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

第142章 清宮外史下(9-2)

慈禧全傳 高阳 9505 2018-03-14
吏部主辦此案的是考功司郎中鈺麟與主事盧昌詒。處分言官,事不常有,律例中無明文可查,研究了好些時候,認為只有比照“違制律”議處。 “違制”的處分,有輕有重,由罰薪到革職不等。而論情課罪,屠仁守的情形,竟似求榮反辱,究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處分。但特旨交議事件,又不便擬得過輕,斟酌再三,擬了個“革職留任”的處分。 抱牘上堂,這天是尚書徐桐、錫珍與左侍郎松溎在衙門裡,長揖參謁以後,鈺麟說明原委,靜候示下。 徐桐本來是黨附醇王的,因為醇王忽然由守舊衛道一變而為與恭王一樣,好談洋務,頗有深惡痛絕之感,所以知道了屠仁守崇太后的本意在黜醇王,便覺得應該保全。錫珍是長厚君子,認為這樣的處分亦夠重了,表示同意。不過尚書與侍郎同為堂官,還需要問一問松溎的意思。

松溎很耿直,“照我看,似乎不應該處分,”他說,“屠某亦是一片好意。如果建議太后訓政應該革職,那麼,倘有人說,皇上早已成年,太后何不早日歸政?這又該怎麼樣?該獎勵嗎?” “說得是。”錫珍點點頭,“大婚、歸政兩大盛典,喜氣同沾,似乎對屠某不宜作過分之舉。” “那就這樣吧,'革職留任'!不過,他已經開去御史,何職可革?”徐桐問鈺麟,“這有說法沒有?” “屠仁守開去御史,應該另案辦理。開去職務,不是免官,自然要另外調補對品的官職,即以調職之日,為革職留任之日。” “噢!噢!”徐桐又問:“將來調什麼官?” “自然是調部屬,不可能再回翰林院的。” “好吧!將來替他找個好缺。拿稿來!”

徐桐、錫珍、松溎依次畫了行,另外還有三位侍郎也應該畫稿,不過可以補辦手續。欽命要件,當日便辦稿復奏。 慈禧太后正忙著大婚的喜事,而且複奏的辭句含混,不暇細辨,便發交軍機辦理。原奏到了孫毓汶手裡,立刻就看出了其中的深意。 於是他提筆擬了一個奏片:“查屠仁守開去御史,交部議處,經部復奏:'比照違制律,議以革職留任,惟現已開缺,應於補官日辦理。'又奏:'屠仁守開去御史一節,另行辦理。'究竟作何辦理?議以補官日革職留任,系補何官?均所不知。 擬請旨著吏部明白回奏。 ” 寫完以後,孫毓汶自己先在最後具名,然後送交許庚身、張之萬、額勒和布,一直到軍機領班的禮王世鐸,一一列銜,方能呈上御前,可是除他自己以外,第一關就未能通過。

“萊山,”許庚身輕聲說道,“得饒人處且饒人,不為已甚吧!而且,皇后的嫁妝亦快進宮了,上上下下,喜氣洋洋,何必殺風景?” “我與屠梅君無怨無仇,何必跟他過不去。是'這個'的意思。”孫毓汶做了個“七”的手勢。 “那麼,壓一壓總不要緊。過了好日再遞。” “這倒可以。”孫毓汶說,“你先列銜。” 許庚身無奈,只好寫下名字。軍機處差不多就是他們兩人,禀承醇王的意思在主持一切,張之萬隨波逐流,額勒和布沉默寡言,世鐸全無主張,都是問都不問,便書名同意。 ※ ※ ※ 這天是正月二十四,一早有極好的太陽,萬人空巷在旭日中看皇后的妝奩,總計兩百抬,分兩天進宮。由東城方家園迤邐而至,進東華門、協和門、後左門,抬入乾清宮。同時,瑾嬪與珍嬪亦有妝奩,數目不及皇后之多,也不能由正面進宮,是從神武門抬到東六宮安置。

