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第12章 第十二回郝靈佺獻頭邀功王毛仲力荐張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赵扬 7201 2018-03-13
默啜當初請婚不成遂襲唐境,奈何西有郭虔權,中有解琬鎮守邊疆,他實在討不到便宜,只好再厚著臉皮向大唐請婚。默啜既然請婚,也就表明其不再用武力與大唐相抗,則北部邊疆相對恢復平靜。李隆基對其請婚之事不予理睬,卻允許雙方互派使節溝通訊息,雙方緊張的態勢如此稍顯緩和。 春節之時,各方君長按例派使入京朝貢,待春節之後,朝廷也派出使節到四方巡視,其攜帶不少錢物,以皇帝賜賞的名義散發各處。是年,鴻臚寺典客署掌客郝靈佺作為入蕃使出使北境,要到突厥各部巡視一圈。這日行到突厥十姓的聚集地,首領拔曳固將其迎入帳內好生款待,並向其捧出了一份大禮,赫然為一個人的腦袋。 突厥十姓為西突厥的一支,郭元振為安西大都護的時候,其首領闕啜忠節與西突厥娑葛可汗交惡,郭元振居中調停,從制衡的角度將闕啜忠節的突厥十姓安排得甚為妥帖。後來,宗楚客與紀處訥接受了闕啜忠節的賄賂,逐走郭元振,由此惹起西域戰事。數年過後,還是由朝廷出面,將突厥十姓安置在多邏斯水流域,並誡約娑葛可汗與默啜可汗不得為難。由於多邏斯水接近默啜統轄的地面,闕啜忠節主動向默啜示好,願意接受其節制。闕啜忠節死後,繼任者拔曳固繼續維持這種態勢。

默啜這些年與大唐交惡,傷亡既大,損耗又多,對這些示弱部落索要日重。拔曳固一開始還咬牙堅持,到了實在扛不住的時候,就橫下一條心,由此做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其實突厥十姓這裡也沒有什麼珠寶美玉,無非是些牛羊之物,某日默啜又派人來見拔曳固,要求送去牛羊多少。對於游牧部落而言,這些牛羊實為族人的口糧,拔曳固實在無多餘的牛羊可送,於是斷然拒絕。來人冷冷地丟下一句:“你不給也就罷了。大汗說了,你若不給,他會親自來討。”然後揚長而去。 默啜聞聽一向恭順的拔曳固竟然敢抗命,頓時大怒,果然率領百騎前來索要。可惜未等他行到突厥十姓的帳篷之處,半路上即被早就埋伏好的數百人一擁而上斬殺,默啜的頭顱如此就到了拔曳固的手中。

郝靈佺看到默啜的腦袋放在自己面前,心中不由得狂喜不已。默啜為禍大唐多年,其如此被輕易斬殺實為大快人心之事。郝靈佺更想到,此前朝廷賞賜軍功甚厚,自己將默啜的腦袋帶回京城,肯定為大功一件,朝廷至少會賞自己一個將軍做做。他想到這裡,狂喜問道:“如此說來,此首級從此就獻於大唐了。” 拔曳固恭恭敬敬道:“是呀,我正準備派人將此首級送往京城,恰巧尊使前來,此等美事豈不是專為尊使而設?” 郝靈佺雖為九品官員,畢竟見過世面,現在又為上國大使,當然知道言語進退,遂哼了一聲道:“哼,我還不知道你的心思嗎?想當初三國之時,吳國斬了關羽,卻將首級送到魏國,此嫁禍之計也。你今日此計,不過是懼怕惹禍上身尋求大唐庇護罷了。”

拔曳固見郝靈佺識出了自己的機心,愈發恭敬道:“是呀,尊使果然明白我的心意。如此,就請尊使回京後多替敝部美言了。敝部為此準備一些金珠等物,請尊使攜回以溝通關節之用。” 郝靈佺看到拔曳固還算識趣,大包大攬說道:“不妨。今日大唐非為昔日魏吳諸國,就是果真殺了默啜,又有何懼呢?” 待郝靈佺滿懷欣喜風塵僕僕趕回京城的時候,李隆基已帶領百官東巡出京。張嘉貞見如此大事不敢擅專,就讓郝靈佺帶著默啜首級前去追趕車駕,以俟皇帝定奪。 李隆基的車駕此時已然巡行到汴州,這裡是河南道、河北道與都畿道的交界處。李隆基出京之前就說此次東巡止於汴州,其在汴州留待數日後即開始返京。按照唐朝規制,皇帝駐於某地超過三日,方圓三百里的諸州刺史皆要過來覲見。張說時任相州刺史,也在覲見之列。

