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北洋漁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

第3章 第三章他成了東北王

慈禧沒有忘記徐世昌,隔一天,她在召見軍機大臣榮祿的時候,就說了許多徐世昌的好話,還怕榮祿不放在心上,又加重了語氣地說:"仲華(榮祿,滿族,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我看徐世昌這個人是可以抵得上那個李鴻章的!不信,你可以見見他。"比慈禧小一歲的榮祿,也算是一個機靈而又坎坷的宮中人物了,光緒即位那年,他便是內務府大臣兼步兵統領,擢工部尚書,因為納稅被參免職。到了光緒十七午;升出任西安將軍,四年後任兵部尚書;又過了三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旋充軍機大臣,掌握重兵。從此之後,他便死心踏地追逐著慈禧,時時望著慈禧的眼色辦事。像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立大阿哥等等大事,他都是慈禧的有力膀臂。現在,又剛剛加封為太子大保、文華殿大學士等要職,算是朝中第一等的顯赫人物。慈禧誇讚徐世昌了,他自然順著杆儿往上爬,便說:"我也聽人說了,在軍機處記名中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以重用。"

有人託了,徐世昌的官運就通了,不久,商部成立,袁世凱一個保奏,他便任了商部左丞,一下子由六品擢升三品;又不久,再升為內閣學士侯補副都統;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6),徐世昌便升到了兵部左侍郎,由侍郎而兼政務大臣,會辦練兵大臣,署兵部尚書。四五年之中,徐世昌便由一個七品的編修登上了尚書的高位,連史地?""一言難盡。 "王齊勳說:"只怪小的慣打不平,得罪了一些權勢,再加上小的不會迎合奉承,便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日後若有機會,義士可願意到我跟前謀就?""那就多謝大人了。 "王齊勳說:"大人恩重如山,小的肝腦塗地,在所不惜!"現在,徐世昌到北京了,想到王齊勳,就派個人到山東把他找來,留在家中當個護身的僕人。一個流蕩的窮漢子,一下子成了京官的僕人,自然是心滿意足,盡心盡力,形影不離徐世昌。徐世昌身邊有了王齊勳,競因王齊勳他又迅速升騰一番--《辛丑條約》之後的清王朝,猛省中看到了自己所推行的那套理國方法有毛病了,再那樣下去,很可能就保不住命了。於是,上上下下被逼得都在思考一條能夠救命的新路。其中有一條路,就是要派人到西方國家去考察考察那裡的憲政情況。

派誰到西方去呢?慈禧太后同握權的軍機大臣榮祿反复商量,最後商定由載澤領銜,帶著戴鴻慈、端方、紹英和徐世昌等共五人前往。稱作考察憲政五大臣。再經過一度忙碌準備,他們決定乘火車出京,經上海、香港而去。 徐世昌作為出國欽差,自是高興,準備行裝,告別親友,然後把親信僕人王齊勳叫到面前,叮囑道:"齊勳呀,我這一走,不知幾時才能回來,家中的事,你就多操點心吧;還有來來往往的同僚朋友,萬不可怠慢了他們。" 王齊勳說:"老爺你只管放心地去考察,府上的事我一定盡心,不會出事的。"又說:"聽說京城這些時來不太平,說是鬧什麼革命黨了。老爺走的時候,我送你上車,安安全全地離京,我才放心。"徐世昌雖然也聽說有革命黨人在京城活動,也還疑為是小打小敲,哪就敢動了王公大臣了。於是說:"你送我上車,倒是應該,不是還有行裝麼。至於說安全,我看不至於。天子腳下,哪裡就混進毛賊興風作浪了。"

