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一寸河山一寸血5·歷史不死

第30章 第三十章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二)

不抽你抽誰 在被豫湘桂戰役(即日本的“一號作戰”)愁得整晚整晚睡不著覺的蔣介石,此時還得應付另一場與史迪威之間的戰爭。 隨著實戰的歷練,史迪威已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美國將軍,緬北戰役的勝利便是明證,但他在交際等方面的致命缺陷卻從未得以改善,真不知道此君從前的外交生涯是怎麼混過來的。 他嘴裡的蔣介石連名字都不配有,被稱為“花生米”。 對付“花生米”,史迪威的經典絕招就是卡脖子——不答應我的條件,就不給援助。 他也許從來沒想過,即使你是捐款者,那受捐的人也還有自尊心,更何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把麵子當做天大的事來對待的。現在一樁一件,一噸一元,都要看你的臉色,你讓別人可怎麼活? 在史迪威面前,蔣介石簡直就是個乞丐頭。

豫湘桂戰役的慘敗,反襯出遠征軍的輝煌,史迪威同樣不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到,在很大程度上,第二次遠征的勝利,其實正是以湘桂的失敗作為代價的。 相反,他把所有這一切,都歸咎於蔣介石的無能。 要讓我來幹,肯定不一樣。 經過史迪威一吹風,對中國戰場也很不滿意的羅斯福遂親自出面,四次發電報給蔣介石,要求他把中國戰場的所有軍權移交給史迪威。 蔣介石答應了。 他曾經寄希望衡陽保衛戰能穩住局面,但衡陽失守後,抗戰失敗的陰影已觸目可及。 整整七年的浴血苦鬥,眼看盟軍勝利在望,中國自己卻再也支撐不住了,乃至到了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的雙重邊緣。 蔣介石心灰意冷,為了在關鍵時刻不再失去盟國的援助,他甚至情願吞下讓史迪威來掌帥這枚苦果。

這時候的史迪威真可謂是風光無限,攻克密支那後,他先是被晉升為四星上將,接著從蒙巴頓手裡接過了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一職,馬上又即將從印度飛赴重慶,擔任中國陸軍總司令。 老喬爽透了,認為是自己指揮的緬甸戰役改變了“這些傢伙的態度”,使他們“不復有恩主的氣派”。 其實,史迪威也不是神仙,如果手上只有蹩腳的裝備和部隊,他同樣一籌莫展。 桂林失陷之前,史迪威由緬甸飛到桂林一趟,大家都希望這位鼻孔朝天的老美能拿出妙計以救危局,不料他的結論只有一個:打不了。 辦法也只有一個:將桂、柳的所有物資設備全部運走。 之後他能做的一切,就是痛罵一通蔣介石,認為“花生米”笨得要命,既不肯打仗,又不會打仗,只會瞎指揮。

這樣還不過癮,他又跑回重慶繼續當著面跟蔣介石吵。 另一方面,自第一次遠征失敗後,蔣介石內心裡就充滿了對史迪威的反感和厭惡。 這個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人讓他傷透了心,乃至使他覺得只有陳納德算是個好人——好的美國人,原因是這小兄弟真心實意地幫我(“彼對援華蓋竭其精誠也”)。 可是擁有援華物資分配權,且能在羅斯福等要人跟前說上話的,卻不是蔣介石最喜歡的陳納德,而是他最討厭的史迪威。 這樣一來,蔣介石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殊難忍受”的讓步,哪怕對於自己來說,有多麼委屈…… 史迪威覺得駐印軍還不夠強,蔣介石就抽調精銳部隊過去,使其得以組建第一軍和第六軍,相反,等到滇西遠征軍屢攻龍陵不下,需要駐印軍進攻八莫以牽制日軍時,卻被史迪威以駐印軍需要休息為由,毫不客氣地予以了回絕。

蔣介石擬授史迪威以三軍司令,既緣於羅斯福的壓力,同時也是希望史迪威能夠改變惡劣的戰局,而這一切,都不能光停留於口舌之爭,得趕快行動,具體來說,就是儘早佔領八莫,在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任務後,把遠征軍調回國內參戰。曾經的朋友變成了對頭 可是他想錯了,史迪威整天能做的就是吵架罵人,全不管中國這邊的攤子已經沒法開張了。 一周後,蔣介石又催史迪威進攻八莫,然而史迪威仍不當一回事,不僅當面頂了回去,還去羅斯福和馬歇爾那裡打了小報告。 雙方這麼不和諧,史迪威拜將升壇的事也就一時沒辦起來。 9月19日,到了攤牌的時候,不是蔣介石對史迪威,而是史迪威對蔣介石。 史迪威擬了一份電報,然後發給羅斯福草簽,美國總統當時的健康狀況已經很不好,只是聽了一下就在上面簽了字。