皇帝巡行時的一次重要內容即是要巡查田間,李隆基到了汴州的次日,即在百官及諸州刺史的簇擁下視察田間。 汴州地面一馬平川,隋朝時所開鑿的汴渠自虎牢關附近板渚接通黃河水,然後向東南匯入洪澤湖,從而與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其時黃河尚未改道,向北距離汴州近二百里。汴渠開通既有農田灌溉之利,又有舟楫之便。人若離汴渠甚遠時,即可看見渠面上弘舸巨艦來往不絕,其帆軸高聳,顯示了一派繁忙之象。 田間的麥苗兒早已返青,已有近尺之高,就見其禾苗肥壯,葉子顯深翠之色。田埂上偶然生有一叢黃花,與大片綠色相映,頗顯跳躍生動。李隆基得知此田間不懼乾旱,只要黃河有水,仍可保秋後大熟,遂感嘆道:“隋煬帝橫徵暴斂,實在苦了前隋庶民,然他留下的這些溝渠,畢竟使後世獲益,也算做了一點好事。”

倪若水此時已任尚書右丞,他為汴州前任,此時與新任汴州刺史一起跟隨皇帝身邊。其聞言說道:“陛下所言甚是。臣初為汴州刺史之時,覽此阡陌水渠,覺得前隋果然做了一點好事。隋朝之前,關中平原例為國家糧食主要產地,自有了這些溝渠,中原之地糧食產量已超關中,則糧產區已然東移。” 李隆基今日的興致頗高,笑問道:“朕聽說倪卿初來汴州之時,心中不是滋味兒,竟然追著班景倩的馬蹄塵跑了很遠,還譽其為'仙塵'。這汴州的水田之美莫非比不上班景倩的馬蹄塵嗎?” 倪若水知道皇上在調笑自己,臉色如常說道:“臣當時初來汴州,心思京城,就藉馬蹄塵聊寄相思之意。陛下,臣如此舉動,應該未礙政事吧?” “哼,你若有舉動與心意相隨,那就是礙了政事!朕若非瞧你還算勤謹,在此任上辦了不少實事,早把你打發到更偏遠的地方去了,焉能回京?”

李隆基身邊的人聞言發出了輕笑,宋璟一貫臉色嚴肅,此時臉上也綻開微笑之色。 李隆基又問道:“聽說你在這里大興州縣學廬,尊師重學,並身為教誨,遂使風化興行。你勤於政事,捕蝗有功,使田畝大熟,這等事兒其實為末節,最重者還是行教化之策。朕知道你口功甚好,此等事兒不是你妄自吹噓的吧?” 倪若水躬身正色道:“微臣不敢。就請陛下移步到最近的學廬視察,以察實情。” 李隆基目視宋璟道:“宋卿,我們就找一學廬瞧瞧。若倪若水所行為實,須在天下諸州彰揚,如此既能為朝廷育人,更能以聖賢道理教化天下。” 宋璟拱手答道:“陛下此行,實在惠及後世。教化之策,須一以貫之,如此漸行漸積,方慢慢有起色,臣恭頌皇恩。”

李隆基不願再談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他一面頷首應付宋璟,一面向人群中的張說招手,喊道:“張卿,你過來。” 張說許久未見李隆基,此次相見也未曾照面說話,現在忽然聽皇帝召喚自己,心中狂喜不已,遂疾步行到李隆基面前躬身言道:“微臣張說,特來領旨。” 李隆基數年未見張說,此時打量他的面龐,感覺蒼老了一些,遂嘆道:“看來張卿在相州還算勤謹,吏部的考績好像不錯嘛。” 張說道:“臣奉旨主持相州,不敢懈怠。只是難見陛下聖顏,心中著實掛念。” 李隆基當初居東宮為太子時,張說為東宮侍讀,二人實有師生之誼。李隆基聞此言語,心間悸動了一下,然臉色依舊如常,問道:“朕觀汴州得汴渠灌溉之利,天旱時可保收成。因思相州那裡無黃河水可引,田畝莫非僅依天降雨水而潤嗎?”

