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第21章 第二十一回集賢殿群英薈萃勤政樓君臣聚談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赵扬 8212 2018-03-13
某日,李隆基與張說議過時政,忽然又想起一事,說道:“張卿,元行沖年老致仕,則麗正書院修書使空懸。朕想了數人皆不合適,看來只好由你兼知此職了。” 開元五年,秘書監馬懷素鑑於秘書省圖書流失、分類雜亂,遂向李隆基請求重新編訂圖書目錄。是時天下連年大熟,國家已漸至正途,李隆基明白“盛世修書”的道理,遂答應其請,並將洛陽乾元殿之書全部遷至長安的麗正殿,授馬懷素為修書使。由於修書量巨大,書未修成,馬懷素即逝,由元行沖接任。至開元八年,《群書四錄》修成,總計二百卷,收書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 張說問道:“《群書四錄》已成,陛下還想修何書?” 李隆基答道:“《群書四錄》不過為目錄罷了,其對搜輯群書還有點作用,然對時事裨益不多。”

“陛下的心意,莫非按經、史、子、集四部匯集成冊,以成大書?” “朕剛才說了,僅僅匯集前人著作,不過為砌牆工匠的手藝,殊無新意。” 張說不明李隆基的真實心意,只好說道:“微臣愚鈍,乞陛下明示。” 李隆基取過一張白麻紙,將之遞給張說。張說低頭一看,只見上面寫有六字:治、教、禮、政、刑、事。 張說此時大致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意,說道:“陛下的意思,以此六類總匯圖書,以濟時用?” 李隆基頷首道:“就是這樣。然編撰時須以唐代為主,前代之事不過作為沿革罷了,不可原書搬進,須重起爐灶依序撰寫。朕想過了,此書可名為《唐六典》。” 張說手執白麻紙,覺得上面所書六字非常沉重。他知道,編撰如此一部大書,既要耗費許多時日,又須大量有才之士傾力完成。

李隆基微笑道:“貞觀一世,太宗皇帝修成許多史書與志書,注疏《五經》,修訂《氏族志》,其修書之人也隨之青史留名。張卿為文宗領袖,如此大書也只有你才能牽頭修撰,然此書太大,耗力頗多,不知張卿意下如何?” 張說躬身答道:“陛下有命,微臣謹從。”張說邊答話邊想道,看來陛下鑑於天下安瀾,開始有閒心折騰一些青史留名之事,這倒是一個有趣的變化。他想到這裡,接著言道:“陛下剛才提到孔穎達注疏《五經》,這倒讓微臣想起一件事兒來,國家大事,以禮為首要。《禮記》為前賢寶典,不可一字改動;然五禮儀注,經貞觀、顯慶年間兩度所修,前後頗有不同,宜刪改行用。” 李隆基聞言大喜,拍案叫絕道:“好呀,朕為何想不起來此事呢?嗯,此書就命名為《大唐開元禮》吧。”

張說心中不由得讚道:聰明的人兒一點即透,皇帝是也。 李隆基又微笑道:“然如此兩部大書,極耗精力。卿現為中書令,國事紛繁,你能一心二用、勉力為之嗎?” 張說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臣為修書使,只要能有人力,即可無虞。臣請陛下開恩,容臣遍訪天下學士以專心修書,並請陛下賜予俸祿。” “嗯,此為修書之根本。你看中何人,即可將之召入書院中,其俸祿可以逾於常制,朕會令戶部單獨給付。” 李隆基又稍微思索一下,說道:“麗正殿過於狹窄,可將書院遷入集賢殿來。此殿寬闊,既利於貯藏書及修書人行走,朕有閒暇時候也可就近察看。” 集賢殿為興慶宮僅次於興慶殿的一處大殿,李隆基將此殿用於修書,對修書人來說實為一件恩遇之事。

張說又躬身謝恩。 張說主持集賢殿書院之後,廣聚文學之士,如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御史趙冬曦等著名文士皆延攬其中,至於張九齡等張說喜愛之人,那是必須進入書院的。一時之間,集賢殿書院在京城名聲鵲起,文學之士以進入其中為榮,幾可與太宗皇帝設立天策府文學館的盛狀相似。太宗皇帝當時剛剛被封為天策上將,其文學館招攬學士,天下文士趨之若鶩,若有人能預其選者,竟然被時人稱為“登瀛洲”,由此可見其位望之殊。 張說這日在集賢殿內與眾人討論書之綱要,秘書監徐堅被張說授為主修之人,其嘆道:“我曾七度修書,奈何《六典》內容龐雜,我措思良久,對其體例實在未知所從。” 張說道:“聖上的意思,決計不可以砌牆的手法來駁雜堆砌,則體例之事務須珍重。”

