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

第77章 玉座珠簾(26-2)

慈禧全傳 高阳 7847 2018-03-14
“那是謠言,何嘗有此事?” “皇上說謠言就是謠言。” 這句話中有著無可形容的不屑與言的意味,皇帝心裡異常不舒服,估量醇王也不敢對此事過境遷,形跡不留的情事,堅持其必有,因而振振有詞地問:“你說呀!我到了些什麼地方,是那一天,遇見了那些人?” “皇上自己知道就是。” 這愈顯得醇王的話是捕風捉影之談,皇帝更要追問了,“不!”他說,“你非說不可,不然就是你造謠。” 造皇帝的謠,這事非同小可,醇王逼得無法,只好實說。那一天在宣德樓小酌,那一天在龍源樓午膳,那一天在八大胡同流連,那一天在琉璃廠買“閒書”。這都是榮祿接得報告,轉報了醇王的。不但有日子,有地方,甚至在飯館裡要了些什麼菜,花了幾兩銀子都說得一清二楚。

這一下不但皇帝目瞪呆拙,無話可答,伯彥訥謨詁、景壽、沈桂芬等人,亦有聞所未聞之感。一時殿中如風雨將來之前的沉寂,令人惴惴不安。 “別的都好說。停園工,我得面奏太后,這件我做不了主。” 終於得到皇帝這樣一句話,都認為差強人意。於是由惇王領頭,跪安退下。皇帝自己也是汗流浹背,回乾清宮剛抹了身,太監來報,慈禧太后召見。 到了長春宮,只見慈禧太后的臉色陰沉,皇帝先就膽寒了。 “聽說軍機跟御前,有個聯名的折子。”慈禧太后問道: “說的什麼呀?” “還不是那些老生常談。”皇帝想把奏摺取給慈禧太后看,已經探手入懷,轉念警覺,這是“授人以柄”,便又把手伸了出來。 “怎麼叫老生常談?裡頭不是幾句要緊話,何致於約齊了來見你?折子呢?”慈禧太后將手一伸。

皇帝心想,如果說不曾帶來,說不定就會吩咐,派人去取。取不來豈非顯得自己撒謊?無可奈何,只好把奏摺交了過去。 慈禧太后看折子,雖非一目十行,卻比皇帝快得多,一面看,一面冷笑,看完把折子往炕几上一丟,啞然半晌,帶著異常失望的語聲說:“有些事,我竟不知道!” 皇上心虛,深怕慈禧太后問起微行的事,便這樣掩飾: “就是看了幾次工程,外面就有謠言,真可恨!” “你好好兒的,別人打那兒去造謠?”慈禧太后注視著他問:“你知道不知道,這六款說的是一件事!” 這一件事自然是停園工,皇帝心想,讓慈禧太后自己說出來,事情就好辦得多了,因而躬身答道:“求皇額娘開導。” “都為的你不好生唸書。你想想,這個月你才上了幾天書房?”慈禧太后緊接著又說,“如果你能上進,好好兒用功,心自然就會靜下來,自然就知道'畏天命'、'遵祖制',說話行事,都有規矩,奏摺也看下去了,也肯聽人勸了。只要你能這個樣子,修個園子讓你安心唸書,也算不了什麼!”說到這裡,慈禧太后欲言又止,但終於還是說了出來,“有句話,我說了你心裡一定不服,你親政才一年多,何致於弄成這個樣子?我給你說穿了吧,外頭是瞧你不起!嘴裡答應著,心裡在冷笑,你以為看折子,跟軍機見面,是件容易的事嗎?你早得很呢!”

