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百團大戰·利劍劃破囚籠

第17章 王寵惠聲明反對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

這一天,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就德、意、日三國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發表談話,指出對於一切以“新秩序”為藉口,而實行侵略破壞世界合法秩序之行為,我們予以堅決反對。我們決不承認“大東亞新秩序”,尤不能承認日本所謂大東亞之領導地位。 日本帝國主義攻占武漢廣州後,深感“期望早日達到解決的希望是不大的,因為內外都出現長期持久的趨勢”,決定首先“確保佔領區,促其安定”,暫不向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這是由於隨著日軍侵略的深入,戰線延長,戰區擴大,正面戰場仍在繼續抗戰,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此時已經開闢了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了敵後游擊戰爭,迫使日軍兵力越來越分散,遇到的抵抗越來越持久深入。日本兵源不足,資源有限,早在1938年3月5日《朝日新聞》就指出:“自七七以來,對華軍費之支出,較日俄戰費之總額,超過七倍。”戰爭消耗使日本國內人民厭戰情緒也在增長。此外,當時歐洲局勢緊張,歐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日本還企圖保留一部分兵力以應付局勢變化,從事更大的冒險。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隨著相持局面的出現,日本帝國主義採取了“以華製華,以戰養戰”的侵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侵略方針,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它的侵華策略,從以軍事打擊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日本大本營認為“武漢攻略戰後……僅以進攻作戰決難解決事變,今後應重視政略的進攻,培植並加強新政權,使民國政府趨於沒落,始克有效。”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建立“東亞新秩序”的簡短聲明。同日,日本首相近衛文又發表了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廣播講話,稱“此番日本未曾動用過多軍力,即獲斯赫赫戰果,尚保持充裕國力足以防止任何外來干涉”。近衛宣揚中、日、“滿”應緊密團結,共同承擔“保衛”東亞的任務。日本“渴望看到在東亞建立新秩序”,“日本決心根除隱藏在蔣政權'長期抗戰'後面之共產主義影響”。 “至於國民政府,只要它恢復真正的中國精神,放棄其以往的政策,改造它的組成人員,作為一個徹底新生的政權願望參加這項工作,吾人亦將不予拒絕。”這是近衛在中日戰爭時期發表的第二次聲明。這就說明日本政府已放棄了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強硬態度,但仍堅持蔣介石必須下野。

1938年12月22日,根據高宗武、梅思平與西義顯、今井武夫等人的事先約定,近衛又發表了第三次聲明,也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漢奸汪精衛通電響應的那個聲明。聲明詭稱日本所要求於中國者既非領土,亦非賠款,僅為中國參加“東亞新秩序”的建設。日本不僅“尊重中國主權”,而且“準備考慮放棄領事裁判權和歸還租界”。聲明並提出“中日親善”、“共同防共”、“經濟合作”的三項原則為基本條件向國民黨當局誘降。近衛所謂的“中日親善”,是中、日、“滿”結成一體,中國承認偽滿洲國。所謂“共同防共”,是要中國與日本締結“防共協定”,在協定有效期間日本得在中國指定地點駐軍,並以內蒙為“特殊防共”地區。所謂“經濟合作”,是承認日本人在中國內地有居住、營業的自由,特別是在華北和內蒙,應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向日本提供便利。值得注意的是,在近衛第三次聲明中並未公開提到要蔣介石下野。同月26日,蔣介石發表講話駁斥近衛聲明,指出“他這種打算,像世人都沒有明白他的所謂'東亞新秩序'的真諦,以為隨便可受其迷惑。”蔣介石指出“東亞新秩序”的真諦是“滅亡中國獨霸東亞”。他拒絕了日本所提出的投降條件,認為“這和以前廣田的三原則相比,不知要廣泛毒辣到多少倍,敵人還妄想勸誘中國接受”。日本今日“所缺者只待中國受其欺矇,受其威脅,而向其屈服,上其圈套罷了”。

蔣介石之所以拒絕日方條件,是因為他深知如果接受日本的“東亞新秩序”,就是要關閉中國門戶,打破九國公約,與英美決裂。另一方面,接受“共同防共”就是要廢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這樣,中國在國際上將完全陷於孤立。但是儘管蔣介石言之鑿鑿,日本對蔣仍未“絕望”,日本政府對蔣介石的誘降也未停止。 1939年1月,日本新任首相平沼騏一郎在議會中演說,明白宣布日本政府已放棄要蔣介石下野的條件,他說:“倘蔣政權幡然悔悟,接受我方建議之方針,亦無再加敵視之必要。”為了配合“以華製華”,在經濟方面,日本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英、美、法與日本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1938年11月,英、美、法三國政府對日本封鎖長江同時提出抗議。同年12月30日,美國政府針對近衛聲明提出異議,強調任何國家無權單方面廢除條約,意即不能承認以“東亞新秩序”代替“門戶開放”原則。 1939年1月14日,英國政府也照會日本稱:英國政府難以理解近衛關於尊重中國主權的保證如何能與日本政府以武力強迫中國受其控制的意圖相協調。同月17日,法國政府亦發表聲明,維護九國公約。據統計,自1937年7月至1939年12月,日軍侵犯美國在華利益事件共達382起,平均不到三天即有一起事件發生,而日本政府作答的僅179起。

