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7章 第五節飢荒之國

除了生育衝動外,導致傳統時代中國人生活痛苦的另一大原因是自然災害。眾所周知的是,朱元璋之所以出家為僧,是因為大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的一場大旱災。 其實,即使逃過此次災荒,朱家也注定會在另一次災荒中家破人亡。因為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是一個災害頻發之地。淮河是一條有名的害河。竺可楨教授曾根據大量史料,整理出上自成湯,下迄光緒各朝代、各地區的水旱災害年數,發現淮河流域是我國旱澇災害發生最多的地區之一。據河南省歷代旱澇等水文氣候史料統計,自公元620年至1949年的1330年間,豫東一地發生旱災的年數為453次,澇災年數為448次。俗話說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縣,平均每四年就要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旱澇災害。

朱五四搬來搬去,最終搬到一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這當然不能怪他沒有眼光。原因很簡單,災害較少的地方,人口密度往往較大,無法容納新來人口。只有在災害頻繁的地方,人口周期性減少,才讓朱五四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朱五四搬到孤莊村時,這裡還沒有完全從戰爭中恢復過來,村落間甚至有老虎橫行。 《鳳陽新書》載,當時“自定遠抵淮涘,南北數十里,嵁岩林莽,虎聚為患,村落震恐,行旅戒嚴於其途。後元命將軍應宜兒赤捕殺殆盡,其患始熄”。可見當地人煙之寥落。當然,這種見縫插針並不是沒有代價的,至正四年的這場大旱中的死亡就是朱五四為前幾年勉強填飽的肚子付出的慘重代價。 由此,我們看到了造成中國貧困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災荒。

中國的季風性氣候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氣候。正像我們今天在新聞裡總是不斷聽到各地的水旱災害消息一樣,在歷史上,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很少有大部風調雨順的時候,局部災害無年不有。翻開中國災荒史,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2155年間,就有1056次旱災和1029次水災的記載,水旱災害加起來幾乎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自然災害,如蝗災、雹災、風災、疫災、地震等,則舉不勝舉。如此頻繁的天災,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人禍:三千年前的黃河流域,到處是森林與沼澤,水草肥美,風調雨順。然而,由於幾千年的過度開發,森林被砍光了,沼澤被排乾了,黃河成了懸河,土壤蓄水能力嚴重下降,小旱每每變成大旱。幾千年來,北方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艱辛,與自然環境的惡化不無關係。

據元史記載,有元一代近百年間,全國遭遇大水災94次,大旱災62次,大蝗災49次,大饑饉72次。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都有兩三次大災。最嚴重的時候,人相食的記錄達十餘次之多。這就是環境惡化的直接惡果。即以朱元璋家鄉的淮河為例,它之所以頻頻為害,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改變了它的自然生態和流向。 而歐洲的氣候比較穩定,由於海洋性氣候的調節,西歐的氣候要比同緯度的中國北方暖和得多,它的降水雖然不及中國南方,但遠胜北方,足夠農業灌溉使用。因此歐洲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中國北方那種赤地千里的現象。兩相對比,誠如鄧拓所說:“我國災荒之多,世罕其匹。”有的西方學者甚至直呼中國為“飢荒的中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