兩家妝奩,從上午八點鐘開始,到下午兩點鐘方始發完,天氣就在這時候突變,濃云密布,到晚來竟飄起雪來了。 這是件殺風景的事,且不說二十七大婚正日如何,起碼第二天發第二批妝奩,雨雪載途,就有許多不便。兩家執事的人,連夜備辦油布,將待發的妝奩,遮得嚴嚴密密。這一來就如“錦衣夜行”,看不到什麼了,而且也不見得會有多少人冒著風雪出來看熱鬧。多少天的辛勞,期待著這兩天的榮耀,作為補償,不想一半落空,桂祥大為喪氣。 “真沒意思!”他向他夫人說,“看是出了一位皇后,備辦嫁妝,就傾了我的家。這還不說,傾家蕩產能掙個面子,也還罷了,偏偏又是這樣的天氣!” “這怕什麼?”桂祥夫人說,“好事多磨,倒是這樣子好。”

“好?”桂祥冷笑,“好什麼?眼看就要歸政了,你以為皇上會有多少恩典到咱們家?” “不管怎麼樣,你總是承恩公,前兩天又有懿旨,以侍郎候補。宮裡有皇太后,外面有七爺,還怕少了你的官做。就怕你丟不下這杆煙槍,再好的差使,也是白搭。” “算了,算了!我真不想當什麼承恩公。你看崇文山……。”'咄! ”桂祥夫人搶著打斷,“越說越好了,怎麼拿這個倒霉鬼來比你自己?也不嫌忌諱! ” 桂祥將頭一縮,煙槍入口,吞雲吐霧,百事不問。桂祥夫人看夫婿如此,實在有些傷心,也有些擔心:二月初五,皇帝賜宴後家,百官奉陪,桂祥沒有做過大官,也沒有經過大場面,到了那天,高踞東面首座,位在大學士之上,為殿內殿外所一致矚目。看他這委瑣的形容,到那時候會不會失儀,鬧出離奇的笑話來?實在難說得很。

※ ※ ※ 一夜飄雪,積素滿地。到了下午,寸許厚的雪完全融化,而道路泥濘,反不如下雪好走。夜裡濃雲漠漠,下弦月躲得無影無踪,雲端中卻不時熠熠生光,尤其是西北方面,如有火光。然後東面、南面、西面亦都出現了這樣的光焰,午夜時分,光集中天,倏忽之間,又散入四方。有人說,這叫“天笑”,又有人說是“天開眼”。不知主何祥瑞? 第二天——正月二十六,便是宣制奉迎皇后之日。午時未到,百官齊集,午正三刻,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在淨鞭“刷啦、刷啦”響亮清脆的聲音中,王公百官,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然後禮部官員宣制。宣讀冊封皇后的詔書,奉迎正使武英殿大學士額勒和布,副使禮部尚書奎潤,以及特派的奉迎十臣十員,跪著聽完,等皇帝還宮,隨即捧節由丹陛正中下殿,護送皇后的金冊玉寶,以及內中安放一柄御筆親書“龍”字金如意的鳳輿,出太和門,過金水橋,經午門、大清門,折而往東,緩緩往後邸而去。

一到並非立刻奉迎皇后入宮,依照欽天監選定的時辰,直到午夜交進二十七的子時,皇后方始恭受冊寶。其時西風大作,恍如萬馬奔騰。幸好鑾儀衛會辦差,數百對畫鳳喜燈,改用玻璃作燈罩,作得十分精緻靈巧,雖有大風,喜燭燁燁,不受影響。苦的是四位“奉迎命婦”,照例應該騎馬,風號馬嘶,在鞍上坐不穩當,個個嚇得膽戰心驚,拚命抱住馬鞍上的“判官頭”,口中不住念佛。 因此,奉迎的儀仗就走得慢了。子正出後邸,由方家園經史家胡同、東大街、長安牌樓、兵部街、東江米巷,進大清門,已將寅時。午門的景陽鐘大撞,聲震九城,天子腳下的百姓都知道皇后進宮了。 鳳輿一入乾清門,有十二名太監,手執藏香提爐,引入乾清宮後的交泰殿,將鳳輿從火盆上抬過,在殿門外停下,皇后降輿,由四名女官扶著進殿。

