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百團大戰·利劍劃破囚籠

第21章 滇緬公路重新開放

滇緬公路重新開放有著極為複雜的背景,整個談判過程是很艱辛的。 其實,尚在歐戰爆發前,1939年4月,蔣介石就提出一個中、英、法合作方案,其內容為: (一)中、英、法三國對於遠東之軍事及經濟合作,應於適當時期,邀請蘇俄參預,並通知美國,請其作平行行動。 (二)不單獨對敵媾和。 (三)中國以兵力人力物力,他國以海空軍作戰。 (四)各國經濟合作,共同對日制裁。訓令駐各有關國大使積極促其實現。蔣介石在4月間並親自召見《曼徹斯特衛報》駐中國記者田伯烈,要他把中英法三國合作的可取性告知美國政府。田伯烈說:蔣認為不久歐戰必然來臨,英、法兩國在遠東的屬地肯定會遭到日本進攻,“在這方面,中國願意幫助他們……中國援助英、法,不僅可以派軍隊保衛香港和印度支那,甚至可以保衛新加坡”。蔣的意圖是中英法簽訂一個互助條約。眾所周知,蔣介石此時已是泥牛過河,自身難保,還奢言救人,自難令人信服。 5月2日,胡適得到英國政府的口頭答复,大意是“英國政府對於蔣提到的與其他國家合作及採取平行行動的態度已在白宮和國務院發表的各項文件中表明,而且英國政府認為中國大使館應已註意到這些文件的內容”,給予這位大使一頓奚落。同月,蔣介石在會見新任英國大使卡爾時又提出,如果歐戰爆發,他可向英國提供20萬兵力,並“很樂意交出這些人聽從你們任意使用。”但卡爾在會見之前已經表示,“當前歐洲局勢如此,英國恐難安排此事”。曾任蔣介石參謀長的駐蘇大使楊杰更為此事來到巴黎交涉,但也無結果。

不久,歐戰爆發,蔣介石在聯合英、美、法的建議遭到拒絕後,一氣之下,竟轉向德國。 10月5日,國民政府駐德大使館參贊丁文國奉命向德國外交部請求“調停”,該參贊稱:“蔣介石完全不是反日的,他係被迫違反本意而與日本作戰。” 蔣介石提出的議和條件為:1.承認偽滿洲國。 2.華北經濟合作的特殊權利。 3.“中日親善”。 4.日軍僅自長江流域撤退,華北可以駐兵等。該參贊並稱,這些條件如由國民政府向日本提出必遭拒絕,必須由第三國出面“調停”。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本即可向南洋發展,配合德國對英作戰。又稱,德國的“調停”將給德國帶來在華經濟中的“優越地位”。因為“蔣介石一直是親德的”,“準備與德、日一起實行反英政策”。意即參加歐戰。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並“保證對德供給原料50年”,甚至允許將預定供給英國的鎢、銻、錫礦石轉給德國。但是蔣介石、孔祥熙等人此時提出由德國“調停”並進而聯德的建議,時機不對,由於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日德關係進入低潮。日本政府已聲明不介入歐戰。中德交涉未獲結果。

至1940年7月,德軍橫掃歐洲,近衛第二次組閣,松岡洋右出任外相。這時蔣介石又加強了聯德外交。他認為,陳介、丁文國等辦事不夠得力,8月加派前德械師師長桂永清為駐德武官,桂永清深受德國垂青。此時日蔣正在秘密謀和,日汪亦在進行締約談判,松岡也曾提請德國出面調停。據桂永清回憶錄稱,9月他曾受到德國帝國元帥戈林兩次召見,戈林說由於中國工業落後和政治上不統一,沒有勝利希望,應接受日本和平條款,德國可任和約的保證人。 桂永清回答說:除非日本全面撤兵,中日才能締約。桂永清將與戈林談話報告蔣介石後,蔣指示今後對德會談,應使用溫和言語。據美國外交部文件記載,11月中,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召見中國駐德大使陳介,面告德國已贏得整個歐洲,一俟德統一全歐後,戰爭即將於年內結束。現在是中國與日本謀和的“最後機會”,否則日、德、意即將承認汪精衛政權。里賓特洛甫又說:他希望中國能與日本議和,並望“中國加入軸心”。德國將保證日本對“和平條款”的履行。 11月14日,陳介致電重慶外交部稱:里賓特洛甫約見時告他德國甚願與中國友好。希望中國“如大勢所趨,惟強是重,不得不側重親日。”否則日本若承認汪政權,德、意必隨之,此“於中德關係亦略起影響”,為維持友好計,萬望貴方考慮和解可能,“以免誤此最後時機。”11月30日,日汪基本條約簽訂,德國認為對華調停“時機已晚。”但仍勸中方直接“與日談判和平,日必無過分要求,實為最好機會。”桂永清一直和一位化名為雅克的特務頭目保持聯繫,雅克每週兩次在深夜與桂永清會談。雅克告知桂永清德國攻甦的日期並說準備在打敗蘇聯後,就幫助中國發展經濟,爾後中德合作反對日本。這種會談延至1941年7月1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希望日本攻蘇,承認了汪偽政權,中國政府宣布與德斷交。

