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4·守業更比創業難

第17章 第十七章盧懷慎伴食當宰相姚崇奉聖旨滅蝗蟲

姚崇喜歡盧懷慎這樣的人。 盧懷慎,范陽盧氏,名門望族,與姚崇同為宰相。 盧懷慎一不會出謀劃策,二不會典章法律,三不會剖析決斷,實在無法與姚崇相比。 時常有人說,人們喜歡找一個不如自己的人當自己的幫手,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皇帝是聰明的李隆基,姚崇找了這樣一個乾啥啥不行的人與自己同朝為官,商議政事,難道就不怕李隆基看出來? 姚崇依然淡定,因為盧懷慎是李隆基自己選出來的,所以,沒有才幹的他,能當上宰相,也只能說明人家李隆基的眼光獨到而已。 不同的是,盧懷慎雖然啥都不會,但他清廉節儉,身居宰相之職,家中一貧如洗。他所有受到的賞賜和以往的工資,從來不囤積,全部散給有需要的人。盧懷慎的家很是破敗,媳婦和兒子經常餓得吃不上飯,但也沒鬧過。

李隆基常常想辦法找些散不出去的東西賞給他,可事後,人家老盧卻把東西折成錢往外發放。事情做到這一步,就算神仙也難救了。因為知道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每次決斷事務,他都讓姚崇自己拿主意。這就是姚崇喜歡他的原因。不過,不久後的一場意外,向人們展示了盧懷慎的用處。 因為姚崇的一個兒子暴死,姚崇特地請了十幾天的假,政事沒人剖決,積壓如山。擺在盧懷慎面前的,是一大堆一大堆他剖析不透的大事。 盧懷慎非常惶恐,幾日下來,消瘦了許多,就跟一個閱讀能力很差的孩子,別人花一分鐘讀懂,他花一天也沒看明白一樣。盧懷慎幾日幾夜沒曾合眼,到最後實在是撐不住了,才跑到李隆基面前磕頭謝罪。 他說自己笨,沒能力當這個宰相。 李隆基趕忙招呼盧懷慎起來,“朕把天下大事都交代給了姚崇,他回來以後讓他做就是了。朕讓愛卿待在宰相的位置,不是為了幫朕打理朝政,而是當倡導天下風俗的榜樣啊!”

李隆基隨手宣令,讓姚崇趕快回來。 姚崇回到官署,見盧懷慎給自己積壓的政事,哈哈大笑(剛死了兒子還這麼高興,這個當爹的太滑頭了),提筆就寫,頃刻,那堆積如山的事件,就被裁決完畢了。 姚崇很得意,他回頭看了看驚在一旁的紫微舍人齊澣,自豪地指了指自己,“我為相,可比何人?”齊澣瞧著姚崇,沒作回答。姚崇皺了皺眉頭,追問:“我問你呢,你倒是說說啊。和管仲、晏子比,怎麼樣?”博古通今的大學者齊澣,瞟了一眼姚崇,“管子、晏子的政策雖然在後世沒有得到實施,但在當時卻一直貫徹下去了。姚公做事,經常反复,沒法和他們比。” 姚崇面子上過不去了,“那我是個什麼東西?” “姚公嘛,可以說是救時宰相!” 姚崇的眉頭忽然舒展開來,頗為自負,毛筆一投,拍掌一下,道:“救時宰相,我不容易啊!”

和姚崇“救時宰相”相比,盧懷慎先生因為什麼都不會,所以被人稱為“伴食宰相”。 何謂“伴食”? 所謂伴食,就是和別人一起吃公家飯,但不做事的意思。這個外號,未免太過刻薄,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明白,盧懷慎的作用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盧懷慎凡事謙讓姚崇,就在一場大災難降臨山東的時候,這位伴食宰相,和救時宰相的第一次矛盾出現了。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端午節過後,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高空中,忽然卷來黑壓壓一片烏雲。 鋪天蓋地的烏雲飄近了,壓在低空,人們才看清,竟然是重重疊疊、飛舞交織、噁心無比的蟲子。這場面,也就能跟九十年前的比了。一般人實在是沒見過這麼要命的蝗災,有人開始給老天爺磕頭,但老天爺似乎不領情,率領數億蝗軍將百里莊稼吃得一干二淨,連根毛都沒給老百姓留下。

大家開始哭,這年收成沒了,還不得挨餓啊? 但沒有一個人想到該如何與蝗蟲作鬥爭,只是懺悔,把自己曾經乾過的壞事統統想一遍,因為所有人都覺得天災就是天譴。蝗蟲自然屬於天譴裡頭的一種,要么是誰動了灶神、土地的根基,那多嘴的七品天官的回复,讓老天爺對山東百姓非常不爽,所以才請蝗蟲出來飽餐一頓。蝗蟲可算是有口福了,因為它們吃的是粟。詩人曰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裡頭的粟,就是目前適合種植的作物。 在春天的二月種下,秋天的八月收穫,老百姓就指望它能有個好收成,卻被蝗蟲掃蕩沒了。百姓在田間地頭設了台子,焚香膜拜,祈求上蒼發發善心。然而,上蒼是沒良心的,蝗蟲不見任何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姚崇上奏,認為山東州縣蝗蟲成災,應讓當地州縣負責逮捕,集中燒毀。

眾人嘩然。 這簡直就是開玩笑,漫天遍地的蝗蟲,太氾濫、太繁雜,一隻一隻抓是抓不盡的。李隆基也有這種疑慮。姚崇道:“蝗蟲遍布山東,以河北、河南最為嚴重,那裡的百姓已經流亡盡了。我們現在什麼都不做,就這麼坐看它們啃食禾苗,連一點辦法都沒有嗎?縱然殺不盡,也勝過養著它們!” 李隆基拍案叫好,就要按照姚崇的方案去做,盧懷慎站了出來。 “臣以為殺蝗太多,不好。” “盧卿以為有何不好?” “有傷自然和氣……” 舉座沉默。 有傷……和氣…… 姚崇有點氣得慌,見一向不跟自己抬槓的盧懷慎竟然在這件事上站了出來,而且還說什麼殺蝗蟲有損天道,簡直……“當年楚莊王吞了蛭蟲治好了病,孫叔敖殺了兩頭蛇招來了福,我們卻在這裡討論該不該抓蝗蟲。”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大到最後竟然語速加快到了機關槍的地步,“不忍心看蝗蟲死,你就忍心看百姓亡嗎?如果殺蝗蟲真有什麼災禍,就讓我姚崇一個人擔當!”

