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第2章 第二回驪山講武樹君威渭川會獵拜新相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赵扬 13560 2018-03-13
十月十二日午後,皇帝御駕到達新豐,百官也隨駕而至。 郭元振已在新豐除地為場,場地周圍插滿了五色旗,內設步騎五軍營域處所。場地的周圍,二十萬兵馬依方色建旗駐紮,營寨綿延五十里,就見微風過處,旌旗獵獵,顯得威風凜凜。 從這裡向東南觀看,驪山已近在咫尺,其山腳下設有離宮,宮內的溫湯馳名天下,眼下秋風送涼,正是沐浴的時候。抵近新豐的時候,高力士向李隆基請示道:“陛下,營中居所簡陋,且明日方才講武,就請陛下今晚入驪山離宮居住,正好沐浴洗去路塵。” 李隆基搖頭不許,說既來講武,就該與將士一起同吃同住,高力士依言將車駕引至轅門前,郭元振帶領一幫將帥迎了出來。李隆基定睛一看,識得其中一人,因問道:“郭公,你怎麼把郭都護也叫了過來?”

李隆基所說此人名郭虔權,是時任北庭都護府都護,兼右驍衛將軍。唐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負責管理從西突厥手中收復的土地。 郭元振躬身道:“郭都護回京述職,適逢此大典,臣因命其隨行觀摩。且郭都護曉諳陣法,也能助臣一臂之力。” 李隆基覺得有些刺耳,說道:“大典?講武之禮,豈等同尋常之典?《禮記》有云:'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則威嚴不行。'朕令今次講武,須現士氣高漲,軍禮肅然,以示國威。郭公,講武固然有成禮,然演練之時須有氣勢,朕讓你主持預案,事先可曾演練過?” “陛下,臣接旨後,已令兵部統帶京畿數万府兵在京郊演練數回,今日大軍畢集,各部皆知本身職責,應該無妨的。”

李隆基的眉頭略挑了挑,心想二十萬大軍不經過一次預練,若同時演練,肯定會顧此失彼,遂問道:“明日演練,由何人主持?” 郭元振答道:“門下省給事中唐紹,為此次演武總知禮儀事。” 李隆基不以為然,說道:“二十萬大軍何等雄壯,唐紹不過一個五品官員,又不懂軍事。郭公,讓他來對二十萬大軍吆五喝六,能行嗎?” “請陛下放心,如今軍紀嚴明,只要依令指揮,臣與唐紹是沒有分別的。” 李隆基笑道:“郭公如此自信?好呀,朕與群臣明日自當觀摩。郭公,讓大家都散去吧,你隨朕到營中巡視一回。” 郭元振關切地說道:“陛下一路車駕辛苦,不如暫到驪山離宮歇息,明日再來觀摩即可。且陛下現在若入營中,將士定會擁擠面聖,如此會引起躁動,恐對陛下安全不利。”

“有何不利?朕處營中若有不利,天下又有何處為安穩之處?走吧,你我微服乘馬,兩騎急速進出,肯定不會擾了營中秩序。” 郭元振依言拉來兩匹馬,兩人換上尋常服飾,不帶隨從,到各個營盤巡視一遍。是時為金秋時節,遠方的山麓間以及近旁的溝坎之上,早已遍布了紅色與黃色的樹叢,其林下的路徑上,也蒙上了一層黃紅相間的樹葉,馬兒奮蹄而過,讓人倍感愜意。李隆基行至此處,忽然憶起張說來此遊賞聯詩的提議,心中諸般滋味頓時湧起。他們用時一個多時辰,已走過了大半軍營,此時行至一個高坡上,就見一輪紅日斜掛在西方的天際上,將近旁的彩葉、溝渠映照得艷麗不可方物,其與軍營中五彩旗相映,成就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李隆基觀景停步,回視郭元振道:“郭公,這些府兵平時亦農亦兵,如今猝然而集,朕觀之實在有些凌亂。”自唐開國至今,軍事制度沿用府兵制至今。府兵之製,起自西魏、後周,歷隋至唐,逐步發展,唐初時析關中為十二道置軍府,以驃騎、車騎兩將軍統領,此後又將軍府改為折衝府。府兵戰時出征,閒時為農,具有“寓兵於農”的特點。

府兵制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內重外輕”,是時共有六百三十四折衝府,而關內道(即京畿周圍)有二百六十一府,與國內任何地區相比,其兵力絕對處於優勢地位。這樣的兵力佈置,形成了京城為首的特點,所以自太宗皇帝開始就識出其中的關鍵之處:掌握了玄武門,就掌握了宮中的關鍵門戶;由此控制了中樞,就可控制禁軍;再進而掌控雍州轄內的折衝府,則天下莫能與之抗。太宗皇帝發韌於玄武門,此後玄武門之變屢屢發生,李隆基之所以成為皇帝,也得益於玄武門之變,其個中緣由,恆由此起。 郭元振嘆道:“陛下的眼光果然犀利。初唐之時,府兵驍勇,此制正當其時。然初唐至今已近百年,天下承平日久,這些府兵早已不願打仗,他們更願與妻子一同居家。臣當時為安西都護時,雅不願使用這些府兵,更願意採用募兵的法兒招募一些驍勇之士。”