王齊勳盡職盡心,還是說:"老爺說得也是。只是,防著些也沒壞處。" "是的,是的。"徐世昌答應著。 出國有了日期,說到也就到了。那一天,五大臣各自從家中在家僕的護衛下,乘著車子到了前門車站。前門站上,戒備森嚴,五大臣乘坐的專車,警衛密布,如臨大敵,除送行的官員和五大臣的隨員、護衛之外,誰也別想進去。 此刻,有一個身材俊偉的中年男子,以端方家僕身份及早進入了車站,並且提前進了車廂。於是,一場重大的行動在車廂裡迅速地展開了-- 此人姓吳,名樾,字孟俠,安徽桐城人,同盟會員,革命黨老宿長沙人楊守仁的部下。楊守仁現住京師,以文學修飾,聲名鼎重,是譯學館監督朱啟鈐的好友。楊守仁是反清勇士,和孫中由相從甚密,在京中一直尋求機會,要對朝廷進行打擊。此次探知朝廷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知道這是一次殘喘之舉,便決定採取行動,除掉這五個大臣,以警告清帝。這事便交給了吳樾去辦。吳樾怀揣炸藥,先進車廂,見機行事。

吳樾進得車廂,選好位置,便潛伏下來。片刻,五大臣及隨員陸續登車。 徐世昌在僕人王齊勳陪同下最先登車。王齊勳把行李物品放好,安排主人坐下,便想下車等候。轉身時忽然發現一暗處有人影活動,頓覺不妙。匆忙走過去,見是一個宮廷裝束僕人,知是隨員,也就放下心了。待再轉至徐世昌身邊,又覺不對。 "隨員應不離主人,他為何在車廂里活動?"又想:"我跟徐大人上來最早,其他各位大人尚未上車,怎會有僕人先上車呢?" 王齊勳是個機敏的人,這麼想了,便伏在徐世昌耳邊低語幾句,然後,憑著自己的高強武功,便匆匆朝那人走去。 吳樾雖有勇氣敢於壯舉,畢竟臨場心中慌張。一見有官府人士朝他走來,又是神情那麼專注,知道事情或有暴露,想躲已是來不及了,想要衝上去,卻又不知該如何應酬。心裡一慌,臉上便表現了出來--大約是因驚慌而失措了,吳樾把手伸進懷中,想把炸藥拿出,急中施爆。但由於緊張,競手不由己,拿不出來了。慌張之中,轉身想逃,但見眾人已擁擠上車,車門被阻,他又想朝車廂中竄......

王齊勳見此情形,知是歹人,便大聲喊叫:"請注意,有刺客!"說著,便衝著刺客衝上去,一頓拳腳,將他踢翻在地--即在此時,吳樾懷中炸藥已被重擊,"轟--!"一聲巨響,炸藥與吳同時在車廂爆炸!可是,由於是慌中誤爆,五大臣除徐世昌輕傷之外,其餘均無恙,王齊勳也因臥地及時,未傷毫毛...... 徐世昌被人炸傷了,出國考察自然無法成行了。可是,徐世昌卻覺得良機到了,便在朝廷上下大造輿論,說:"此番歹人行爆,全憑我手下強人王齊勳阻擋,不僅沒有造成諸大臣傷亡,且將歹徒當場致死。若無我手下之能人,災禍將不堪想了!" 徐世昌這麼一說,宮廷內外皆知道徐世昌手下有能人,為京城免了一場大災難。

刺殺五大臣案雖未造成效果,京城中甚至舉國上下都是極大震驚。作為新近受寵的袁世凱,對這件事特別關注。他在探望徐世昌的時候,憂心忡忡地說:"京城之中,外夷肇事剛平,內患又起。車站炸案,必是革命黨所為。不想,革命黨人已潛入京城了,可怕呀!" 徐世昌趁機又說:"對於革命黨,不能掉心輕心了,要像對待洋人那樣來對待他們。內患常常重於外患。因為對待自己人,一般心中放鬆,放鬆了,他們會乘虛而入。大禍往往是這樣釀成的。""車站炸案,多虧你手下人對付得力,"袁世凱說:"否則,事態更大了。"停了一下,袁世凱又說:"為了京城的治安,為了北京有個祥和的環境和百姓的安全,我看大有倡辦警察的必要,由他們清查戶口,以防歹人潛伏。"