這幾句話說得皇帝面如死灰,心裡難過得無可形容,想頂句嘴,卻又不敢,只好低著頭使勁咬嘴唇。 “文祥是怎麼回事?” 這一問又是皇帝難以回答的,想了想才答:“他身子不好! 要開缺就讓他開吧! ” “胡說!”慈禧太后畢竟發怒了,“你簡直沒有長眼睛。” 皇帝又把頭低了下去,自己恨自己笨拙,何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慈禧太后倒有些不忍了,放緩了聲音問道:“現在你的意思是怎麼樣?總要有個交代啊!” “皇額娘不是說了嗎?”皇帝帶些委屈的聲音說:“我多上書房就是了。” “也要你誠心向學才好。” “翁同龢回來了,我倒是願意聽他講書。” 這是句真心話,慈禧太后也知道,點點頭表示嘉許。停園工的事,就此不再談了。皇帝回宮倒是細細想了一番,無奈想起書房,心里便生怯意。再想想別的,從對日的交涉到慈禧太后對皇后的態度,無一件事,可以使得心裡妥帖,煩躁之下,坐臥不寧,唯有帶著侍從,又走了一趟圓明園,心情才能略微舒散些。

園工實際上已瀕於停頓,因為李光昭的案子一發作,既有煌煌上諭嚴辦,則引進經手的人,豈能沒有責任?所以湖廣道監察御史,同治元年的傳臚,江蘇儀征籍的陳彝首先發難,嚴劾內務府大臣“辦事欺矇,請予處分”。接著是陳彝的同年,山東濰縣人的江南道御史孫鳳翔,上了一個奏摺,說“上年李光昭呈請報效木植,及此次呈進木植,皆係現任內務府大臣貴寶署理堂郎中任內之事;貴寶蒙混具稿呈堂,並與李光昭交通舞弊,請嚴加懲處”。這兩個折子已由皇帝批交吏部議奏,處分在所不免。同時十重臣哭殿,已傳為九城的新聞。看樣子停止園工,是遲早間事,所以不但內務府的人悄然罷手,就連園工的包商,亦不能不停下來觀望風色。 事情有成為僵局的模樣,皇帝不知何以為計,拖得一日是一日。十重臣則更為著急,頻頻集會,在長吁短嘆之中,決定了幾個旁敲側擊的步驟,首先是拿貴寶“開刀”,吏部兩尚書寶鋆與毛昶熙議定,貴寶應照溺職例革職。

如果沒有十重臣那六款奏諫,皇帝不會多心,有了“納諫章”這一款,皇帝認為是恭王等人,利用言官來箝制他,心裡很不舒服。然而李光昭一案,也實在氣人,所以終於還是批准了吏部的建議。 貴寶是圓明園工程的總辦,這一革職,“蛇無頭不行”,園工完全停止。皇帝開始感到事態嚴重,第一是對慈禧太后無法交代;第二是威信有關。左思右想,只有找一個人商量。 這一個人就是李鴻藻。皇帝只有在啟蒙的師傅面前,說心裡的話才不會覺得傷害了做皇帝的威嚴。 “師傅,”他說,“別人不知道我的難處,你應該知道。當初降旨修園,是為了娛養兩宮皇太后,皇太后召見內務府大臣,召見'樣子雷',親自畫了圖樣交下來,這些情形,你總知道吧?”

李鴻藻當然知道,隨即問道:“七月十八召見御前跟軍機,曾蒙面諭,停園工一節,轉奏兩宮太后定奪。想來皇上已經面奏?” 皇帝聽得這一問,立即顯出異常為難的神色,好半晌才說了句:“我不知道怎麼跟兩位太后去回。” 說是說“兩位太后”,其實只是一位:慈禧太后。皇帝處於生母而兼嚴父的慈禧太后的積威之下,常常嚇得連話都說不清楚,這是李鴻藻所深切了解的。 因此,皇帝的苦衷,也就從他的這句話中,表露無遺。李鴻藻當時在心裡就定下了主意,但不知道恭王等人的意思如何。不便在皇帝面前作何承諾,只這樣答道:“皇上的孝思,臣等無不體仰。容臣等密籌妥善辦法,必有以抒瘽慮。” 於是當天他就跟恭王談到皇帝召見的經過,恭王約了五御前大臣和全班軍機在鑑園集議。這一議,意見就多了,李鴻藻陳述的情形,為大家打開了心頭的蔽境,為了匡正皇帝的行為,各種路子都走過,唯獨最主要的一條路子不曾去走——請兩宮太后出面乾預,才是釜底抽薪,打開僵局的唯一善策。