李隆基沉思片刻,又轉到另一個話題:“郭公,朕說過以貞觀故事致興國務,太宗皇帝當時就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法兒,則不可輕啟戰端。你主持軍事日久,最明曉邊疆形勢,如何不啟戰事又保持邊疆安瀾呢?” 郭元振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道:“陛下,如今突厥與吐蕃勢衰,南詔也很安靜,唯契丹與奚有些不安分。臣以為,邊疆不需增派兵力,只要選擇好主帥即可。” “嗯,你有何主意?” “南詔與我國相處甚穩,不須考慮。而西北軍事相對較強,須加強幽州方面的人力。臣近日考慮,如今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位置相近,可選一人鎮此要衝,以備突厥,南防吐蕃。” “郭虔權可擔此任嗎?” “臣以為幽州防務甚重,若能以郭虔權代宋璟守此,可逐步將契丹與奚趕回營州以北。”營州都督職掌鎮撫契丹與奚,然則天皇后之時,因都督趙文翊失政,契丹人與奚人聯手攻陷營州,並一直攻抵幽州城下,營州都督的治所只好設在幽州東面的漁陽城內。郭元振提議郭虔權兼任幽州都督與營州都督,就是想讓他專職對付契丹與奚。

李隆基沉吟道:“嗯,你認為合適就行。你說得對,宋璟所長非軍事。不過宋璟自調任幽州都督後,畢竟遏制了契丹與奚的攻勢,也算不易。” 郭元振問道:“若罷宋璟的幽州刺史,陛下欲改授其為何職?” 李隆基忽然憶起郭元振與姚崇皆為相王府屬的故事,宋璟雖未在相王府任職,然基於張氏兄弟及韋氏弄權的原因,三人心心相印,過往甚密,遂問道:“郭公以為呢?” 郭元振答道:“宋璟與姚崇一樣才具超卓,曾為宰相職,陛下如今正是用人的時候,若起用他們,相信能為陛下出力不少。” 郭元振實話實說,李隆基聽來卻有些彆扭。為君者皆願群臣單獨效忠自己,雅不願他們私下里過往甚密,就算不結黨,也有結黨的嫌疑了。何況七月初三那天自己帶領人清除姑姑黨羽的時候,郭元振一直仗劍護衛在父親李旦身邊,他這樣做固然是與自己商議在先,事後再憶起此事,總覺得郭元振是生怕任何人要不利於父親李旦,這任何人是否也包括李隆基自己呢?

李隆基想到這裡,臉上未有任何不豫神色,僅淡淡說道:“是呀,眼前正是用人之際,該是他們出力的時候了。” 郭元振此時最不合時宜地說了一句話,話說出來其本身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李隆基卻覺得十分刺耳:“陛下想是已閱罷臣之奏章了,宰臣亟待增補,不可拖久了。” 李隆基心想,增補宰臣與否那是朕的事情,你提出奏章也就罷了,為何要把不關你的事情視為己任?其斜眼瞧了郭元振一眼,淡淡地說道:“嗯,朕知道了。走吧,我們回營。” 就在他們說話的當兒,太陽又下落了一大截兒,太陽愈沉愈紅,熏紅了西方的半邊天際。半空飄著的魚鱗狀雲彩,預示次日肯定是一個晴朗的艷陽天。 此次講武的知禮議事唐紹心弦儿繃得緊緊的,事先他已傳令各軍,令將士們三更而起,四更造飯,五更必須在指定位置上集齊。許是他的心思甚重,這一夜竟然沒有合過眼。

五更之時,各軍果然在各自位置上排定。就听人語馬嘶,喧鬧聲音甚大;再觀漫山遍野火把畢集,匯成了一個火把的海洋。 李隆基是夜也沒有睡安穩,三更之時將士們離帳起身,早將營帳周圍喧騰得喧嘩無比,李隆基因此而醒,再也無法入眠。誰知這種喧鬧竟然無止無歇,亂到五更之時,猶沒有平息下去的勢頭。 四更之時,李隆基令高力士詢問究竟,高力士返回後言說了將士們今晨的行事順序,李隆基聞聽後沒有吭聲。到了五更過後,李隆基聽到外面喧鬧無比,一腔無名火頓時從心底里湧起,怒道:“這郭元振練的是什麼兵?到了陣上如此喧鬧,早把敵人驚跑了!哼,聽說郭元振經常自比李靖,遙想李靖當初僅帶領一萬兵馬竟搗破東突厥牙帳,郭元振如此能成嗎?”

