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中國人還會不會餓肚子

第13章 二、人海戰術:難為了中國的農民

7%的耕地要養活22%的人口地球是一艘大船,承載著人類運行在茫茫宇宙與悠悠歷史之中。 中國在這艘大船上佔有多大的艙位呢? 960萬平方公里,這是地球分配給中國的最大的一個艙位。 但是,在這個艙位裡,沙漠、戈壁、高山、冰川,這些無法安置人類生命的“死亡地帶”,就佔了192萬平方公里;沼澤地帶,又佔去了11萬平方公里。 我國境內高山面積比重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人口眾多的大國。 我國可耕地面積只佔國土的10%,而鄰國印度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可耕地佔57%。 中國的耕地面積早在1994年就認為只有14.34億畝了,但現在有人認為這個數據不實,說至少有19億畝,也有說20億畝的。新組建的國土資源部在最新土地詳查的基礎上,確定中國目前的耕地保有量為19.2億畝。即使按這個數字計算,也只佔世界耕地總量的7%。而我們卻要養活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可以相信,我們的壓力之大,中國耕地的負擔之重。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國情,也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沉重包袱。我們的領土僅是俄羅斯的56%,人口卻是俄國的將近10倍。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課題小組”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以中國歷史上最嚴峻的生態環境,負擔著中國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活動能力。”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近5000年來糧食生產水平一直居世界前列,雖然人口也在不斷增長,但當時的中國人靠兩條途徑增加糧食產量,成功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一條途徑是擴大耕地面積,從戰國末期到1949年,擴大了19.4倍;第二條途徑是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據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德·希·珀金斯分析,二者對糧食總產量增加的貢獻,各佔50%左右。 但輪到我們這一代,第一條途徑幾乎是不存在了,因為我國耕地的擴展也幾乎到了盡頭。如果非要強行擴展,包括砍伐森林、圍墾江湖,其結果將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將遭受更加慘重的代價。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一些盲目墾殖,已經讓我們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從1949年到1998年,49年時間裡,中國的糧食播種面積一直徘徊在17~18億畝之間,最高峰也不過20.04億畝,並且80年代以來逐年下降,到1994年,剛好又跌到1949年的水平——16.4億畝,人均僅1.36畝。 1995年以後有所恢復,到1998年,達16.6億畝,勉強維持在16.5億畝的中國糧食播種面積警戒線上。 即使按19.2億畝的耕地面積,全國12.36億人口,人均才1.55畝,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澳大利亞的人均耕地是46畝,加拿大是28畝,阿根廷14畝,美國13畝,印度3.6畝,菲律賓2.5庫,荷蘭1.9畝,德國、英國是1.8畝。 從歷史發展看,漢代時,我國耕地約為人均10畝多,到唐代達歷史最高點——18畝左右,到清朝時,隨著人口由不足1億猛增到4億,人均耕地面積便開始急劇減少,驟然降至不足3畝,而現在我們才1.55畝。這“一畝半”的國情,注定了中國的糧食生產與消費將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大自然已經註定中國的耕地資源無法再有較大的擴展,注定要靠我們用這人均1.5畝的耕地來養活自己。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只能去適應這一現實,而不能去逃避這一現實。 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德·希·帕金斯十分驚奇,中國的播種面積只有美國的70%,卻供養了比美國多三四倍的人口。 中國的耕地已像繃緊了的橡皮筋,沒有多大的伸縮餘地了,中國的農民惟有靠自己的勤勞,獲取有限耕地上的豐厚報酬,以供養不斷增長的人口。 事實告訴我們,中國農民就在這僅佔世界7%的耕地上,生產了佔全世界總量17%的糧食,養活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 這是中國農民的驕傲! 早在唐宋年代,中國的糧食單產和勞均糧食產量就穩居世界頭把交椅。唐代糧食畝產達到167公斤,人均佔有糧食628公斤,勞均產糧2262公斤,不僅在當時,就是與現在一些發達國家比也並不遜色。

