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2·終結篇

第123章 第一十七節最後一個大明忠臣

鄭成功登上熱蘭遮城堡傷痕累累的東南角樓,用繳獲的荷蘭望遠鏡向台灣島腹地望去。市鎮、從林、原野、丘陵盡入眼底。這個大島“土地平坦肥沃”,除了赤嵌城附近三三兩兩的高山族人刀耕火種開闢出幾小塊耕地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處於沉睡之中。 “百廢待興”,鄭成功腦海裡蹦出這幾個字。 然而,他卻感受不到多少勝利之後的喜悅和興奮。就在鄭成功指揮軍隊奮勇戰鬥的同時,從大陸上風傳而來的種種消息,都一再令他心驚膽寒。 就在烏特勒支堡的攻防戰進行到最緊要的關頭,從大陸回來的家人趕到他的營帳,告訴他一個不幸的傳聞:“太師老爺”又一次被滿洲人抓了起來,看樣子兇多吉少。 “太師老爺”是指鄭芝龍。 鄭芝龍降清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如意算盤。由於鄭芝龍的表現過於積極熱情,滿洲人對這個詭計多端的老海盜放心不下,把他挾回北京,僅授予他一等精奇尼哈番(清朝爵名)的空頭官銜。

鄭成功起軍反清之後,滿洲人對鄭芝龍懷疑更深,以為他們父子在唱武力要挾的雙簧,因此,鄭芝龍陷入了難言的尷尬。不但榮華富貴不能到手,清人還以他為誘餌,把他放到案板上做舉刀欲殺狀,“借父以脅子”,威逼鄭成功投降。 鄭芝龍當然不遺餘力。他多次寫信並派親人到鄭成功處勸降。清人楊英著《先王實錄》記載了其中一次的情形:鄭成功的弟弟作為特使,來見鄭成功。 “跪下涕淚漣漣稱,父在京許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難保,乞勉強受詔。”過兩天,又來。 “涕泣懇告曰: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難矣!我等複命,必無生理,並太師老爺亦難。” 起兵以來十餘年間,鄭成功無一日不在“忠”與“孝”的夾縫中煎熬。雖然在大義上毅然與父親決裂,然而,父子天性又如何能夠斷絕。鄭成功是鄭芝龍最鍾愛的兒子,對鄭成功的寵愛栽培無以復加,父子感情深過一般情形。

鄭成功深知每一次與清人血戰,都要冒著激怒清人、老父被殺的危險。 因此,鄭成功雖早已決定“移孝作忠”,卻不得不在表面上與清人虛與委蛇,邊打邊談,假借與清人和談,以保住老父及家人的生命。 同時,借和談的幌子,私下遣使與老父互通書信,在信中道出自己心事說:“但因一人在北,不得不暫作癡呆耳。”“我豈非人類而忘父耶。” “乃到所以強忍須臾不得輕身一擲者,徒南望吾君,雲天萬里,北望吾父,喘息重圜,恐一朝落機阱,飽虎狼,為婦孺所筆,負君父重恩,靡有極端耳。”其情狀之悲苦慘然,躍然紙上。 雖然在表現上,鄭成功是一個大義滅親的鐵漢,然父子之情常使他不能自已,常於中夜起立北向,私自痛哭失聲。 “父子天性,情何以堪,以故居常悒憂。”

由於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洲人對鄭芝龍的迫害一步步加深。先是軟禁在京,後是被捕入獄,最後又舉家被流放到寧古塔。之所以始終不殺者,是因為清人一直對招降鄭成功報有一線希望。 東征台灣,有可能使鄭芝龍最終喪命,對這一點,鄭成功心裡比誰都清楚。因為徵台之舉,向整個中華證明了鄭成功不可能回頭。老父也因此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發兵的那一天起,鄭成功在心裡其實就在默默等待著不幸消息的到來。 然而,當這個消息最終落實之時,鄭成功還是沒能使自己像期望中那樣平靜下來。就在與荷蘭人談判的過程中,準確的消息終於傳來,1661年十月初三,老父終因自己拒不投降,全家十一人被清人殺戮,報至,“成功先叱為妄,然中夜悲號,不能自已,乃發喪,一軍皆縞素”。

“忠臣孝子”,是那個時代每一個男人的最高自我期許。命運對鄭成功似乎格外吝嗇,只允許他從中選擇一樣。鄭成功用犧牲“孝子”為代價,以期成就“忠臣”,孰料孝即不能,忠最後也成泡影。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就在鄭成功初步平復喪父之痛,大舉組織移民,準備把台灣建成複明基地之時,又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深入緬甸擒殺,大明皇統至此徹底斷絕。 也就是說,鄭成功這個最後的忠臣,已經沒有了可效忠的對象。他竭盡全力,攻下台灣以圖復明,而大明已經徹底滅亡。 不能不說,命運和鄭成功開了個徹底的玩笑。 收復台灣,在鄭成功看來,完全是因為以此支持反清復明大局才有意義。明既不能複,收復此島,對鄭成功又有何益?回顧一生,鄭成功看到他一生其實一無所成。他戎馬一生,僅保二島,兩次南下勤王,都成虛行,一次問鼎中原,則大敗而回。奮鬥到最後,父母兄弟包括侄子,都不能保住。

在還沒有來得及起兵之時,那個賜鄭成功國姓的隆武皇帝即已傾覆。 後來,鄭成功雖然奉永曆正朔,然而永曆遠在雲南,兵微將寡,與鄭成功難通消息,有君實似無君。而至此,連這個像徵性的君主,這個精神支柱也已失去。鄭成功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堅持到底為了什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