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課

第19章 第十九章馮明達大敗僚人洞小使者不歸吐谷渾

上報羅州、竇州僚人造反的人,名叫馮盎,他有顯赫的家世。 馮盎的爺爺馮寶,娶的是南越族(就是百越族)的姑娘冼英,冼夫人在南越很有人緣,大家推舉他為首領。馮寶死後,冼夫人靠自己的威信,說服百越無數部落和睦相處。如今,馮盎繼承爺爺和奶奶的光榮傳統,在百越之中也闖出了名堂。 隋朝的時候,重臣楊素曾經和馮盎見過面,他原本認為僚人的首領,連交流都費勁,卻不料此人才華橫溢,對答如流,於是感嘆: “真沒想到,百越之中竟然有這等風流人物!” 馮盎知道,僚人裡頭並不是都那麼安寧,他上報的兩州僚人造反,的確是始料未及。 李世民知人善任,讓馮盎帶領兩萬大軍去山頭招降。 嶺南人,無人不知馮盎的大名。 可到了山口的時候,馮盎暈了,那些造反的數万僚人堵住山口,貌似不太認識他,也因此,便沒了隋朝時候馮盎一出面就能震懾群雄的場面,所以,大軍也行進不得。士兵們開始鬱悶,然而鬱悶的士兵對面,是正在唱歌跳舞的造反軍。他們載歌載舞,神情亢奮,舉著大棒,操著長矛向馮盎示威。

亂糟糟數万僚人,雖說不是青面獠牙,但神情上已經是找對了的感覺。 僚人最擅長的就是銅器,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使用的武器只有短刀和長矛,不用弓箭。山谷就留了幾米的道口,堵在這裡的僚人頗感興奮。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縱使你有十萬大軍又能如何?建議學習沉香劈山救母,如此可以大獲全勝。 馮盎不言語,他手底下的兩萬兵馬被對方挑釁,卻只能按兵不動。 馮盎看著興奮的僚人,笑著問身邊的將士說:“你們覺得他們最大的失誤在哪裡?”眾人茫然,僚人盤踞險要地形,氣勢旺盛,人數眾多,優勢佔盡,哪還有什麼失誤?是的,僚人似乎沒有什麼失誤,他們佔據的地方地勢險要,他們都很興奮,他們人數眾多,可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個條件之上。

馮盎心中早有勝算。 喧囂聲中,他向左右將士瞧了瞧,拍了拍自己的箭袋,呵呵笑道:“我把手頭的箭全部射光,勝負立刻知曉!” 於是引弓便射,連發七箭,射中七個跳得最歡的僚人。馮盎是在這種地方長大的,他知道,這些人是真正的烏合之眾,他們氣勢旺盛,但並不是不怕死,一旦有人死了,後頭鼓譟的人便會立刻氣餒。 果不其然,見戴著大蓋帽兒長纓子,身著玄甲的將軍射一個死一個,連刀都不拼就死了,站在前方的僚人徹底崩潰,抱頭鼠竄。一群竄帶動一大群竄,一大群竄帶動全軍竄,僚人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馮盎的確很了不起,他以七支箭的代價迅速將看起來很難對付的敵人摧毀,於是縱兵出擊,斬首千餘級。 僚人數目太多,逃竄速度奇快,唐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平息了這場叛亂。

只可惜…… 馮盎管轄的地方,方圓兩千里,有奴婢萬餘人,又有奇珍異寶無數。當時僚人銅工業發達,紡織業也極為先進。僚人被打下來以後,很多都跟著馮盎混了,因他待人很好,也就不再鬧騰。只可惜,真正引發僚人不滿的,並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地方政府的欺瞞(當時州縣多為百越酋長任職)。 其他僚人似乎並不買賬,幾個月後,嶺南不堪忍受的數万僚人再次舉起了反唐大旗。 此次鬧事的地點出現在雅州(四川山區),貞觀七年(633)五月,李世民正在九成宮巡幸,卻意外接到了僚人起義的報告,他備感無奈。 李世民記得,前幾年,僚人鬧得最歡,許多鎮守嶺南的大將紛紛入朝請求派軍鎮壓。很多人認為僚人性同禽獸,全部剷除才好。李世民搖搖頭,對他們說:

“僚人依據山林,消息不通,鬧事也是經常的,這是他們的習俗。各州的長官如果能加以恩撫,好好對他們,他們自然也就降服。朕怎可以妄動刀戈,殘殺自己的子民?將他們比做禽獸,又豈是民之父母所為!” 李世民博愛非常,想法很是不錯,可惜總有人不解風情。 不知為何,僚人更進一步,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起義。當時擔任雅州道行軍總管的人在民間赫赫有名,李世民要他擔任討僚大使。這個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張士貴同志。 竇娥算什麼,人人都知道她冤。 張士貴最苦,他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卻一直被後人罵娘。 事情還得歸罪於小說,張士貴被小說家們貶得一無是處,看過《薛仁貴征東》的人都會對此人深有印象。書上說“薛仁貴征東,張士貴得功”,說的就是薛仁貴辛辛苦苦立下戰功,卻被無恥小人張士貴搶跑了。

於是百姓間開始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張士貴身為大將,卻什麼都不會,搶功搶得讓人噁心,讓唐太宗很晚才能認識薛仁貴。 民間對張士貴的詛咒層出不窮,變著花樣罵。 張士貴是開皇六年(586)生人,祖籍山西孟縣,自幼習武,箭法奇準。 張士貴是隋唐兩朝大將,功勳彪炳,在隋朝和唐朝初年的戰鬥中聲名卓著。他先後參與了唐對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最高級別的戰鬥,又直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輔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張士貴膂力過人,可手拉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左右馳射,絲毫不偏。 後來東征,就是他果斷採用薛仁貴的建議,身先士卒,率領唐軍大破敵軍,才使得唐朝取得數次大捷。張士貴對大唐忠心耿耿,跟屬下薛仁貴的關係也很好,是個精忠報國,義薄雲天的人。

此時的張士貴,已經四十七歲,作為雅州道行軍總管,要負責對僚人的全面清理工作。 貞觀七年(633)五月底,張士貴率領唐軍大破反僚,僚軍潰散而逃; 七月,僚人再度起事,八月,張士貴重操舊業,率領唐軍前去征討,僚人再次潰敗; 十二月,嘉州、陵州(四川山區)僚人捲土重來,舉旗造反,唐朝大軍擊破之。 貞觀八年(634)正月,東王洞、西王洞數万僚人造反。張士貴率領軍隊發起進攻,帶頭衝鋒陷陣,很快就平息了這場叛亂。 這些叛亂讓李世民意識到一個問題,如不能感化嶺南僚人,自己就算弄出個曠古絕今的大唐盛世,也不會確保安寧的。 李世民讓馮盎繼續安撫百越,馮盎不辱使命,他繼續努力,直到生完那三十個兒子。

三十個兒子當中,有一個名叫馮智戴的,非常受百越首領的喜愛。大家就推舉他當盟主,聽他的話,有事就找馮智戴商量。 李世民不去封禪,朝廷中,萬國首領或者來使都在,大家的激動之情該往哪裡發洩呢?如果你不給點兒節目,使者都不想回國。 且不論使者樂不樂意回國,但從那成天歡歌笑語的酋長的表情來看,指定是不太想回去。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酋長們手底下管著一幫弟兄,該回去必須回去,可國王或者部落可汗派來的使者卻沒那個必要。有一個國家,名叫吐谷渾,位於唐朝正西方,差不多就和現在的青海一樣,國土面積也不小,但時常受吐蕃的欺負。 吐谷渾的可汗名叫伏允,見別國都去使者了,趁著天可汗請客,趕緊也派人去表一下忠心。