“我看,”恭王說道,“就煩蘭蓀擬個密摺,公上兩宮,大家看使得使不得?” 這正就是李鴻藻的主意,而且他也有了腹稿,不過在此場合,他不能不這樣說:“如何措詞,請先商量定規。” “你看呢?”恭王反問一句。 “我以為應從理與勢兩方面立論,說園工不得不停的緣故。” “好,請你先寫下來,看了稿子再斟酌。” “不但論理、論勢,還要揭破真相。”文祥說道,“要說內務府的人,明知道工程浩大,完不了工,無非藉此敷衍,好從中上下其手。以'西邊'的精明,當然不肯給人做斂錢的幌子。要這樣說,才有用!” “是!”李鴻藻衷心傾服,“三哥看得真透。” 於是丫頭安設了筆硯,李鴻藻坐在一旁握筆構思。像這些奏疏,無須講求詞藻,只要說得婉轉透徹就好,因為李鴻藻把文祥的話,湊合他的腹稿,有了全篇大意,立刻文不加點地寫了下去。寫完看一遍,改動了幾個字,站起身來,捧向恭王。

“就勞你駕,念一遍吧!” 李鴻藻答應著,朗聲念道: “園工一事,皇上承歡兩宮皇太后,孝思純篤,未肯收回成命,而當此時事艱難,論理論勢,皆有必須停之者,敬為皇太后陳之:咸豐十年,文宗顯皇帝由圓明園巡幸熱河,為我朝二百餘年非常之變,至今天下臣民,無不痛心疾首,兩宮皇太后與皇上念及當日情形,亦必傷心慘目,何忍復至其地?且前內務府大臣文豐,曾殉節於斯,不祥之地,更非駐蹕所宜,此理之不可不停者也。現在西路軍事孔亟,需餉浩繁,各省兵勇,欠餉累累,時有譁變之虞,加以日本滋擾台灣,勢甚猛悖,沿海各口均須設防,經費尚不知如何籌措?以戶部而論,每月兵餉,不敷支放,江蘇四成洋稅,已奏明停解捐輸,釐金亦已搜索殆盡,內外諸臣,方以國帑不足為憂,而園工非一兩千萬莫辦,當此中外空虛,又安得此巨款辦此巨工乎?此勢之不能不停止者也。

皇上當以宵旰勤勞,又安寰宇,仰慰兩宮皇太后之心,為孝之大者。若竭天下脂膏,供園庭之工作,以皇太后之至聖至仁,當必有所不忍也!十餘年來,皇太后皇上勵精圖治,發捻各匪,次第掃除,良由政令修明,故人心團結。今大局粗安,元氣未復,當匱乏之時,為不急之務,其知者以為皇上之孝思;其不知者將謂皇上漸耽安逸,人心有不免渙散者也。 在承辦諸臣,亦明知工大費多,告成無日,不過敷衍塞責;內而宦寺,外而佞人,希圖中飽,必多方劃策,極力贊成,如李光昭者,種種欺矇,開幹進之門,啟逢迎之漸,此尤不可不慎者也。雖曰不動巨款,而軍需之捐例未停,園工之功捐繼起,以有限之財,安能給無窮之用?臣等以為與其徒斂眾怨,徒傷國體,於事萬難有成,不如及早停工,以安天下之人心乎?伏願皇太后明降懿旨,停止園工,則皇太后之威德,皇上之孝思均超越千古矣! ”