如果按復種指數計算,本世紀30年代,中國的糧食畝產達到158~124公斤,而美國為66.5公斤,華北地區糧食作物產量也普遍比美國高出60~85%以上。 當然,18世紀以來,歐美各國受產業革命的推動,傳統農業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農業,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而相對應的中國農業卻仍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加上社會動盪,災害頻發,戰爭不斷,到解放前夕,中國的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滑入了低谷。 解放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糧食生產高度重視,尤其是農民家庭出生的毛澤東主席,更是把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擺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 “以糧為綱”成為當時與“以階級鬥爭為綱”相提並論的兩大口號,從中央到地方,都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糧食生產的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業生產力得到一次較大的解放,糧食生產迅速突破長期的徘徊局面,進入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縱觀中國解放50年的糧食生產,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在耕地無明顯增長甚至有所下降的狀況下,我國糧食總產、單產均逐年增長。這在世界糧食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949年,中國的糧食平均畝產僅85.5公斤,到1952年也才88公斤,到1988年則上升到238.5公斤,1994年達到271公斤,1997年達到300公斤,淨增215.5公斤,增長了3.5倍。 194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為11318萬噸,到1958年突破20000萬噸,以後由於“大躍進”的衝擊,加上三年困難時期的影響,連續7年又跌入20000萬噸以下,1966年再次突破20000萬噸,又過了10年,到1978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製的逐漸推行,糧食總產突破30000萬噸大關,1984年突破40000噸,經過幾年的調整、徘徊,1996年創歷史最高紀錄,突破50000萬噸,達到50450萬噸,1997年稍有回落,降至49250萬噸。 1998年,中國雖然遭受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但在廣大農民的辛勤勞作下,糧食總產預計仍達到49500萬噸,高於1997年,僅次於歷史最高年的1996年。

從11318萬噸到49500萬噸,中國的糧食總產增長了4.37倍,在耕地面積並無增長的情況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農民創造的又一大奇蹟。 從糧食平均產量看,中國的農民也敢與發達國家的農民爭高低。僅按1989年的統計,中國穀物平均畝產為258.5公斤,不僅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151.5公斤的平均水平,而且還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3.5公斤高了55公斤。僅次於法國(403.5公斤)、英國(384.5公斤)、西德(375公斤)、日本(379.5公斤),與美國(298.5公斤)不相上下。而中國的小麥單產量,即使不考慮復種指數,也已經超過了美國。如1986年美國小麥單產量為畝產154公斤,我國為203公斤;玉米世界平均水平為畝產239.2公斤,而我國為247公斤。

由上可見,我國的糧食生產水平雖然與世界最高水平還有一定距離,但卻早已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處於領先地位。這對於一個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為中國的農民舉手加額! 我們有值得炫耀的業績: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但我們也有不得不臉紅的地方:我們用了4億人來搞飯吃。 目前世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佔的比重為54.7%,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數又佔了務農人口的絕大多數。但由於各個地區和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不同,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有著較大的懸殊。 農業人口比重最多的是非洲,總人口4.6億,其中農業人口2.92億左右,佔了63.5%。農業人口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又佔了1.8億,佔農業人口的61.6%。而就是用這麼多人口搞糧食生產,但由於生產效率低,加上氣候惡劣,糧食生產量仍然明顯不足,以至大多數人尚處於飢餓狀態。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農業人口也較多。亞洲總人口25億,農業人口接近15億,約佔總人口的60%。在農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只有6.06億,其餘59.6%的人口從事具體的農業生產,主要是糧食生產。拉丁美洲總人口3.59億,農業人口1.26億,佔總人口的35%.在農業人口,從事具體農業生產的0.27億,佔農業人口的40.4%。 而對於一些發達國家,由於糧食生產效率高,糧食生產投入的勞動力人數明顯低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這些不發達地區。東歐和前蘇聯總人口3.75億,農業人口僅0.72億,只佔總人口的19.2%。而且在農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有0.4億,佔了農業人口的55.6%,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數僅佔44.4%。西歐總人口3.7億,農業人口只有0.41億,僅佔總人口的11.1%。在農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有0.17億,佔了農業人口的41.5%。

大洋洲總人口0.17億,農業人口僅110萬,只佔了總人口的6.5%。並且農業人口中的44%是從事農業經濟活動。 北美洲總人口2.4億,農業人口僅621萬,僅佔總人口的2.2%。而且在這微乎其微的農業人口中,也還有46%的並不直接從事糧食生產,而從事農業經濟活動。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農業從業人口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水平。 1952年,我國全社會勞動力有2億人,其中農業勞動力佔1.73億,佔了83.5%,這對於一個剛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中站立起來的農業大國來說,似乎無須大驚小怪。遺憾的是,這種格局居然長時間未有突破,直到1970年,仍是全社會勞動力的80%搞農業。到1998年,也還有60%的全社會勞動力、75%的農村勞動力,也就是說有4億多人在從事農業生產。據首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農村從業人員56085萬人,其中從事農業人員4244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4.34%,佔農村從業人員的75.67%。在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465人,英國可養活126人,而在中國,一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糧食卻只能養活包括自己在內的3個人。因此,在美國,90%以上的人口都在從事非農業產業的生產,而在中國,60%的勞動力卻要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並以此養家糊口。