高力士急忙勸道:“陛下,大軍昨日方才聚齊。這些將士從各處匯聚而來,事前又未加演練,肯定有一個忙亂的過程。臣這就去找郭公,讓他申明紀律約束將士,不得喧嘩。” 李隆基斥道:“軍容軍紀須平日里形成,豈能靠言語彈壓?罷了,隨他們去吧,看他們到底能亂到什麼時候。你讓他們進來,服侍更衣。” 李隆基起身穿衣,在宮女的服侍下洗臉漱口,然後坐至案前食用早膳。其用膳的當兒,忽然想起郭元振昨日關於府兵的話題,感嘆這些亦兵亦農的府兵承平日久,確實有些鬆弛了。 天色微明,這時外面響起了數通金鼓鳴聲,兵士的喧嘩聲也隨之沉寂了下來。李隆基知道,擊鼓即進,鳴金即止,大約外面正在進行演練。 太陽漸漸升起,就見軍陣依五色旗排為五陣。每陣中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分層次分別持弓矢、戈矛、旌旗、刀盾,經過陽光的反射,可見槍戟如林,兵刃尖處熠熠閃光。

北面建有一高台,可以南向俯視兵陣,這是為李隆基觀陣而準備的,其台下有一方闊地,自是讓百官在此觀摩。辰時三刻,五方陣將士肅立,百官也垂肩相迎,就見李隆基的鑾駕緩緩而來。其到了台上下輦,百官急忙跪迎,將士們也跪而呼喊,就听“萬歲”聲響雷動,此聲音從二十萬人口中齊聲呼出,自是不同尋常。 唐紹越眾而出,指揮眾將士誓師。事畢後,將士們起身复而列陣,從原來的方陣變成戰鬥陣列,這預示著講武即將開始。 李隆基這日身著武弁服,此為皇帝講武、出征、狩狩時用服。其冠支以玉,上身裹以紫褐束身緊衫,下系白骻素裳,足蹬烏皮履,腰繫珠寶鈿帶,身側斜掛著一柄古色斑斕的玉真松紋劍。李隆基本來就容貌俊秀,再配上這身戎裝,愈發顯得英氣逼人。 李隆基喚郭元振過來,說道:“郭公,取一面大鼓過來,另讓鼓手屆集於台下,朕要親自擊鼓。” 聽到皇帝要親自擊鼓,群臣驚得張大了嘴。此舉表明皇帝要親身加入到講武行列中,可以進一步激發士氣,近旁將士聞之,不由得熱血沸騰。郭元振知道皇帝善於擊羯鼓,然眼前為軍鼓,其中定有差異,遂關切地問道:“陛下聖手,豈能與士卒同伍?” 李隆基明白郭元振的心意,說道:“不妨,朕與鼓手們稍微合練一回,即可融入其中。你放心,無非幾個鼓點,較之樂舞中的羯鼓,實在簡單多了。” 郭元振依言去辦。 按照講武之法,東軍聞鼓舉青旗為直陣;西軍聞鼓,舉白旗為方陣以應之。次南軍聞鼓,舉赤旗為銳陣;北軍聞鼓,舉黑旗為曲陣以應之。此後東軍再聞鼓,即舉黃旗為圓陣;西軍隨之舉青旗為直陣以應之。如此各陣互為客主,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以旗幟顏色表現五行相勝之法。當陣勢變化之際,各軍出士卒進行格鬥,各出刀盾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此後又有騎兵陣戰,其法與步軍略同。 此次集合二十萬將士,昨日連營旌旗連綿五十里,今日列陣,此陣勢當然非同小可。 李隆基與鼓手們試鼓完畢,軍鼓節奏相對簡單,只要掌握節奏按序擂出即可,李隆基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訣竅,示意郭元振講武可以開始。 郭元振向唐紹喊道:“開始吧。”唐紹聞言,刷地舉起了手中的紅旗,然後向下猛地一揮。 此為擂鼓的信號,幾十面大鼓瞬間響起,李隆基領悟得甚好,就听鼓聲節點整齊沒有亂音。 東軍聞此鼓聲,急忙舉起青旗變為直陣。當其變陣的當兒,鼓手們住手不鼓,待東軍變陣成功後再鼓召喚西軍。 李隆基站立的位置最高,他將兩個大鼓槌懸於空中,凝神觀看東軍變陣。看著看著,他漸漸地皺起了眉頭:東軍變陣緩慢不說,最要命的是步伐較亂,其頭頂上的青旗既不成行又不成列,亂糟糟的一大片。最後士卒到了指定位置之後,其頭上的青旗方才聚攏成形。 李隆基心中怒火漸熾,他斜眼瞧了一瞧郭元振,只見他猶立在那裡興高采烈。這時鼓吏又示意擊第二通鼓,李隆基強忍著火氣,揮槌擊打鼓面。 鼓聲止歇,西軍開始舉白旗變為方陣,以與東軍赤旗直陣相應。較之東軍變直陣,西軍因變方陣,模樣變得稍好一些,然其頭頂的白旗猶亂成一團,沒有隊列的層次,顯示其步伐凌亂不堪。 李隆基心中的火氣再也按捺不住,他揮槌向鼓面猛敲,就听“咚”的一聲之後,李隆基大聲喝道:“郭元振,不用再講武了。” 郭元振聞言,急忙趨步至李隆基面前台下,躬身問道:“陛下,講武剛剛開始,為何驟然停下?” 李隆基手指正在變陣的西軍,就見他們還在那裡凌亂地變陣,李隆基大聲喝道:“此為訓練有素的將士嗎?