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

第102章 清宮外史上(10-1)

慈禧全傳 高阳 8504 2018-03-14
這當然需要一段佈置的時間,而就在這時候,河南巡撫塗宗瀛,奉召入覲。外官到京,照例要拜訪本省的大老和言官,當然也要談到這件案子。河南籍的御史,接到家鄉的來信,對案情的了解,跟塗宗瀛只聽下屬的報告,大不相同,有些性情剛直的,表示要上奏參劾。塗宗瀛是謹飭一路人物,不免有些著慌。不過他自覺對這一案的處理,腳步站得很穩,這一天特地來拜會刑部尚書潘祖蔭,就是要表明他在這件案子上的態度,一秉大公,不偏不倚。這樣先取得了刑部的了解,即令有御史參劾,必定發交刑部議奏,也就不要緊了。 潘祖蔭覺得塗宗瀛能在王樹汶鳴冤之際,下令停刑,這就是重視民命的明證,著實可敬,所以連稱:“是!是!我關照司裡,倘有要為閬翁剖白之處,一定如命辦理。”

一句話未完,門簾突掀,闖進一個聽差來。有貴客在座,豈可這樣魯莽無禮?正想呵斥,發覺聽差臉上是異常急迫的神氣,便望著他問道:“什麼事?” “張蘇拉來了,說有大事要面禀老爺,不等通報,已經闖了進來。”接著,敞開了門簾,讓潘祖蔭自己看。 果然是南書房的張蘇拉,一陣風似地捲了進來,在廊上跟潘祖蔭相遇,一面打扦,一面說道:“請大人趕快進宮吧!” “怎麼?”潘祖蔭察言觀色,不由得驚疑:“出了什麼事?” 張蘇拉發覺裡面還有位大官,不知是什麼人,便有些顧忌,遲疑著欲語又止。 “你來!”潘祖蔭向張蘇拉招招手,自己先下了台階,站在假山旁邊。 “聽說裡頭的情形不好。”張蘇拉走過來,用極低的聲音說,“我是聽內奏事處的人說的,御醫跟薛老爺、汪老爺都趕進宮去了。”

潘祖蔭大驚,“怎麼?”他問,“'西邊'不是說好得多了,怎麼一下子又反复?” “不是!”張蘇拉說:“是'東邊'。” 潘祖蔭不相信。慈安太后這天未曾召見軍機,他是知道的,但太監傳諭,只說她因為傷風,身子不爽。春寒料峭,陰晴不定,傷風的人很多,是不干緊要的小毛病,何至於“情形不好”? “你一定弄錯了……。” “不!”張蘇拉用極有把握的聲音說:“沒有錯。我親眼得見,御醫進了景運門。” 景運門與隆宗門東西相對,如果是奉召赴慈禧太后所住的長春宮請脈,那就該進隆宗門才對,現在進景運門,當然是到慈安太后所住的鐘粹宮。 “那就奇怪了!”潘祖蔭大為困惑,“怎麼可能呢?不會的。

趕緊去看看是怎麼回事。 ” 他這樣喃喃自語著,回到了廳裡。塗宗瀛已站在門前等待,一見他便先告辭。潘祖蔭不便洩露尚待求證的消息,托詞曾紀澤有電報來,要即刻進宮,到南書房去處理,然後又表示了不能留他多談的歉意,方始送客出門。 這時的神態還是從容的,一等客人出了大門,他的腳步便不同了,三腳並作兩步,一面走,一面一疊連聲地吩咐:準備袍褂、套車。走到廳前,發覺張蘇拉還在,方始想起,他送了這麼個緊要消息來,必須重賞,因而又吩咐聽差,到帳房支五兩銀子給張蘇拉。 “你大概是騎了馬來的,趕快回去,在南書房等著。再打聽打聽還有什麼消息?” 等張蘇拉一走,潘祖蔭跟著也進了宮,下車以後,不到南書房,徑入內奏事處。帝后違和,藥方都在內奏事處,該管的首領太監,一見就說:“潘大人必是來看方子。喏,都在這裡!”

