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百團大戰·利劍劃破囚籠

第3章 多田駿紮起“囚籠”,我軍以破襲戰應對

這一天(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簽發了由朱德、彭德懷、左權署名的《關於破襲正太路戰役的預備會》。正太路是日軍控制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脈,對正太路發動破襲戰,將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重大決定。 八路軍為什麼要發動一次重大的戰役?這還得從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統治佔領區的新思維——“囚籠”說起。 多田駿是日本軍官的搖籃——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學員,比岡村寧次還早一期,於1903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之後又進入陸軍大學深造,於1913年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早年在參謀本部任職,偽滿洲國成立後,任關東軍軍事顧問團的最高顧問,後在1935年接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之後不久改任第11師團中將師團長。七七事變後,他主張對華戰爭不應無限擴大,成為不擴大派的代表人物,與日軍主流意見相左,被調回國,出任參謀本部次長。 1939年,蟄伏兩年的多田駿重回中國,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

多田駿上任伊始就耍弄新的花招,主張日本軍以強化交通為手段,對晉冀豫根據地進行分割和封鎖,企圖達到扼殺和摧毀根據地的目的即所謂的“囚籠政策”。 1940年初,敵人的這個陰謀開始全面實行,他們加緊修築鐵路、公路,從內外兩個方向壓迫根據地,周邊嚴密包圍,腹地步步楔入。在冀南平原,依托平漢路向東擴張,相繼築成石家莊至南宮、內丘至鉅鹿、邢台至威縣、邯鄲至大名等公路幹線及許多支線,把冀南分割成許多小塊。敵人還計劃修築德石和邯濟兩條鐵路,以聯結平漢、津浦兩大交通動脈。在太行、太嶽山區,搶修白晉鐵路,準備修築臨(汾)邯(鄲)鐵路,以便把太行、太岳兩區分割成四塊。同時在平漢路兩側積極增築據點和公路,封鎖太行與冀南之間的交通。

在這些地方,敵人廣拉民夫,搜羅築路材料,從山海關外等佔領區源源運來鐵軌和築路機械,集中人力、物力趕修鐵路、公路。 事實證明,多田駿的“囚籠政策”很快見到成效。 1939年秋,華北抗日根據地有近百個縣城,而到1940年夏,只剩下幾個山區偏僻的小縣城。八路軍活動困難,物資匱乏,形勢頓顯緊張。 面對多田駿紮起的“囚籠”,劉伯承、鄧小平等八路軍領導人一連幾天進行著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準備拿出一個有效的對策。 一天,他們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商量對付敵人強化交通的辦法。 劉伯承首先透徹地分析了交通鬥爭對敵我雙方的意義。他認為:日軍全面強化交通,是企圖解決對華戰爭地寬兵少矛盾的必然方針,但這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鬥爭課題。交通鬥爭,本來就是我們對敵作戰的一種主要形式。由於我們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的特點是靈動、秘密、突然,日軍無論是襲擊我軍或是增援它被我軍襲擊的部隊,都非有飛快靈敏的交通工具,適時調集相當兵力不可,這就需要處心積慮地維護和整備它的鐵路和公路。而我軍為了遲滯和牽制敵人的行動,創造敵人的弱點,就要千方百計破壞它的鐵路和公路,這是敵我交通鬥爭的主要內容。敵人原來佔據的鐵路、公路,不論它由點線而帶面地進展,都在我們廣大抗戰根據地的包圍與打擊中,它現在反而企圖對我們大塊根據地,用據點、鐵路、公路構成網狀,把抗戰軍民纏繞起來。打一個比喻來說,敵人要用鐵路作柱,公路作鏈,據點作鎖,來造成一個囚籠,想把我們軍民裝進裡邊去,凌遲處死。他的這個“囚籠政策”,確實是夠陰險毒辣的,需要我們認真對付。

其次,劉伯承又全面地分析了日軍交通戰的戰略目的,他闡述道:敵人目前推行的“囚籠政策”,是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的。帶有“國家總力戰”的性質,其企圖不僅在軍事上,而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政治上,敵人防共治安政策也依靠交通,無交通即無治安,也無法防共。經濟上,敵人對占領區域先施以懷柔政策,繼而實行最殘酷的剝削,對根據地給以經濟上的最大摧殘。敵人以鐵路為大血管,公路為小血管,以中國的骨榨中國的油。文化上,敵人依靠交通運送報紙、課本及神像等,來麻醉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鐵路起著大毒素管的作用,公路是小毒素管,據點則是打毒針。總而言之,就是它要造成交通的囚籠依托,來展開它的總力戰,也就是依托交通網來實現轉移重兵與反复“掃蕩”的武力戰,鎮壓與離間的政治戰,榨取、封鎖與摧毀的經濟戰,麻醉、奴化的宣傳戰和思想戰。