朕看他們非為將士,分明為一幫農夫在那裡悠閒聚眾。” 郭元振辯解道:“陛下所定講武日子太短,這二十萬將士匆忙相聚,沒有一起演練的時日,凌亂是有一些,然畢竟中規中矩。” “哼,朕一月前就定過此事,並讓兵部有演練預案,如此混亂不堪,分明是你們把朕的言語當成了耳邊風。郭元振,這難道是朕的錯嗎?”郭元振的辯解更加惹惱了李隆基,他大聲喊道,“來人!郭元振職掌兵部,治軍不力,致使今日軍容不整,有礙觀瞻,依律當斬!” 王毛仲是時任輔國大將軍,被封霍國公,職掌左龍武軍,時為李隆基的近侍。李隆基話音剛歇,王毛仲已帶領六名如狼似虎的龍武甲士快速奔至郭元振身側,左環右抱將之捆綁起來。此時,西軍變陣已然成功,全場人皆知皇帝正在雷霆大怒,一時間,偌大的場地上鴉雀無聲,靜得似乎掉根針都能聽得到。 正當王毛仲要把郭元振帶出去斬首的當兒,被此變故驚呆的群臣醒過神來,以劉幽求和張說為首,齊齊地跪在李隆基面前叩首。劉幽求率先禀道:“陛下,郭元振今日雖有罪,然他往日有定邊之功,又隨陛下討除逆黨,有大功於國,乞陛下免其死罪。” 張說也禀道:“陛下,二十萬兵馬集合於此未加演練,確實疏於陣列。乞陛下看在郭元振往日功勞的面上,千萬要饒他一番。” 其他臣子也苦苦哀求不已。 郭元振在此倉促之間遇此陡變,心裡說什麼也不相信因此掉了腦袋。其眼觀群臣在那裡央求,方悟大禍已然落在頭上,心裡就有了懼怕,然口中已被甲士塞上了布團無法說話,只好向皇帝投以哀求的眼光。 其實李隆基內心裡根本不想殺了郭元振,這樣做無非為了立威,他知道群臣定會替郭元振說情,如此就有了台階可下。他望了一眼被五花大綁的郭元振,臉色依然陰沉,停頓片刻說道:“也罷,看在你們求情的分上,就饒了郭元振的死罪!然活罪難免,可即時剝奪其一切官爵,廢為流人,發配新州!”新州居於南方蠻荒之地,離京城五千二百餘里。 群臣見郭元振被免去死罪,方才籲了一口氣,看到李隆基怒氣難平,不敢再進一步替他求情。那邊的王毛仲見皇帝改了郭元振的死罪,喚人為其鬆綁,並派人將其押赴京城,然後與其家人一起遞解至流放地。 李隆基餘怒未息,憤然說道:“郭元振也就罷了,那個唐紹身為知禮儀事,將此講武之事弄得亂七八糟,實為大罪。王將軍,你速將唐紹拿下,就地斬首,以樹軍威!” 王毛仲答應了一聲,帶領甲士前去捉拿唐紹。頃刻之間,只聽一聲慘叫,唐紹就在陣前被斬首。 群臣知道今日皇帝震怒,須有一個替罪者。唐紹為五品官員,層階較低,這些重臣平日與他也沒有什麼交情,也就不敢吭聲。魏知古是時為門下省侍中,為唐紹的主官。然門下省此次主持大禮出了差錯,皇帝說唐紹該死,那麼門下省侍中也有逃脫不了的責任。魏知古這會兒心想只要皇帝不找自己的毛病,說什麼也不敢替唐紹求情。 唐紹被斬,現場將士登時驚駭不已,陣列就有些散亂。李隆基此時冷面立在高台上,凝目觀看下面兵陣,這時看到大部分陣形皆亂,唯南軍和中軍有兩小部分人巋然不動,心中就有些詫異,將王毛仲喚過來吩咐道:“看見了嗎?這兩部分人馬還算齊整,你速去瞧瞧,這是誰領的兵。” 王毛仲飛身上馬前去查探,過了一會兒,回來禀道:“陛下,臣瞧仔細了。那兩部兵馬一為中軍節度薛訥所領,另為朔方道大總管解琬所帶。此二路兵馬甚是嚴整,臣欲入其陣尋主將,竟然無法通行。” 李隆基臉上露出喜色,說道:“好哇!郭元振說眼前混亂緣於倉促集合,為何這兩部兵馬就能紀律嚴明呢?可見治軍之道,唯在日常從嚴。高將軍。” 高力士趨前躬身答應。 “你持朕之符節,速去傳北庭都護郭虔權、朔方大總管解琬及中軍節度薛訥過來見朕。” 高力士急忙去傳訊。 李隆基瞧見群臣猶跪在面前,說道:“都起來吧,朕有話說。” 群臣起身垂手而立,李隆基大聲說道:“朕此前下詔說過,往者韋氏構逆,近有凶魁作禍,則我之宗社實屬危矣。若武之不修,將處何種境地?此次講武,就是想以振國威,查勘軍實。孰料軍禮不肅,可見軍務懈怠,已入膏肓之境。所謂一葉知秋,朝中其他事務想也如此,你們為朝中重臣,自今日始都要打起精神來,當以郭元振與唐紹為殷鑑!” 這番話說得很重,群臣聽後不禁心有餘悸。想想也是,朝中之臣何人能與郭元振相比,如此功臣卻因軍容不整差點丟了腦袋,遑論別人? 高力士將郭虔權等三人帶了過來。 李隆基目視三人道:“郭都護久在北庭都護府帶兵,那裡是真刀真槍的本事,若稍有懈怠,腦袋會被敵人砍了去;你們二人也很好,眾軍潰亂,唯你們所帶兵馬巋然不動,連朕派去的人都入不了陣,可見平日訓練之嚴。朕過後自有封賞。” 三人急忙跪伏謝恩。 李隆基令他們平身,然後說道:“你們都看到了,這次講武實在令人沮喪。怎麼辦呢?凡事不可半途而廢,朕想過了,就由你們三人繼續操持此次講武。