中國目前的農業基本上還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最典型的就是糧食生產,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密集的勞動力投入,精耕細作、改良土壤、提高複種指數、改種高產作物等方式,從而達到提高糧食單產目的的。據測算,1952年,我國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耕種12.5畝地,而現在,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耕種只有6.7畝。每英畝小麥所投入的勞動人數,中國是美國的13倍,可以說,中國每年生產的幾億噸糧食,完全是靠中國的農民每天在黃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把一把摳出來的,一手一手刨出來的,浸透了汗水,滲透了辛勞。 ——難為了中國的農民! 遺憾的是,大量的、密集的勞動力投入,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生產率,增加了糧食產量,但與此同時,也降低了勞動生產率。一份汗水,未必就會有一份收穫。前面我們曾列表比較,中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原糧,戰國末年是1659公斤,西漢1789公斤,到唐朝增加到2262公斤,宋、明則開始下降,分別為2087.5公斤和2013.5公斤,至清中葉,下降到1131公斤。 1949年為最低點:700公斤。解放後,我國的糧食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糧食單產和總產均成倍增加,但反映勞動生產率的農業勞動力勞均產糧卻並無明顯突破。根據統計資料推算,1952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勞均產糧為946.5公斤;1978年為1035.7公斤;1984年為1251.8公斤;1994年為1389公斤;1998年為1166公斤。 幾十年的“以糧為綱”,結果勞均產糧剛剛達到清朝的水平,尚不如刀耕火種的戰國時期。 河西走廊是中國目前正在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而有人研究發現,就是這麼一個商品糧基地,現在農民送往國庫的糧食按戶均計算僅比盛唐時略略高一點。盛唐時,河西走廊一帶每畝糧田的平均產量合現在的76.5公斤,相當於中國1949年的水平。年總產量約合現在的22.7萬噸。天寶年間,河西每年上交國家的糧食為1723758石,每戶平均上交29.01石,合現在的1198公斤。這個數字與今天河西農民每戶平均向國家交納的糧食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在1000年後,作為中國的一個商品糧基地,當地農民送往國庫的糧食按戶均計算僅比盛唐時略略高一點。 不是當代的農民不勤勞,而是人口暴增,耕地銳減,抵消了我們的所有努力。實際上,河西走廊如今的糧食畝產量比盛唐時高出近4倍,但因為戶均耕地不足盛唐時期的1/4,因此勞均產糧沒有大的增加。對此,我們能怪河西走廊的農民嗎? 從人均產糧的狀況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均耕地的減少,使中國的糧食生產步履艱難。 戰國末年,中國人均產糧460.5公斤;到唐朝達到最高峰:628公斤;宋朝開始下降:579.5公斤;明朝559公斤;清朝中葉314公斤;到1949年僅209公斤。 解放後,我們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了巨大的努力,但人均產糧提高速度並不理想。到1978年,經過30年時間,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才突破300公斤,達到316.5公斤,與1949年相比,每年僅增加了3.7公斤。 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加上風調雨順,全國糧食普遍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達到40731萬噸,但人均產糧仍只有393.6公斤,剛剛恢復到清朝中葉的水平。 1993年,中國的糧食再獲豐收,總產達到45644萬噸,但用11.85億人平均,人均產糧反而下降到了385公斤,1994年又下降了14公斤,僅有370.9公斤。 1997年糧食總產達到49250萬噸,但人口也達到12.36億,結果一平均,人均產糧也不過398.4公斤。 幾年的奮鬥,我們的人均糧食產量,除1996年402公斤外,其他年份不僅沒有攀上400公斤的目標,反而距離目標越來越遠,原因何在呢? ——不是中國的土地不爭氣! ——不是中國的農民不勤勞! 是急劇膨脹的人口與逐年減少的耕地,拉了中國糧食生產的後腿。 按糧食總產,中國年年第一。 按糧食單產,中國不僅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還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但我們的人口太多了,我們的耕地太少了! 早在1987年,美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就達到1143公斤,加拿大是1997公斤,澳大利亞1838公斤,法國929公斤,前蘇聯711公斤。從近10年的平均數比較,美國的人均產量是中國的3.4倍,前蘇聯是中國的2.1倍,加拿大是中國的5.9倍。 但是,中國的人均耕地只有加拿大的1/19,蘇聯的1/9,美國的1/8,法國的1/3,印度的2/5,為世界人均耕地的1/3。 難為了中國的農民,難為了中國的父老鄉親!他們用這人均不到一畝半的耕地,不僅養活了中國人,而且還在赶超世界糧食生產先進水平。這是目前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達到的奇蹟。 1993年10月14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中國前農業部長何康頒發了世界糧食獎,以表彰他對中國農業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這不只是對一個前任農業部長的肯定,而且也是對中國農業的肯定,對中國農民的肯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