眾人此後七嘴八舌,爭執不已。 他們莫衷一是,爭執了好長時候,最後直學士韋述說道:“晚生以為,可以模仿周禮六官先敘現行職官,將令格式按內容係於有關職官之下,職官本身的沿革變化則在註文中敘述。如此一來,既可側重大唐之典,又兼顧了歷史沿革。” 韋述此言一出,眾人沉默思索,覺得這是一個好法子,遂將目光轉向張說,以俟其定奪。 張說將韋述的法子想了數回,感到此法甚好,心中已是同意了,於是緩緩言道:“此法頗有些強行比附與削足適履之感,然總算為我們找到了一個下筆之處,可以一試。《六典》可以如此體例而寫,《開元禮》也以此行之吧。” 張說一錘定音,眾人也不再說什麼,遂按各自分工前去忙碌。 且說武惠兒大腹便便,預產期很快就要到了。

李隆基撫摸其腹部,忽然覺得里面的胎兒似乎動了一下,遂笑道:“惠兒,這些年你不停地懷孕,不停地生產,難道不怕孩兒生得太多,因此會消退你的容顏嗎?” 武惠兒微微笑道:“妾之所以連續生產,在於陛下賜愛甚多。妾歡喜尚且不及,哪兒會有旁思呢?” 李隆基打量武惠兒的容顏,就見她雖經歷了數次生產,然顏色依舊艷麗,且多了一些雍容華貴之氣,愈發迷人。他腦海裡忽然晃過王皇后的身影,那是一張令人生厭的面龐,如此兩相交映,愈益襯托出武惠兒的可人。 李隆基將武惠兒攬入懷中,可以聞見其發間有一種甜甜的味道,其情思迷離地說道:“惠兒,有一件好事兒,你願不願做?” 武惠兒眼睛微瞇,靜靜地享受著眼前的溫馨時刻,隨口答道:“陛下有命,妾唯有謹從。”

“嗯,後位已虛懸有些時日,朕看呀,這皇后之位只好由你來領之了。” 武惠兒聞言一驚,登時睜眼起身直視李隆基道:“陛下果然當真嗎?” “君無戲言,朕什麼時候說過玩笑話?” 武惠兒臉色凝重,繼而輕輕搖搖頭道:“陛下不可。妾無才無德,不敢領後位之職。妾能得陛下關愛,心已足矣,哪兒敢痴心妄想呢?” “朕說過的話當然會實施,怎麼會是你痴心妄想呢?”李隆基聽了武惠兒說出“痴心妄想”之語,心想若痴心妄想,說明你心中並非不樂意,又繼續替武惠兒打氣。 武惠兒正色道:“陛下,王皇后雖廢,皇長子之母劉華妃現在宮中。所謂推長為尊,妾以為當以劉華妃為後最為妥當。” 李隆基臉上閃過一抹神態,其過程雖快,武惠兒仍瞧出了該神色實為厭憎之情。武惠儿知道,皇帝一直不喜歡劉華妃,她雖生出了皇長子,奈何她侍候不周讓熱水燙了兒子之面,由此破相。多年以來,李隆基對這對母子基本上不管不問,劉華妃事實上處於冷宮地位。

李隆基果然說道:“她的模樣如何能成母儀天下的皇后?”繼而歎道,“惠兒,就是你願意成為皇后,也須過了大臣這一關。朕上次廢除王氏,他們看到偶人不敢吭聲,若立新皇后,他們再無顧忌,定會說三道四了。” 武惠兒這會兒忽然想起則天皇后的往事,當初高宗皇帝欲廢王立武,遭到大臣激烈反對,其數次提議皆被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給擋了回去。名將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民賜姓為李,為避李世民的名諱改為李勣)瞧在眼中,心中有所思,這日高宗皇帝詢問他的意見,其不假思索答道:“此為陛下家事,何須問他人?”高宗皇帝由此茅塞頓開,很快立武氏為皇后。 武惠兒想到這件往事,嘴唇動了動,本想用這句話來回答,又覺得形跡太露,遂生生地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武惠兒不願為後,並力荐劉華妃繼任,多少令李隆基有些意外。歷來皇帝與皇后為多少男女渴慕的地位,武惠兒卻不心動,令李隆基心中多了一些感動。 這日早朝事過中途,群臣奏事接近尾聲,李隆基開言說道:“眾愛卿,王庶人被廢,后宮之位空置至今,后宮不可長期無主啊。嗯,朕以為武惠兒性格溫婉約素,頗有母儀天下之風,可繼為後位,眾卿以為如何?” 群臣聞言,眾皆失色。王皇后被廢之後,從宮內傳出的流言,皆說武惠兒恃專寵之身,覬覦皇后之位,其先在皇帝耳邊訴說皇后的壞話,繼而又將偶人藏於王皇后寢殿中,再令人密告攛掇皇上前去搜殿,由此王皇后失位。此流言虛虛實實,外人莫知其真,然將武惠兒勾畫出了一副耍奸弄謀的嘴臉,人們心中驚呼:莫非昔日的則天皇后又化身進入宮中了嗎?