打開黃盒,取出兩通黃面紅裡的藥方。潘祖蔭捧在手中細看,一張方子是皇帝的,咳嗽鼻塞,診斷確是傷風,另一張是慈禧太后的,說“精神漸長,脈亦和緩,夜臥安和”,用的是黨參、鹿茸之類的補藥。 “就是這兩張?” “是!就是這兩張。” 第一句話問得很含蓄,問不出究竟,就只好點明了。 “東太后不是欠安,傳了御醫請脈?”他問:“怎麼沒有方子?” “是的。”首領太監答道,“我也聽說了,昨天就傷風,傳了薛老爺請脈,以後就沒有發方子下來。” 薛福辰的方子,潘祖蔭昨天就看過了,“感寒傷飲,偶爾違和”,這種小毛病是不請安都可以的。他要看的是薛福辰以後的方子,但這話該如何追問呢? “不是說,今天又傳了御醫了嗎?”

首領太監還未及回答,御前大臣景壽和軍機大臣王文韶等人也到了,臉上都隱含著驚疑不定的神色。匆匆寒暄過後,也是急著找方子看。 看完了卻都無話,景壽一向沉默寡言,王文韶出名的謹慎小心,言不妄發,所以這樣不說話,無足為奇。 於是,潘祖蔭將他們延入南書房小坐,這才談到慈安太后聖躬違和的事。景壽是值班的御前大臣,卻並不知道有傳御醫這回事,再問到王文韶,他是照例來看慈禧太后的方子,倒是聽說傳御醫進了景運門,不過又聽說是為皇帝請脈。 潘祖蔭釋然了。太監喜歡遇事張皇,卻又不敢公然談論,所以每每故作神秘,張蘇拉輕事重報,目的無非獻殷勤邀賞而已。 等景壽跟王文韶一走,他將張蘇拉找了來問道:“有什麼消息?”

“打聽不出來。”張蘇拉作個無奈的表情,“今天門禁特別嚴,不能亂闖。” 潘祖蔭笑笑不響。小人之心,十分可笑,不必再理他!這樣想著,隨即起身,出宮回家。 到了初更時分,近支親貴、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內務府大臣,以及內廷行走的毓慶宮師傅、諳達及南書房翰林諸臣的府第,都有在宮內當差,平日熟習的蘇拉來敲門送信:“宮中出了大事。” “是東佛爺,還是西佛爺?”潘祖蔭問。 “東佛爺?”送信的是另一個蘇拉,大為詫異,“怎麼會是東佛爺?” 這一說是慈安太后了!潘祖蔭問道:“裡面怎麼說?” “只說出了大事,沒有說是誰'壞'了。” 問不出究竟,只得算了。潘祖蔭帶著素服,匆匆趕進宮去。在顛簸的車子裡,一直在猜測,“大事”到底出在鐘粹宮,還是長春宮?照張蘇拉的消息,似乎是慈安太后,但按情理來說,決不可能。憑什麼呢?慈安太后今年才四十五歲,平日淡泊簡靜,知命樂天,是克享大年的樣子,決不會由於小小的風寒之疾而生不測之禍。

看來還是慈禧太后。他想起十天以前,聽李鴻藻談過,張之洞曾經建議他薦醫,一個是常州孟河的費伯熊,一個是河北的候補道,安徽籍的程春藻,去年冬天李瀚章的老太太病重,就是他看好的。既有此舉,可見得慈禧太后的病勢不輕,大事必是出在長春宮,決非鐘粹宮。 ※ ※ ※ 這天,鐘粹宮前殿,派充喇嘛的太監在唪經,咸豐元年定下的則例:每年正月十一與二月二十八,有此儀典,這兩天是文宗生母孝全成皇后的忌辰與生日。 孝全成皇后生前住在鐘粹宮。她崩逝的那年,文宗才十歲,以後一直住到十七歲才遷出。慈安太后感念文宗的恩遇,所以當穆宗大婚以前,挑選了鐘粹宮作為定居之處,她雖沒有見過她的這位婆婆,但敬禮如一,每年遇到正月十一和二月二十八,必定茹素瞻禮,默坐追念。當然,追念的是文宗。

這天——二月二十八,她忽然想到文宗的一件朱筆,摒絕宮女,親自從箱子裡取了出來,展開在燈下。 年深月久,朱諭的字跡,已經泛成黃色,這使得慈安太后入眼更有陌生之感,彷彿第一次看到這道遺詔似的。 雖不是第一次,然而也僅僅是第二次。慈安太后扳著手指數了一下,不由得驚嘆:“真快,整整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的她,還是皇后的身分,而慈禧太后的封號是懿貴妃——那是鹹豐十一年春天的事。 “今天覺得精神很好。”從枯黃中泛出玫瑰般鮮豔的緋色,雙頰顯得異樣觸目的皇帝說,“我要替你安排一件大事。” “替我?”皇后不解所謂,只覺得皇帝不宜操勞,為國家大事是無可奈何,何苦又為她費精神?所以勸阻他說:“我有什麼大事要皇上操心?難得一天清閒,好好息著吧!”