進殿又有花樣。門檻上預先橫放一個馬鞍,下藏蘋果兩枚,蓋上紅氈,皇后須從鞍上跨過,進殿交拜天地,然後引入交泰殿後的坤寧宮。 大婚的洞房,照例設在坤寧宮東暖閣。但合卺宴設在西屋,皇帝與皇后在一雙全福侍衛高唱滿語“合卺歌”聲中,進用膳房所備的筵席。這自然是一個形式,歌聲一終,筵宴已畢,再由女官引入洞房。 其時曙色已露,而帝后初圓好夢以前,卻還要經過好些儀節,先是由四位福晉——惇王下世不久,“五奶奶”居孀,這天根本不能進宮;恭王福晉早已去世;醇王福晉是皇帝的生母,有意迴避。當年穆宗大婚,為皇后梳妝上頭的這三位福晉,死別生離,一個不見,此時當差的四位福晉是:禮親王世鐸、肅親王隆懃、豫親王本格、怡親王載敦的髮妻。她們七手八腳地為皇后梳成雙鳳髻,戴上雙喜如意玉釵,換上雙鳳同和袍,進用“子孫餑餑”以後,將一個內置金銀米穀的“寶瓶”,納入皇后懷中,讓她抱著坐在床沿上。看看窗紗已經發白,顧不得再仔細檢點還遺忘了什麼儀節,相將跪安退出,兩名女官,隨即闔上殿門。

※ ※ ※ 當皇帝皇后雙雙上龍鳳喜床時,宮中自慈禧太后到宮女、太監,早都起床了,而有些人,如榮壽公主、李蓮英,這一夜根本就未曾睡過。 辦這一件大喜事,榮壽公主是承上啟下的樞紐,已經好些日子沒有安安穩穩睡過一覺了。慈禧太后看她臉上又黃又瘦,實在於心不忍,此時便憐愛地說道:“你夠累的!這會兒總算忙過了,息一會兒去吧!回頭來陪我聽戲。” “不累。”榮壽公主陪著笑說,“一點兒都不累。” “胡說!一宵不睡,有那個不累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你別跟我逞能,快回去睡!不到傳晚膳的時候,不准到我跟前來。” 是這樣體恤,榮壽公主不能不聽話。但請安退出儲秀宮,卻不回長春宮西廂樂志軒的住處,而是帶著太監、宮女,一徑往前,穿過體和殿,進入翊坤宮去看瑾嬪和珍嬪。

翊坤宮在明朝叫萬安宮,向為妃嬪所居,慈禧太后當貴妃的時候,就住在這裡,誕育了穆宗。如今瑾嬪、珍嬪奉懿旨同住翊坤宮,可以看作慈禧太后謄愛這兩姊妹,但亦不妨說是置於肘腋之下,易於監視。 而榮壽公主此來,卻不是什麼惡意的監視,純然一片好心。瑾嬪十五歲,珍嬪更小,才十三歲,雖然都很懂事了,到底初入深宮,僅制繁重而舉目無親,可以想像得到,她們的內心,不僅寂寞淒涼,而且畏懼惶惑,渴望著能有人指點安慰。 她就是為此而來的。所以一進宮便先在院子里傳喚首領太監王得壽,高聲問道:“兩位新主子剛剛進宮,許多規制還不明白,你跟兩位主子回禀過了沒有?” “回禀過了。規制太多,一時也說不盡,只好慢慢兒回。” “慢慢兒回不要緊,可記著守你的本分,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別以為兩位新主子新來乍到,跟你們客氣,你們就敢沒規沒矩!” 榮壽公主的聲音清朗爽脆,最能送遠,在東廂慶雲齋的瑾珍兩姊妹,自然聽得出是她的聲音,頓時精神一振,不自覺地都浮起了喜色,而且也都站了起來。 瑾嬪一站起來便又坐下,因為突然警覺到自己的身分,以及在家時,父母長輩的告誡:宮中規矩大,一舉一動,全要穩重,切忌亂走亂說話。而珍嬪雖也記得這些告誡,並不以為行動要那樣子拘束,自己掀著棉門簾便迎了出去。 這時榮壽公主已經上了台階,廊下相遇,珍嬪喜滋滋地叫一聲:“大公主!”接著便雙腿一蹲請個安。 榮壽公主是皇帝的姐姐,不但是長公主,而且在姊妹中年齡最長,是大長公主,除去對皇后以外,與並輩的妃嬪,平禮相見,因而不慌不忙地回了禮,站起來問道:“你姐姐呢?” “在屋裡。” 在裡面的瑾嬪已經問過管事的宮女,應該出殿迎接,她跟她妹妹一樣,先叫應榮壽公主,然後延入慶雲齋正屋,喚宮女取紅氈條,打算正式見禮。 “不必!”榮壽公主率直糾正,“等給皇太后行禮,咱們再見禮。我是抽空來看一看,你們別客氣。” 說著,她移動腳步,徑自往瑾嬪的臥室走了去。進屋卻又不坐,四下里打量了一番,回頭問道:“這屋子不夠暖和,是不是?” “還好!”瑾嬪答說。 珍嬪卻不似她姐姐那樣懂得人情世故,老實說道:“我覺得寒氣挺重的。這磚地上,要鋪上厚厚的地毯才好。” 宮中的陳設供應,都有“則例”,如果要換地毯,必須請旨,榮壽公主也作不得主,而且這時候也不便跟她細說緣故。不過寒氣重是實情,略想一想說道:“先換個大火盆吧!”她轉臉吩咐她的貼身宮女:“喜兒,你別忘了,一回去就說給她們,把老佛爺去年給的那個特大號兒的雲白銅火盆,馬上找出來,送到這兒。” “不,不!”瑾嬪趕緊說道:“大公主自己要用。” “我不用。我一個人用那麼大一個火盆幹什麼?”榮壽公主又說:“宮裡有宮裡的許多老規矩,你住長了就知道了,有時候跟他們要點東西,還真不方便。你們姊妹倆缺什麼用的,派人到我那裡去要。”她又指著喜兒,“只跟她說就是了!” “是!”瑾珍姊妹倆雙雙請安:“多謝大公主。” “你呢?”榮壽公主問珍嬪,“你住道德堂?” “是。” “上你那裡看看去。” 道德堂是翊坤宮的西廂,佈置與慶雲齋相仿。但房屋的隔間不同,小巧精緻,就覺得比慶雲齋來得舒適。榮壽公主坐定下來,一隻手按著珍嬪的膝蓋,笑著問道:“怎麼樣?想家不想?” 這一問,觸及珍嬪的傷心委屈之處,立刻眼圈就紅了。這一下讓做姐姐的,大為著急,剛剛進宮,又是大婚的吉日良辰,掉了眼淚,豈不大大地觸犯忌諱?所以瑾嬪連連咳嗽示意。 慧黠的珍嬪,立即會意。她的傷感來得快,去得也快,抽出掖在腋下的手絹,拭一拭眼睛,嫣然笑道:“本來倒有些想,見了大公主就不想了。” 明知道她是順口揀好聽的話說,榮壽公主依然很高興,而且很奇怪地,竟真的有著如同對自己同胞幼妹那樣的憐愛之情,憐她天真爛漫,彷彿不知人世的機詐險惡。而置身在這爾虞我詐,步步荊棘,重重束縛的深宮之中,將來不知道在何時何地,誤蹈禍機? 這樣轉著念頭,便不由得有個想法:趁她還在“待年”的時候,最好能讓她跟自己住在一起,朝夕教導指點。以她的聰明,不過一兩年的工夫,必能教得她禮制嫻熟,言行有法,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駕馭下人?這才不負自己的一片憐愛之心。 如果自己跟慈禧太后提出這樣的要求,必蒙許諾,這一層她是有把握的。然而往深裡想一想,又覺不妥。皇后是何等樣人,皇帝對皇后的感情如何,都難說得很。倘或將來后妃爭寵,自己跟珍嬪結下這樣深的一重淵源,便必然會捲入漩渦,不但不能暗地裡對所愛者有所回護,甚至會被逐出宮去。那一來還有什麼臉見人? 榮壽公主悚然心驚,慶幸自己幸而沒有走錯了路,同時由此一番省悟,也更珍惜她自己的地位。在慈禧太后面前,自己是唯一可以匡正她的缺失的人,就因為自己不偏不倚,大公無私。一旦失去這樣一種立場,所說的話,不管如何有理,也不會再為慈禧太后所看重了。 瑾珍姊妹見她怔怔望著窗外,不知道她在想些什麼?只是覺得局面有些冷澀,令人很不自在,尤其是珍嬪,急於想打開僵局,便從宮女手裡要過榮壽公主那桿方竹鑲翠的煙袋來,親自裝了一袋煙,遞到她面前。 “喔,”榮壽公主這下才發覺自己想得出了神,歉然道謝: “勞駕,勞駕,真不敢當!” 抽著煙又閒談,談到瑾珍的伯父長善,彼此不免傷感。長善在京里閒居了好幾年,不久以前放了杭州將軍,一到任就病倒,終於不治。