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晚來香港一百年

第55章 香港才“富”了30年?

晚來香港一百年 长江 1416 2018-03-14
已經是我到香港後有了一段日子,一天和一位朋友閒談,談到香港的有錢人,想起自己30年前曾經有過一個挺可愛也挺可憐的童年,就娓娓道來:1973,當時內地還很窮,那一年的夏天,母親給了我十塊錢,因為我在王府井百貨大樓看中了一件湖藍色的的確良襯衫,好喜歡好喜歡,於是就死死地把十塊錢攥在手裡,其中,坐車花去了一毛(長安街上的大1路),湖藍色的的確良襯衫花去了九塊八,買完了再坐車回來又是一毛,到了家,手裡的十塊錢剛好花完,剛好夠用——花樣年華沒有幾個傍晚心裡是如此的陽光燦爛,而那以後的整個夏天,我就這麼一件好衣服,除了關鍵時刻都不捨得穿。 聽完“故事”,我以為我的香港朋友肯定會睜大了雙眼,不肯相信如今的我好賴也是一個挺富態的職業婦女,怎麼過去還曾有過這般難堪的經歷?一個人,整個夏天,只有一件喜愛的衣服?十塊錢就讓一個年輕女孩兒高興得原諒了生活的拮据與苦澀?然而我的這位同齡之友聽完了我的經歷,半天都沒言聲,臉上一點“吃驚”的樣子都沒有。過了一會兒他告訴我:其實不瞞你說,我小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家裡也很窮,記得已經是在上高小,父母好不容易才擠出了一點點的閒錢,給我買了一雙白色的球鞋,當時我也是好喜歡好喜歡,平日都捨不得上腳,有天夜晚回家得走很長的路,怕把鞋磨壞了,乾脆悄悄脫下,打著赤腳靠牆跟兒走在路上——

“是嗎?”這下輪到我牛眼圓瞪了:“你小時候家裡的生活也不富裕?香港六七十年代,不,在我的印象裡,香港人不是早就比內地人有錢,這種情況難道不是歷來如此,不是……” “當然不是,”朋友把話截了過去:“香港人30年前也很窮,家家戶戶,我說的可不光是普通老百姓。香港社會真正的富裕,其實也就只有30年,難道你不知道?李嘉誠、包玉剛,即使是這些大佬,'發跡'的時間也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 20世紀70年代以後? 香港也才富了30年? 30年前,或者乾脆從頭說起,英國人自1841年佔領了香港,那時候香港還是一片大海,大海邊,赤裸裸的只有二百多個小島。直到1937年上海淪陷,許多有錢人趕著子女往香港跑,那時候上海人來到香港只是為了避難,十個有九個都不願意來,為什麼?香港窮,窮得和當時的上海比要差上好大一截子!

2004年我到香港後,曾經從一位當地的學者手裡借來了兩本畫冊,至今都想“賴賬”,都不想還。這兩本畫冊是199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民生苦樂》和《社會掠影》,收錄了攝影師鍾文略老先生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捕捉和收藏的“香港的過去”的200多張歷史老照片。在一片純粹的“黑白”世界裡,我認識了很多大街小巷的“生意人”,這些人有“代筆”、“算命”、“補鞋”、“洗衣”、“剪紙”、“駁船”、“包伙食”、“人力車”、“散工苦力”等等,形形色色地整日守候在香港早年貧窮、落後的街頭。這些照片讓人不得不相信,幾十年前香港也和舊中國的每一座城市一樣,苦難始終是老百姓生活的主旋律。比如銅鑼灣,如今在香港是多麼有名氣的商業區,它和中環、尖沙咀、旺角形成了四處主要的購物天地,無論何時那裡都人滿為患。然而說出來誰會相信?大鬧市銅鑼灣的“勵德飾”,20世紀60年代初還到處都是一排排依山搭建的小“木屋”,誰能想到毗鄰銅鑼灣的“跑馬地”,如今人們經常說的所謂的“高尚住宅區”,其中我們住的有名的“成和道”,早年間還是一條從山上汩汩往下淌黃水的“黃泥湧”?

今天,“黃泥湧”依然是一條馬路的名字,從“跑馬地”南北穿過,一直會通往港島最繁華的處處所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