事實上,自1940年9月三國同盟成立後,英、美對日態度轉為強硬,10月2日,美國政府決定對日方針:“應以明確的行動,表示不因日本之恫嚇而後退一步的堅強決心。”10月12日,羅斯福聲明:“美國援助被侵略者,無意屈於脅迫,威嚇而走向獨裁者們所開示的道路。”蔣介石於10月17日分別召見英美駐華大使商談三國合作問題。他對英國大使卡爾說,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國,實為最大錯誤。中國擁有大量陸軍,可補充英美在遠東陸軍的不足。中國有資格與英美“平等合作”。他又說,日軍入越南攻雲南的可能性小,且中國已有準備。而南下新加坡的可能性則大,英國難挫其鋒,故中英合作抗日,理所當然。蔣介石提出:“擬應陳請英政府考慮下列五點:(一)今日是否已至英政府考量中國抵抗日本侵略對英有何何貢獻之時。(二)倘中國不能繼續抗戰,英國所受之影響若何。(三)英不援華,於英何益。(四)英不援華空軍,中國何以阻敵。(五)中國停止抗戰,是否有利日軍南進。”卡爾答稱:依他個人推測,英國尚未確知美國對日態度如何。所以不便採取行動。中國抗戰,實際為英國而戰。英國視中國為第一道防線,英國自應以全力相助中國。但是英國究竟有沒有與中國合作抗日之意,卡爾並未置答。

在與美國大使詹森的談話中,蔣介石稱:現在外國援助無從運入,中共活動日盛,政府危機日重。中國迫切期望於美國,用飛機與經濟援助。切盼二三月內,能得到美國裝製齊備之飛機500架,以濟眉急。此實美國惟一替代對日作戰之良策。如果美國空軍志願飛行人員能來華助戰則更佳。在中美英合作中,“中國當隨美國之領導,自無待言”。如美國肯與合作,則自然不必憂慮中共。倘若中國抗戰失敗,則不惟日本獨霸東亞為可慮,共黨之患亦必足憂。美大使詹森答稱:美國定將盡力援華,當將此事電告華盛頓。 11月9日,蔣介石又分別約見英、美駐華大使面交中、英、美三國合作方案,方案首先列舉三項原則“一、堅持九國公約之門戶開放與維護中國主權、領土、行政完整原則。二、反對日本之所謂建設'東亞新秩序'或'大東亞新秩序'。三、認定中國之獨立自由為遠東之和平基礎,亦即太平洋整個秩序建立之基礎。”繼之提出“相互協助之具體項目”四點:(一)合作宣言發表後,貸款2億至3億美元給中國。 (二)“由美國海軍每年以信用貸款方式售給中國戰鬥機500架至1000架”,本年(1940)內運華200架至300架。此外其他武器的數量及種類,另行商定。 (三)“英美派遣軍事與經濟、交通代表團來華,組織遠東合作機關。”代表團團員“由中國政府聘為顧問。”(四)英美兩國或英美任何一國與日本開戰時,“中國陸軍全部參戰,中國全國空軍場所,聯軍亦可使用。”可是美總統羅斯福卻表示,美國並不要和日本開戰,美國也不能與他國結盟,或作軍事上之承諾,對中英同盟,亦不便於促成。但是為了讓中國繼續抗日,不走親德路線,英美對華援助較前有所增加。

三國軸心同盟簽訂後,德國已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家,日本則成為英國的敵對國家。在滇緬路問題上,英國的態度較前自是不同。 1940年9月間英方即表示:“緬路重開,為英所願望”。 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奉命即於10月3日向英首相丘吉爾正式提出重開滇緬路的要求,並要求就改善滇緬路運輸狀況,擴大運輸量、修築滇緬鐵路等問題舉行磋商。丘吉爾答稱:滇緬路重開,已無問題。至於其他問題,英方亦願與中國協商解決。 10月8日英方正式宣布不延長封閉期限。 10月17日,滇緬路重新開放。滇緬公路開放後,英緬當局即派代表來華,商談改進運輸。英方提議設立中緬混合委員會,聘美國專家為主席,管理中緬境內之一切運輸。蔣介石立即表示同意。蔣介石自己還向美國提出派遣美專家來華,襄助管理滇緬路,得到美方應允。美方要求中國整頓滇緬路的管理機構。蔣介石即下令成立滇緬路運輸工程監理委員會,並親自蒞臨致訓,又下令由軍委會運輸統制局接管全國公路運輸管理各機關,集中全力統籌調度。路面改造工程亦同時加緊進行。由於多方努力,特別是廣大員工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克服了重重困難,滇緬路的運量大為提高。從1941年元月的4000噸增至同年11月的1.5萬噸,全年總運量為13.2萬餘噸。至於滇緬鐵路的談判,中方亦一再催促英方早日著手進行。英國方面以工程大、工期長、費用浩繁,一時難以承擔為由,決定只撥款建築臘戍至中緬邊境一段。中國境內路段,則要中方自行籌款,或利用英、美信貸建築。中國轉商於美國,美國擬貸1500萬美元用於築路,並同意向中國提供舊鋼軌、機車及築路設備。中國擬在美國出售滇緬鐵路金公債券,亦得美方應允。可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緬甸失守,滇緬鐵路無從著手,遂告終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