰士的軍政素質遠遠高於敵人。 木門擴編後,紅四方面軍從進川時的約一萬五千人發展到八萬人。部隊擴大了,大量新戰士進入紅軍行列,大量的干部走上新的領導崗位。如何加強部隊的軍政訓練,迅速提高他們的軍政素質,使大量新戰士從一個自由狀態的農民在短時期內轉變為一個守紀律、有理想、不怕死的合格的革命軍人,使大量走上領導崗位的干部懂管理,會帶兵,能打仗,這是紅軍擴大後面臨的首要課題。 從在鄂豫皖蘇區起,紅四方面軍就形成了平時練兵和戰地練兵相結合,走到哪裡練到哪裡的傳統。徐向前提出:紅軍打仗主要靠有生力量,我們的有生力量就是人,是有高度階級覺悟和殺敵本領的指戰員。只有平素勤練、嚴練、苦練的部隊,到了戰場上才能以小的代價爭取大的勝利。作為紅四方面軍的最高軍事主官,根據川北的地形特點和作戰對象,徐向前提出開展“大練兵運動”,大練兵運動的主要內容是:

(一)各級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能力; (二)河川戰鬥、山地戰鬥和夜間戰鬥的演練; (三)四大技術(射擊、投彈、劈刺、土工作業)的訓練; (四)政治教育和紀律教育。 為了練兵,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和各軍政治部編寫了很多訓練教材,如《連、排、班長須知》《連指導員須知》《支部組織及其工作》《俘虜兵工作》《管理教育上應注意的幾件事》《紅軍新兵基本訓練綱要》等。這些教材通俗易懂,內容具體,一看就明白,如“連長的責任”包括平時的、戰時的、行進的幾個方面: (一)關於平時的。內容包括教育管理、衛生管理、士兵能力考查、軍容著裝、武器給養的補充和支配、駐紮時的警戒等。 (二)關於戰時的。分別為戰前的準備、戰時的指揮和戰後的檢查。戰前準備包括:給養、行李、傷病員安置、武器的檢查、鼓動教育等;戰時指揮包括領會上級作戰意圖、完成上級作戰命令、偵察地形地物、嚴格執行戰場命令、時刻保持與上級聯絡、傷亡的處理、衝鋒前進時需帶領全連行動、如排長傷亡時指定代理人、嚴格遵守行動時間;戰後檢查包括檢查傷亡人數、收集清點戰利品、檢查武器的損壞得失、給上級報告人員和武器及戰利品情況。

(三)關於行進的。分別為無敵情的行軍和有敵情的行軍。無敵情的行軍包括檢查戰士的鞋襪、服裝是否合適,監督排長班長帶領的隊伍是否整齊、行軍步伐是否均衡,休息時監督排長班長整理隊伍、嚴禁戰士飲涼水、嚴禁戰士沿途購買東西吃,到達宿營地時妥善分配駐地;有敵情的行軍包括經常注意前方的情形、隨時注意命令、時刻觀察地形地物。 此外,班長的責任、排長的責任、連隊指導員的責任、連隊支部書記的工作、俘虜兵的教育管理等都非常具體明了,這些教育內容對於新擴編部隊的管理和戰鬥力、凝聚力的提高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徐向前、陳昌浩、曾中生、傅鍾、倪志亮、舒玉章、李天煥等等,幾乎所有的有文化的紅軍高級指揮人員都動手寫文章給部隊開展軍事政治教育作教材。如徐向前寫的《簡略衛生常識》、陳昌浩寫的《與川軍作戰的要點》、舒玉章寫的《追擊要點》、曾中生寫的《我們需要鐵的紀律》和《與川軍作戰要點》《游擊戰爭的要訣》等。

作為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又是留甦的高才生,陳昌浩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據目前能蒐集到的資料看,在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中,他寫的文章數量最多。 1933年8月,陳昌浩撰文《加緊對新同志的訓練》: 幾萬的新同志參加紅軍,紅軍擴大到兩、三倍,這是土地革命勝利,共產黨領導正確與同志們堅決爭鬥的結果。 ……新同志的成分大部分是雇農、貧農,無產階級基礎薄弱。他們鬥爭精神很高,但其鬥爭歷史不久,鬥爭經驗還差。作戰固然勇敢,但還未經過猛烈火力與持久戰爭的訓練。吃苦耐勞的意志固然堅決,但是,還沒有經過更艱苦生活與困難物質的訓練。革命固然是有認識,然而還沒有經過共產黨的嚴格洗禮。政治雖稍有訓練,然而政治鬥爭的經驗不夠……因此,加緊新同志的軍事的、政治的、黨的訓練——深刻與真實的訓練——是我們每個乾部萬分緊急的任務。