任郭虔權為講武使,薛訥、謝琬為講武副使,朕給你們一天半時間操練,後日朕與百官再來觀摩。” 李隆基剛才流郭元振、斬唐紹,已在群臣心目中形成了巨大的威嚴,現在如此說話,當然沒有商量的餘地。郭虔權三人聞言,急忙跪伏領旨,郭虔權抬頭說道:“請陛下放心,臣等就是不吃不睡,定將陣列演練得有模有樣。” 李隆基此時方才臉露微笑,說道:“你們去吧,朕相信你們的本事。” 郭虔權三人離去後,李隆基說道:“張卿,明日到渭川圍獵之事已安排妥當了嗎?” 張說越眾躬身禀道:“請陛下放心,圍獵之事早已安排妥當。圍獵事宜及護衛之事,由左驍衛大將軍葛福順和武衛將軍李宜德負責;按照朝廷規制,三百里以內諸州刺史須到場隨行,臣已移文知會,他們今日應該到達渭川。請陛下明日辰時二刻起駕,百官隨駕行走即可。” 李隆基點點頭,說道:“此次圍獵,非為嬉戲之道,其內裡精神與講武類似,朕想讓眾卿體會尚武精神及雷厲風行之道。張卿,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間若有紕漏,朕唯你是問。” 張說躬身道:“臣定會小心謹慎,不敢有失。” 李隆基意味深長地盯了張說一眼,然後起身離去。 圍獵地點離新豐驛僅有十餘里,皇帝車駕及百官趕到這裡,已近午時。就見渭川谷底平闊,兩旁的山坡上多為灌木叢,殘存的葉子尚有大半,樹頂處的葉子為紅色,其下及散落到地面的葉子為黃色,其與泛黃的枯草相映,煞是好看。按照圍獵慣例,渭川外圍先由甲士持棒擊木,使其中的小獸受驚嚇向中間驅奔,以利皇帝及百官射殺。負責此項事兒的葛福順向身著戎裝的李隆基禀告道:“陛下,眾甲士已至預位,是否現在開始?” 李隆基答道:“嗯,先等一會兒。張卿,諸位刺史都到達了嗎?” 張說上前躬身道:“禀陛下,應到刺史昨晚就集於此地,沒有差一個。” 李隆基點頭讚許,問道:“姚崇到了沒有?”姚崇現任同州刺史,同州距離新豐不足百里,按例應在隨行之列。 張說給予了肯定回答,看到皇帝如此關注姚崇,其心里頓時又添了幾絲疑問。李隆基不再說什麼,讓高力士速傳姚崇前來。 姚崇是年六十三歲,其當初被貶斥出京,在外任上一晃數年。他領旨來到李隆基面前行禮,李隆基凝視片刻,嘆道:“姚卿,我們一別數年,不料你的容顏變化甚大,頗有蒼老之感啊!” 姚崇躬身道:“陛下數年未見微臣,因覺變化甚大;臣這些年飯吃得香,覺睡得沉,反而覺得精神健旺更甚往日,沒有任何蒼老之感哩。” 李隆基哈哈笑道:“是了,你之容顏尚未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地步。” 姚崇道:“臣不敢比廉頗,也沒必要自比廉頗!” 李隆基發覺姚崇此話中的機鋒甚健,微一沉吟,馬上明白了姚崇的真實心意,遂又笑道:“嗯,你今日的裝束倒是圍獵的樣兒,不知是裝裝樣子,還是果有其能呀?” 姚崇答道:“想是陛下不知,臣自幼為浮浪子弟,攜帶獵鷹出外圍獵為臣最拿手的活兒。只是臣二十歲時遇到一個老者,說臣今後是一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不可如此虛擲青春,臣方才翻然醒悟,從此折節讀書。” 群臣看到這君臣二人視眾人為無物,在那裡唾沫橫飛敘說姚崇幼時的掌故,心中實在不得要領。唯有張說冷眼旁觀,知道皇帝今日單挑姚崇說話,其含義定然深遠。想起昨日郭元振被廢為流人,今日皇帝又召見姚崇,此兩者是否有內在關係呢?張說思念至此,忽然悟到若果真如此,那麼皇帝改授姚崇為同州刺史,此次又在渭川圍獵,三百里以內的刺史要來隨行,是不是說明皇帝早就籌劃好了到此與姚崇見面?張說想到這裡,腦中不由得一激靈,後背上頓時驚出冷汗來。 李隆基微笑道:“如此說來,姚卿定然是文武全才!不過你二十歲前可以在山野間騰躍翻飛,如今畢竟六十開外,還能行嗎?” 姚崇斷然答道:“臣筋骨尚健,至於馳射,老而猶能。” 李隆基笑道:“也罷,你今日就隨朕一起圍獵,讓朕瞧瞧你是否在誇海口。葛福順,可以開始了。” 葛福順取出哨子吹了一聲,此後哨聲如烽火相傳,漸漸彌散開去。繼而川外有了響動,那是擊打聲與吆喝聲相間,自是驅趕開始。 催犬攜鷹圍獵亦為李隆基拿手的事兒,其年少之時頗與姚崇相同,那是京城中聞名的浮浪少年。只見他一馬當先向谷中撲去,姚崇見狀,也急忙緊催馬兒跟隨過去,二人一先一後沒有拉開距離。 自貞觀年間開始,唐朝宮廷就盛行狩獵活動,因設雕坊、鷹坊、鶻坊、鷂坊和狗坊,名為五坊,五坊使由閒厩使兼領。每至圍獵之時,五坊裡皆牽出最好的五種猛禽獵狗,供皇帝與大臣們驅策。