“你別攔我。我要把這件大事辦了,才能安心養病。”皇帝特意又看了看左右,確定沒有太監或宮女在窺探,方用嘶啞低沉,幾乎難以聽得清楚的聲音說:“蘭兒越來越不成樣子了!這一陣子我冷眼旁觀,倒覺得肅順的話不錯。” 蘭兒是懿貴妃的小名,她跟肅順不和,是皇后所深知的。在她,覺得蘭兒要爭她應得的一份供養,也是人情之常。而肅順現在是“當家人”,在熱河行宮,名為“秋狩”,其實是逃難,兵荒馬亂,道路艱難,一切例行進貢、傳辦的物件,都不能照往常那樣送到熱河,所以裁抑妃嬪應得的分例,亦是不得已的措施。但是,肅順的態度不好,卻是可議之事,所以這時聽了皇帝的話便不作聲,表示不以肅順為然。 而皇帝卻不曾覺察到她的感想,接著他自己的話說:“肅順勸過我不止一次,勸我行鉤弋夫人的故事……。”

“什麼叫'鉤弋夫人'啊?”皇后插嘴問說。 “那是漢武帝的故事,我講給你聽。” 漢武帝晚年,愛姬相繼下世,后宮寂寞,鬱鬱寡歡,只以巡幸海內,週覽名山大川,作為排遣。 在他五十九歲那年,巡幸經過河間,隨扈的方士中,有人善於“望氣”,說那一帶有一名奇女子。於是武帝派出“郎官”,四處查訪,訪到有個姓趙的女子,生具國色,但曾經生過一場大病,六年方始痊癒。病癒以後,兩隻手握成兩個拳頭,怎麼樣也不能將它打開。 這就是一件奇事了。武帝下令召見,果然眉目如畫,麗質天生,只是兩拳緊握。武帝將她喚到禦榻面前,親手去掰她的拳,居然掰開了。 “有這樣的奇事?”皇后深感興趣,而又有些不信。 “這也許是有意安排,為了聳動聽聞,才到得了御前,那就不去提它了。總之,武帝當時就很中意,回到京里,拿她封為婕好,住在鉤弋宮,所以稱做'鉤弋夫人'。” “後來呢?” “後來,”皇帝喘息了一會,用參湯潤一潤喉,接著說道:“後來有了身孕。這就又有件奇事了,懷孕懷了十四個月才生。” “是男是女?” 皇帝嘆口氣:“如果生的是女兒,倒也罷了。” 這就是說,生的是兒子,但是,“怎么生了個皇子,倒生壞了呢?”皇后詫異地問。 “我講漢武帝的家事給你聽,你就知道了。” 於是皇帝為她講了“巫盅之禍”的故事,漢武帝的佞臣江充,如何逼得太子造反,發生倫常劇變,以及如何牽連昌邑王劉賀,因而也失卻了繼承帝位的資格。 “漢武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封燕王,一個封廣陵王,大概人才都平常,漢武都不喜歡。倒是他那個小兒子——就是鉤弋夫人生的那一個,名叫弗陵,小名叫鉤弋子,壯得小牛犢子似的,而且極聰明。老年得子,本就寵愛,又因為大堯也是在娘胎十四個月才生的,如今看這鉤弋子又是天生大器的樣子,所以早就存下了心,要拿皇位傳給小兒子。這話不便明說,也不能老擱在心裡,就叫人畫了一張畫,是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左右的人就猜到了他的心思。當然,誰都不敢說破。” “那麼,”皇后問道:“鉤弋夫人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沒有呢?” “對了!你這話問到節骨眼兒上來了。”皇帝答道,“鉤弋夫人猜到了漢武的心思沒有,誰也不知道,不過漢武不能不防。有一天在甘泉宮,他無緣無故大發雷霆,拿鉤弋夫人下在獄裡,當天晚上就處死了。” 皇后大驚:“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當時也有敢言的人面奏:既然喜歡鉤弋子,怎麼又拿他生母殺掉?漢武這才說了心裡的話:從古以來,幼主在位,母后年輕掌權,一定驕淫亂政,這就是所謂'女禍'。我現在是拿這個禍根去掉,為了天下臣民後世,應該沒有人派我不對。”