徐世昌心動了,他覺得自己有可望再騰達一番了。 --{文兩年,徐世昌雖然連連高升,但大多是一些虛設的位置,"會辦"大臣,"署"尚書,都是有職無權的頭銜,他多麼想把自己的板凳扶正呀!所以,他對袁世凱辦警察的事極表贊成。 "這事該辦,早就該辦。你還記得咱們在山東的時候辦的幾件事嗎?不都是從內部著的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麼。如今,革命黨一天一天的猖厥,不防可是不行的。防就得從內部人手。" 徐世昌所說的"山東辦的幾件事",就是袁世凱在山東撲滅義和團運動,徐世昌以記名道員隨任,"幾件事"都是徐世昌出謀"派人鑽進義和團內部",掌握了內部情況,才一網打盡的。現在,徐世昌提醒袁世凱,別叫革命黨人派人打進朝廷內部。

袁世凱心領神會,又想給徐世昌送個順水人情,忙說:"到時候,還請菊人兄拿個可行的辦法,咱們一同把這事辦起來。" "好好,我還是做你的幫手。" "不對了。我只能促成此事,主持正幹,還得由你。" 不久,袁世凱便把創辦警察的事呈上一個專奏,又在慈禧面前嘮叨了許多,打動了那女人的心。慈禧說:"是該辦辦警察的事了。大清不滅在洋人手中,說不定要滅在革命黨手中。這事你就去辦辦吧。"停了片刻,又說:"辦警察,誰去辦呢?還得要有警察。"袁世凱說:"辦警察還是有人的,太后還記得吧,五大臣被炸案所以沒有成災難,還不是因為那位署兵部大臣徐世昌手下有能人,可以對付革命黨......"

"我知道了。"慈禧說:"只是,一下子拉扯起那麼多警察,你不覺得為難嗎?" 是的,一下子組織那麼多警察確實困難;把別的隊伍改成警察,也不能做警察的事。袁世凱也鎖起了眉。 袁世凱想了陣子,說:"肅親王善耆在京城辦有消防水會,那些水會會員既對京城中的街巷熟悉,又曾擔任過治安任務,把他們改作警察骨幹,由他們再去領兵,不是會辦好的麼。" 慈禧微鎖了一下眉,笑了。 "好,好。這是個辦法。你就去同肅親王善耆商量著辦吧。當然啦,肅親王是不能做尚書的,你要覺得徐世昌合適,那就讓他做尚書好了。" 善耆是個老好人,袁世凱又是慈禧面前的心腹;袁世凱去傳慈禧的"旨意",善耆當然不敢駁。成立巡警部的事,一說便成功。