李隆基狩獵之時,偏愛以雄鷹為伴,然對五坊所養看不上眼,最為喜愛四弟岐王範所養的一隻北山黃鶻、五弟申王業的一隻高麗赤鷹,此前都要派人從弟弟那裡要來,由自己單獨使用。 這一場狩獵,用時近兩個時辰,此時艷陽已然西斜,金色的光芒使得渭川的林木顯得更為明麗。此後檢點獵物,姚崇比李隆基少了一隻獐子和一隻梅花鹿,然李隆基有了兩隻獵鷹的協助,野兔卻多出了二十餘隻。姚崇觀罷嘆道:“唉,臣畢竟老了,與陛下相比,實在落在下乘。” 李隆基用衣袖揩了頭上的汗滴,笑道:“姚卿不可太謙!這一番奔忙下來,朕已感到勞累,觀卿猶然神清氣閒,卿之長力肯定勝於朕。再說了,朕得了那兩隻畜牲之力,因而多了一些獵物,不足為憑。” 張說這時湊過來,插言道:“臣等剛才觀陛下與姚公一前一後左沖右突,如閃電之疾。臣等私下里說,大約姚公這些年深愛此道,故體魄壯健,臣等萬萬不及。” 李隆基目視張說,微笑道:“依卿所言,姚卿之所以能狩獵如飛,定是平日里不務正業所致了?” 張說急忙躬身辯解:“臣等剛才以為,陛下精力旺盛,姚公也老當益壯,實為國家之幸。眼下百廢待興,君臣身體康健方能從容處置冗務,且錯謬甚少。” 李隆基頷首道:“嗯,你這樣說,還算有些道理。”他又扭頭喚道,“高將軍,傳旨車駕向驪山離宮進發。大家今日又是汗又是土,應該好好沐浴一回。” 高力士領旨後急忙過去安排。 李隆基又微笑著對姚崇說道:“你很好!想不到你六十有餘,身子還如此康健,身體如此,腦子也不會差了。這樣吧,朕許久未見你,有好多話兒要說。待會兒車駕啟程後,你就隨後行走,不要離朕遠了。” 姚崇躬身相送,嘴裡也似乎答應了一聲。 渭川至驪山腳下的離宮僅有六里,車駕啟程後,百官及護衛人員皆乘馬而行,一個時辰內應該能到達。 李隆基此次斥退郭元振,又到渭川面見姚崇,看似偶然之舉,其實是有意為之。 自己真正成為皇帝之後,李隆基最大的想法就是立刻撥亂反正,樹貞觀之風。然近三個月的時間已然過去,張說這幫功臣如溫吞水一般不急不躁,四平八穩的,這令李隆基想起姚崇的好處來,因有起用之意。張說窺破了李隆基的心事,其先是用言語煽起功臣們進身為相的心思,繼而又向王琚陳說利害,於是王琚就有了向李隆基建言的一幕。李隆基是何等聰明的人,馬上明白張說為幕後主使,由此感到這幫功臣唯重既得利益不思再建新功的現狀,且這幫功臣圍在身邊,其他人不能打開這個圈子,有能力打破這個圈子的人唯有皇帝一人。 李隆基起初是想尋張說一個錯處將之拿下來,然郭元振卻早早地撞了過來,張說由此逃過一劫。不過拿下郭元振效果更好,此人名望之隆聲名之赫,無人能望其項背,且他在軍中經營多年,又是太上皇的嫡系親信,被拿下後就可少了許多隱患。 郭元振尚且如此,其他功臣定然大為震駭,李隆基已然達到了立威的效果。 至於面見姚崇,緣於李隆基的一個疑惑:姚崇畢竟六十多歲了,若委以重任,他的身體精力能行嗎?今日的一番馳騁表明:姚崇能行! 李隆基坐在車內,隨車輪的轉動輕輕搖晃著身體,想到此處,其嘴角間不禁抿起了笑紋。那一時刻,他不禁扭頭撩起車幔,意欲看視姚崇一眼。然其瞧了片刻,沒有看到姚崇的身影,遂喝道:“停車。” 車停之後,李隆基跳下車來。高力士不明所以,急忙前來問詢。李隆基揮手指道:“姚崇呢?朕讓他隨後行走,為何不見他的身影?” 高力士走到隊伍末節,方才尋到姚崇。朝廷有製,皇帝車駕之後由宰臣相隨,再往後為朝中百官,至於各地刺史屬於地方官,當然排在末節。 姚崇被高力士帶著面見李隆基,姚崇欲行禮,被李隆基喝住,就听他厲聲質問:“姚崇,朕讓你隨後而行,為何抗旨不遵?” 姚崇答道:“陛下,臣為同州刺史,當遵朝廷制度不敢僭行。” “哼,你遵朝廷制度,朕的話又當何處?” “陛下,臣以為國家法度,不可輕言廢止。臣讀過陛下近期詔令,多次說過要遵貞觀故事而行。太宗皇帝得魏徵之諫,不敢動輒違了朝廷法度,如此才有了貞觀之治。” “嗬,如此說來,還是朕的不是了?” “臣以刺史之身,不敢妄居宰臣之前。” 李隆基凝視姚崇片刻,忽然哈哈大笑道:“姚卿呀,原來你嫌自己的官職太小。也罷,朕今日就遂你願。高將軍,喚張說過來。” 張說過來後,李隆基當即吩咐道:“張卿,你就在這裡擬詔,授姚崇為兵部尚書,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 張說躬身答應,心中卻一片冰涼,心想自己不願意的事兒竟然這麼快就發生了。 然而姚崇卻來到李隆基面前躬身一揖道:“陛下大恩,姚崇心領。然姚崇年老才陋,萬不敢奉此職!” 李隆基一愣,慍道:“朕授你此職,沒有違背朝廷法度吧?你若不奉詔,即為抗旨!” 姚崇拱手道:“臣不敢抗旨。