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中國人還會不會餓肚子

第14章 三、皇天后土:被剝削的土地

《左傳》上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未得勢時,曾流亡到衛國。在一個叫“五鹿”的地方向鄉野之人乞食。這位鄉下人就給了他一塊泥土。晉文公本來很生氣,想要用鞭子抽這位不懂事的鄉下人,可手下大臣叩頭致謝,畢恭畢敬地接過了這塊泥土,放到車上。後來他終於重歸故里,成了諸侯中的霸王。 給一塊泥土跟獲得王位和國家究竟有什麼關係,不得而知,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看出古代人對土地的眷戀和尊重。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這雖是一首台灣校園歌曲,但我們卻能從中體會到土地與人的關係。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場所,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業,萬物就沒有存身之地。 中國的國土面積雖有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前蘇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中國人卻忽略了,貌似廣袤的國土,可耕地僅佔10%,人均耕地僅1畝多,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全國666個縣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湖南省是我國的主要產糧省,最近統計,5年前,該省人均耕地面積尚有0.82畝,現在下降至0.76畝。福建省的人均耕地面積甚至降到了0.57畝,而同樣是我國糧食生產大省的四川省,人均耕地也降到了0.8畝這一國際警戒線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靠這幾分田,我們又能指望生產出多少糧食呢?

難怪我國的農民負擔重,難怪我國的農業發展慢。 而我們仍然在殺雞取卵,仍然在飲鴆止渴,有限的田土仍然在大量喪失。 耕地面積減少是影響中國糧食增產潛力和未來糧食供給能力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歷史地看,中國的耕地面積自1957年以來就呈現出淨減少的趨勢,這種趨勢在始於80年代初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中更加得到了強化。 據統計,1978年到1993年的15年間,中國淨減少耕地共6432萬畝,相當於減掉了一個農業大省四川省的全部耕地面積,平均每年430萬畝。 1985年,耕地減少2300萬畝;1986年,減少1600萬畝;1987年,開始執行《土地管理法》,當年仍減少1200萬畝;1988年以後,耕地減少勢頭雖然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卻沒有能完全阻止住每年耕地面積的繼續減少,尤其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開發區與房地產熱,耕地減少的速度迅速增加,面積越來越大。

1992年,全國開發區熱,一年就丟掉了2500萬畝;1993年,淨減少485萬畝;1994年,淨減少657萬畝;1995年,淨減少583萬畝。 40多年來,我國累計減少的耕地面積相當於1個法國,或者2個英國、4個日本。 1949年,我國人均耕地2.7畝,到1997年,人均耕地僅剩下1.14畝,49年,減少一半多。 耕地減少不只是一個數量概念,而且具有質量含義,因為減少的耕地大部分是生產能力較高的良田。如果減少的耕地每畝年產量平均按500公斤計算,則在現有的耕地減少態勢下,中國每年將減少近25億公斤的糧食生產能力,大約相當於1000萬人口每年的口糧消費量,僅僅彌補因耕地減少而損失的糧食生產能力就需要留存耕地畝產年遞增2公斤。

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巽浩在《二百年後不耕不種的中華大地》的論文中,不無憂慮地警告中國人:如此殺雞取卵,200年後,中國農民將無地可種。 他指出,建國以來,中國耕地平均每年淨減少700萬畝,等於一個北京市。從1952年至1986年,人均耕地減少了一半。 1983年後,全國平均每年減少耕地1135萬畝,以人均1.4畝算,等於增加了800萬人口。而近兩年,實際每年人口淨增長大約1000萬。也就是說,減少的耕地數量等於將人口增長的速度提高了近1倍。所以說,控制耕地減少和控制人口增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劉巽浩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推算,50年後,中國人均耕地只有0.7畝,和現在的日本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一樣。日本的糧食有2/3是靠進口的,也就是說,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50年後,吃糧問題將也要和日本一樣,靠進口來維持生計。劉教授進一步說,200年後,耕地將要減少20億畝,即所有的耕地都佔光了。