噩耗到京,正在大婚前夕,也就是惇王病危的時候。好人不壽,而在“花衣期內”,不能大辦喪事,更使瑾珍和榮壽公主都為她們的伯父感到委屈。 由長善談到他在廣州將軍任內所延攬的名士,榮壽公主問道:“聽說有個姓文的,教你們姊妹念過書,有這話沒有?” “是!”瑾嬪答道:“就是最近的事。” '喔,這姓文的叫什麼?是翰林嗎? ” “不是,文老師是舉人。他叫文廷式,江西人。” “教你們念些什麼?” “教《史記》,也教詩。” “那你們會做詩羅!”榮壽公主問道:“總有窗稿吧,拿來我看看。” “我那裡會做詩?平仄都還弄不清楚。”瑾嬪向她妹妹說,“把你的稿子拿出來,請大公主看看吧!” “醜死了!見不得人。”珍嬪笑道,“等我學好了,再請大公主指點。” 榮壽公主於文墨上頭,本來也就有限,要看她們姊妹的詩稿,無非好玩而已。既然都不肯出手,亦就不必強求。閒談了一會,告辭而去,臨走的時候,再一次諄諄叮囑,有事儘管找她,不必見外。 ※ ※ ※ 等榮壽公主一走,兩姊妹的心情又壞了,說不出是寂寥、抑鬱、蕭瑟,還是煩悶? “咱們倒是該干些什麼呢?” 瑾嬪無法回答她妹妹的話,因為她也不知道該干些什麼? 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身分?這天是誰的好日子? “咱們就這麼坐著?”珍嬪問道,“可等什麼呢?” 是等著覲見皇太后嗎?不是!連皇后都要到二月初二才能初覲慈寧宮。不知道是誰定下的規矩?大婚竟不似民間娶兒媳,入門先拜翁姑,要隔六天,皇后才見得著“婆婆”。位居西宮的妃嬪,自然更落在後面。 是等著皇帝臨幸嗎?只怕也不是。第一天當然得讓皇后。 然則終身大事有著落的第一天,沒有一個女孩子不重視的“洞房花燭”之夜,就這麼糊糊塗塗地過去?瑾嬪嘆口無聲的氣,起身回自己屋裡去了。 珍嬪卻沒有她姐姐想得那麼多,她只覺得拘束得慌。無處可走,無事可做,而且無人可談,坐立不安而又不能不裝出莊重的神態,端端正正坐在那裡。這樣下去,不要逼得人發瘋嗎? 不行!她對自己說,非得想法子排遣不可。至少也可以找人來問問話。這樣一想,便向侍立在窗外的宮女,含著笑招一招手。 進來了兩個宮女,雙雙請安,站起來垂手肅立,等她問話。 “你叫什麼名字?”她問年長的那個。 “奴才叫珍兒。” “你呢?” “奴才叫福三。”年幼的宮女回答。 “你們在宮裡幾年了?” “奴才進宮六年。”珍兒指著福三,“她是去年才挑進來的。” “在宮裡六年,懂得的事很多了。”珍嬪問道:“你們也常見皇上不?” “不!”珍兒答說,“不傳,不准到萬歲爺跟前。” “你本來就在翊坤宮?” “不是。奴才本來在如意館,這一次特地挑進來伺候主子。”珍兒接著請個安,“奴才手腳笨,嘴也笨,求主子包涵。” “你別客氣。”珍嬪高興些了,“宮裡的規矩,我不大懂,你們得教給我才好。” 就在這時候,珍嬪發覺院子里人影雜亂,奔走匆匆,彷彿有所警戒似的,心中一動,以為皇帝駕臨,頓時一顆心往上一提,有些忸怩得不自在了。 她只猜對了一半,是有人來了,卻不是皇帝,而是李蓮英。 “請主子出殿聽宣,老佛爺有賞賜。”王得壽很殷勤地說,“特為派李總管來傳旨,那可真是有面子的事。主子請快出去吧!” 珍嬪的心定了,不過她並不重視王得壽的話,心裡在想:都說李蓮英氣焰熏天,連禮王在私底下都跟他稱兄道弟的。大不了是個太監的頭腦,有什麼了不起的! 在這童心猶在的想法之下,她偏不理王得壽的話,慢條斯理地踏出道德堂,走進正殿,發覺景像一變,台階下面東首,她姐姐瑾嬪領頭肅立,以下是宮女太監,站成一排,鴉雀無聲。