某電視台採訪姚崇。 “請問姚崇先生,您是如何想起楚莊王這麼一個例子的?” “呵呵,當時一時氣憤,例子自然而然就從嘴裡冒出來了,我平時沒那麼能說啦……” 緊接著,該電視台揭開了一個真相“姚崇不學無術,惠王說成莊王”:“事實證明,再牛逼的人物,也有失誤的時候。因為太過激動,姚崇說楚莊王吃了水蛭治好了自己的病,其實是個天大的錯誤,因為主人公並不是楚莊王,而是楚惠王。” 故事是這樣的,當年楚惠王同志愛吃鹹菜(竟然有這種嗜好),那日吃飯,卻瞧見他的胖廚子給他醃的鹹菜碟子裡有一隻死了的水蛭。 怕別人看見以後廚子喪命,楚惠王就趕緊夾起來把那水蛭給吃掉了。當晚,惠王肚子疼痛難忍,出去大便。放了幾個響屁以後,這條水蛭被噴射到了茅坑里。

從那時候開始,惠王的心腹脹痛之病竟然奇蹟般好了。宮廷醫師聽說後,專門跑來對著惠王和糞坑研究了一番。醫師驚奇地發現,曬乾的水蛭竟然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從此,水蛭竟然成了一味中藥,中醫認為,水蛭性味辛、咸、平,有小毒,入肝經,具有破血逐淤、通經消症的功效。 所以說,惠王很感激這個讓他吃蟲子的廚子。他問廚子:“你說說看,這算個什麼事兒啊?” 廚子很無奈,也很感激,“我只能說,它就是發生了。” 孫思邈就曾利用水蛭,發明了一個特別的醫療手段。他利用水蛭吸人血的特性,把活著的水蛭(嘴)放在被咬傷的毒口上,而水蛭同志天生喜歡鑽肉,自然會吸膿水和毒素,用這種方法治療蛇毒,效果絕佳,功德無量。 感謝水蛭,讓人明白,不論是蝗蟲還是兩頭蛇,都不是什麼要人命的東西,而且還可能救人。

姚崇的演講得到了少部分人的支持,然而,這少部分人裡頭,就有一貫不信邪的李隆基。 李隆基將事情全交付給了姚崇。也不知是因為姚崇氣有浩然,還是因為李隆基龍恩浩蕩,總之,殺蝗的號令剛下,蝗蟲們就自動消失了。 山東百姓長嘆一聲,赤地千里,好在還能領救濟。蝗蟲大災,他們這輩子都忘不了,蝗蟲,你再也別來了!所以,在第二年的夏天,蝗蟲覺得百姓肯定會想念它們,結成團又來了。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初夏,蝗蟲比開元三年早來了一個多月,而且更加變態的地方在於,這一次,蝗蟲的涉及範圍更廣,危害時間更長,破壞力更大。 姚崇依然保持強勢,令各州縣迅速捕殺,不得有誤。 汴州刺史倪若水,曾在汴州辦教育、修孔廟、興學業,汴州百姓十分愛戴他。如今御史親自督導,帶著政令來到了汴州,他也沒招待。不過,他有了跟御史對話的機會,他對姚崇的方案很沒信心,“蝗蟲是天災,單靠人用手抓根本不可能,最好修德禳之。劉聰(十六國漢國國君)時鬧蝗蟲,他也是讓人抓了,挖大坑埋掉,百姓累得苦不堪言!”

倪若水決心不執行命令,姚崇知道他是個固執的書生。 但幾乎所有書生,心中都有所畏懼。姚崇準確地抓住了這一點,通牒道:“劉聰是偽國國君,他的德行壓不過妖孽很正常。今日是聖朝,你認為跟劉聰一樣嗎?你說蝗蟲入境是因為德行不好,今日蝗蟲入境,是因為朝廷無德,對嗎?” 倪若水被他的牒子嚇怕了,誰說是皇帝不好了?就是覺得應該反省自我才對! 他惶恐不安,盡力執行起來。 到了五月,朝廷派使者前往各州縣盤點捕蝗情況,有辦事不力者,全國通報,辦事得力者也要大力表揚。很快,名單就出來了,汴州的倪若水同志,辦事得力,捕蝗才進行了一個月,就抓到了十四萬石(三百七十八萬斤)。從這時開始,蝗災真的就好轉起來了。

姚崇很得意,他找到盧懷慎,卻只能一聲長嘆。 因為盧懷慎已經重病在床,就要死了。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盧懷慎病入膏肓,還整天嘮叨著自己沒能為朝廷和百姓做一點事,羞愧難當。他在他薄冷的鋪上,抖動著鬍鬚交代後事。然而,他沒說自己有多少藏寶,有多少關係戶,更沒說子孫應該如何安排,家裡有多少存款。他一直說的都是誰誰誰有才,應該被重用。 聽的人,手心捏了一把汗,因為盧懷慎推薦的人,都是些曾經犯了大錯、遭受貶謫的罪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