張說答道:“禀陛下,相州境內有漳水、洹水等水流自西向東流過,相州的東、南、北三方多為平地,可引水灌溉;唯西部處於山間,若天旱久無雨,西部的人畜吃水就會出現困境。” “朕多次昭示天下,讓各州因地制宜興修水利,卿為何不想法改觀呢?” “陛下,臣多次入山察看,那裡是懸崖峭壁,人行走時就難以立足,實在無法修築。好在那裡百姓不多,臣又鼓勵他們遷出山間,如此影響甚微。” “嗯,讓山民到平地上墾植,如此也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王毛仲這時走過來禀道:“陛下,離此地二里處有一學廬,陛下巡查之後,就該用膳了。” 空中的太陽已漸至頭頂,一群人於是上馬向北,疾馳而去。 郝靈佺到了汴州,即手捧裝著默啜首級的匣盒請見宋璟。待宋璟聽完了郝靈佺的出使遭際,眼中現出厭惡之色,目視匣盒說道:“此匣中莫非盛著默啜的首級?你從大漠行至京城,再來汴州,那匣中的首級豈不是要腐臭如泥?”

郝靈佺得意地答道:“下官知道此節,遂請拔曳固覓來高手匠人,選來桑椹木精心打造此匣。其密封甚好,首級就是在其中放上一年,水液臭味也不會溢出一絲。” “你這些日子與此匣為伍,再聞其中汁液晃蕩之聲,心間莫非沒有一絲噁心之意嗎?” 郝靈佺獲此首級,滿心想到自己的大富大貴要從此而來,心中被歡喜充溢,哪兒有一絲噁心?他老老實實答道:“禀宋丞相,此人為我大唐之勁敵,下官獲此首級,心中又快意又對之切齒,倒沒有其他感覺。” 宋璟哼了一聲,怒道:“默啜雖為大唐之敵,然他還為突厥首領。你提著此匣走了數千里,宛如你的玩物一般,實有輕辱之心。若突厥人得知你的行為,定會辱我大唐無大國風範,且會恨你入骨。”郝靈佺此前多次想過,自己此次獲得默啜的首級,聖上定會給自己加官進爵。如今宋璟的一番訓斥,宛如一瓢涼水兜頭潑下,心中的涼意瀰漫全身,然他心有不甘,嘟囔道:“宋丞相,下官想覲見聖上……”