巡警部成立了,果然徐世昌做了尚書。徐世昌對袁世凱表示千恩萬謝。此刻,徐世昌猛然間又想到了肅親王善耆:"王公中,尚無知己結識,何不趨此機會,到肅親王府走走。" --京城中混蹟的官都知道一個騰達的秘訣,那就是朝旗人靠近,朝旗人中的顯赫人物靠近,靠上親王那是最好,靠上執政的親王更好。有的人靠不上親王,就去低三下四地靠親王的僕人,靠宮中的太監。袁世凱人京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同慈禧身邊最紅的太監李蓮英結拜為盟兄弟。張勛領兵守衛頤和園時,便和經常為慈禧說書兼辦賬房的寵信太監馬廷賓拜為盟兄弟。經過張勛介紹,袁世凱也同馬廷賓拜為盟兄弟。大臣跟太監結為兄弟,已經有些反常規了,更奇的是,有一次袁世凱到頤和園去晉見慈禧,在院中先見到馬廷賓時,竟單腿跪下向馬請安。這件事雖被傳為醜聞,可是,袁世凱同慈禧之間這條通道卻是暢通無阻了,而那些雖然譏笑袁世凱低三下四的人夢寐著找李蓮英這樣的紅太監去跪拜還找不著呢。如此種種,徐世昌心領神會,他怎麼能放過投靠肅親王這個機會呢。 徐世昌來到肅親王府,整冠撣衣,以晉見大禮跪倒在善耆面前,請安問候之後,才說:"親王所部水會,雖改為巡警部,世昌名為尚書,但絕不敢越規,一切還是聽從親王訓導,世昌只算替親王暫領幹事。還請親王多多指教。" 善耆算得老誠持重,早已看明國家形勢艱難,京城形勢不穩,憑著水會是無法維持京城治安的。再說,自己也不想朝著漩渦中去尋什麼奇蹟,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卸的事都推了,安安靜靜養尊處優,倒是身清神怡。於是說:"督辦警察,治國正道,我早已有所設想。而今能夠促成,是一件大好事。你能去主辦此事,也是朝廷用人得當。至於說今後行事,當然是以你尚書為是。你也不必過謙,不要把大事小事都往上推,我更不會越俎代庖,該怎麼,你自己作主好了。即便有大事,還是兩宮和皇上,還有軍機呢。"話雖然如此說了,徐世昌能夠親到親王府請個安,善耆還是心情愉悅的,嘴上不說,心中有數,還是樂意為這位大臣辦點事的。所以又說:"當然啦,徐尚書今後有用著小王之處,小王一定盡心努力,只是身單力薄,辦不了大事。" 徐世昌如願了,千恩萬謝,辭別出來。 辛丑和約之後的葉赫那拉氏慈禧,時時刻刻都像驚弓之鳥,覺得四面八方盡是對著她的槍口,她躲也躲不及,藏也無處藏,寢食不安,坐臥不寧。在她的頤和園密室中(西安逃亂歸來,慈禧便對紫禁城產生了恐怖感,總是想著洋人逼她離開時候的狼狽。所以,逃難歸來,她便不再想回到哪裡,她在頤和園安了行宮,在那里處理政務)苦思了許多日子,她想,把軍機大找來,說說她的"退路打算"--什麼基路打算?還不是再營造一個窩窩,倘若再碰上八國聯軍相逼這樣的事情,她好有一處安靜舒適而又配備充足的"陪都"供她殘喘,不像逃亡西安似的,一切都措手不及,幾乎連飯也吃不上。 那一日,是個冬去末去、春來未來的日子,昆明湖面上還結著一層厚厚的冰,萬壽山坡那些落葉樹木依日光禿禿的。慈禧本來想在她常會見外國使節及大臣的仁壽殿召見軍機大臣的。那個場所原本叫勤政殿,有正殿七間,東向、南北還有各五間配殿,是三年前才重新修茸一新的。可是,臨時她卻又改變了主意,一定要軍機們到她的居住處--樂壽堂會見。這樂壽堂在萬壽山東南麓,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正南臨昆明湖,有五間穿堂殿,殿楣書有"水木自親"四字,院內種植玉蘭、牡丹、海棠,白粉牆壁,玻璃窗子,透窗可觀湖光山色,是一片極其神秘的地方。這也是一座重建的院落,只是比仁壽殿早重建了十五年。這兩個地方都是當年英法聯軍給燒毀的。慈禧破例在這裡召見大臣,彷彿是想表示"特別重視"。大臣們都到樂壽堂了,請安問候之後,分別謝坐入座,呆鴨一般地等待慈禧懿旨。慈禧召見大臣,從來都不是商討什麼,事,而是發號施令,自己想辦的事別人就得照辦,不辦不行,辦不好也不行。一個"違旨"就可以殺頭。所以,軍機們每逢此時,似乎只帶耳朵不敢帶嘴巴。