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8章 第六節吸血的官員們

中國貧困化的第三個因素是中國龐大的官僚體系。專制制度的發達使中國官僚體系的早熟和完整舉世無匹。官僚體系的龐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皇權,成為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具有無法抑制的瘋狂擴張的衝動。每個王朝建立後,官僚隊伍的人數都直線上升,與此同時,農民的負擔也自然直線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在每代王朝建立之初的三五十年“清明之治”時,農民的負擔會暫時減輕,會積累一些財力來改善生活狀況。而過了頭一兩代皇帝,則負擔就迅速加重,普通百姓生活難以為繼。 在歷代大一統王朝中,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屬於統治技術較為粗糙的一類。蒙古人本不懂農業,當初南下之際,曾想將漢地“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也就是說,把農民消滅乾淨,把良田改造成牧場。還是在耶律楚材的勸說下才改變了主意。耶律楚材打動蒙古統治者的主要理由是改為牧場,收益不如剝削漢地農民大。

基於這種思維方式,蒙古人的剝削比史上其他任何大一統王朝要更赤祼祼。元朝將全國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公開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為了防止漢人反抗,蒙古人規定,不許漢人學習武藝,不許漢人上山打獵,甚至夜間禁止漢人通行。 《元史·刑法志》載: 諸夜禁,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違者笞二十七,有官者聽贖。其公務急速,及疾病死喪產育之類不禁。 也就是說,每天晚上八點到第二天早上六點,老百姓不許上街行走。和這一條相配合的是在以上時段,不許百姓點燈。漢人百姓,生活如同奴隸。 經濟上的剝削比政治上的歧視更令底層百姓難以承受。蒙古皇室手筆粗豪,揮霍闊大,日常生活奢靡無比,宮廷的花銷大得驚人,據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中政院的報告,“皇后日用所需,鈔十萬錠,幣帛五萬匹,綿五千斤”。他們做起佛事來更是漫無節制,最多時一年做佛事五百多次。據延禧四年(公元1317年)統計,每年內廷做佛事,要用面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斤、油七萬九千斤、酥油二萬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萬七千三百斤。

這些費用最終是由底層社會來承擔。還是以朱元璋家為例:元朝實行職業世襲制,將一部分人戶另立戶籍,承擔某種專業性的徭役,如站戶(承擔驛站的徭役)、礦冶戶(開採鐵、銀等礦)、獵戶(從事打捕)、水手戶(充當河運與海運的水手)、灶戶(煮鹽)、窯戶(燒造瓷器)等。朱家巷的朱家先祖們本來是淘金戶,按規定,每年需向官府交納金子。但南京附近並不產金,於是只好靠賣糧換錢,再到遠處買金子充數。這樣折騰幾年,把僅有的一點家產賠光,才不得不北渡長江。然而到哪裡都逃不脫官府的搜刮。五四逃到淮北之後,還沒有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官府就開始來收稅。按照元朝規定,淮河南北的農民要繳納人頭稅、農業稅和科差。人頭稅每人二石谷,約合今天的360斤。朱五四家三個成丁,就要繳1080斤谷。稅糧要由稅戶自己輸納進倉,按國家規定,每石稅再納鼠耗三升,份例四升,而實際徵收的要遠遠大於這個規定。元代前期官員胡祗矞說:“鼠耗、份例之外,計石二三可納一石谷。”如此算來,1080乘以125%,就變成了1350斤。科差主要包括絲料、包銀、官吏俸鈔三項,是按戶繳納。規定每戶納絲1.4斤,包銀鈔四兩(銀鈔二兩合銀一兩),官吏俸鈔五錢至一兩。按購買力計算,元代一兩銀值四石谷,則三兩多銀值2160斤谷。所以三丁之家,一年要負擔3510斤谷的負擔。我們估算朱家那時每個勞動力可生產糧食2000斤,則總產量6000斤中的一多半要交給國家。這尚是國家正式規定的稅收,各地政府的層層加稅還不在此列。

從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間,中國的農民,只有在農民大起義後建立的新王朝初期,能夠溫飽有餘。而其餘大多數時期裡,都處在僅能勉強維持生存的處境之下。據龐卓恆在《人的發展與歷史發展》中介紹,在正常年景下,中國農民一般狀況下每年產品的剩餘率不會大於5%。而中世紀一個佔有全份地的普通英國農奴戶淨餘率為26%。他們一年生產的糧食約為4641公斤,除去租稅、種子、口糧後約可淨餘糧食1224公斤。從這個數字看,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歐洲農奴比起來要低很多。 由此可見,中國官僚階層對廣大農民的剝奪,遠遠嚴酷於歐洲的莊園主。中國農民被迫在簡單再生產中耗盡全部潛能,使他們無法像西歐的農奴一樣,有剩餘財力來發展自己的智力,拓展自己的活動空間,由此推動起一個又一個的促成封建制度解體的重大歷史變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