宋璟打斷了他的話頭,斥道:“你無非鴻臚寺的一名九品掌客,按例向鴻臚寺典客令禀報即可!你以為獲得了默啜首級即為奇功一件?哼,你還想覲見聖上?我告訴你,你如此越級見了本相,已屬越位,你再囉唆,本相立刻治你之罪。” 郝靈佺被劈頭蓋臉的一頓訓斥弄懵了,惴惴然不敢說話。 宋璟道:“你速帶此匣返京,由鴻臚寺召集京城的突厥人好好禮葬默啜。你今天就走,不許耽擱!” 郝靈佺於是黯然離去。 宋璟並非莽撞之人,如此大事當然要找皇帝禀報。待郝靈佺走後,宋璟即起身到李隆基居住之所,入室後發現室內還有王毛仲與高力士陪侍皇帝身邊。 李隆基聽宋璟禀報完事兒的過程,說道:“好呀,默啜為禍大唐多年,終被同族人斬殺,如此就去了朕的一塊心病。” 宋璟蹙眉說道:“陛下,默啜昔在突厥部落中一枝獨大,我朝可以全力察其動向然後劃策應之。默啜如今身死,突厥人形同一盤散沙,則我朝北境更須謹慎。” “嗯,宋卿所憂為何?” “臣以為,突厥人現在各自為政,不知道他們將從何處入境騷擾大唐。如今西北有郭虔權,中有謝琬鎮守,當保無虞;唯并州北境雲州、代州一帶,稍顯薄弱。并州為大唐龍興之地,萬不可遭到突厥人襲擾。” “并州有天兵軍長期鎮守,其兵強馬壯,已保并州多年安瀾。依卿所言,并州那裡似缺一名猛將主持嗎?” “陛下聖明。并州刺史向由藩王遙領,則并州長史例兼天兵軍大使,此人須能文能武,方能堪當其任。如今此位缺員,請陛下從速增補為好。” “嗯,卿有得人可薦嗎?” “倪若水如何?” “此人文職一生,未曾主持過軍事,有些不妥。宋卿,此事不用太急,我們緩緩思之,然後再議。對了,那郝靈佺出使大漠,攜回默啜首級,可謂有功,按照朝廷規制應該賞賜。你為何將其訓斥一番,並趕回京城,如此是否會寒了其他人之心呢?” “昔陛下在驪山時,姚公曾上言十事,其中姚公請求陛下三十年內不謀求開疆拓土,陛下好像當初答應了?” “不錯,朕答應不求邊功,以清靜為要。” “對呀,臣若讓陛下晉升郝靈佺之職,萬一陛下再賞其錢物,此舉即是向天下宣示:自今而始,大家可以以邊功邀寵!” 李隆基聞言沉默片刻,然後笑道:“哈哈,宋卿此為'蕭規曹隨'。然如此一來,就委屈了郝靈佺的這番奔波之勞了。” 郝靈佺回京後望眼欲穿,日日盼望朝廷為自己加官晉級,如此一等竟等了一年有餘,次年秋天,宋璟方才授其為右武衛郎將,是為從六品的武散官。郝靈佺久候不見提拔,心中早已憂憤如火,現在看到得到如此低品之散官,更加急怒攻心,數日後竟憤怒而死。 宋璟向皇帝奏事,一旁的王毛仲和高力士說什麼也不敢插言半句,他們知道宋璟不會給他們留情面,弄不好會被宋璟訓斥一回。待宋璟走後,王毛仲笑道:“陛下,若宋璟為相,如奴才此等武人出身者難有出頭之日了。” 王毛仲如今統領禁軍,昔為李隆基的長隨,實為李隆基身邊一等一的寵信之人。李隆基聞言笑道:“宋璟確實有魏徵之風,朕每每見了他,心中也要打起精神,生怕說錯了話,何況你們呢?然宋璟理政出於公心,其行事剛正絕倫,終對國家有利。朕有此良相,何必計較旁枝末葉呢?” 王毛仲道:“陛下,宋璟剛才提起并州人選,奴才倒想起一個人來。此人能文能武,堪與姚公比肩。” 李隆基此時已知王毛仲所薦之人,笑道:“你大約想薦張說吧?其實剛才與宋璟說話時,朕已想起此人。嗯,說說你所薦理由。” “外人傳言,張說之所以被貶出京,緣於與姚崇不睦。張說之文才吏事能力,那是不用說的,奴才還聽說他幼讀兵書,曉諳軍事之事,中宗皇帝時曾任兵部侍郎。如此能文能武之人,可堪為任。”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一直默默,遂問道:“高將軍,你在此事上有何見解?” 高力士躬身道:“臣為內官,不明軍事,不敢妄自言語。” 王毛仲聞言有些刺耳,心想:這個老閹宦果然巨猾無比。他如此說話,就反襯出自己妄言了。 高力士此前聽說張說私下里與王毛仲打得火熱,如今王毛仲力荐張說,則證其實。王毛仲如今漸至跋扈,日常言語間對高力士也有欺凌之意,然高力士甚有涵養,說什麼也不會將對王毛仲的不滿流露出來。 姚崇在驪山被李隆基拜相,此後大刀闊斧施政,其威權日重。張九齡以左拾遺之身,數次致書姚崇,勸其遠諂媚,進淳厚,書中言辭犀利,其略云:“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向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姚崇讀後,由此註意上了張九齡。此後不久,張九齡被調職吏部。 張九齡現為職掌官吏勳級的考功員外郎,此次隨駕而行。他到了汴州,得知恩師亦至,遂當晚入其驛舍拜望。 二人敘話片刻,張說笑道:“你現為考功員外郎,則天下官吏的考績皆須你品評,那麼天下官員見了你,多恭順之態唯恐巴結不夠。姚崇還算識人,他自己不干不淨,卻能選你守此位。