接著,劉伯承胸有成竹地指出了抗戰軍民開展交通鬥爭的方針和策略,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八路軍要積極開展交通鬥爭的總力戰,來對付日寇的“囚籠政策”。這就必須強化全面的、全力的、一元化的鬥爭,以軍事為核心,以政治進攻為主,結合黨政軍民的力量,正確執行政策,將日寇孤立起來。這裡面的關鍵是把群眾充分動員起來,只要抗戰軍民人人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交通鬥爭的重要性,就能堅決、徹底地破毀敵人的鐵路、公路,也就能使它的血管不能流通,手腳不能動彈,而直到困死。 等劉伯承說完,鄧小平接著發言。他神情嚴肅,一字一頓地說: 形勢雖然是嚴重的,但只要我們根據地軍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地進行鬥爭,日寇的“囚籠政策”是完全能夠挫敗的。從現在起,我們提出一個口號:面向交通線。主力軍、地方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重點破擊與全面破擊、大破擊與經常性的小破擊相結合,廣泛、深入地展開交通鬥爭,反擊日寇的“囚籠政策”。

在1940年春夏的交通鬥爭中,日軍邊遭打擊邊竭力恢復,強化鐵路、公路和據點,繼續推行“囚籠政策”。他們加強了平漢、正太兩條鐵路的守備,沿線嚴密封鎖,割斷了太行山區與冀南平原、晉察冀戰略區之間的聯繫。在冀南,修復和擴展了公路網,增設了據點,造成根據地軍民“出門走公路,抬頭見碉堡”的狀況。 劉伯承覺得要根本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光靠晉冀豫根據地本身的力量還不夠,最好有一次由華北各大戰略區共同組織的破擊作戰,對正太、平漢、同蒲、津浦各鐵路幹線進行全面、徹底地破毀,使日軍陷入戰略上的被動。 白晉戰役結束後,聶榮臻率晉察冀挺進支隊北返。行前,彭德懷、左權在總部設便宴為聶榮臻送行。劉伯承與鄧小平、李達、陳賡、陳錫聯等出席作陪。吃飯時,大家談起華北戰局和兩區的配合作戰,認為橫貫在兩區間的正太路是日軍控制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脈,也是阻隔兩區聯繫的重大障礙。要是切斷正太路,既可使日軍在山西的運輸補給失去可靠的保障,又有利於兩區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互相支持和幫助。於是,大家一致認為,應在適當時機對正太路進行大規模的破襲。

這以後,日軍積極準備實行南進政策,在正面戰場集結兵力,揚言向重慶、昆明、西安發動進攻,企圖用軍事壓迫和政治誘降的雙重手段,促使國民黨政府投降,以便抽出兵力加入太平洋戰場作戰。 6月15日,日軍攻占宜昌,扼據入川的咽喉,接著又大舉轟炸重慶;同時通過所謂“謀略工作”秘密向蔣介石展開“和談”活動,並利用已降日的汪精衛集團在國民黨陣營內進行宣傳和策反。國民黨在這種形勢面前,更加動搖,妥協投降的危險空前嚴重。 蔣介石指使胡宗南、閻錫山、朱懷冰、石友三等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後,國民黨頑固派大肆造謠,胡說什麼“八路軍遊而不擊”、“專打友軍,不打日本”,等等,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對八路軍產生了懷疑。

同時就山西敵情來說,守備正太路的日軍以一部派往華中地區,參加宜昌作戰,其守備力量有所削弱。 在這種情況下,彭德懷跟左權研究決定,為了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投降的危險,有必要向華北敵佔交通線和據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 7月中旬,左權來到第一二九師師部,傳達彭德懷的上述設想。他對劉伯承、鄧小平說,為了粉碎日寇的“囚籠政策”,振奮、堅定敵後根據地和全國軍民的勝利信心,制止國民黨的投降活動,牽制日軍的南進和西犯,彭副總司令準備組織發動一次破襲日軍交通幹線和據點的進攻戰役,主要目標定在正太路,由第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共同負責實施;平漢、同蒲、白晉、平綏、津浦、北寧各線配合行動。第一二零師和各鐵路沿線的部隊都參加作戰。劉伯承、鄧小平欣然表示贊。

又經過一個多月的醞釀,《關於破襲正太路戰役的預備命令》出台了。隨後,八路軍總部正式召開軍事會議,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參加,會議正式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的破襲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