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歷史的驚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實

第25章 第三章喋血婁山關——再奪遵義城的決定性戰鬥

1935年2月25日,在從桐梓到遵義的大道上,一時間人呼馬嘶,聲音鼎沸。一支紅軍隊伍正在急速行進,只見宣傳員在隊列中邊走邊作戰鬥動員。 “同志們!為了奪取遵義,必須佔領婁山關!”“同志們!瀟水渡過來了!湘江跨過來了!烏江飛過來了!苗嶺爬過來了!一個婁山關,難道搶不過來嗎?”“不要忘記十三團過去的光榮呵!王家烈比得上十九路軍嗎?”“鴉片煙鬼王家烈的'雙槍兵',侯之擔的'猴子軍'我們早就領教過了!”“多繳槍多捉俘虜呀!打到遵義去吃蛋糕橘子呀!”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乾輝就走在這支隊伍的最前面。他們邊走邊分析著形勢。 遵義會議以後,毛主席指揮我紅一方面軍主力於1935年1月中旬由遵義地區揮師北上,向川南急進,準備在宜賓地區北渡長江,與在川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北根據地。蔣介石聞報大驚,急調四川軍閥劉湘的精銳部隊在長江一線防堵,並急令雲貴川三省部隊與中央軍薛岳、週渾元、吳奇偉部互相配合,壓迫我軍於長江以南、橫江以東、烏江以西以北的狹窄地區,合圍聚殲。正當蔣介石打著如意算盤時,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總覽全局,洞察敵情,鑑於各路敵軍分進合擊,康集而至,而唯有黔北敵軍薄弱的形勢,決定利用敵軍判斷紅軍仍將北渡長江的錯覺,出其不意,先揮戈東指,返回川南;然後重入貴州,再佔遵、桐地區,使蔣介石合圍紅軍的企圖破產。

從2月11日起,紅軍分左。右兩路從雲南扎西回師東進,經四川敘永、古藺,在二郎灘、太平渡二渡赤水河,重入貴州,經興隆場、良村、九壩等地,進占桐梓,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 紅軍突然回師黔北,蔣介石大吃一驚,急令王家烈從貴陽到遵義坐鎮指揮。王家烈來到遵義後,忙調手下4個團的兵力防守婁山關,阻擋紅軍向遵義挺進。蔣介石又命令薛岳、吳奇偉、週渾元部火速北渡烏江,增援黔軍,入據遵義。如果紅軍不盡快突破婁山關,佔領遵義,而使蔣介石的中央軍搶占先機,那麼,紅軍就要被困於雄關和堅城之下,再度被敵人合圍,其結局不堪設想。 一切都取決於紅軍能否盡快攻占婁山關!軍委當機立斷,除以一部兵力於北面良村、雙龍場一帶阻敵追擊外,集結紅一、三兩軍團主力,攻克婁山關天險,先敵佔領遵義。攻關奪城部隊由善打硬仗的彭德懷統一指揮。彭德懷受領任務後,把在江西蘇區反“圍剿”作戰中善打硬仗的紅十三團調到了最前邊,紅十三團在反“圍剿”時期的高虎腦、萬年亭戰役中是赫赫有名的英雄團隊。紅十三團接今後,群情振奮,一路奔襲,直插婁山關北坡。

婁山關,位於遵義、桐梓之間,雄踞大婁山之上,兩峰夾一關(隘口),四周群山環抱,群峰如劍,關前公路蜿蜒曲折,七步一拐,八步一彎,地形極其險要,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當彭雪楓、李乾輝率領紅十三團來到婁山關前,揚首群峰峭立,遵桐公路蜿蜒而上,從山下仰望猶如一條飛舞的長龍。敵人1個團已佔了先機,將公路封死了;婁山關右翼山峰,一律是懸崖絕壁,不可攀登;左側是婁山關主峰點金山,己有敵人重兵防守,但相對坡度較小,可以攀爬,且攻占之後,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控制婁山關。 攻占點金山,這是奪取婁山關的關鍵所在。 是等後續部隊趕到一齊發起攻擊,還是乘敵立足未穩,當即發起攻擊? “十三團沒有等後援部隊的傳統,黃昏前一定拿下點金山!”“仰攻!搶關!奪佔點金山!”團長、政委望著激奮的部隊下達了小部隊迂迴婁山關側後,主力仰攻點金山的命令。