然臣此前已二度為相,行事皆半途而廢。臣想做些事兒,事先須得了陛下言語允可,方敢奉詔。” 李隆基轉顏一笑,說道:“哦,你想與朕討些條件嗎?好吧,我們就不要在途中說了,待沐浴之後,你可與朕共同進膳,你再細說。然這道詔書必須立刻就發,此事不用商議。張卿,你速去辦吧。” 李隆基登上車駕,回眸笑道:“姚卿,你這次就跟在朕身後行走,應該不違背朝廷法度了吧?” 姚崇於是跟在車駕之後行走,與原來三位宰臣張說、劉幽求和魏知古行在一排。姚崇與其他三人目視,互相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資格而言,姚崇此次三度為相,其氣度無意有意間顯得非常從容。昨日的郭元振還在宰輔之列,不料一日之間就換為姚崇,可見世事難料,似無預兆。 自從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之黨羽後,姚崇雖身在千里之外的申州,仍異常關注朝廷的一舉一動。待到他看到張說等人為相後,沒有體會皇帝的心意而有所動作,心中的滋味雜陳。此後又得到改授自己為同州刺史的授書,姚崇知道,許是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此舉表明,處於紛繁萬端事務中的皇帝想起自己,絕不會僅僅改授一下這麼簡單。從那個時候開始,姚崇處置同州事務更趨簡單,更多的時候獨處靜室默默思索。 姚崇想到這裡,再回憶今日皇帝的言行,嘴角間不禁浮起微笑:皇帝今年不過二十九歲,其心計竟然老辣若斯!昨日講武將郭元振廢為流人,今日來狩獵是假,其內裡意在自己,起意絕不會在近日。看來人稱皇帝為“阿瞞”,那是絕對有道理的。 李隆基泡於溫湯之中,愜意地將自己的四肢伸展,任池水蕩漾輕刷軀身。他今日辦完姚崇的事兒,似乎一下子輕鬆了起來。 到了此時,李隆基的色心隨著池水蕩漾輒起,方悟此次講武未帶妃嬪,不免有些美中不足。他此時有心在離宮中選出一位宮女來消火,又憶起姚崇馬上就要來了,遂將色心按捺下去。 一番沐浴之後,李隆基感到通體舒泰。凡馳騁勞頓後再入池水,即可消解疲乏,精神再生。李隆基起身出浴,兩名宮女急忙上來揩淨水滴,並替其穿衣。李隆基此時閉目猜想姚崇的猶豫:我讓你當宰相,自是讓你大權獨攬,你又何必在這裡推三阻四呢? 從溫湯室沿內廊向北行約五百步,再向左拐,即為皇帝起居議事的正殿。此處離宮較之太極宮小了不少,然一應設施頗為齊全。李隆基步入正殿的時候,就見姚崇已候在那裡。姚崇起身行禮,李隆基關切地問起姚崇是否沐浴過,姚崇答道已然沐浴過。原來這裡除了皇帝沐浴的專湯之外,另建有供大臣們沐浴的大湯池。 李隆基施施然坐下,令姚崇與自己相對而坐,然後說道:“姚卿,你有什麼話現在可以說了。此次任你為相,非朕一時興起,實因朕熟思良久,認可你為不世幹才方有此授。你如此推三阻四,莫非不想幫朕嗎?” 姚崇起立後再复跪下,奏道:“陛下待臣如此厚恩,臣萬分感謝。然殷鑑不遠,太上皇主政之時,臣與宋璟頗想有作為,不料中途夭折。臣今日想了幾件要緊事兒,若陛下答應,臣方敢就職;若陛下不答應,臣只有違旨了,哪怕降為流人也心無所憾。” 李隆基詫異道:“只要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朕萬事准奏。姚卿,你心思機敏,當能明白朕的心意。我們其實並無私交,當時你與宋璟之所以暗裡助朕,正是緣於我們皆有正本清源、將國家領上正路的心思。你起來說話,朕定會答應。” 姚崇道:“今日就請臣跪奏,若陛下答應,臣定當起身履任。” 李隆基搖搖頭,苦笑道:“也罷,你趕快說吧。千萬不可長篇大論,如此跪麻了你的膝蓋,那也怨不了別人。” 姚崇抬頭道:“臣有十事相獻。這第一件,垂拱年間,則天皇后開始以峻法嚴刑禦下,此非仁政也。願陛下今後施政先存仁恕之道,可以嗎?” 李隆基當即答道:“朕施政詔書中說過要效貞觀故事,太宗皇帝貞觀之初施政就是去嚴刑峻法,以教化天下為主旨。姚卿,今日所謂撥亂反正,就是要以忠恕治下,朕答應你。” “第二件,自垂拱年間之後,朝廷在西北用兵屢有敗績。有句話叫做'內強則外強',臣請求陛下三十年之內不追求開疆拓土,可以嗎?” 李隆基頷首道:“可以。貞觀之初不求邊功,以清靜為要,讓國家與百姓休養生息。” “第三件,過去近親寵臣觸犯了國家的法度,常常因為皇帝的開恩而免於處分。臣請陛下今後自親近之人始嚴守國家法度,可以嗎?” 李隆基斷然道:“可以。