靜靜聽完,都說婉轉懇切,是大手筆。唯有沈桂芬提出疑問,“有一層似乎不能不顧慮,”他說,“圓明園誠然是傷心之地,此時亦無此巨款興此巨工,如果地非圓明園,工款又不必如此之巨,那又怎麼說?” “著!”寶鋆與沈桂芬氣味相投,凡事桴鼓相應,而沈桂芬的看法,亦確是很深很細,所以他大為稱賞。 “我聽著是覺得有那麼一點兒不妥,經笙一說就對了。咱們得為上頭籌個退步的餘地。” 大家細想一想他們兩人的話,包括李鴻藻在內,亦都認為有見地,不過惇王性子直,指著寶鋆說道:“一向是你管荷包,你說這話,倒琢磨琢磨,能夠籌個多少銀子?沒有百兒八十萬的,你那話趁早別說。” “我不說也不成啊!”寶鋆答道,“修個什麼地方,娛養兩宮太后,這話從沒有人敢駁過。既然這麼著,皇上如果說要修三海,就不算苛求。” “唉!”恭王有些厭煩了,看著醇王和文祥,用徵詢的語氣說:“就修三海吧!反正總得給點兒什麼。” “也不能這麼容易就給。”文祥慢吞吞地說,“這還得商量。” “我看也不用商量了,既然是奏請兩宮太后明降懿旨,何妨看看兩位太后的意思再說。” “七爺說得是。”李鴻藻極力贊成,因為這樣做法,不失奏請兩宮太后出面乾預的原意,“我看,就此定議吧!” 恭王點點頭,重新作了個結論:“先把折子遞到長春宮再說。萬不得已,就拿修三海作退步。” “這話大家擺在心裡。”文祥作了補充,“能不修最好不修,一傳出去,先就有人起哄,何苦又給人開一條生財大道?” 這是指內務府而言。大家點頭稱是,紛紛散去。唯有醇王不走,還有話要跟恭王密談。 “翁叔平回來了。”他說,“咱們想辦法把那姓王的攆出去,六哥,你看行不行?” “這不更掃了咱們那位小爺的面子了嗎?再說,也容易動人的疑,不必多事了。” 第一個建議被打消,醇王提第二個建議,認為既然驚動了兩宮太后,那就要辦得徹底,修圓明園固然是為了庫款、人心兩大端,也是為了杜絕皇帝借視察園工為名,便服微行。這些情形大家都瞞著兩宮太后不敢說,於今不妨揭穿,讓兩宮太后知道,興園工還有這麼一個大害處。 這個建議,恭王深以為然。他還有更進一層的想法,這樣奏明太后,見得大家反對園工,有不便明言的隱衷,更能獲取對修園深感興趣的慈禧太后的諒解。 “那就勞弟妹的駕,進宮走一趟吧!” “讓她跟著六嫂一起去,”醇王又說,“或者再約一約五嫂。” “不必!我看弟妹一個人去就夠了。” 醇王聽出恭王的意思,由於載澂也在外面胡鬧,恭王福晉對皇帝的微行,實在也不便說。於是毅然答應了下來,第二天就讓醇王福晉進宮,見慈禧太后有所密陳。 摒去宮女太監,姊妹密語。醇王福晉將皇帝每一次視察園工以後,易服微行,流連在前門外鬧區的情形,細細地告訴了慈禧太后,又說恭王、醇王等人,異常憂慮,計無所出,迫不得已,唯有請求皇太后作主。 慈禧太后既驚且怒,也有無限的傷心和失望,只見她太陽穴上青筋跳動,每遇到這種神情,便是她內心激動,生了大氣的表示,連醇王福晉看了都有些害怕。 “皇太后也不必太責備皇上。”醇王福晉惴惴然地勸解,“皇上到底成人了,慢慢兒勸他,一定會聽。” 慈禧太后不作聲,她的心思很亂,想得很多。皇帝怎麼會弄成這樣子?總由於大婚之後,宮闈之間,缺少情趣,一個人獨宿在乾清宮,寂寞難耐的緣故。如果沒有皇后,皇帝不致於賭氣不理慧妃,推原論始,在立後的那天,便種下了今天的禍根。這樣一層層想到最後,便恨不得以懿旨將皇后廢掉。 “咳!”她長嘆一聲,神色轉為黯然,“當初是我不好。” 她的意思是,在立阿魯特氏為後一事上,自己的警覺不夠,執意不堅,手段不高,游移踟躕之間,鑄成大錯。這在醇王福晉自然猜不到。她的使命,就是來說明其事,任務已畢,無須流連,隨即告辭出宮。 ※ ※ ※ 就在這時候,十重臣公上兩宮太后的密摺,遞到了宮裡,慈禧太后細細看完,內心有著難以言宣的不快。所說的“理”與“勢”,她不盡同意,而在興致上,更覺得受了很大的打擊,四十歲的整生日,原可以好好熱鬧一番的,誰知搞成這樣的局面!怪來怪去,只怪兒子不爭氣,倘或不是如此胡鬧,怎會惹出如許不中聽的話。 一個人生了半天的氣,等情緒略略平復,重新再看奏摺,覺得應該與慈安太后商量。等把她請了來,拿折子念了給她聽,又提到醇王福晉的話,只是搖頭嘆息。 慈安太后倒相當沉著,雖然內心震動,臉色蒼白,卻能說出一句極有力的話:“園工不能不停了!” 慈禧太后始終不願說這句話,但也無法堅持,只這樣說道:“修園不是用的懿旨,如今又何必用懿旨停工?” “那就告訴皇帝,讓他降旨。”慈安太后又說,“前天我聽說,準了沈葆楨的奏,跟英國銀行借二百萬兩,拿到台灣去修砲台,左宗棠又要藉三百萬兩的洋債。這樣子下去,怎麼得了?” 慈禧太后默然。好久,搖搖頭說:“真是煩人!” 慈安太后看她如此,便喊了聲:“來呀!”等宮女應聲趨近,她這樣吩咐:“看看皇上在那兒?” “是!”宮女問道:“光是看一看來回奏,還是把萬歲爺請了來?” “請了來!” 皇帝奉召到了長春宮,一看兩宮太后的臉色,便知不妙,硬著頭皮,陪笑請安。兩位“皇額娘”都不大理他,只慈安太后把那通密摺指了指,示意他拿去閱看。 看不到兩行,皇帝便來了氣,“豈有此理!”他氣急敗壞地說,“為什麼要驚動兩位皇太后?” “人家不錯!”慈安太后冷冷地答了一句。 慈安太后跟皇帝說話,很少用這種語氣。所以雖是冷冷的一句,他心里便很難過,越覺得十重臣上蔬已撤簾歸政的兩宮太后,於理不合。 再看下去,皇帝又大起反感,“這叫什麼話!陳芝麻、爛穀子都搬出來了!文豐殉節是十幾年前的事,到現在還來說'理'?”他憤憤地說,“日本人在台灣鬧事,也有些日子了,他們辦洋務辦成這個樣子,不引咎自責,反倒擺出忠臣的臉嘴,豈有此理!” 因為有此成見,皇帝對於這個折子中的話,沒有一句能夠聽得進去,匆匆看完,咬著嘴,眨著眼,在思量對策。 “我得問問他們。”皇帝用很有決斷的聲音說:“理也好,勢也好,都是去年秋天以前的事,早就該見到了,當初為什麼不說?六叔還領頭捐銀子,那時候怎麼就不想一想,圓明園非'駐蹕所宜'?” 這幾句話卻是理直氣壯,慈安太后無話可說,慈禧太后對停工一事,並不熱心,但對皇帝的微行,認為必須追究。她隱隱然有這樣一種想法,倘或皇帝能夠表示改悔,收心用功,則停工之事,就可暫時不談,一步一步設法湊款,好歹要把圓明園弄得像個樣子才罷。 於是她微微冷笑著說:“有些話,不好見筆墨。你也鬧得太不像樣子了!你自己做的事,自己知道。” 皇帝心裡一跳,大概慈禧太后聽到風聲了,微行一事,不能承認,但不能不略加解釋,想了想答道:“也不過去了幾趟海淀,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光就是海淀嗎?”慈禧太后問,“沒有到過前門外,沒有在外面吃過飯?” “沒有!”皇帝硬賴,“誰在皇額娘面前造的謠言?” 這句話把慈禧太后的氣又勾了上來,“誰敢在我面前造謠?”她厲聲問道:“七福晉為什麼要造你的謠?” 這一下皇帝不作聲了,而心裡對他人議論他的微行,痛恨萬分。七福晉當然是聽醇王所說,醇王是聽何人所說?必得查了出來,狠狠懲罰,一則出心頭的氣,再則也可以教別人看了有所畏懼,從此不敢再胡說八道。 “你十九歲了,我還能說什麼?”慈禧太后這樣含含糊糊地暗示,“你自己惹出來的麻煩,自己瞧著辦吧!” 於是第二天一早,皇帝傳諭召見醇王,御前大臣伯彥訥謨訪回奏:“醇親王到南苑驗炮去了,今兒個怕不能回城,請旨:是不是派專人去宣旨?” 