軍事上的訓練……最緊要是說明我們在猛烈火力之下打勝仗的本事與辦法…… 政治同黨的訓練……使個個新同誌了解,我們必然勝利的前途與達到勝利中必然經過的艱苦爭鬥。除去新同誌中兩種不良心理①由於當前困難,抹煞了遠大的勝利前途;②由於小小胜利花了心,忽視今後的困難…… 在和川軍交手過程中,陳昌浩尤其註意觀察總結川軍的作戰特點。雖然紅軍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也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有的部隊指揮員指揮藝術與水平欠缺,明明是可以打殲滅戰的,結果打成了擊潰戰,敵人的實力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有的不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古訓,開戰前,沒有詳細的戰前偵察,敵人的火力點、地形、地物等都不清楚,槍聲一響,指揮員把槍一舉,部隊就拼死向前衝,結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犧牲;有些指揮員不會合理地使用手中兵力,不會調配手中掌握的兵器,不會在戰場上掌握部隊等。針對這些問題,陳昌浩於戎馬倥傯中寫出很多關於加強部隊軍事建設的文章。 1933年6月23日,陳昌浩撰寫《與川軍作戰的要點》,對川軍的作戰特點作了仔細的分析,提出了紅軍應該注意的問題,是當時軍隊建設的一篇重要文獻:

一、看清地形、道路、要路口。問明當地土人或派小部隊去游擊偵察。指揮員盡量要去親身查與了解。如果不完全了解的地形,只能先以小部隊搜索去佔領要點後,大部隊才能推進。不要在不了解的地形上隨便佈置或輕易使用主力。 二、佔據要點。堅固陣地要點必先佔據,必盡量。爭取主陣地上必配足夠兵力,預備隊必放在陣地上或陣地附近,山嶺上陣地是最後陣地、最主陣地,必在敵方來山,第一線必放在更前面,近河溝處要作工事。河道上要放哨,不要把山嶺上當成第一線或主陣地。 三、敵情應偵察清楚。應完全了解敵之某師某團,一團幾營、一連幾多槍、長官何人、戰鬥力、武器如何?士氣如何?從前對戰經驗怎樣?不要忽視敵情,更不要輕視敵人。總之要根據實情。 四、集中兵力於要點戰先破其主力,或先乘敵弱點。不要緊地方亦配以少數部隊游擊。主力攻敵時,非主力地方必助攻及佯攻,至少要堅守陣地。潰其一面再打別面,要絕不能輕於放棄。 五、集中進攻分散游擊。進攻點應盡量集中兵力,佯攻是應大肆游擊,非必要地方亦可派小部隊去游擊,使敵捉摸不到我們的佈置及戰況。主力絕不可分散,游擊區亦不能隨便放棄。 六、多留預備隊。無論攻敵或防敵,預備隊要多留。小部隊據佔某要點後,大部隊應迅速跟進,擊潰敵一點後,預備隊要迅速跟進。破敵一面後,可以迅速策應他面。今天戰後以備明天再戰。絕不能分散兵力或浪費兵力,隨時防敵反攻。 七、堅固工事多設木城……只要木城堅固,俟敵到木城中後或到工事附近,氣衰力竭而出擊之,敵即大亂後退。木城好、工事固,守則敵不敢進,攻則我有依托,而陣地萬無一失。 八、沉著以挫敵,待其衰而擊之。川軍一股煙勁,開始猛攻,連放喊勢子很兇,這時要特別沉著,可以前哨及游擊部隊與之應戰,主陣地部隊準備好集中火力,待敵爬到木城附近氣已衰竭,煙癮將至時則集中火力反擊之,敵即亂退。 九、少用攻堅、多用迂迴。非必要時不必隨便攻堅,因山高路狹部隊展不開,敵據險可守,無把握的攻堅傷亡必大,應多用迂迴,抄敵側後或集中主力迂進,或四面用小部隊迂擊…… 十、……消滅敵人必多用包抄,敵潰則正面少數追近,大部分路抄圍,敵潰則猛追,小部千萬勿失敵跡,大部也須跟進。敵潰退或進攻,都要集中火力給以大大殺傷,以破敵膽滅敵火力…… 十一、節省子彈,射必求中。敵每以大部接近我陣地時,喊叫連天,欲進不進,欲退不退,主要是想消耗我們的子彈,這時當堅固工事與陣地。敵不進則一槍不發,敵進則至陣地而擊之,擊之必中。 十二、夜襲。敵人最怕夜襲,各部應有經常夜襲部隊輪流動作,或早或遲,或真或假,或聲東擊西、或忽西忽東,或用小擊,或以猛進,或今天這地或明天那地,或走大路或摸小路,或主攻與佯攻並進,或主攻與主攻並行。或為騷擾性質,或為必爭性質,但必要把地形弄熟、敵情弄清。小部隊行動,預備隊集結。部隊輕裝、服裝合身,記著口令,弄好進路退路不差,小部隊得手後,大部必跟進,黑夜中可分散兵力,天明前部隊必迅速集中…… 十三、指揮員要有單獨佈置的能力,在總的任務下遇敵情變化戰況不同,指揮員應不待上級回示即隨機動作,守可易為攻,攻可易為守,敵潰則即以小部隊追進,敵攻則竭力抵抗,左右前後聯絡整齊,在不妨於總的佈置戰局下可以臨時處決。 十四、要堅決達到任務。任務必堅決達到,即有不可能之任務亦必求盡量完成。 十五、追擊要整齊靈便。敵潰即進,但必查明敵是真退假退……敵走大路我即分些走小路,白日進夜間更進,天晴進天雨更進,大路進小路更好進,這時要不顧疲勞,不散兵力、不顧勝利品、不顧俘虜兵……敵……愈亂愈退,愈退愈好消滅…… 十六、死的當活的打,弱者當強者打。本來川軍好打,但必要曉得打川軍的辦法,也要了解川軍的長處,千萬不要輕視敵人,敵人再弱也要把他當最強的打。因此,我們……要加緊訓練,千百倍努力,打勝川軍……如果輕視敵人,是自己輕視自己。 再如《提高幹部的指揮能力和加緊射擊訓練》: 八月十八日我二六七團、二一八團……打到廣元城下。共繳得長短槍六十七支……俘虜數十,斃敵百餘。我方計消耗機步槍子彈一萬零二十五發,傷亡共六十八名(內亡營長一、營政委一、連長二、副班長一、號兵一、戰士八;傷營長一,連長三,連副一,排長二,班長七,副班長六,傳令兵一,號兵一,戰士三十二名)…… ……兩營多人作戰,營級幹部傷亡三,連級六,排長二,班長七,副班長七,合總全數(六十名)百分之三十六多,這固然表現了我們幹部之忠勇、堅決,然而多半限於個人英雄,掌握部隊力量太弱……同時在對敵人火力作有力避免,與利用地形地物躍進,及攻堅之技能、指揮、火力下運動,部隊之指揮等等軍事基礎還是不夠…… ……我們子彈消耗太多,兩營人作戰,擊滅敵約一團人,繳獲子彈三千六百多發,而自己消耗子彈達一萬發以上…… 曾中生寫的《與川軍作戰要點》,編了幾句順口溜為川軍畫像,語言生動、形象、易懂、好記,朗朗上口: 編制甚老,兵器不好,系統混亂,戰鬥力小。 拉夫拉兵,痛苦難伸,一點攻破,全軍自崩。 爬山倒兇,收買衝鋒,一氣雖勇,再則無功。 小姦小詐,不為不高,但不持久,且怕包抄。 曾中生在《與川軍作戰要點》中提出: 紅軍作戰,群眾力量,處處配合,聲威大壯。 乘敵矛盾,利敵衝突,各個擊破,此為上著。 行軍力強,才好爬山,輕裝行動,詭秘為當。 交通困難,注意聯絡,地勢複雜,尤重搜索。 敵情不明,不可妄進,敵情既明,先發製人。 敵如來攻,讓其接近,集中威力,殲沒殆盡。 山險寨多,不易硬攻,小部活動,最易成功。 主力迂迴,抄敵側背,殲敵之效,以此為最。 突破一點,潰敵全線,縱有犧牲,必得大勝。 前進包圍,後進包圍,勝利之後,必須窮追。 夜間拂曉,或襲或擊,如能精煉,最好制敵。 突敵外圍,攻敵聯點,運用之妙,其法不鮮。 大練兵運動有力地提高了全軍指戰員的軍政素質和軍事技能,為增強部隊戰鬥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並將這一決定通知各根據地。接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決定後,西北軍委決定,結合慶祝反“三路圍攻”勝利和木門整軍成果,8月1日在巴中城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慶祝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巴中城北門原為有一東西長八百米、寬四百米的大平壩,陳昌浩、王樹聲帶領總部工作人員選定這里為閱兵主席台。 1933年8月1日,巴中城紅旗招展,北門人山人海,全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湧向北門爭相觀看閱兵慶典。除了紅四方面軍成立時在黃安七里坪舉行過閱兵式外,這是紅四方面軍千里西征以後第二次舉行閱兵式。閱兵能夠展示軍威,震懾敵人,鼓舞人民,西北軍委對這次閱兵非常重視,要求各參閱部隊嚴整軍容,展現威武之師的風貌。 8月1日,各受閱部隊一大清早就整隊出發,紅四方面軍總部將各部隊的一百多名號兵集中為一個方陣。各受閱部隊方陣前,擺放著一排排的輕重機槍、迫擊砲,還有新近繳獲的山炮,夏日陽光下,這些武器錚明瓦亮,閃耀著威嚴的光芒。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等主要領導在主席台檢閱分列式。分列式上,受閱隊伍步伐整齊,上萬雙腳步踏著號音一起正步走,“跨、跨、跨”的踏步聲震人心魄;一百多名號兵左手叉腰,右手舉號,隨著號令聲起,一百多只軍號一起吹響,激昂嘹亮的軍號震天動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