如今皇帝突然提出立武惠兒為後,更加印證了武惠兒的陰謀:其步步為營,若取得皇后之位後,她還會想些什麼? 李隆基看到群臣沒有答腔,遂轉問張說道:“張卿,你為中書令可先回答:此事於禮有礙嗎?” 張說此前曾為則天皇后之臣,當然明白則天皇后的手段。想起那段亂世,張說感到恍如昨日,其心中激烈反對武惠兒為後。然張說就是張說,他斷不會當著群臣之面反駁皇帝,遂躬身道:“陛下立任何一位妃嬪為後,只要其端莊溫婉,其於禮都是無礙的。” 李隆基聞言心中暗暗笑罵了一聲:“老滑頭,說了也是白說。”又追問了一句,“武惠妃有礙嗎?” 張說期期艾艾道:“武惠妃,武惠妃,哦,臣畢竟不知武惠妃詳細,就由陛下聖裁好了。” 宋璟現在五日一參,正好參加今日朝會,其對張說吞吞吐吐有些不滿,越班躬身奏道:“陛下,臣以為武惠妃為後有些不妥。” “有何不妥?” “武惠妃非皇太子之生母,武惠妃現已生皇子,若立武惠妃為後,則儲位將不安,由此天下就有了亂象之源。” 李隆基笑道:“宋卿啊,你當知皇太子生母已逝,若依此等考慮,朕今後就難立皇后了。” “當然可立皇后!臣以為劉華妃為人謙和恬淡,皇長子又待皇太子既尊敬又親愛,如此最為妥當。” 李隆基得聞宋璟也力荐劉華妃,心中的厭惡之情又升起,一時陷入沉默。 這時班序之後有一人越眾而出,躬身奏道:“陛下,微臣潘好禮有言要奏。” 潘好禮現為御史台御史大夫,是為正三品。李隆基看到潘好禮出班奏事,心中期望他最好與宋璟唱唱反調,如此就有了轉圜的機會,遂溫言道:“潘卿職掌御史台,最解邦國典章之政令,好呀,請說吧。” 不料潘好禮開言所說的一番話,差點讓李隆基背過氣來。 “《禮記》有言,曰'父母仇,不共天';《春秋》有言,曰'子不復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惠妃為後,然武惠妃之再從叔為武三思,其從父為武延秀,他們皆幹紀亂常,天下共疾。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婚姻時尚相選擇,況天子乎?願陛下慎選華族,稱神祇之心。” 李隆基聽完這段義正辭嚴之話,心中的惱怒之情充溢心間,然他環視群臣,發現這幫人臉上皆有得色,心中暗自嘆道:武氏流毒,看來殃及惠兒了。他努力平復心神,臉上拼命擠出微笑道:“卿言惠妃本家之惡,他們並非惠妃本人呀。” 李隆基其實不知道,其臉上流露出的惱火與擠出的微笑混為一體,此模樣有些奇奇怪怪。 潘好禮沒有抬頭瞧李隆基的臉色,依然不疾不徐奏道:“宋公說得對,宜立劉華妃為後。” “此有何區別呢?” “《春秋》有云:'宋人夏父之會,無以妾為夫人。'又齊桓公曾誓於葵丘曰:'無以妾為妻。'陛下,此聖人明嫡庶之分,則窺兢之心息矣!臣之所以贊成宋公之言,緣由此起。” 李隆基凝視潘好禮那有些激越的臉龐,心想此人平時言語不多,為何遇到這等事兒就如此慷慨激昂?聽到他如此引經據典,顯係有備而來。李隆基想到這裡,不禁啞然失笑,心想自己今日當殿提出欲立惠兒為皇后,他們怎麼會事先得知呢? 張說看到李隆基的嘴角又抽動了一下,心想如此場面若太久,皇帝定會很難堪,遂急忙替李隆基找下台階的機會,其奏道:“陛下,欲立皇后也不忙在此一時。