國家法度在朕之上,朕不敢擅專違反。” “第四件,則天皇后臨朝之時,常常用閹人傳達詔命,閹人由此成為朝廷的喉舌,臣請求陛下不許閹人干預政事,可以嗎?” 是時高力士正站在一側,姚崇口稱“閹人”而不呼“宦官”,顯示其極度厭惡宦官。李隆基抬眼向高力士掃了一眼,沉吟道:“好吧,今後宦官只許內廷侍候,不許干預政事。” 宦官由於其特殊的身份,干預政事由來已久,讓宦官完全不參與政事,其實很難。以李隆基之英明,剛剛授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是為正三品職,由此打破了唐太宗定下的內侍省不置三品以上官員的定制。後來宮廷宦官漸多,且三品以上將軍除授日增,肇始於此。 “第五件,頃年以來皇親國戚向皇帝貢送財物以取媚,公卿及地方官也依此效法。陛下,這些貢獻多是他們額外搜刮而來,由此加重百姓的負擔。臣請陛下今後除國家規定的租、庸、調之外,杜絕其他收取,可以嗎?” “可以。” “第六件,自武氏竊據權要,繼之韋庶人、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又專權用事,使班序荒雜;臣請今後皇親國戚不得授任台省以上中樞官員,凡是斜封、待闕、員外等官,一概罷免,可以嗎?” 李隆基拍案道:“好呀,此為朕的夙願。姚卿,你主政後可以從此處下手。” “第七件,先朝皇帝輕慢大臣,有時橫加凌辱。臣請求陛下對大臣以禮相待,可以嗎?第八件,中宗朝燕欽融及崔琬等人因直言被害,諫官畏懼不敢諍諫。臣請求陛下允許今後臣下都可以批逆鱗、犯忌諱,以開諍諫之風,可以嗎?” 李隆基點頭讚許,說道:“太宗皇帝開諍諫之風,代臣下以禮,朕記住了。” “第九件,則天皇后造福先寺,中宗造聖善寺,太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其耗資何止百萬?實為勞民傷財之事。臣請陛下今後不得再建寺觀,可以嗎?” 李隆基道:“朕每次見到這些寺觀,心中就感到不安,今後肯定不再建造。貞觀之初,太宗皇帝力促去奢省費,朕此後對奢費一節當有舉措。” “第十件,此為最後一件事兒。西漢時呂祿、呂產幾乎覆滅漢朝,此後的竇憲、梁冀又亂了東漢,如此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請求陛下將不允許外戚干政,更不允許再出現女主天下的局面,可以嗎?” 李隆基聽完站起身來,邊走邊說道:“你這十件事兒皆說到朕心坎之上,前朝所以紛亂無比,其根源皆在外戚干政上。好了,姚卿,這十件事兒朕皆答應,你可以起來,今後就依此施政吧。”他走到姚崇面前,伸手扶他起來。姚崇畢竟跪了良久,腿上有些酸麻。 姚崇道:“謝陛下容臣無禮。臣還有一事不明。臣現在雖為宰相職,然為兵部尚書偏重軍事,如何來施政呢?” 李隆基微笑道:“哈哈,人言姚卿老而彌辣,看來不假。你先以十事逼朕就範,現在又伸手要權來了。姚卿放心,朕多次思慮過此事。前朝有宰相七人,如今為四人,所謂人多嘴雜,不宜太多。朕以為有一主一輔二人就夠了。你此後可放手施政,朕近來再替你留心,想法為你尋來一名輔政之人。” 李隆基此話說得非常直接,按其話意如劉幽求、張說和魏知古三人很快就要離開宰臣的位置,姚崇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而大權獨攬。 姚崇心內大為感動,再复長跪謝道:“謝陛下恩典。陛下對臣之信任無以復加,臣定肝腦塗地,有死而已。” 李隆基將姚崇攙了起來,說道:“朕將年號定為開元,即是想開啟一代新紀元。只要你我君臣戮力共治,定能遂朕之願。姚卿,今日就說到這裡,你速去安歇吧,今後就仰仗你了。” 姚崇長揖相謝,躬身告退。 第二日的講武如期舉行,經過郭虔權、薛訥和謝琬的連夜調教,講武陣形雖不是十分整齊,畢竟有了大模樣。李隆基由於辦成了兩件大事兒,心情大為好轉,對郭虔權等人並不十分苛責。午時過後,講武儀式完畢,李隆基等人隨便進了一些食物,即起駕返回京城。 隨後,李隆基還是採納了郭元振的建議,授郭虔權為營州大都督,並兼任幽州大都督。至於宋璟,李隆基授其為雍州府刺史,並兼知御史大夫。 按:開元元年十二月,尚書左、右僕射改稱左、右丞相,中書省改稱紫微省,門下省稱為黃門省,雍州府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到了開元四年,又將稱呼改為原狀。本著明曉簡單的原則,本書不做改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