台階上面站著一個身材高大,三品服色的太監,微揚著臉,姿態不算倨傲,而看上去卻令人有昂首天外之感。不言可知,這就是李蓮英。 李蓮英、瑾嬪,以及所有的人的視線,都投向珍嬪。很顯然,只等她到,便可宣旨。這樣的場面,原足以使人心怯,加上遲到的不安,更覺得受窘。可是珍嬪立刻想到,自己雖只有十三歲,但目前的身分僅次於皇后,在這裡除了自己的姐姐,無須對任何人謙卑。凡事第一次最要緊,自己只守著禮制與身分,該怎麼便怎麼!不必遷就,免得讓人小看了。 因此,她挺一挺腰,雙眼平視著,不慌不忙地走近台階,然後停了下來,將右臂一抬,眼睛微微向後看了一下。這個動作做得從容不迫,恰到好處,所以意思是很明顯的:要人攙扶。 於是她身後的珍兒搶上一步,雙手扶起她的右臂,眼看著地上,小心地扶她下了台階,直到瑾嬪身邊站定。 她這樣端足了嬪妃的架子,倒讓李蓮英刮目相看了,垂下雙手,先說一聲:“奉懿旨。”然後停下來等瑾珍兩嬪跪好,方始提高了聲音說:“老佛爺面諭:賞瑾嬪、珍嬪喜膳一桌。 謝恩! ” 在瑾嬪、珍嬪向北磕頭時,李蓮英已經下了台階,站在西面,等她們姊妹一起身,隨即便請了個雙安。 “奴才李蓮英,給兩位主子磕賀大喜!”他起身向王得壽說,“給我一個拜墊!” 這是還要磕頭道賀。瑾嬪不知道宮裡的規矩,太監給主子磕頭,是不是還要先找拜墊?只覺得世家大族的規矩,尊其上、敬其下,李蓮英既是慈禧太后面前得寵的人,就該格外客氣。 “不敢當,不敢當。不用磕頭了!” “是!”李蓮英原本無意給這一雙姐妹行大禮,便即說道,“恭敬不如從命。” “你等等!”瑾嬪娘家早就替她們姐妹備下了賞賜,最重的一份二百兩銀子,就是專為李蓮英所預備的,此時已捧在宮女手裡,她順理成章地發了賞。 “兩位主子賞得太多了。”李蓮英又請了個安。 李蓮英傳宣懿旨的任務,到此告一段落,本可以就此辭去,而況在漱芳齋聽戲的慈禧太后,亦已到了傳晚膳的時刻,應該在那裡伺候照料,也不容他在這裡多作逗留。可是他居然拋開一切,留了下來,自告奮勇地執持侍膳的差使。 賞賜的喜膳是由位在養心殿以南,軍機處以北的御膳房所備辦。名為一桌,其實不止一桌,一共是大小七桌,另加十來個朱漆食盒,由一隊穿戴整齊的太監抬著、捧著,從西二長街經崇禧門,入翊坤門,安設在翊坤宮正殿。李蓮英套上白布袖頭,親自動手擺設菜餚,等一切妥帖,方始來請瑾嬪和珍嬪入座。 入殿一看,才領略到所謂“天家富貴”,說“食前方丈”,還是淺乎言之。擺設在兩張大長方桌上的菜餚,起碼也有五六十樣,食具是一式朱紅字細瓷的加蓋海碗,或者直徑近尺的大盤。盤碗中都有一塊銀牌,這是為了防毒而設,如果食物中下了毒,銀牌一沾這些食物就會發黑。 除此以外,還有四張小膳桌,分別置放點心、小菜、火鍋與粥膳。飯不准叫飯而叫“膳”,吃不准稱吃而稱“進”,所以吃飯叫“進膳”。 “請兩位主子進用喜膳!”李蓮英接著便喊:“打碗蓋!” 於是由王得壽領頭動手,四五個太監很快地將碗蓋一起取下,放在一個大木盒中拿走。瑾珍姊妹倆東西並坐,隨即便有宮女遞上沉甸甸金鑲牙筷,同時視她們姊妹倆眼光所到之處,報著菜名。 這種吃飯的方式,在瑾珍姊妹是夢想不到的。尤其是珍嬪,在那麼多人注視之下,真個舉箸躊躇,食不下嚥。而想到神廟上供的情形,又不免忍俊不禁,差一點笑出聲來。 “老佛爺的賞賜,”謹慎持重的瑾嬪向她妹妹說,”多吃一點兒。” 這一來,珍嬪不得不努力加餐,只是膳食實在太豐富了,就算淺嚐輒止,也嘗不到三分之一,便覺得脹飽無比,而進膳的時間,卻整整花了一個鐘頭。 