臣另有他事要奏,不知陛下允否?” 宋璟當然明白張說的心意,遂側目而視。 李隆基從尷尬中解脫出來,遂向張說投去嘉許之意。 張說所奏為括戶事宜,他認為括戶已然數年,其成績斐然,朝廷不宜再派專門人力督查,今後由各州秉持朝廷方略,自行括戶即可。 李隆基展顏一笑,說道:“當初宋卿、源卿以及宇文融倡言括戶,可謂甚有前瞻。嗯,就依張卿所言,今後由各州為主括戶吧。張卿,對於那些括戶有功人員,除了賞賜,還要重用。” 若論括戶有功人員,除了大員宋璟和源乾曜之外,其下當屬宇文融和李林甫,因禁惡錢被貶的崔隱甫後來也加入括戶之行列中,也算有功。這三人皆為小吏出身,張說向來是瞧不起的。今日皇帝當殿說要重用他們,張說心中不願,不禁有些愕然。 朝會散後,李隆基將張說留下來,他們還有話說。 張說暗暗思忖,皇帝單獨將自己留下來,其談話內容定與武惠妃有關。 孰料李隆基根本不提武惠妃的事兒,而是凝眉說道:“記得貞觀之初,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倡言國家實行教化之策,魏徵更是信誓旦旦說道,若實行教化之策,三年就可實現天下大治。到了貞觀四年,果證魏徵之語。張卿,自開元之初至今已有十餘年時間,你認為天下大治了嗎?” 張說率然答道:“陛下太謙了。其實開元四年之時,天下已然大治,從那時至今,陛下繼續行教化之策,歷年錦上添花,則今日之國勢已盛於貞觀、永徽年間。糧食、鹽鐵、人口、土地皆逾於往日,百姓安居樂業且思慕聖人所教,則教化之策已散入人心,臣恭賀陛下了。” 李隆基搖搖頭道:“卿言太過,朕如何敢與太宗皇帝、高宗皇帝相比呢?記住,此話今後不可再說。不錯,貞觀朝與永徽朝之物產少於今日,然其治國之策惠及今日,終歸還是先皇帝的功勞。對了,貞觀年間曾出現'歲無斷死'之局面,可見教化之旨深入人心,百姓思賢修身,如此天下其樂融融。張卿,僅此一點,我們就不可過於自詡了。” “陛下放心。陛下以《唐律疏議》為基礎,陸續編訂《開元格》、《開元後格》及《開元令》,現在又開始修撰《唐六典》。臣以為,這些新制格令還是秉持'寬法慎刑'之精神,有些地方較之前朝更加寬慎,終有一日,定會出現'歲無斷死'之局面。” 張說與李隆基對答至此,已大致摸准了皇帝的心意。李隆基口中雖謙遜無比,然其內心中實在得意,這份心情是隱藏不住的。張說此時心念一動,暗想皇帝已有是心,那麼今後須從這方面多加思慮了。 李隆基說到這裡,已感身心舒泰無比,遂起身踱步說道:“好呀,今日將你留下談說一番,實為幸事。張卿,今日朝堂之上,宋璟說話向來不拐彎兒,也就罷了;那潘好禮向來矜持,為何今日也能引經據典,且語出尖刻呢?” 張說聞言心裡一緊,知道二人此前之語實為前奏,皇帝現在的問話才是最緊要的。他腦中思緒飛速輪轉,然後斟章酌句答道:“陛下,潘好禮平時雖寡言少語,然其記性甚強。一次宴飲,潘好禮得令須讓其背誦《禮記》,臣等以為他肯定背不出,就在那裡等他的好看。誰知他一字一頓,將《禮記》整篇誦出,且一字不落。” “哼,朕卻看不出呀。他如此好記性,今日也就脫穎而出了。” 張說不敢再接腔,他知道言多必失,還是少說為佳。 