嗯,你的名聲不錯嘛,為師雖在相州,也常常聽到贊你公正考評的好名聲。” “學生謹記尊師之訓,不敢狂妄造次。” “唉,其實你任此職,終歸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使。聖上如今欲效貞觀故事行事,則大多數官吏能按朝廷方略為人,你公正公平待人,對他們終無妨礙。然總有一些官吏德行既虧、才具又差,他們肯定希望你能替他們遮掩一二,可你不識變通之機,終會得罪了他們。這幫人雖明面上不敢說話,暗地裡卻咬牙切齒。” 張九齡謝道:“尊師如此諄諄提醒,學生今後定當小心在意。然人之禀性難移,學生遇事皆思朝廷規制,實在不會轉圜。” 張說搖搖頭,嘆道:“為師知道,你終究難改,那也是無法之事。”他稍一轉念,又笑道,“其實你何必要改?你的性兒大概甚合宋璟的脾胃,你們二人行事相似可謂絕配,哈哈,倒也有趣得很呀。” “尊師所言甚是。宋丞相理政未久,直性兒堪比魏徵,其或在朝堂之上直諫聖上之失,或在衙內厲言百僚之過。宋丞相剛直公正如此,學生萬萬不及。” “哼,宋璟若長此以往,焉能長久?” “恩師可能不知,宋丞相諫國丈修墳踰制,聖上不怒反喜,賜絹四百段以彰其行。” “我如何不知?此事以詔書形式明發天下,則天下皆知。九齡啊,人之性情最喜奉迎,以太宗皇帝之賢尚不能免俗,他當初將魏徵墓碑拔除,即為洩其憤。太宗皇帝雖後來再复魏徵之碑,然其心路歷程已彰顯無餘。當今聖上欲復國勢,當然可以隱忍,若時間愈久,則不可知。” 張說說到這裡,心中忽然有了警惕,囑咐道:“我們師生之間身居密室尚可談談說說,到了外面,如此話兒一個字兒休提!現在聖上雖不許行酷吏之風,然人心百態最為莫測,有人最善摘取你的只言片語來搞名堂,此事不可不防。” 這是老師的好意提醒,張九齡當然恭聽此訓。 王毛仲力荐張說為并州長史兼知天兵軍節度使,如此正合李隆基心意。李隆基此後與宋璟商議此事,宋璟對張說素無惡感,覺得張說若任此職,其身負才具實在綽綽有餘,遂滿口贊成。李隆基於是簽署了製書,張說未出汴州就被授以新職。 張說得此授任心中狂喜不已,按說此職與相州刺史的品秩相同,不應如此欣喜,然張說深諳其中玄機,并州為大唐龍興之地,其地位當然要比相州重得多,且并州為大唐北境屏藩,自己此去既主并州政事,又以天兵軍節度使之職主持軍事,此舉說明皇帝已對自己轉變了看法。自己若以此為基,只要好好把握,宦途前程將會變得美好起來。 是夜,張說趁著月色獨自前往王毛仲所居的驛所。王毛仲今非昔比,其驛所前後皆有甲士環衛,須通禀之後方能入見。 張說獲准入內,其見了王毛仲,馬上來了一個奇怪的動作。他雙膝著地,將手中所持的木匣輕放一邊,然後雙手撐地,口吻及於王毛仲的靴面,如此長跪不起。 王毛仲尚未受人如此大禮,何況張說年長於自己,又是馳名天下的文宗領袖,竟一時呆了。等醒過神來,他伸手攙起張說,連聲說道:“張先生請起,王毛仲何德何能,焉能受此大禮?” 張說順勢起身,口中說道:“王將軍何必太謙?張說遭此困境,若無王將軍搭救,焉有今日?”他將那隻木匣交與王毛仲,說道,“我聽說王將軍剛剛又得了一女,區區薄禮,請予笑納。” 王毛仲知道匣中定是裝有金珠之物,沒有推脫,伸手接過,口中謝道:“如此多謝張先生了。張先生多贈重禮,王毛仲唯有萬分感謝了。” 二人歸於座上,張說舌燦如花,自是繼續感激王毛仲施以援手。 王毛仲嘆道:“聖上當初聽了姚崇之言,認為先生交結藩王,實為陰謀之人。唉,要想讓聖上改變初衷,委實不容易。你知道,聖上英明無比,我若將話兒說得太過,如此就露出了痕跡,事兒反為不美,時辰也就耽擱長了一些。” 張說何等聰穎?他聽著王毛仲的話音,知道他還是在炫耀自個兒的功勞。事情越難,他的功勞越大,遂連連稱是。 王毛仲繼而笑道:“其實張先生也挺會做人,你替國丈寫的那篇碑文甚好,皇后還在我面前數次說你的好,聖上也頗為讚賞。加之姚崇卸任,沒有人再惦記先生,事兒也就順勢而成了。” 張說拱手謝道:“總而言之,張說深謝王將軍大恩。今後時日尚長,萬事還要仰仗王將軍援手加恩。” 王毛仲擺擺手,說道:“張先生不必太謙。你此次主政并州,且兼知軍事,地位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則多有面見聖上的機會。張先生,天下之大,只要能得聖上之寵,還有什麼可以憂心的呢?” “王將軍所言甚善,張說今後但凡有機會入京,既可面聖,又能拜見王將軍。” “我忘了,你曾經為聖上之師,又比我們多了一層情誼。哈哈,張先生,你好自為之,定能飛黃騰達。” “張說不敢,今後定仰仗王將軍援手方為至道。” 張說今日見了王毛仲,其言行竟至肉麻。若張九齡看見尊師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此後張說到并州赴任,皇帝車駕也開始向西回京。其時日光愈暖,沿途的田間及山野一片碧綠,鮮花次第綻開,風景如此美好,令一行人賞心悅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