等她們漱過口下座,李蓮英才請安告辭,接著,宮門便下鑰了。 “這麼早就關門上鎖,”珍嬪問王得壽,“晚上就不能到那裡串串門子?” “是!規矩這樣。”王得壽答說,“宮裡跟外面不一樣,都是半夜裡起身,所以歇得也早。” “萬一,萬一有什麼意外呢?”珍嬪問道:“譬如像上個月,太和門走火?” “那……。”王得壽很老實,不知何以為答,遲疑了好半天才說了一句,“那時候,敬事房總管會來通知該怎麼辦!” “敬事房總管是李蓮英嗎?” “不是。可是他的權柄大,敬事房總管也得聽他的。” “喔,還有呢?”珍嬪問道,“還有那些人是掌權的?” 這“那些人”自是指太監而言,王得壽便屈著手指數道:“李蓮英下來就得數崔玉貴,是二總管,再下來是硬劉……。” “怎麼叫硬劉?” “他的脾氣很硬,有時候連老佛爺都讓他一兩分,所以叫他硬劉,只有李蓮英管他叫小劉。他年紀很輕,可是念過書,常常看《申報》,老佛爺有時候要跟人談談時事,只有硬劉能夠對付得下來。” “原來如此。”珍嬪又問:“皇上跟前呢?得寵的是誰?” “萬歲爺跟前,沒有什麼特別得寵的。不過,”王得壽回頭看了一下,放低了聲音,“有個人,主子可得稍微留點兒神。” 看他這種唯恐隔牆有耳的戒備神態,珍嬪倒吃了一驚,睜大了眼問:“誰啊?” “是乾清宮的首領太監,姓王,名叫王香,大家都叫他香王。他是……。” 王得壽突然頓住,臉上的表情很奇怪,恐懼與失悔交雜,顯然是發覺自己失言,不敢再往下說了。 珍嬪當然不肯默爾以息,“你怎麼不說完?”她追問著。 “奴才是瞎說。”王得壽陪著笑,“主子別把奴才的話記在心上。” “不要緊,你儘管說。” “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奴才是胡言亂語,主子只當奴才什麼都沒有說。” 居然賴得乾乾淨淨!珍嬪有著被戲侮之感,心中十分不悅。但剛剛進宮,似乎不便真的拿出“主子”的派頭,追究個水落石出。而就此不聞不問,卻又於心不甘。那麼,該怎麼辦呢?她這樣自問著。 愣了一會,突生一計,隨即冷笑一聲,“你不說,隨你!不過你要讓我忘掉,那可是辦不到的事。”她說,“過幾天等我問王香自己就是。你下去吧!” 說完,珍嬪亦即起身,連正眼都不看王得壽,打算往後而去。這一下,王得壽可嚇壞了,趕緊喊道:“主子,主子,奴才有下情。” 珍嬪站定了,回過臉來說:“我可不願意聽你吞吞吐吐的話。” “奴才全說。不過,奴才說了,主子得包涵奴才。不然,奴才一條命就不保了。” 說得如此嚴重,珍嬪倒覺惻然,也諒解了他不敢輕易透露真情的苦衷,便放緩了聲音說:“你是這裡的人,我自然包涵你。可是,你也得拿真心出來才行。” “是!奴才不敢欺主子。”王得壽低聲說道:“主子當心王香,他是老佛爺派在萬歲爺跟前的坐探。” “坐探?”珍嬪困惑地問,“打探些什麼呀?” “那就不知道了。”王得壽很吃力地說,“反正主子將來要見了王香,留點神就是。” “嗯,嗯!”珍嬪靜靜想了一會,弄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點點頭說:“虧得你告訴我。我會留神,也不會說破。你很忠實,很好!以後就要這樣子,聽見了什麼有關係的話,要趕快來告訴我。” “是!”王得壽覺得這位“主子”,年紀雖小,說話行事卻很老練,便有了信心,也生出敬意,很誠懇地答道:“主子萬安!奴才不幫著主子,可幫著誰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