李隆基卻不與他打啞謎,單刀直入道:“張卿,你在朝堂之上語焉不詳。這裡就你我二人,朕欲立武妃為皇后,你到底是如何想的?” 張說遇到此重大事體之時,還是不含糊的,他昂然說道:“陛下,當初武氏橫行天下,李唐天下差點為之傾覆。臣知道,百官及百姓過上如今的好日子,都不願再回到亂世。他們之所以不願立武妃為皇后,其實還是替陛下著想,生怕再啟禍亂之源。潘好禮說話雖直,還是有道理的。” “嗯,此語果然是你心中所思嗎?” “臣不敢欺瞞陛下。” 李隆基沉吟片刻,然後道:“好吧,朕知道了。朕若一意孤行,就拂了大家的好意。請你們放心,朕在位上,說什麼也不許后宮之人干政的。” “陛下如此,實為天下之福。” “呵呵,朕本想你會以'此為陛下家事'來推搪,為何如此旗幟鮮明呢?” “陛下,臣等遵聖賢所教,於大節處須秉持大道之理。李勣當初向高宗皇帝建言,其心中有私慾,臣等不願為也。” “好,好,卿等如此,朕心甚慰。”李隆基縱聲大笑,心中甚為暢快。 自此以後,李隆基再未動過立皇后的心思。 武惠兒次日到了寧王府,寧王妃悄悄對她說道:“知道嗎?聖上昨日欲立你為皇后呢。” 武惠兒淡淡說道:“聖上有此心意,然立皇后當立劉華妃呀,我哪裡夠格呢?聖上那日說起,就讓我拒絕了。” 若論寧王一家,他們對武家並無好感。然武惠兒將孩兒交來撫養,這些年來往甚密,且武惠兒又為皇帝的專寵,他們倒是期望武惠兒當上皇后。寧王夫婦知道,皇帝對己家甚為恩眷,可是皇心無測,自己一家前些年不是被放逐在外嗎?今后宮內若有武惠兒照應,則可無虞。寧王妃急道:“妹子怎可如此說話?此為天大的好事,你怎可拒絕呢?” 武惠兒搖頭道:“大嫂啊,我得聖上關愛,心已足矣。皇后須有德之人居之,我若妄居,非為好事。” “妹子怎麼就無德了呢?然話又說回來,妹子若不能升為皇后,恐怕是受你家世之累了。” “大嫂說得對,唉,我卻無可奈何呀。”武惠兒很想知道朝堂上的情景,問道,“估計昨日朝堂之上,大臣們反對聲音甚多吧?” “我僅聽你大哥匆匆說了幾句,惜不甚詳。好像宋璟最先反對,此後御史大夫潘好禮出來引經據典,語甚激烈。” 宋璟出面反對,武惠兒早聞其名聲,並不覺得奇怪。這潘好禮為何方人士呢?他又為何如此激烈?武惠兒本想繼續詢問,又想寧王妃所知甚少,自己若問得多了,說不定會露出痕跡,遂住口不問。 至於張說對此事的態度,其身邊宮女昨晚上已悄悄向她禀報了皇帝與張說的對話過程,武惠兒早已在“勤政務本樓”中安插了眼線。 武惠兒回宮後獨自在軒窗前沉思,忽然有些自憐:這些訊息或從寧王妃口中輾轉得知,或者自己偷偷打探,如此訊息不通,委實可憐啊! 武惠兒在掖庭宮為宮女的時候,是時其家族已崩潰,由此飽受了更多的白眼,與其剛入宮時享受公主一樣待遇相比,實有天淵之別。她天資聰穎,又讀書甚多,其小小心靈中明白了一件事兒:這個世界上奉行弱肉強食的規則,你若勢強時,周圍人會紛紛前來阿諛奉承;你若勢弱時,還是這幫人,他們投來白眼不說,有些人甚至恨不得將你踏在腳底。 武惠兒身為宮女,她知道若想有出頭之日,唯有接近皇帝一途。天可憐見,她果然在花房中巧遇李隆基,且果然成為皇帝的寵妃。她事後也暗自慶幸,若無那日的巧遇,或者皇帝見到自己不感興趣,又該如何呢? 