慈禧坐在鉗著寶石的龍座上,冷著臉向軍機們掃了一遍,慢悠悠地說:"讓你們來,是想說一件事,你們都瞧見了,八國洋人的事剛算平穩,革命黨又鬧事,這裡爆,那裡動,連我的欽差專車也給炸了。這不是證明,眼下的敵人,滅也滅不盡麼!北京城越來越不安寧了。這為啥?還不是目標對著我和皇上。我想對你們說,咱們要在北京之外建幾個紮實的地方,我和皇上也可以有退路。只要他們殺不了我,殺不了皇上,就是白費心機了。我想第一步先把東北三省治理好,設置一個統管三省的督撫機構。不知你們的想法如何?"慈禧反常地沒有率先發旨意,而是大家對他的設想"想法如何?"軍機們就覺得"厚愛"了,所以,都不假思索地說:"太后所想極是,先在東三省推行統一督撫也是當務之急,該辦。""該辦,你們也這樣想,那就好。"慈禧說:"既然是該辦,怎麼辦?你們去商量。商量定了,最好能辦得快一些。"袁世凱是軍機新成員,但卻是最負盛氣的成員,覺得慈禧對待他比對別人更器重,同時也覺自己手中有實力,"財大氣粗",所以,別人多自斂口的時候,他總是想表示一下自己。他接著慈禧的話說:"太后如此想了,我們照辦就是了。我想,可以馬上派人去東北三省考察一下,提出個安排措施,而後請太后旨定就成了。"慈禧尚未來及點頭,袁世凱又說:"這事直接關係到內部治安,無論太后決定哪位大人去東北考察,巡警部都是分內事,可由他們協助。" 慈禧笑了。她已經許多日子麵上不見笑意了。可見袁世凱的話說得多麼得體! 其實,軍機大臣們個個心裡都明白,這女人已感到危機了;八國聯軍她並不十分怕,大不了割地,大不了賠款。割地總不會把全中國都割去;賠款總還有個償還期限,皇權還在他們手裡,她依舊可以垂簾聽政。革命黨不同,革命黨是革他們的命,把愛新覺羅氏從極巔推下去,全中國都變模樣。看清了這一點,慈禧就開始思索著殘喘退步辦法,東三省是大清王朝的發祥地,萬不得已退到那裡,退到關外,也不至傾刻山倒。這個退路是慈禧的"遠慮"後而得出的"深謀",跟軍機商量是晃子,要軍機照辦是事實。所以,袁世凱一開口便拉出了"尊旨"的姿態,既具體說到派人考察,又具體說到要巡警部參加。這些,都是慈禧心裡的話,由袁世凱說出來,她能不樂!這要比那些只唯唯諾諾之輩高明多了。 欣喜之後,慈禧便點了將--慈禧是早已有"將"在胸的,東三省既然作為退路,那是不會由漢族大臣去執政的,必由旗人去當家作主,她想讓慶親王的長子載振為東三省總督。當然,考察之事得由他領銜了。 "這樣吧,讓載振去東北考察,由徐世昌輔助。你們安排一下,讓他們快點動身好了。" 頤和園會議之後,袁世凱便立即找到徐世昌,把慈禧的決定對他說明,並且告訴他:"此去東北,非一般例行公事,而是太后作的退路設想。說不定不久之後,東北便成了中國的天心,你務必要仔細考察那裡的情況。" 徐世昌要去東三省考察,猛然間心裡有點緊張,"是不是我這巡警部尚書當不成了,讓我離開好換換人?"這些年來,朝廷更迭那些無大作為又無大錯的大臣都是這個辦法。但他細想想,又覺得不至於,"袁慰庭告訴我這件事時,明明告知是太后的一項大舉動,要我仔細考察,不像是查辦之舉。"但他還是想:"東北考察,去的是一位貴冑,我只是陪襯,我仔細考什麼、察什麼呢?難道還有考察考察人的任務?"徐世昌雖居皇城多年了,但對上層的來來往往還是體驗甚少的,果然發生糾葛了,何去何從,他還沒有那個主宰的能力。這次去東北,為主的是慶親王的兒子載振,慶親王是宮中第一有權人,除了慈禧就是他,讓親王兒子去考察不會有異想,不能對載振抱有偏見,背後做小動作;再說,載振同徐世昌都是被革命黨預謀炸死的考察西方憲政五大臣之一。爆炸事件發生之後,徐世昌雖未出國考察,但卻與載振關係極密,不久前還結為盟兄弟。他能順利地出任巡警部尚書,當該說與慶親王這位老仁叔的另眼看待有關係。徐世昌正對這位老仁叔懷感激之情呢,更不能背後做小動作......思索再三,心裡還是忐忐忑忑,"別想那麼多了,也許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出行,考察回來,說幾句官話,該怎麼辦由兩宮去決定好了。" 