皇帝說到這裡,用鄭重的眼色望著皇后說道: “你該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皇后悚然而驚,怔怔地眨著眼,好半天才反問一句:“皇上怎麼能狠得下這個心?” 皇帝無可奈何地點點頭:“如果是乾隆爺在今天,一定會那麼做。這位爺爺,事事學漢武,我沒有他那麼英明果斷。不過,肅順的話,我越想越有理。” “算了吧!咱們大清朝的家法嚴,將來決不會有什麼'女禍'……。”說到這裡,皇后突然發覺失言,因為話中是假定著皇帝將不久於人世,這不觸犯了極大的忌諱? 看到皇后滿臉脹得通紅,皇帝自能了解她心裡的話,“事到今日,何用忌諱?”他慢慢從貼身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交了過去:“你打開來看!” 皇后不肯接,怕是下了一道什麼讓中宮無法執行的手詔,“請皇上說給我聽吧!”她雙手往懷中一縮。 “你別怕,你拿著。”皇帝極嚴肅地說:“這是我為你著想,自然也是為咱們大清朝著想。萬一有那麼一天,你千萬得有決斷。我也知道,這副千鈞重擔,你怕挑不起來,不過,我沒有法子,誰讓你是皇后呢?你挑不下來也得挑。” 這番鄭重的囑咐,對皇后來說是一種啟發,她總覺得不管皇后還是太后,跟八旗人家的“奶奶”、“太太”並無分別,管的是家務,每天唯一的大事,就是坤寧宮煮肉祀神。現在才知道自己的身分關係著天下。這樣轉念,陡覺雙肩沉重,但同時也激起了勇氣,挺一挺腰,從皇帝手裡將信封接了過來。 “打開來看!”皇帝是鼓勵的語氣,“你看了我再跟你說。” 信封沒有封口,皇后抽出裡面的素簽,只見朱筆寫的是:“咸豐十一年三月初五日諭皇后:朕憂勞國事,致攖痼疾,自知大限將至,不得不棄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祚不絕:雖衝齡繼位,自有忠藎顧命大臣,盡心輔助,朕可無憂。所不能釋然者,懿貴妃既生皇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太后;惟聯實不能深信其人,此後如能安分守法則已,否則著爾出示此詔,命廷臣除之。凡我臣子,奉此詔如奉朕面諭,凜遵無違。欽此!” 皇后讀到一半,已是淚流滿面,淚珠落在朱紅印文“同道堂”三字上面,益增鮮豔,但亦益增淒惻。 “你別哭!”皇帝用低沉有力的聲音說:“但願我寫給你的這張紙,永不見天日。” “是!”皇后收淚問道:“萬一非這麼不可時,真不知道該找誰?” “這話說得不錯。果然非這麼不可時,你千萬不能大意,要找靠得住的,象肅順,就最靠得住。” 回想到這裡,慈安太后有著無窮的感慨,同時也深深困惑,不知當時何以會那麼相信慈禧太后的話?竟幫著她先拿“最靠得住”的肅順除掉。但是,這並沒有錯,肅順那樣子跋扈,縱使不敢謀反,一定壓制著“六爺”不能出頭。這樣,“五爺”跟“七爺”也會不服,不知道彼此不和,會鬧成什麼樣子?那裡會有平洪楊、平捻、重新穩住大局的今天! 這自然也是慈禧太后的功勞。平心而論,沒有她就沒有殺肅順、用恭王這一番關係重大的處置。二十年來,雖然她也不免有攬權的時候,但到底不如先帝所顧慮的那麼壞。如今她也快五十了,還能有什麼是非好生? 這樣想著,覺得先帝的顧慮,竟是可笑的了,反倒是留著這張遺詔,萬一不小心洩漏出去,會引起極大的波瀾,不如毀掉的好。 想是這樣想,卻總覺得有點捨不得。無論如何先帝這番苦心,自己相待的這番誠意,要讓她知道。慈安太后相信“以心換心”,這幾年處處容忍相讓,畢竟也將她感動得以禮相待。既然如此,何不索性再讓她大大地感動一番。 於是,她夜訪長春宮,摒人密談,詳敘始末,最後說道:“我們姊妹相處了這麼多年,還留著這東西幹什麼?”