中國的農民將無地可種,這絕不是聳人聽聞。如果現在還不立即剎車,十幾億中國人將面臨餓肚子的尷尬。 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在視察湖北時指出:一畝耕地要收1000多斤糧食,可以養活3個人。侵占一畝地就等於剝奪兩三個人的飯碗。從這個意義上講,亂占耕地就等於殺人。 遺言猶在,威令已不存。 農民建房,要佔地;國家基建,要佔地;鄉鎮企業,要佔地;修賓館、建別墅、打高爾夫球要佔地……而到了1992年,窮急了的地方政府等錢用,更是大塊大塊地賣地。 《憲法》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從中找到了生財的秘方:我們原來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財政沒錢,搞建設要錢,怎麼不賣掉幾畝地?

市長縣長成了理所當然的“地主”。他們揣著土地使用證,審視自己腳下的土地,盤算著它們能值多少錢。於是,許多地方衝破國家法律法規,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圈起來搞開發區,大塊大塊的土地被廉價拍賣。 1992年上半年,四川省就建了各類開發區和市場600多個。從德陽到樂山,200公里的公路兩邊,土地已基本被徵用光,估計佔地幾十萬畝。其中有一個27.4萬人口的小縣,竟也開發了5000畝的“開發區”。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地方為了吸引外資,把大片大片的土地低價甚至無價奉送給外商,不僅國有資產數十億上百億地流失,而且,還犧牲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建設開發區,本來是吸引外來投資、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的一項舉措。 1983年底,當時的天津市市長李瑞環向中央領導同志提出利用天津港口地區的優越條件,建設一個新型開發區域的建議。鄧小平同志對此十分重視,當即說:“這是件好事”。並指出,除了現在的特區外,還可以在沿海地區再開放幾個點,這些地區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這便是開發區的由來。

1984年開始,國務院正式行文,在沿海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等12個城市開闢了14個經濟開發區,被人形像地稱為“小特區”。 但到了1992年,一些人片面地理解了開發區的含義,以為招商引資就要建開發區,建開發區就是賣土地。於是,這個以前僅限於沿海城市的經濟開發區,突然像雨後春筍,在全國遍地開花了。省里辦、縣里辦、鄉里辦,連一些偏僻山村也掛牌辦開發區,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開發區熱”。本來是發展經濟的一本好經,卻被窮急了的許多地方政府念歪了。 開發區最熱的時候,筆者沿319國道從湖南長沙到常德採訪,200公里的路段,居然先後親眼看到近百塊開發區的招牌。到處是推土機在推一堆堆黃土,到處是人群在修一條條商業街。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好不熱鬧。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工地。

有個縣,一下就搞了4個開發區,21個鄉鎮也個個都搞了一個開發區。 有個村,就千把畝地。一日,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受外地開發熱潮影響,決定也搞個300多畝面積的開發區。於是,小紅旗一插,圈了一塊地,次日便租來推土機,也準備像模像樣地推出一個開發區來。公路兩邊到處掛著橫幅,貼著標語:“歡迎你到××開發區來投資”。 有個地區把搞開發區建設當作一項硬任務,層層壓,天天催,好像搞了開發區,經濟就真的會被開發一樣。 搞開發建設,發展第三產業,改善投資環境勢在必行。但也必須符合實際,量力而行。有些地方盲目搞所謂開發區建設,某些做法已類似於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不管實際效果,只求表面轟轟烈烈,搞人海戰術,搞行政運動。

1991年,全國僅有開發區117個,一年時間,便增加近80倍。而真正經過國家批准的僅95個,大部分是自製“準生證”,一哄而起的。 據統計,到1993年初,全國鄉鎮以上開發區已有8700多個,擠占土地1.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開而不發,無商可招。 “圈地運動”四面開花,開發區鋪天蓋地,農民腳下的耕地越來越少。有關統計表明,劃定的開發區中,有80%的是佔用耕地。 1992年搞開發區就佔掉了2400萬畝耕地,按1畝產糧500公斤計算,全國將因此減少120億公斤糧食。這是足以使中國震蕩的一個數目,1993年底糧食突然漲價,正好印證了人們的憂慮。 1993年,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措施,終於使開發區運動緊急剎車。全國對開發區進行了清理和撤併,最後僅保留400至500個。