老喬寫的東西,你還會認為有什麼好,一副要跟人肉搏的樣子,而他寫的時候也確實是拿蔣介石做靶子的,他要證明一下“美國總司令的作風”。 裡面的每一句都包含著一隻爆竹,那是非要把“花生米”炸得粉身碎骨不可。 你看清楚了,現在我最大,你還敢跟我犟嘴,不抽你抽誰! 這份電報,史迪威一定要親自送,他要親眼看到蔣介石那血肉模糊的衰樣,方能大快。 忍無可忍 第一個看到電文的不是蔣介石,而是和蔣介石坐在一個房間談話的美國特使赫爾利。 赫爾利讀後,臉色馬上就變了,電報中除指責蔣介石“按兵不動或竟提議撤退”外,就是通牒式地要求對方立即任命史迪威為中國陸軍總司令。 從頭讀到尾,滿篇都是“趕緊”“否則”之類的話語,不是爆竹,簡直就是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

蔣介石畢竟是一國領袖,而且是美國前不久才口口聲聲承認的同盟國“四強領袖”,用這種口氣跟他說話,也太過分了吧。 赫爾利本能地感到這樣一份電文不能給蔣介石看,就勸史迪威暫時不要拿出來。 人家不是答應讓你當總司令了嗎?你已經“贏得了這場球賽”,何必再如此讓人難堪! 可史迪威並不領情。 為什麼不拿出來,這是總統的電文,你我有什麼權利擱置? 赫爾利愣了一下,知道這史迪威現在正在風頭上,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便直言相告,“你要送就自己送,如果要我替你轉送,對不起,以後我就再也不能幫你跟中國人打交道了”。 那意思,你不給人家面子不要緊,頓頓腳就可以走路了,我還得天天在這裡待著呢。 史迪威今天來了就沒想走,你怕得罪人是吧,我本來就想自己送的!

電文有中英對照,這廝卻非要讓蔣介石當眾出醜,當下就指著屋裡一位英語好的,“那誰誰誰,你來翻譯一下”。 此時宋子文、何應欽等人都在,赫爾利也是一中國通,知道中國人最重面子,趕緊站起來說,電文裡有譯文,就不要翻了,自己看就可以。 史迪威見沒別人答應,只好將電報直接遞給蔣介石。不過這小子可真夠損的,他唯恐旁人不知道電文裡寫的是什麼,還湊在旁邊,踮著腳把中文內容全都念了出來——他做過外交官,中文沒問題。 念完了,他假裝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找個位子坐了下來。那樣子,好像他與此事完全無關,在為蔣介石感到惋惜似的。 電文一念完,房子裡幾乎所有人都震驚了,因為聽那裡面的內容,分明就是一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本來是兩大盟國首腦的往來電文,卻彷彿變成了希特勒給他的衛星傀儡國的信件。

除了一個人,那就是史迪威,他的內心裡已經樂開了花,準備提前開香檳了。 蔣介石愛寫日記,這美國佬也寫日記。史迪威的日記是這樣描述他當時的“歡樂心情”的:這是一包胡椒粉,現在交到了“花生米”手裡。它像一把叉魚槍,將會準確命中這小壞蛋的神經中樞,把他打個透穿! 讓我好好地看看,十秒鐘以後,“花生米”將會是怎樣的表情。 然而,史迪威小小地失望了一下。 蔣介石一字一句地看完電文,神色如常,慢慢地說了四個字:“我知道了。” 之後,他便無言地坐著,什麼話也不說了,史迪威在日記中的記述是“失去語言能力”。 只有赫爾利從細節處看出了反常,他注意到蔣介石伸手去拿茶杯,結果卻把蓋子給蓋反了。 自然,屋裡的空氣極其尷尬和沈悶,什麼事也議不了。