艱鉅的任務給了第一營。全營組織了兩個梯隊,並組織了火力隊,進入了出發陣地。衝鋒號吹響了,山鳴谷應;火力隊向山頭敵陣猛烈射擊,硝煙瀰漫;戰士們吶喊衝鋒,喊聲如雷向敵山頭撲去,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越過去;炮聲、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煙塵蔽天;槍管打紅了,子彈打光了,用刺刀拚;刺刀拚彎了,斷了,用石頭砸,赤手空拳搏鬥扭打! 敵人留下數百具屍體從山南坡狼狽逃竄。 “趕快搶修反向工事,防止敵人反撲!”彭雪楓、李乾輝隨隊沖上點金山後,並沒有因勝利而鬆一口氣。當前的形勢還是嚴峻的,敵軍有4個團,紅軍只有1個團,而且在攻山戰鬥中,許多指戰員光榮犧牲了。 果然,王家烈不甘心失敗。他急令蹲在山後黑神廟中的杜肇華率六、十五兩團對婁山關、點金山實行反撲。黔軍宋華軒、劉鶴鳴兩團急忙調集人員組織衝鋒隊、督戰團,狂叫著向點金山撲來,急欲奪回制高點。我十三團不僅善攻,而且善守,如今高山點將,一槍一個,敵人數次沖鋒均被打散。此時的戰士,已一天未吃飯,腹中飢餓,冷汗貼衣,山風一吹,內外透寒,但居高臨下,眼見婁山關附近敵人如何集結,如何編組,如何衝鋒反撲,不禁興奮起來,對山下喊話:

“白軍士兵們,你們拚命,為哪個呢?看你們督戰的官長,銀洋美妾,金屋藏嬌,再看看你們自己!”“弟兄們,倒轉槍口,打死壓迫你們的官長啊!”“槍口抬高一寸,紅軍有仇必報啊!”山下的一個敵軍軍官拿著手槍,舉著馬鞭,採取槍斃、馬刀砍、鞭子抽等殘酷手段驅趕著士兵向山頭反攻。 彭雪楓一聲令下:“特等射手!集中火力射擊,打死他!”“瞄準——放!”5名特等射手一陣亂槍,將敵督戰軍官打倒在地。還沒有等敵人緩過神來,紅軍一個反沖鋒,敵軍如竹竿下的鴨子,哇哇叫著滾下山去。紅軍乘勝奪佔了婁山關! 來到關前,只見一石碑巍然矗立,上面3個蒼勁的大字:“婁山關”,似乎還隱隱留著戰火和硝煙的痕跡。關前有兩間草屋,已經殘破。此時,天雨微微,夜幕降臨。紅十三團不僅要守關,而且還要防止敵人從關前公路反撲。沒有房子,只好冒雨露營第二天拂曉,大霧瀰漫,婁山關南的軍士哨報告,敵軍開始了瘋狂的反撲,前哨已被敵佔領,大哨、小哨也在危急之中,敵軍逼近了婁山關口。敵軍最精銳的第四團,一反往常“雙槍兵”的軟弱,其凶猛的反撲,集團式衝鋒,排槍排炮射擊,使人懷疑這已不是王家烈的部隊,而是國民黨中央軍來了。但是,在紅軍面前,他們相形見絀。

“我們能拿下婁山關,我們更能守住婁山關!”十三團一片怒吼聲。 第一營辛苦一夜了,第三營在第一營掩護下,一個反沖鋒,將黔軍第四團打下去了,公路上躺下了一大片敵軍的屍體。 但是,黔軍似乎也紅了眼,組織了6次沖鋒,但每次都被紅十三團打了下去。敵軍死傷慘重,紅軍犧牲也不少。正在這時,敵人又有3個團由板橋迂迴婁山關左側背,紅十三團孤軍奮戰,形勢十分危險。 突然,濃霧中傳來了紅十二團的喊殺聲,援軍開到了。 由於通訊聯絡不暢,紅十三團攻占點金山、婁山關的消息,軍團部於午夜才知道。於是命令紅十二團凌晨出發,替換經過一天苦戰、傷亡巨大的紅十三團,並實現中間突破,打下婁山關南坡。彭德懷並命令張家遜、黃克誠率紅十團從婁山關左翼、由小箐經牛王屯迂迴包圍板橋之敵;鄧國清、張愛萍率紅十一團前出婁山關右翼,由小水田經混子場直插遵義高坪大橋,截斷板橋和遵義間的聯繫,斷敵退路;3路大軍分進合圍,殲滅王家烈手下4個團。