但是,我們似乎還遲了一步。許多地方已千瘡百孔,許多耕地已慘遭蹂躪,到處是一堆堆紅線圈著的黃土,到處是破磚爛瓦的土地,這與大煉鋼鐵後的情景何其相似! 本來有限的土地,又在這次開發區運動中受到一次最大的洗劫。 開發區熱過後,中國人又想玩高爾夫球了。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國內已投入使用的高爾夫球場有30多家,正在興起的有60多家,有意向的項目約40家。 中國人玩得起高爾夫球嗎? 高爾夫球被許多國家都公認為是一種貴族化的運動。不但投資高,而且消費也高。且不說建一個高爾夫球場需近2億人民幣,每年因維護種植草皮、噴灑藥水、添置器材等還需1000萬人民幣,就是那土地的佔用,我們就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建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要佔地900至1200畝,36洞的高爾夫球場要佔地2000畝。即使在富得流油的西方國家,能有氣魄地經常拿200美元左右的錢來一次玩高爾夫球的人也並不很多,何況還在為溫飽問題傷腦筋的中國呢?況且,即使有人玩得起,但讓幾千畝的土地空著讓幾個貴族瀟灑,而許多人卻因沒有足夠的耕地忍飢挨餓,這是文明還是野蠻呢?李先念認為佔一畝地即等於剝奪了兩三個人的飯碗,我們能允許少數人為了活動筋骨而剝奪數千人的飯碗嗎!