皇帝想了想答道:“不用了,先見了軍機再說。” 例行的見面,總是恭王先根據交下去的折子,逐一面奏處置的辦法,皇帝的答复,也總是三言兩語,簡單得很。有時恭王自覺說得不夠明白,打算著皇帝還會追問,而他卻常是不求甚解,含糊點頭,所以每天軍機見面的時間,比過去短得多處理了折件,便是恭王主動陳奏取旨。最近的大事,除卻停園工,無非台灣事件,恭王與李鴻章之間,每天都有專差往來,傳遞信件,這天一早接到李鴻章的信,說日本派來的談判專使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已經到達天津,並且與李鴻章見了面。據大久保利通說,他希望盡快到京,跟總理衙門開議。 “那個大久保,他的來意,到底是什麼?”皇帝問。 “大久保利通是日本薩摩島人,跟在台灣的日將西鄉從道是同鄉。”恭王答道:“大久保此來,據說要定和戰之計,態度很硬,不過照臣看,還是想要兵費。” “跟咱們要?” 這是多餘的一問,恭王應一聲:“是!”聲音極輕,幾乎等於不答。 “他派兵佔了中國的地方,還要中國賠兵費,這叫什麼話?” “皇上責備得是!”恭王趁機答道,“總緣力不如人,唯有暫時委屈。日本學西法以致強盛,不過幾年的事,得力於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等私下打算,托天之福,洪楊、捻匪次第削平,西路軍事,委左宗棠以全責,亦必可收功。如今正該修明政治,整軍經武,師夷人之長以製夷,則委屈一時,必有重申天威之一日。臣等這一番打算,故去的胡林翼、曾國藩,現任的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都是這樣看法。自道光末年以來,國步艱難,日甚一日,先帝憂國而棄天下,十三年來上賴兩宮皇太后聖明,外恃先朝的深仁厚澤,有曾國藩、胡林翼、憎格林沁、多隆阿、以及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公忠體國,得以轉危為安。只是內憂雖平,外患未已,剝复禍福之機,全在皇上常存敬畏之命,聖德日明,勵精圖治,不然,只恐國亡無日!” 前面一段話都說得還動聽,就是最後一句逆耳,皇帝面無表情地說:“空言無補事實。總署跟日本使臣交涉的經過,你寫個折子來!” “是。”恭王看著沈桂芬說:“你記著。” “李光昭的案子,李鴻章辦得怎麼樣了?”皇帝吩咐:“催一催他。” “正在辦。”恭王答道,“現在奉旨在查,李光昭跟貴寶有無勾結。李鴻章得要行文內務府,往返較費周折。臣遵旨,先通知李鴻章辦結了李光昭一案再說。” “嗯!”皇帝問道,“你們還有什麼事?” “吏部有個折子,皇上還沒有交下來。” 皇帝想了一下,“一概革職,處分太重了!”他說:“再留著看一看吧!” “李光昭一案,貽笑中外,臣在總署,外國使臣每每問起,臣真無地自容。”恭王堅持著,“內務府大臣,蒙混入奏,咎有應得,臣請皇上無論如何要准奏。” 皇帝越感不快,認為恭王跡近挾持,但終於忍氣把御案上的一個奏摺,往外推了推,說一聲:“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不依也不行!” 於是擬旨上呈,內務府大臣由於陳彝參劾、吏部議奏,除魁齡告假以外,崇綸、明善、春佑一律革職。 等軍機見面完畢,全班皆退時,皇帝特為把恭王留了下來,“說我在前門外閒逛,”他問,“你是聽誰說的?” 恭王脫口答道:“臣子載澂。” 皇帝臉色大變,連連冷笑,起身就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