使者得令,來到了長安。等李世民給了使者禮物,使者拜別朝廷,便收拾包袱騎馬回家了。 真不知道使者到底去了哪裡,只知道是沒回吐谷渾。 伏允等李世民的分子等得花都謝了,愣是沒等著,於是大怒,發兵入寇鄯州(青海樂都)。鄯州城可算是遭了殃,多少年沒見兵馬,忽然氣勢洶洶來這麼一大幫人,能被搶的財寶和女人,都被他們搶跑了。伏允至今都很生氣,你堂堂大唐帝國,不肯給面子也就罷了,幹嗎那麼小氣,扣留我的使者! 李世民怒了,派使者到吐谷渾質問,必要的話帶伏允入朝。 最後的結果是: 伏允被嚇得失魂落魄,一聽讓他入朝,豈有不裝病的道理,於是病倒,還讓人給李世民寫了一封信,內容就是給他兒子求婚。 李世民覺得這裡頭可能有些誤會,於是答應了伏允的懇請,應了婚約。派人去伏允那裡請尊王(伏允的兒子),尊王同志跟老爸早就盤算好了,使者一來,他就臥病在床,父子倆同病相憐,叫苦不迭,表現出了極高的悟性。

使者有些傻眼,可見尊王已經病成那樣,也不好帶他到長安,況且,尊王自己就說已經不能走路了,和親什麼的,算了。 李世民結結實實地被伏允爺倆給玩兒了,而且還讓等待出閣的女兒丟了一回人。這筆賬不算也罷,可下一筆賬,不算就不是爺們儿。 伏允同志的確不知好歹,唐朝使者一走,他便騰躍而起,組織軍隊席捲了蘭州(甘肅蘭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寧之南)兩地。由此可知,伏允同志實在是個不知好歹的東西。 年老弱智的伏允同志對抗唐朝的決心從未改變,他的大臣天柱王表示,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把唐朝整死、搞垮,不能給吐谷渾丟臉。天柱王問伏允:“我吐谷渾的使者都被李世民給弄死了,尊王的婚事也泡湯了,我們能嚥下這口惡氣嗎?!”

伏允激動地搖了搖頭。 他們不知道,李世民見吐谷渾使者的時候,是親自跑到小軒裡頭和他們面談的。 唉,這該死的使者,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激動的伏允和亢奮的天柱王開始發動對全世界最能打的帝王的攻擊,他們準備好了全國的兵力,準備與李世民進行殊死搏鬥。為了試探李世民的能力,他決心以身涉險,面對前來征討的唐軍,吐谷渾擺好了陣勢。 這是盛夏的六月,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集結起唐朝邊境府庫兵,聯絡契苾、党項兩國,聯兵出擊。 三個月後,一直安靜的唐軍忽然發動了第一輪轟擊。段志玄身先士卒,率領大軍大破吐谷渾,一口氣追了八百餘里。吐谷渾連羊也不要了,騎著馬一路往西狂逃。得勝之後,唐軍也不多停留,立刻班師回朝,李世民坐等伏允來見。 很長時間過去了,伏允同志卻並沒有出現在李世民面前。 不知道他在哪兒,反正就是不露頭。在天柱王的暗示下,伏允同志正確分析了局勢。於是所有人都知道,作為先鋒軍的段志玄之所以不敢深入,乃是由於他們害怕被吐谷渾包圍。伏允愛上了侵略,他覺得李世民根本就是怕自己,於是懸軍入境,大肆侵犯。 貞觀八年(634)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進犯涼州。 李世民對吐谷渾一忍再忍,到現在,他已經忍無可忍。不必再講理了,跟這種人沒什麼道理可講。貞觀八年(634)十一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令,對吐谷渾發動全面進攻。 目的:滅掉吐谷渾。 李世民:打江山不用講理,講理的必死無疑;守江山必須講理,你不講理別人就不跟你講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