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中國人還會不會餓肚子

第2章 二、地球還能不能養活我們?

我們能駕著宇宙飛船飛入太空,我們能製造智能機器人改造世界,為什麼卻不能解決一個最基本的吃飯問題呢?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宇宙浩瀚,乾坤廣大,可人類只有一個小小的地球。那麼,我們腳下的地球能不能養活我們呢?這就要看人口的增長與地球資源、環境的保護了。 地球上1490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只有1/4的面積適合耕種,1/4的適合放牧。具體地說,只有耕地13.8億公頃,果園1億公頃,牧場33億公頃。到目前為止,可開墾的土地已開墾得差不多了,如果再毫無限制地開墾下去,那麼將會毀掉地球的森林和植被,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地球的可耕地有限,注定了糧食的生產量也有限。當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單產量,可以合成食物。但是,科學家通過科學技術所做的種種努力,據估計充其量也只能使陸地產量提高4~8倍,使海洋產量提高2~3倍。而世界人口如果按目前的增殖率增長下去,任何科學技術也無法為人類提供足夠的食物。

長期以來,人們都有一種錯覺,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現代科學表明,大自然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人體所需要的能量是靠綠色植物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質中,然後才能以食物的形式被人體所利用。據生態學家估計,全球植物的淨生產物質的能量每年大約是660×10大卡,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人類大概只能得到它的1%。作為人類維持正常生存的能量,每人一年至少需要消耗掉8×10大卡。如此推算,地球上最多能養活的人口數量大約是80億。而據1998年10月28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表的《1998年度世界人口估計及展望報告》,到1998年中,全世界總人口已達到59億。 但願科學家的推算是錯誤的,不過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地球生產糧食的能力是有限的,地球養活人口的數量是有限的。現在從南亞、從非洲我們不是已經感受到了地球不堪重負的喘息聲嗎?

1994年9月5日至13日,世界各國的領導人聚集於開羅,參加了聯合國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會議披露的資料令各國領導人感到了沉重的壓力。現在,地球上每秒鐘降生3個嬰兒,每分鐘增加181個新公民,每小時增加10800個新生兒,每天26萬,每月780萬,每年地球上增加人口9300萬!如果按此速度發展,到2015年,世界人口將達到79.2億,到2025年達到110億,到2076年,將達到460億。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一項公報說,“從全世界來說,人口的變化意味著糧食產量到2050年需要增長75%。”聯合國估計,從1995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長72%,到2050年要想滿足人口的糧食需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必須使糧食產量增長80%,亞洲國家必須增長69%,北美洲國家必須增長30%。顯然,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開羅會議告誡各國領導人,人類在人口問題上的選擇將決定自身的命運和前途,我們今天的作為將決定下一世紀人們的命運。

人口的急劇增長,使人類本就趨於緊張的吃飯問題更加嚴峻。就是保證現有人口的吃飯問題,已足令各國政府頭痛。 1995年,世界糧食總產量達20.4億噸,與10年前基本相同,而人口卻大幅度增加了,以至1995年世界人均佔有糧食379.7公斤,比1985年下降了13%。 1996年、1997年仍繼續下降,全世界糧食儲備遠遠低於聯合國規定的60天的最低必需量。 1950年,一個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誕生了,其宗旨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消除飢荒,並推進世界的“糧食安全”。 1961年,聯合國與糧農組織又合辦了世界糧食計劃署,專門從事糧食援助工作。在歐共體,糧食及其他農產品被視為等同於軍備的戰略物質;在日本,政府拿出巨額資金收購本國糧食,確保國家糧食儲備;在美國,設立了菲因斯特拯救世界飢餓獎,專門獎勵為消除人類飢餓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曾獲此殊榮。

為喚起世界公眾更加關注長期存在的世界糧食問題,努力發展世界糧食和農業生產,積極與飢餓和營養不良作鬥爭,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成立的日期——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WFD)。其宗旨便是提高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上至政府首腦及高級官員,下至普通公眾對糧食情況嚴重性的認識,從而展開討論,採取各種措施。 “世界糧食日”最基本的主題便是“糧食第一”、“糧食安全”。 糧食問題,成為全世界最關心的問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