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2·終結篇

第121章 第一十五節血液中的“海盜基因”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巨變前後的明帝國,幾乎各個方面的表現都讓人失望甚至絕望。 毫無監督的專制制度是一副腐蝕性極強的毒藥。可以說,在大明天下,凡是和專制權力沾邊的事物,無不立刻變得醜陋怪誕起來。它腐蝕著中國人的民族性,腐蝕著文官的效率,腐蝕著軍隊的戰鬥力。 經過二百多年以消滅人民的自主性為目標的專制統治,大明王朝子民們的氣質變得孱弱、圓滑而又冷漠。他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口腹之欲”,習慣於向暴力、不義和權威屈服,因為他們的信條有二,一是“好死不如賴活著”,二是“誰當皇帝都一樣”。因此,當滿洲人突然闖到他們的城區時,沒有多少人感覺驚訝,他們習慣性地口稱“順民”,跪在道路兩旁歡迎。 我們不應該責備民眾。明朝帝王不遺餘力地取消民眾任何自我組織的可能,民眾在有組織的暴力面前沒有起碼的抵抗力。而那些負責組織百姓的官員,在滿洲人到來時,他們的表現遠遠比民眾更讓人失望。

明朝官僚在辦理政務、服務民生方面,能力不強,效率低下。在貪污腐敗方面,卻花樣百出,機關算盡。明末的腐敗創了中國歷史之最,幾乎所有官員都被廉恥喪盡、不擇手段的貪腐之風所淹沒,當滿洲人模樣怪異的騎兵出現在北京城外時,絕大部分文官都選擇瞭望風而降。 軍隊的狀況甚至更讓人吃驚。明末陸軍總數達三百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然而戰鬥力卻十分低下。在明末朝廷上,流傳著“餉不出京”的俗語。各地軍隊到京領取軍費,照例要交納20%~30%的回扣。僅此一端,明軍的腐敗可想而知。在清軍的南下過程中,南明的軍隊基本上沒有給他們構成有效的障礙。 在專制制度的籠罩下,大明王朝看來已經喪失了最後一點希望。這個帝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且民眾的智力和能力相當出色。然而,所有的資源,從物力到人力,只要一被政府權力控制,立刻就喪失了價值,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喪失了自製力的專制制度,就是有這樣點金成石的神奇能力。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數不到百萬的滿洲人,可以如此順利地征服近億人口的帝國,為什麼精神萎靡的漢人軍隊,一旦投降了滿洲人,成了他們的鷹犬,就立刻精神百倍,戰無不勝。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荷蘭人認為中國人是“個性綿軟,不堪一擊”的物種。 幸運的是,朱明王朝的專制權力沒有擴展到海上。在這個帝國內,離開了海岸線就等於逃離了那個腐蝕性的體制。鄭成功的陽剛、忠義、武勇,主要是基於他血液中的“海盜基因”。 換句話說,鄭成功代表的是民間的、與政府對立的力量。正是因為逃脫了政府的控制,他和他的武裝才避免了被專制政權閹割,僥倖保留了男人的質樸、健康和活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