一面說,一面將那道朱筆遺詔,就著燭火,一焚而滅。 慈禧太后的臉,從來沒有那樣紅過,心,從來沒有那樣亂過,即令沒有任何第三者在旁邊,也不能讓她自免於忸怩萬狀的感覺,除卻極低的一聲“謝謝姐姐”以外,再也想不出還有什麼話好說。 慈安太后了解她心裡的難過,竟不忍去看她的臉,“我走了!”她站起來轉過臉去說,“東西毀掉了,你就只當從不曾有過這麼一回事。” 這豈是輕易能夠排遣的?自己一生爭強好勝,偏偏有這麼一個短處在別人手裡! “東西毀掉了”,卻毀不掉人家打心底輕視自己的念頭。畢生相處,天天見面,一見面就會想起心病,無端矮了半截。就像不貞的婦人似的,雖蒙丈夫寬宏大量,不但不追究,而且好言安慰,但自己總不免覺得負疚良深,欠了個永遠補報不完的情,同時還要防著得罪了她,會將這件事抖露出來,於是低聲下氣,刻刻要留心她的喜怒好惡。這日子怎麼過? 一連五、六天,夜不安枕,食不甘味。薛福辰和汪守正請脈,都不免驚疑,脈像中顯示慈禧太后不能收攝心神,以致氣血虧耗,因而當面奏勸,務請靜心調養,同時暗示,如果不納勸諫,則一旦病勢反复,將有不測之禍。 慈禧太后何嘗不納勸諫?只是心病不但沒有心藥,甚至無人可以與聞她的心病,勉強要找出一個人來,也就只有李蓮英而李蓮英終於與聞了慈禧太后的耿耿難釋,魂牽夢縈的心病,同時也開了一味“心藥”,這味藥必須他親自去找。 乾清宮前東西向的兩座門,一座名為“日精”,一座名為“月華”。日精門在東,它的南面密邇上書房,因而專闢一室,供奉至聖先師的木主,太監管它叫“聖人堂”。 緊挨著聖人黨的是御藥房,沿襲明朝的遺制,規模極大,裡面有各種希奇古怪的“藥”。同治朝有一年夏天久旱不雨,軍機大臣汗元方認為這是“潛龍勿用”的緣故,不妨弄個虎頭扔入西山黑龍潭,激怒懶龍,造成一場“龍虎鬥”,自然興雲布雨,沛降甘霖,那個虎頭就是在御藥房裡找出來的。 李蓮英所要的那味“藥”,也得在御藥房裡找。他叫那裡的首領太監,搬出塵封已久的檔冊,一頁一頁地細查,終於找到了。還是明朝天啟年間,勢焰薰天的太監魏忠賢備而未用的一味藥。這味藥,他當然不會假手於人,親自入庫檢取,隨手送到了長春宮的小廚房裡。 服了薛福辰所開的藥,真是其效如神,慈安太后的輕微的感冒,到了午後,幾乎就算痊癒了。睡過午覺起身,覺得精神抖擻,興致勃勃,想到院子裡去走走。 “外面有風,還是在屋裡息著吧!”宮女這樣勸她。 “我看看那幾條金魚去。” 慈安太后最愛那些供觀賞的魚,凝視著五色文魚在綠水碧草間,悠閒自在地掉尾回游,能把大自國事,小自宮闈的一切煩惱,都拋得乾乾淨淨。 因此,各省疆臣,投其所好,常有珍異的魚類進獻,鐘粹宮中,魚缸最多。但慈安太后雖好此道,卻不求甚解,不管是什麼種類,一概叫做金魚。這天她想看的“金魚”,是黑龍江將軍所進,產於混同江中,通體翠綠,其色如竹的竹魚。 正在與宮女俯視魚缸,指點談笑之際,鐘粹宮的首領太監李玉和走來說道:“回主子的話,長春宮送吃的來,是留下收著,還是過一過目?” “喔!”慈安太后問道:“什麼東西”? “克食。” “克食”是滿洲話,譯成漢字,本來寫做“克什”,是恩澤之意,因此,凡是御賜臣下的食物,不論餚饌果餌,都叫做克什。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克什寫做克食,專指“餑餑”而言。慈安太后喜愛閒食小吃,午睡起來,正需此物,所以很高興地說:“拿來我看。” 慈禧太后派來送克食的一個太監,名叫崔玉貴,長得很體面,也能說會道,走到慈安太后面前,因為雙手捧著食盒,只能屈一膝跪下,朗然說道:“奴才崔玉貴跟佛爺請安。奴才主子叫人做了一點兒新樣兒的克食,說是'還不壞',又說:'東佛爺最愛這一個,可不能偏了她的。'