心裡輕鬆了,便把巡警部的事情交待一下,幾件該辦的事安排人去辦;京城的治安又強調一下,再把家裡的事作了些交待,最後以例行公事般地跑到袁世凱府上作一次禮節性的拜別。 徐世昌到袁世凱面前時,袁世凱正在獨自生氣,他只用手指了指一把椅子讓徐世昌坐下,自己卻依舊鐵青著臉。 "什麼事這樣不高興?"徐、袁是孩童時的朋友,除了官場上的禮節之外,私下里二人是極隨和的。所以,徐世昌察顏觀色,便徑直發問。 袁世凱冷笑笑,說:"太后又想收權了。"徐世昌問:"收什麼權?" "東三省要設總督署......""那就設吧!" "不僅僅是設總督署,"袁世凱有點氣怒,"而是想通過總督署統領各省總督。" "會嗎?" "怎麼不會。"袁世凱說:"現在是以直隸總督為各省總督領袖,聯名奏事,皆由我領銜。東北是王朝的發祥地,一旦中心轉移那裡,還不得以那里為各省總督領袖。這不是收權是乾什麼?" 徐世昌默默地點點頭。 "還有一點轉機,"袁世凱說:"只要東三省總督人選安排得當,我們還不至於一下子太失落。" "上邊有目標嗎?""有。" "什麼人?" "傳聞就是慶親王的兒子載振。" 一說即將由載振出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倒是輕鬆了。 "載振做東三省總督,他不會為難你我的。憑著你同慶親王的親密相處,憑著我同載振的關係,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為難咱們的。" "為難到不至於,"袁世凱說:"就是直隸的地位,一下子便跌下來了。" 徐世昌心裡一驚:"袁慰庭的權欲也太大了,已經進入軍機,主宰中樞了,還捨不得丟下直隸這個領袖地位!"他想勸勸他,可又收住口。 "不能勸,袁正是心高似天的時候,讓他想去吧。"他只是緩緩出口氣,說:"剛剛是個動議,只怕還需些時日才能成為事實。放放以後再說吧。我只是來向你暫時辭別的。" "東北之行是已定了,我也沒什麼話好說的,只盼老兄處處留心些。形勢嚴峻,世態炎涼,為了生存,防人之心不可無。再說,還得保護自己。" "慰庭的意思我明白,我會見機行事的。" 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的禍福。 慈禧預定在東三省設總督署的事,不想卻給徐世昌一個騰達的機會-- 東北三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官想在那裡找一片根據地。一個叫段芝貴的侯補同知閒居天津,聞知親慶王的兒子載振要去東三省考察,便想走走他的門子,弄一個實缺幹幹。於是,在載振過天津時,他便買了一個十分姿色的女子叫楊翠喜的,送給載振做妾。載振見色神迷,也就不加推辭地收了下來。載振知道段芝貴曾經跟隨袁世凱在小站練過新軍,其老爹又是做過奉天督軍的,便對他說:"待東北的形勢定了,我向朝廷保舉你去黑龍江省任巡撫好了。"哪曉得這件"拿美女換巡撫"的政治交易尚未成為事實,便被京中一些權貴知道了。於是,御史趙啟霖、史履晉等便聯名參奏,揭露了這件事。慈禧聞奏,即派醇親王載灃,大學士孫家鼎去查辦此事。載振聞訊,雖立即將楊翠喜轉賣了出去,但納妾的事還是被查出。慈禧很生氣,把慶親王找到面前,狠狠地訓斥一頓,最後,還指著慶親王的鼻子說:"如此疏於教子,怎好在軍機處理大政!" 慶親王處境困難了,兒子東三省總督當不成了,自己在軍機的位置也飄飄搖搖。幸虧軍機大臣鹿傳霖等求情,才保住自己的職位。 袁世凱見此情形,知道徐世昌機遇來了,立即讓他寫了一份"東三省考察報告",詳述了東北軍、政、財、治安情況,而後又對東北今後的治理提出意見,表明"只要和日、俄兩大勢力聯合起,革命黨絕無立足之可能"。袁世凱又在慶親王面前表明"徐世昌是載振的盟兄弟,以徐代載振督東三省,仍會依親王所意辦事",於是,慶親王協助袁世凱等一起向朝廷作了推薦,得到慈禧點首。徐世昌被欽命去了東三省,"授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