紅十二團眼見紅十三團搶了頭功,早就憋了一股勁。此時的團長謝嵩、政委鐘赤兵都是不甘落於人後的紅臉漢子,接到命令立即進行動員: “三營守關,中路突破,二營為二梯隊在左山埡,三營在關北,作為預備隊!”三營營長楊威確實虎威神揚。從上午8時到10時,先後打退敵人6次沖鋒。最後一次三營來了個反沖擊,將敵人趕到關前山坡之下。 突然,謝嵩接到通訊員報告:三營前鋒部隊遭到敵人密集機槍射擊,傷亡較大,迫切需要增援。 “二營,上!”隨著團長一聲令下,二營長鄧克明率隊一個反擊,連續突破敵人的9道障礙,將敵人打退到婁山關下面的黑神廟。紅五連在反擊中擔任突擊隊,連長高書官率領全連像猛虎下山,打得敵軍狼狽逃竄。最後在黑神廟又遇到了敵重兵來援。全連就地取材,修築工事,阻擊敵軍。當時王家烈手下沒有手榴彈,高書官於是發揮手榴彈威力,一排手榴彈下去,炸死一大片,粉碎了敵人多次反撲。

敵軍仗著人多槍多,又組織了多次反撲。緊要關頭,營長鄧克明率四連、七連沖下山來。鄧營長採取側翼迂迴戰術,從右側面搶占制高點,使反撲的敵人兩面受到夾攻。敵人猝不及防,從黑神廟和偏岩子潰逃下去。在這次戰鬥中,十二團政委鐘赤兵身負重傷,年僅21歲的他被迫鋸掉了一條腿,成為我軍將帥中著名的“獨腿將軍”。 經過3天的血戰,到2月27日,王家烈駐守在婁山關和板橋一帶的4個團,大部被殲,殘部逃回遵義城。 軍團部命令:“我軍要乘勝追擊,要搶在國民黨吳奇偉部之前佔領遵義。”這次擔任前鋒的是紅三軍團十一團。眼見紅十三團和十二團都立了功的紅十一團官兵,恨不能長一雙翅膀,早日拿下遵義城,建立新功。紅十一團撒開兩條腿,一路猛追猛衝,突破了敵人數道防線,前衛連緊咬住敵人的後衛不放。一對兄弟在一連當兵,並肩戰鬥,哥哥在戰鬥中犧牲,弟弟顧不上掩埋哥哥的屍體,仍然緊追敵人不捨。

2月27日下午,紅三軍團佔領遵義外圍鳳凰山、小龍山,控制了流經市內的跳蹬河至洗馬灘一線,與遵義老城之敵隔河相峙。紅三軍團鄧萍參謀長在視察地形中壯烈犧牲,這是長征以來紅軍犧牲的最高軍事指揮員。此外,群工部長羅明犧牲,秘書長胡耀邦負傷。 全軍化悲痛為力量,在夜間發動了對遵義的猛攻,一舉拿下了這座城市。 這樣,從婁山關到遵義城,紅三軍團先後打垮了王家烈6個團的兵力,終於在國民黨中央軍趕到之前,先敵再佔遵義城。時間距第一次佔領遵義,正好一個半月有餘。 1935年2月28日,天近傍晚,落霞滿天,青山疊翠,山嶺靜穆,婁山關今天在迎接著一支偉大的隊伍。 通關公路上,走來了一支隊伍。這是軍委縱隊。經過連月苦戰,每個人都面露疲倦之色,許多人的鬍子很長,來不及刮一刮。雖然紅軍奪佔婁山關,巧取遵義城,但是,騎在馬上的毛釋東仍然感到形勢嚴峻,敵軍的圍追堵截並沒徹底擺脫。但是,放眼蒼山落霞,毛澤東仍然詩興大發,口占《憶秦娥·婁山關》一首,記述了紅軍從拂曉開始婁山關戰鬥,到黃昏勝利結束戰鬥的情景和情感經歷,為婁山關之戰留下了一幅光彩奪目的歷史畫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