武惠儿知道,李隆基絕頂聰明,心思深沉,且愛好廣泛,比太宗皇帝多了一些風流自賞。這樣的人兒,肯定不喜歡怨婦一樣的女人,王皇后是為例證;他也不喜鋒芒畢露野心勃勃的女人,因為他知道則天皇后、韋皇后干政後的惡果。於是,當李隆基提出讓武惠兒繼為皇后的時候,她不假思索地拒絕了。 她不敢露出欣喜的神色滿口答應,更不敢心中實願而造作推卻。一切都要顯得毫無痕跡,如此效果更佳。 她沒有想到,宋璟、張說和潘好禮出聲反對,百官也基本上附和,如此皇后之位就變得有些渺茫了。 她現在又在琢磨兩件事兒。 “看來欲謀後位,沒有朝中大臣響應,那是斷斷不可的。” 武惠兒鎖在深宮,至多到寧王府走動數回。寧王李憲絕口不問政事,則與之沒有聯絡的必要。 武惠兒於是暗自琢磨:“朝中的哪類人可以聯絡呢?又通過什麼渠道進行聯絡呢?” 經歷過這場事兒,武惠兒徹底明白了張說的心思。此人看似活絡,皇帝在朝堂之上詢問時,他唯唯諾諾左推右擋,然與皇帝面對時,其回答卻決然如斯。 “罷了,此人無縫可插。”此為武惠兒對張說的評語。 對潘好禮武惠兒怨恨甚深,可謂切齒之痛:“上有重臣,下有禮部,你一個御史大夫卻來狗拿耗子,何至於如此張狂呢?” 武惠兒到了最後,終於想明白了:“御史台為言官聚集地,上至皇帝,下至百僚,乃至於各種臺閣制度,皆可開言說話。嗯,有了隨便說話的權利,且皇帝還要鄭重傾聽,也算有能耐了。” 而李隆基欲使武惠兒繼為皇后不成,那日就向武惠兒表達了自己的遺憾。 武惠兒大為感動,嗔道:“妾早就說過無能為皇后,陛下關愛妾身,則妾已知足了。陛下,今後再不能有此議了。” 李隆基嘆道:“惠兒,朕為皇帝,竟然連自己的皇后都決定不了,委實可悲呀。這幫大臣,這幫大臣,為何讓朕如此不舒服呢?” 武惠兒斂身為禮,說道:“妾恭賀陛下。” “又有何處要恭賀了?” “妾讀前朝故事,那日太宗皇帝在朝堂之上得魏徵諍諫,回宮後惱怒不已,口稱要殺了魏徵這名老兒。文德皇后聞言,急忙換服朝賀,並說此為君明臣直之結果。陛下,如今朝臣敢於諍諫,卻與貞觀朝相似啊。” 李隆基聞言,心中甚喜,讚道:“好呀,你能明白此大義,即為天下之幸。哈哈,惠兒,你將朕比於太宗皇帝,你也有文德皇后之風嘛。” 武惠兒正色道:“陛下,文德皇后昭如日月,妾哪兒敢相提並論呢?”她又展顏一笑道,“何況,妾之身畢竟為妃嬪罷了,又不是皇后,也就沒有提諫言的資格。” 武惠兒如此說話,就有撒嬌的意味了。 李隆基聞言更喜,心想這就是這個可人兒的好處,既善解人意,又殊多趣味。其心中如此想,口中猶言道:“話雖如此說,然那潘好禮卻過於無禮了,他引經據典,將朕說得一無是處。哼,他有如此本事,朕此前竟然沒有瞧出來。” 武惠兒接口道:“陛下,妾聽說有才之人方敢直言相撞,潘好禮如此,許是他此前不善於表達的緣故。陛下,潘好禮許是璞玉一塊兒哩,若善加琢磨,肯定能成大器。哦,他若久處中央,就失於鍛煉,還是讓他多加歷練才是。” 李隆基無語地瞧了武惠兒一眼。 武惠兒馬上覺悟,急忙用手摀嘴道:“妾知錯了,妾不敢干預朝政,乞陛下責罰。” 李隆基揮手向其臀部輕輕一拍,笑道:“好了,朕已責罰你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