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21章 第四節以退為進,獨立發展

至正十三年冬,朱元璋向郭子興提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要求:把自己的七百名部下交給別人統率,自己只帶領湯和等二十四名親兵離開濠州,向南方去發展勢力。 郭子興大惑不解:你在這待得好好的,我待你也不薄,你怎麼要走? 朱元璋回答說,我這正是為您老人家考慮。您想想,濠州城小首領多,你們七位首領擠在這,誰也施展不開,早晚有一天得火併。所謂狡兔三窟,我到外面去開闢一片新領地,萬一濠州有事,您就可以遠走高飛啊! 郭子興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於是放手讓朱元璋離去。 離開自己投奔的這第一支農民起義軍獨立發展,這是朱元璋醞釀已久的想法。他後來在《紀夢》一文中這樣描寫他作出這一決定的前因後果: 當時,予雖在微卒,嘗觀帥首之作,度之既久,甚非良謀。明年春,元將賈魯死,城圍解,予歸鄉里,收殘民數百,獻之於上官,授我為鎮撫。當年冬,彭趙僭稱,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識彼非道,數百人內率二十四名銳者,南游定遠。

也就是說,當朱元璋還是一個普通士兵的時候,他暗暗觀察起義軍首領們的所作所為,感覺他們得過且過,享受一天是一天,不是長久之計。而成了軍官後,他判斷彭趙二王也並非能成大事之人,自覺和他們一起混下去沒有前途。所以才決定“南游定遠”,自己開闢根據地。 事實確實如此,趙彭二人的水平並不比郭子興高到哪裡,他們只熱衷於搶劫財物,管理軍隊的唯一手段就是黑社會式的打和殺。朱元璋內心深處對他們很看不起。 通過對彭趙二帥的了解,朱元璋已經明白全國各地那些名頭極響的“王”、“帝”、“大元帥”們是怎麼回事了。大部分農民領袖眼光短淺,秀才娘子的寧式床就是他們的最終奮鬥目標。因此他們注定只能是革命道路上的鋪路石,成不了大事。誰能成大事?得是他朱元璋這樣的人。因為他天生擁有與眾不同的自製力和判斷力,凡事都用一生的長度來衡量。所以,他一眼看出其他人“燕巢幕上”的荒唐和可笑,毅然與他們決裂。

南下發展,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對自己的生命大局進行明確規劃的起點。 而一旦給他更大的空間,他的能力更加揮灑無餘。南下的路上,朱元璋的江湖手段得以牛刀小試。出發不久,他聽說定遠張家堡有一支三千餘人的地主武裝,孤軍乏糧,在元軍與起義軍之間左右為難,不知投向哪一方為好。朱元璋親自前去招降,到了張家堡,巧舌如簧,封官許願,這支武裝的首領大為心動,答應三天后來投朱軍。朱元璋大喜,回去等候。不料第二天,又有另一支起義軍前去招降這支武裝,條件比朱元璋開出的要好,他們變了卦,準備他投。朱元璋一聽到消息,當機立斷,騎馬趕到張家堡外,派人去請首領,說有要事相商。首領一到,朱元璋立刻繳了他的械,派人把他押回朱軍,然後又派人到張家堡,說首領又變計,轉投朱軍。手下不知是計,三千義軍放火燒了兵營,跟隨而來。首領無法,只好承認了既成事實。就這樣,三千地主武裝被朱元璋軟硬兼施,用欺騙手段招降成功。

朱元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災荒趕得走投無路的農民,“不踰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崗”。大軍向南,一舉攻下了滁州,隊伍發展到了三萬人。 就在朱元璋兵勢大張之際,郭子興卻陷入危局。原來兩虎終於難共一山,正像朱元璋所預測的那樣,彭大與趙均用火併,彭大被幹掉。郭子興落入老對頭的手裡,只因趙均用顧忌朱元璋在滁州的三萬兵力,才沒敢動手收拾郭子興。郭子興不安於位,請求趙均用放他去守滁州。朱元璋也派人花錢買通趙均用的左右,讓他們幫郭子興求情。趙均用居然恩准,郭子興逃出虎口,帶領自己的一萬人馬來到滁州,朱元璋交出兵權,重受郭子興節制。郭子興眼看自己兵勢大盛,隊伍旗幟鮮明,軍容整肅,不禁大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