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反右派始末

第22章 天安門城樓上與民主人士共商整風

反右派始末 叶永烈 3246 2018-03-14
在《指示》下達之前,最忙碌的要算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層層召開宣傳工作會議,傳達毛澤東的講話。 在《指示》下達之後,最忙碌的卻要算中共中央統戰部了:這一回開展整風運動跟第一次整風運動——延安整風運動不同。那一次,在中國共產黨內部開展整風;這一次,毛澤東邀請民主人士(亦即非中共人士)幫助中共進行整風。 《指示》剛剛下達的第三天——四月三十日,毛澤東就要中共中央統戰部把各民主黨派的頭頭腦腦與無黨派重要人物請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跟他們打招呼:“明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人民日報》要登載《中共中央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全黨就要行動起來,今天請各位來,是要請各位幫助我黨整風。” 毛澤東談笑風生,他說,有人講民主黨派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一根頭髮罷了,一根頭髮有沒有無關緊要。其實這大錯特錯。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是聯繫著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不是一根頭髮,是一把頭髮,後邊還連著一片頭皮呢,不可藐視哩!

毛澤東的話,使在座的民主人士們舒心地笑了。 毛澤東很概括地說及了形勢:“現在是新時代和新任務,階級鬥爭結束,向自然界宣戰!” 毛澤東說,中國共產黨要進行整風,中共中央書記處和統戰部要主動找黨外人士開座談會,徵求意見。 毛澤東一席話,在天安門城樓上說得在座的民主人士心裡熱乎乎。 毛澤東向來重視統戰工作,把統一戰線視為“三大法寶”之一,誠如他一九三九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所言: “十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① 關於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必要性,毛澤東在一九三五年如此論述:“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盪'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采。”①

倘若追根溯源,中共統戰的“元老”,乃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荷蘭人馬林。馬林是列寧親自派往中國的共產國際代表,他在一九二一年幫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並出席了中共“一大”。他深感當時的中共太弱小,建議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馬林的建議受到許多中共領導的強烈反對,但是毛澤東予以堅決支持。正因為這樣,毛澤東在一九二三年的中共“三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當時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只有五人)並兼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不久,他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兼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這樣,毛澤東很早就形成“統戰”的觀念。 中共最初的統戰對像是國民黨。第一次國共合作,便是中共第一次建立的統一戰線。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變使這一統一戰線分裂。

毛澤東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他在中共的領導地位之後,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他提議中共設立“統一戰線工作部”,亦即“統戰部”,專門負責統戰事務。從此,中共有了“統戰部”——除了中共之外,世界上其他共產黨,並沒有設置“統戰部”。 最初的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是王明,副部長為柯慶施。 一九四八年底起,李維漢出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在抗日戰爭中,在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結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寇。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和談破裂,兩黨開戰,爭奪中國的統治權。這時,中共又運用統一戰線這一“法寶”,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轉為建立反對國民黨政府的統一戰線。許多中國非中共知識分子參加了這一統一戰線,他們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專制,提出了“爭民主”的口號,他們也就由此博得“民主人士”之名——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民主人士”成了非中共人士的代稱,參加這一統一戰線的非中共黨派,也就被稱為“民主黨派”,這一名字同樣沿用至今。

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推國翻民黨政府的鬥爭中,民主黨派、民主人士與中共共患難,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八個字:“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時,跟中共站在一起的民主黨派共十一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除了這十一個民主黨派外,還有不少人不參加任何黨派,稱為“無黨派民主人士”。這“無黨派民主人士”也被視為“一派”。用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的話來說:“從新政協籌備開始,我們就把無黨派民主人士列入黨派單位,是因為他們長期參加民主革命鬥爭,雖然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際上是有黨派性的政治力量。”①這麼一來,“無黨派民主人士”也算一“黨派”。於是,中國的民主黨派共十二個。

不久,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合併,仍取名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中國人民救國會解散。 這樣,中國的民主黨派變成九個(包括“無黨派民主人士”)。 這些“民主人士”,在解放後多了一個稱謂,曰“黨外人士”。 “文革”,之後,有人提出民主黨也黨呀,“黨外人士”用詞不科學,於是近來又改稱“非中共人士”。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下達之後,立即在天安門城樓邀集民主黨派代表人物開會,請他們幫助中共整風,是出自他提出的關於民主黨派的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作瞭如下解釋:

“所謂互相監督,當然不是單方面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為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知道,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有益。” 也就是說,他邀請民主黨派幫助中共整風,是為了“聽到不同的聲音”。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隨即在一九五七年五月四日發下一份黨內文件,即《中央關於繼續組織黨外人士對黨政府所犯錯誤缺點展開批評的指示》。此件十分重要,全文收錄於下: 最近兩個月以來,在各種有黨外人士參加的會議上和報紙刊物上所展開的,關於人民內部矛盾的分析和對於黨政所犯錯誤觀點的批評,對於黨與人民政府改正錯誤,提高威信,極為有益,應當繼續展開,深入批判,不要停頓或間斷。其中有一些批評得不正確,或者在一篇批評中有些觀點不正確,當然應予以反批評,不應當聽任錯誤思想流行,而不予回答(要研究回答的時機,並採取分析的態度,要有充分說明力),但是大多數的批評是說得中肯的,對於加強團結,改善工作,極為有益。即使是錯誤的批評,也暴露了一部分人的面貌,利於我們在將來幫助他們進行思想改造。現在整風開始,中央已同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協商好,他們暫時(至少幾個月內)不要表示態度,不要在各民主黨派內和社會上召開整風,而要繼續展開對我黨缺點錯誤的批判,以利於我黨整風,否則對於我黨整風是不利的(沒有社會壓力,整風不易收效)。他們同意此種做法。只要我黨整風成功,我黨就會取得完全的主動,那時就可以推動社會各界整風了(這里首先指知識界)。此點請你們注意,黨外人士參加我黨整風座談會整風小組,是請他們向我們提意見,作批評,而不是要他們批評他們自己,此點也請你們注意。如有不便之處,則以不請黨外人士參加整風,而由黨外人士開座談會請他們暢所欲言地對工作缺點提出意見為妥。請你們按當地情況斟酌處理。

這一中共中央文件,清楚地表明當時中共中央的意圖:中共至少在幾個月內實行整風,這一期間要組織民主人士幫助中共進行整風,原因是“沒有社會壓力,整風不易收效。”一旦中共完成整風,那就“完全的主動”了,“就可以推動社會各界整風了”。 然而歷史與這一中共中央文件所規劃的進程異步。僅僅十天后,中共中央便下達了另一重要指示。用毛澤東的話來說:“事情正在起變化”——當然,這是十天后的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