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晚來香港一百年

第58章 誰真的認識“李嘉誠”?

晚來香港一百年 长江 2341 2018-03-14
任何一個社會,窮人與富人,天然的就有一種距離,這個“距離”地帶種著太多的東西,仰望、羨慕,嫉妒、仇恨。香港的平民對富人懷抱什麼態度?我也說不清。又愛又恨?愛指的是什麼?大約是覺得一提起全球華人巨富,趙錢孫李的一個一個都出現在香港,普通市民的臉上也有一部分光彩?此外富人畢竟家大業大,支撐著政府的稅收,設立了各種基金,扶危救困,舍米施粥,因此總比自己的身旁左右都是一圈的窮親戚要來得好得多。至於恨,我聽一位香港的小業主曾經這樣評價他們的同行大鱷:“我怎麼能不恨呢?市場都讓他們一家子給壟斷了去了,我們這些小門小戶,日子真是越來越難過。” 2005年年底,我突然被通知“超級巨富”李嘉誠願意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的專訪。李嘉誠在香港,甚至在全球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個人資產差不多已經達到了1500億港幣上下。那時候我對李嘉誠只有一個印象:富翁,他老人家在香港有著怎樣的口碑我不清楚,因為和我毫無關係,只是聽說李嘉誠連續五年基本上已經沒有接受過任何一家海內外媒體的專訪了,那次被評為中國首批“華人慈善家”才破例。因此我必須認真準備,看了他的書,了解了他的創業故事,整整兩個星期都在琢磨著怎樣採訪才不至於辜負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

結果,見了李先生,我指著一本他的傳記說:“這本書從頭到尾我都看過了,書裡面提到您創業時的艱難都是真的?能給我再說得詳細一點嗎?”李先生欠了欠身,看了一眼我手裡的《李嘉誠傳》,有點深淺莫測地說:“哦,這個作者,我只和她見過一面,挺聰明的。”然後就只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李嘉誠“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他的“第三個兒子”。 “第三個兒子”? 很多人都知道,李嘉誠此生只有二子,“第三個兒子”從何說起?當時外界不甚了解,我也只知毛皮。這個飽藏懸念的話題一直到了半年以後,李先生在他的“長江實業”年中業績公佈會上才把“老三”的想法公之於眾。 那麼“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究竟是誰? 簡單截說,就是他的“李嘉誠基金會”。

採訪進入到正題之後他告訴我:“有一段日子我夜裡經常睡不著,為了'李嘉誠基金會'的生存而犯愁。過去年輕的時候我可不是這樣,要用兩個鬧鐘有時都撞板(意為“叫不醒”)。後來有一天夜裡我突然對自己說:哎呀,我傻了嗎?為什麼不把'李嘉誠基金會'當成自己又多了一個孩子?這樣基金會哪怕在我百年之後也不會消失,也還可以健康地發展,誰都不能從裡面拿走一個銅板。” 李嘉誠把他一生艱苦創業積攢下來的家業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固定了下來,像給兩個兒子留遺產一樣的留給了他的這個第三個“兒子”,這就是他要接受采訪,聲情並茂,最想讓我知道的事情。當時我並不理解,還是按照我的採訪設計在向他提問:李嘉誠基金會自從1980年成立以來,您已經給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沒錢看病和沒錢讀書的人捐了幾十上百個億,“為什麼重點要放在教育和醫療上?”李先生立刻打斷了我,不是我的問話內容不對,而是我使用的詞,“捐”,他不喜歡。他說:“別說'捐',我不願意用這個字眼,因為你說'捐'了,別人就有個'受'的問題,這個'受'讓人不好過。”

捐錢不讓說“捐”? 捐錢的人還要顧慮收錢的人的心裡感受? 說老實話,我活了小半輩子,窮日子過去過了很多年,但是對“富人”,這還是第一回真誠地敬仰。 不管香港社會對李嘉誠或李嘉誠所代表著的所有的香港“富人”懷有怎樣複雜的情感,我在採訪完李先生之後,開始對“富人”另有期待,至少感到“好心”的富人在一個社會真是越多越好。 在採訪中李先生告訴我,他這一生“最看不得病人或殘疾人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絕望”,他對我說:“富貴富貴,富而不貴不是真正的富貴。有些人一生有的是錢,但是別人並沒有從他那裡得到過任何的幫助,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頭一天下午,我們談了兩個多小時,談他12歲被迫輟學,為避戰亂不得不逃難來到香港,到社會上去謀生;談他父親年輕時得了肺病,沒錢治療,早早的就在他的眼前絕望地死去。所以李先生才肯把錢拿出來,大筆大筆地投放到學校和醫院。其中“寧養事業”是我們談話談得最詳細的一項新鮮事業——李嘉誠看到目前醫療技術還解決不了“癌症”的問題,他的朋友,然後是更多的人,到了癌症的晚期,疼痛難忍、痛苦萬分,李先生就說他都要流淚。所以他提出要在中國建立一片“寧養醫院”,實施“寧養服務”(也不許叫臨終服務),這樣做,就是為了讓盡可能多的病人最後能“走”得好一些,讓健康的、活著的人能對他們盡一點普通的關愛……

第二天下午,李先生意猶未盡,又把我叫到了他的辦公室。他一遍遍再強調:他一個人的能力畢竟太小,他希望能夠喚起更多的志同道合者,讓中國更富強一些,讓中國人生活得再好一些。老人甚至語重心長:“長江啊,你不知道,在教育和醫療這兩件事上,如果有人能和我一起,達到我想做事的目的,我出錢,他出名;我在後,他在前,我都願意。而且如果為了能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多一些幫助,你讓我給這個人下跪我都乾。但是在生意方面,即使能夠賺再大的數目,為了這個,誰讓我折腰,我可是未必就肯……” 誰“真的”認識“李嘉誠”? “富與貴”的哲學是不是所有香港的“富人”都懂? 據說,香港每個月僅在市面上出現的《李嘉誠傳》不知道作者用的是真名還是假名,就多達二十幾種,大部分“作者”根本就沒有和李先生見過面,更不要說和李先生坐下來傾心交談,志趣相投,但是書照出,稿費照賺!

曾經,有位外國朋友向李先生透露:“我在機場又看到了一本有人寫你的新《傳》,這件事你知道嗎?” 李先生哭笑不得。 隨後他的手下向我形容:“老外說:'不知道?那你為什麼不去法庭投訴?不走司法程序?'” “走司法程序?”走得過來嗎?有時間走嗎? 不走還好,李先生一告,作者的名聲肯定會“大噪”。人家沒準兒正等著,正巴不得和李嘉誠打官司呢! 老外聽完,不可思議地只有聳肩、搖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