為了使重慶政府能繼續抗戰,消耗日本,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英、美在適當時機也提供給國民政府一定援助。在蔣介石方面,自抗戰開始他就對英美援助寄予很大希望。早在1938年1月30日蔣介石就致函羅斯福請求援助,信中說:“其希望美國之援助尤屬勢所必然。……吾人急迫之願望,在美國即於此時在經濟上及物資上予中國以援助,俾得繼續抗戰……”美國方面的答复,是援華辦法正在研究中,“稍待時機成熟再行採行”。為了爭取美援,重慶國民政府於1938年9月任命素稱美國之友的胡適為駐美大使,同時另派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所信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赴美請求借款。 10月15日,蔣介石再次致函羅斯福請求援助,信中並說:“如予以相當巨額之貸款,……則吾人抵抗日方之攻擊亦必獲有更大之實力與效果。”此電發出未久,廣州、武漢相繼失守。美方表現猶豫不定,並有退縮跡象。陳光甫向重慶報告稱:摩根索向羅斯福匯報貸款事時說:“在最近三四日中,先為廣州失陷,今日則為漢口,並有關於蔣介石之謠言。坦白言之,餘不知餘應否進行此事,因餘不知將與中國何一政府交易。”羅斯福決定暫行等待,視蔣介石動向如何再定。 10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重申抗戰決心,宣揚寧為玉碎,不求瓦全。 11月1日,蔣介石又致電羅斯福,列舉告國民書要點,以滿足羅斯福所提出的條件。美方始表示兩千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可在原則上確定。經過努力,桐油貸款終於12月15日由美國總統批准。而在此之前,11月3日,日本政府已發表自命為“東亞新秩序”的聲明,企圖以“東亞新秩序”代替“門戶開放”原則。由於美國國務院堅決反對採取政府間貸款的方式,因此中美雙方協議,由美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的世界貿易公司(由中國復興商業公司在美國籌建)出面,美國給予中國2500萬美元的商業貸款,用以購買美國商品,但不得購買軍火及飛機、汽油等重要工礦產品,中國則以22萬噸桐油分5年運美出售,以售款償還本息。年息四厘半,每半年償付一次。 1939年2月8日,雙方正式簽訂了協定。 1939年11月8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說:“我在五中全會說明'抗戰到底',要恢復七七事變以前的原狀,是根據以中國為基準的說法;若以整個國際為範圍來論斷中日戰爭的歸趨,就一定要堅持到與世界戰爭同時結束,才是真正的解決”。 “歐洲戰事業已發生……我們已經獲得一個中國問題將隨世界問題之解決而解決的基礎”。這表明他對抗戰與外援的根本認識,將中國抗戰的前途完全寄託在外部的力量上。及至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蔣介石大喜過望,他在日記中寫道:“此在抗戰與國際形勢上於我實求之不得者,抗戰必勝之局已定矣。”當時德意日的行動方向不明,德軍西攻還是東攻,日軍南進還是北進,皆在未知中,但無論如何,中國能否拖住日本大量兵力,減少對其他方面的壓力,則為英、美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在這種國際形勢下,蔣介石開始重新擬定他的“國際戰略”。他認為日軍無論南進還是北進,都再無力西進,重慶可保無恙,故“中倭媾和為'下策',……參加英美戰線為'中策'”,因為英、美、甦之間尚存齟齬,倘貿然從事,“遭俄國忌恨,更促其對我斷絕關係”。 “……獨以倭寇為敵而對英美、對德意皆採中立政策,以待俄國表明態度,……我乃決定取捨。……乃為目前惟一之上策也”。蔣介石還認為中日戰爭,“勢必為世界戰爭之一環”,但現在美、蘇尚未參戰不必急於表態。日本一旦南進,則可自保實力,“以待美倭海戰之結果”,“如果實力再損,則俄必助中共組織中國蘇維埃人民政府,……只要我能維持既有實力,則俄亦不能積極為害於我”。但是重慶國民政府的實際外交活動表明,除保存實力,消極抗日一點始終未變外,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他們交替或同時運用蔣介石所提出的上中下三策。

正如1940年11月1日周恩來所指出,蔣介石認為“自己最能左右逢源,故他自己躲在成都,讓其夫人及英美派拉英美,朱家驊、桂永清拉德,讓親日派談和,讓孫(科)、馮(玉祥)親蘇”。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在總體上與德、意兩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一致的,這就勢必損害美、英等國的利益。因此,他堅信中國的孤軍奮戰狀況,定有轉機。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向他的將軍們鼓勁打氣。他說,自德、意兩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起,東方和西方的戰爭就緊緊連在一起了,因此,中國的抗戰就決不是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心中有數: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會上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

1940年,是世界局勢急劇動蕩的一年,日本政局不穩定。希特勒在歐洲戰場的“赫赫戰功”,使日本軍部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法西斯魔頭,垂涎欲滴,一心想拿到東南亞的資源。 在近衛文第二次組閣的第四天,就通過了一項新的國策。這項國策的基本目的是實現日本的霸權,也就是說,建立在日本領導下的“大東亞新秩序”。為此,對內實行全國動員,加緊擴軍備戰,實行軍事計劃經濟;對外,要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條約,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也要設法與美保持“和解”;對華加強誘降,促進蔣、汪合流,爭取儘早解決中國問題。 總之,日本要趁歐戰之機,侵入東南亞或更遠的地方,攫取戰略物資,掠奪英、美的殖民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