現在,有關部門已從耕地保護的角度,開始限制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很簡單的道理,不玩高爾夫球不會死人,沒飯吃卻能餓死人。 活著要用地,死了也要佔地。在中國的農村,目前大部分地區還是採用的土葬。據民政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有700萬人死亡,約有400萬人實行土葬。造墳佔地近100萬畝。 死人在與活人爭地,這在中國已不是個別的現象。山西省壺光縣近十年減少土地面積2000多畝,其中近1/3為造墳佔地。杭州西湖風景區,本是遊覽勝地,而今卻是墳墓鱗次櫛比。在溫州,儘管移風易俗辦公室年年發通告,重申火化規定,但死者仍有2/3被實行墓葬。據估計,溫州每年大約有3萬座新墳出現,每座墳要佔20~265平方米不等。這也就是說,溫州每年的新墳要佔去120多萬平方米,折合約1800畝地。在瑞安縣岑頭有一座陳氏宗族墓室,佔地264.99平方米,造價2萬多元。在福建某縣,一位農民個體戶在自己的責任田裡修造了5座墳墓。兩座為他逝去的父母重建,兩座留給自己夫妻,還有一座是為他剛學會走路的兒子建的。 活脫脫一則東方的“黑色幽默”。 把祖先交給我們的土地都敗光了,將來,我們怎樣面對子孫後代?難道真要他們到月亮上去種田? 為了今天,也為了明天,請珍惜我們腳下越來越少的土地吧! 在人們的眼裡,大自然似乎是永遠也不會衰老的。無論經過多少千世多少萬劫,太陽還是那麼明亮,藍天還是那麼純淨,大地還是那麼富饒,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大自然總是容光煥發,青春永駐。總覺得大自然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足夠人類無限地吮吸、蠶食下去。 進入80年代,人們才發現,我們腳下的土地不僅是越來越少,而且更為殘酷的事實是,我們的土地已衰弱不堪,耕地、草地和森林覆蓋面積正迅速減少,土地質量嚴重下降,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世界範圍內現有沙漠約800萬平方公里,據專家估計,還有3000萬平方公里即20%以上的土地面臨沙漠化的威脅。而在中國,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現已高達14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5.5%,而且還有1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踏上了沙漠化的旅程,約有0.59億畝農田、0.74億畝草地和近2000公里鐵路與公路正在受沙漠化的威脅。土地沙漠化正以每年315萬畝的速度發展,每年因此而損失的土壤養分相當於46.7億噸化肥。 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由於千百年來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加上近20年來受大氣環流影響,乾旱、大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仍,導致了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壤風蝕危害越來越重。泰萊縣兩個村的1800畝山崗,20年來被風蝕出10餘條深溝,溝深達1米左右。已開荒的60畝沙荒地表35厘米腐殖質層被吹走,黃土朝天,連野草都不願落腳。遼寧省彰武縣北部的流動沙丘正以每年20~30米的速度向東北、東南方向推進,每年大約有5-10%的農田慘遭風沙的毒手。東北古代文明重要發祥地的西拉沐淪河附近,歷史上曾是地勢平坦、林木蔥鬱、風景秀麗,是遼帝及大臣們遊幸之所,而今卻是沙丘起伏,河水捲著河底的流沙,在夜晚發出一陣又一陣的狂叫,令人毛骨悚然,哪裡還有半點作為東北先人棲息冶遊樂園的影子呢? 土地沙漠化是我們看得見的病症,而土壤質量下降卻是隱藏的危機。千百年來,人們只知道向土地索取,卻吝嗇地不肯給予土地補償。有時,雖然給予補償,但卻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再不就是多而無當,土地本身沒有得到多少實惠,反而又給土地帶來了其他污染或併發症。年復一年,地力下降,土質惡化,衰退嚴重。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1403個縣的情況匯總:土壤無障礙因素的耕地佔耕地總面積的15.35%;土壤有機質低的耕地佔10.6%;耕地總面積的59%缺磷,23%缺鉀,14%磷鉀俱缺;26%耕層淺,12%的耕地土壤板結。 僅從有機質含量上看,我國目前的耕地明顯低於美國等其他國家2.5~4%的水平,僅為1.5%。屬於黑土地帶的東北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也已經從原來的5~8%下降到目前的1~2%。遼寧省全省耕地目前的有機質含量平均值已由過去的1.5%降為1%左右,其中約1500萬畝有機質含量僅有0.5%。並且還在以每年0.02%的速度下降。全省耕地普遍缺氮;30%的耕地缺鉀;90%的耕地缺磷;100%的耕地缺乏微量元素。全省中產田已有15%降為低產田,約有5~10%的高產田降為中產田。和過去相比,現在的耕地已由肥變瘦,由軟變硬,由黑變黃,耕地患了嚴重的“營養缺乏症”。另外還有1.5億畝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此而損失的糧食約120億公斤。 俗話說,“瘦母牛生不出胖犢子”。如此貧瘠的土地,我們能指望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嗎? 失血過多的土地顯得多麼虛弱,然而,為了懷抱中這些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她不得不打起精神,從乾癟的乳房擠出稀薄的乳汁。這乳汁帶有苦澀,因為她的豐富養分已被奪走了! 在人類的心目中,土地是永遠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於是,從荒古時代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械耕種,人類一代又一代地在土地裡刨食吃。土地也真誠地為人類奉獻了無盡的財富,養育了數百億的人口。但是,我們只是一味地向土地索取,卻沒有給予土地應有的回報,再大的寶藏也有被挖盡的時候,再強大的巨人也有疲憊的時刻。現在土地沙漠化迅速推進,土壤質量逐日下降,便是給我們的一個警告。如果我們還不汲取教訓,繼續殺雞取卵,那麼未來的中國人,面臨的不僅是耕地的數量不足,而且還有耕地的質量下降。 為了生存,請救救養育我們的恩重於山的大地母親! 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開始實行耕地輪休制度,讓耕地休養調整,以保護土質。在耕地嚴重不足的中國,顯然還不能達到這一步。但是,我們既然不能讓土地有“休息”的時候,那就更要愛護土地,維護土地。現在有的農民種地圖省事,“綠的(草綠肥)不種,黃的(人畜糞)不施,粗的(土雜肥)不用,濕的(河塘泥)不撈。”每年就撒那麼幾次化肥,結果肥料結構不合理,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日趨減少,理化性狀惡化。其次是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嚴重污染土地。長此下去,我們的土地將不堪重負,嬴弱不堪,最終的結局便是土地產出率越來越低。 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耕地的數量與保護耕地的質量,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