特意叫小廚房加工加料又蒸了一籠,專派奴才送來,請佛爺嚐嚐。奴才主子又說,倘或吃得好,明兒再做了送來。” 慈安太后聽了這番話,高興得眉開眼笑,“真正難為你們主子。”她說,“不用說,一定錯不了,我瞧瞧!” 於是李玉和揭開盒蓋,只見明黃五彩的大瓷盤中,盛著十來塊鮮豔無比的玫瑰色蒸糕,松仁和棗泥的香味,撲鼻而來。慈安太后一則為了表示珍視慈禧太后的情意,再則也實在受不住那色香的誘惑,竟不顧太后應有的體統,親手拈了一塊,站在魚缸旁邊,就吃了起來。 “真不賴!”慈安太后吃完了那塊蒸糕,吩咐李玉和,“替我好好收著。拿四個銀錁子,兩個賞崔玉貴,兩個讓他帶回去賞他們小廚房。” 等李玉和接過食盒,崔玉貴才雙膝跪倒磕頭:“謝佛爺的賞!” “你回去跟你主子說,說我很高興。”慈安太后又問:“今天,你們主子怎麼樣?” “今兒個,光景又好得多了,上午吃了薛福辰的藥,歇了好大一覺。” “那才好。”慈安太后點點頭,“回去跟你主子說,我也好了。晚上我看她去。” “喳!”崔玉貴又磕個頭,起身退下。 “早點傳膳吧!”慈安太后興致盎然地對身旁的宮女說,“吃完了,咱們串門子去!” 這是宮女們最高興的事,於是紛紛應聲,預備傳膳。 誰知未曾傳膳,慈安太后就不舒服了,說頭疼得厲害,要躺一會,接著便有手足抽搐的模樣。李玉和大驚失色,一面趕緊通知敬事房傳御醫請脈,一面到長春宮去奏報慈禧太后。 “上頭剛歇下。”李蓮英壓低了聲音問:“什麼事?” “東佛爺得了急病。”李玉和結結巴巴地訴說著慈安太后的病情。 “只怕一時中了邪,別大驚小怪的!”李蓮英說,“既然傳了御醫,等請了脈再說,一會兒我給你回就是了。” 等李玉和一走,李蓮英立即去找敬事房的總管太監,神色凜然地表示:慈禧太后大病未癒,如果慈安太后的“小病”再張皇其詞,就會動搖人心,關係極重,務必告誡太監,不准多問多說。否則鬧出事來,誰也擔待不了。 因此,初十這一天,五次召醫,但只有極少數的人,略得風聲,甚至潘祖蔭進了宮,還不知道真相。 到的人不少了,進了景運門,都在乾清門外徘徊,相顧驚愕,不知從何說起?問乾清門的侍衛,只說隱約聽聞有這回事,慈安太后病勢甚危,是不是出了大事,卻不知道。大家都在想:宮門至今未開,或者不要緊。因而心情無不矛盾,既希望宮門早開,打聽個確實消息,卻又唯恐宮門早開,證實了大事已出。 到了兩點鐘,除卻恭王,王公大臣全都到齊,一個個不斷看表,看到兩點三刻,乾清門旁的內左門和內右門,同時開啟,於是由惇王領頭,穿過內右門,直奔月華門之南的內奏事處。 內奏事處共有十八名太監,首領太監姓祝,官階雖只八品,權柄甚大,一見王公大臣雜沓而至,便站起身來,親自持一盞白紗燈,在階前高聲宣布:“慈安太后駕崩了!” 這一聲彷彿雷震,大家不由自主地站住腳,然後彷佛突然驚醒了似的,發出嗡嗡的聲音,相顧驚詫,似乎還不能相信真有其事。 “是,是什麼時候駕崩的?”惇王問說。 “戌時。” 戌時是前一天晚上七點,而此刻將近清晨三點,相隔八個鐘頭,就算子時通知王公大臣,亦已經過了四個鐘頭。如此大事,何以宮內竟能沉著如此?每一個人心頭都浮起了濃重的疑團。 “這事奇怪啊!”左宗棠突然開口,大聲用湖南話說道: “莫得有鬼呦!” “爵相,爵相!”王文韶趕緊亂以他語,“請進去看方子吧!” 方子一共五張,都是初十這一天的,早晨一張方子,有“額風,癇甚重”的字樣,用的是祛風鎮痙的要藥天麻和膽南星。牛間則只有脈案,並無藥方,脈案上說“神識不清,牙關緊閉”。未時則有兩張脈案,一張說“痰湧氣閉”,並有遺尿情形,另一張說:“雖可灌救,究屬不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