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2·終結篇

第122章 第一十六節最大的海盜集團

定格在人們印像中的鄭成功,一直是手持寶劍、屹立船頭的軍人形象。 他的另一重身份一直被意識形態磁場所屏蔽。其實,這一重身份於中國精神史可能更有意義,那就是:商人兼海盜。 鄭芝龍投降後,往日的鄭氏貿易帝國一下子群龍無首,四分五裂,海外貿易陷入低潮。鄭成功起兵後,立刻加以招徠整合,重新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商業力量,鄭成功由此也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貿易商。 那個時候,鄭成功在東南亞國際貿易中佔據絕對壟斷地位,他的船隊遠達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貿易額佔整個中華對外貿易額的60%以上。 據今日學者估計,鄭成功對日本貿易的利潤,平均每年約達一百四十一萬兩銀;對東南亞貿易的全部利潤額,平均每年在九十三萬到一百二十八萬兩銀之間。兩項相加,平均每年二百三十四萬至二百六十九萬兩銀。如果按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兩百元計算,則利潤額為每年五億元人民幣左右,數目十分驚人。

如此龐大的利潤來源於武力支撐。沒有佔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鄭成功不可能在東南亞海上貿易上佔據壟斷地位。那些不在他直接控制之下的商人,也不得不向他交納高額的保護費,以獲得海上的安全。不聽從他命令的中國商船,隨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妨稱鄭成功是當時海上最大的海盜集團。 鄭成功憑武力主宰著東南亞海洋,並製定著海上的規則。同時,他又以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來支撐軍費支出。雖然名義上歸大明皇帝所有,但從誕生的那一天起,鄭成功的軍隊就完全是一支私人武裝,鄭氏海商集團,代表的完全是中國的民間力量。 這支力量善於學習和借鑒。他們還沒有聰明到分別“天朝的草”和“夷人的苗”的程度,鄭氏海軍在自己的船隻上安裝了從西洋學會製造出來的大砲,並且開始使用投擲式火藥瓶。

這些民間海上力量,因為早期與日本海盜的合作,以及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頻繁交往,學會了更為先進的航海技術與遠航能力,同時在海上作戰的戰術上吸取了西洋人和日本人的長處。所以,他們才有可能約束了荷蘭人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成為東亞海洋發展和海洋貿易的主導力量。 鄭成功與荷蘭人在烏特勒支堡的攻防戰,是亞洲軍事史上東西方之間最早的近代武器攻防戰役之一。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的火藥、砲彈,鄭軍揚棄了傳統的弓箭、大刀,也使用了戰壕、炮壘的進攻中的防御手段。 在戰爭進行中,梅和他的譯員經過鄭軍陣地時,曾仔細觀察了鄭軍的防禦工事,梅驚訝地看到:“他們用那麼堅固的防牆,來防守架在那里炮轟碉堡的大砲,以免被熱蘭遮城堡砲擊,那道防牆足足有五六個,甚至七個堡籃那麼寬,兩個堡籃那麼高,約有十六到十七呎(四米八到五米一)那麼厚,約有十一到十二呎(三米三到三米六)那麼高,在墓園和市場都可看到這樣的防牆。”這場戰鬥顯示了鄭軍突出的學習能力。而這種近代作戰方式,在一百八十年來後的鴉片戰爭中,卻根本不被中國軍隊所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