史迪威並不真正了解中國人的性格,更不理解他自以為已經看得透透的蔣介石。 唯其沉默,才是最痛苦最憤怒的表現。 當眾人皆散,屋子裡只剩下蔣介石和宋子文,一個妹夫,一個大舅子,再沒有外人。當著大舅的面,蔣介石也再無戴面具的必要,這個時候他開始抽噎地痛哭,眼淚很快打濕了軍政強人的衣衫。 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記下:“此實為餘平生最大之恥辱也。” 史迪威裝無辜,卻瞞不過閱人無數的蔣介石的眼睛。 當史迪威還沉浸在小孩子得逞似的興奮時,蔣介石已經在思考,如何發動最後的反擊。 史載,之後的五天,他一直“靜居黃山”,對史迪威問題“凝思再三”。 這裡的黃山,不是指安徽的黃山,而是蔣介石在重慶的黃山官邸。

到了攤牌的時候,不光是向史迪威,也是向美國,向羅斯福。 史迪威的確是錯看了蔣介石。在兩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後者一直“強自忍性”,百般退讓,史迪威以他美國人的觀點,認為蔣介石是怯懦,但他不知道蔣氏之所以可在盤根錯節的國民黨中取得統治地位,是因為此人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一旦下了決心,卻也擁有超乎異常的堅韌和頑強。 事實上,在決定再忍一把,將陸軍總司令一職交給史迪威之前,他已產生了即使沒有美國幫忙,自己也要獨立撐下去的想法,即所謂“不能不有最後獨立作戰之打算也”。 現在,你們已經把我逼到牆角,忍無可忍,退無可退,該輪到我來給你們下通牒了吧。 傳達這一“通牒”的是宋子文和孔祥熙。 宋子文找赫爾利,孔祥熙去拜訪羅斯福,大致意思為:其一,總統的那個電文太過分了,是對一個獨立國家主權的挑釁,實為美國之污點;其二,中國的情況很複雜,軍人是不願受外人之“侮辱”和“奴視”的,可是史迪威正好“侮辱”和“奴視”了我們。 羅斯福這才猛醒,稀里糊塗簽下的那個電文真把蔣介石給逼急了。 此時,他面臨著兩個選擇,要么撤換史迪威,要么放棄中國這個盟友。 雖然一段時間以來,他和史迪威一樣,或者說是受了後者的影響,對中國戰場極不滿意,但不滿意跟不需要畢竟還是兩碼事。 如果中國真的跟美國說拜拜,就極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中國會因頂不住壓力,放棄對日本的抵抗,如此日本立刻可以把中國戰場的兵力抽出來,轉用於太平洋,這對美軍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換言之,中國打仗不賣力,可能是浪費了美國納稅人的錢,而如果乾脆不打仗了,那就不是光浪費錢的事,是要多死人的——美國人。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有這麼一個習慣,怕死人。它算賬精,不願多花錢,可如果可以少死點人,那就情願多花錢。 美國人命值錢,這是佔第一位的大事。 只有換史迪威了。 羅斯福親自和馬歇爾交談,試圖說服對方把史迪威給免掉。 第一次,羅斯福找他談,馬歇爾仍持力保史迪威的態度,他說中國的事情不是人事原因,換一個史迪威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而且陸軍部除了史迪威之外,無人可換。 第二次再談,羅斯福的態度不再是討論,而是不換不行了——蔣介石既是一國元首,他說要換,那就有換的必要。 馬歇爾知道很難挽回了。 蔣介石要罷免他的消息,史迪威也從各種渠道探聽到了一絲風聲,但他還未意識到對方那種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 史迪威一邊做出表面上的讓步,說可以在必要時候撤回遠征軍主力,用於國內作戰,另一邊卻做得更為極端,甚至命令“飛虎隊”半數人員都不要辦公,本來要援助中國的飛機也不再交出。 此舉大大激怒了蔣介石,也使史迪威的留任失去了最後希望。 羅斯福發來電報,表示可以解除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一職,但希望能讓其繼續指揮遠征軍。 蔣介石馬上予以拒絕:要免全免,不會再給這個人以任何機會。 史迪威原本以為有馬歇爾這個大哥罩著,會沒事,但斧頭落下,馬歇爾也沒了招。 10月18日,美國被迫召回史迪威。 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嘆中,老喬終於結束了中國之行。不過,中國人並沒有忘記他在打通國際交通線上所做出的貢獻,後來,中印公路被正式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