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4·守業更比創業難

第16章 第十六章後突厥默啜求婚禮大宰相姚崇尋同僚

武街(甘肅臨洮東)方面,發生了一場變故。值得注意的是並不起眼的王睃同志,他率領兩千人馬,在大來谷口,配合二十里外的薛訥。王睃只是個幫忙的,而這個大來谷,正是吐蕃大將坌達延駐紮十萬兵馬的地方。王睃需要在這裡緊盯吐蕃大軍,伺機行動。這天,他親自選出七百名勇士,這七百名勇士還被分為前後兩隊,每隊三百來人。 據王晙說,他們準備夜襲吐蕃大軍。這話要是讓人聽去,簡直會笑掉大牙,七百人打十萬人,是去送死嗎? 不過,王睃不怕,他有絕招,他讓前後兩隊分別穿上吐蕃軍裝。前隊跑到敵營前頭大喊大叫,後隊就在五里遠的地方敲鼓、吹號,能鬧多大動靜,就鬧多大動靜。如此損的招數,在夜間只能更損。 於是,吐蕃軍亂套了,隱約瞧見自己人在營前大喊大叫,以為是唐軍來了。正準備作戰,卻聽見不遠處有大軍敲鑼打鼓吹大號的聲音,可怕的一幕出現在一分鐘後,他們瞧見自己人跟神經病似的,忽然抽出大刀,朝大營衝了過來,連砍帶殺,搞死了不少人。

蒙了,全蒙了,但很快,他們知道了這是唐軍的計謀,大家開始反抗。 惡作劇才剛剛開始,因為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細作,所以吐蕃兵但凡看到有長得不順眼的就砍,那本就是吐蕃兵卻長得很賣國的人大呼不好,奮力反抗,卻被亂刀砍死。 更有甚者,有人因為左右搖擺、驚恐四顧,被人當成了奸細,身上紮了好幾個大窟窿。 吐蕃自相殘殺,半天才消停下來,總算把所有奸細都除掉了。 清點部隊,十萬大軍,死亡一萬多人,受傷不計其數。 不遠處的王睃等來了三百來精銳,也等來了薛訥的大軍,於是聯兵,一起往洮水方向跑去。吐蕃大軍這才明白過來,不再想著怎麼找出奸細,而是開始猛追唐軍。吐蕃軍沒有意識到,為何自己那麼快就追上了唐軍,還準備廝殺呢。追到長城堡,他們終於追到了唐軍的屁股。

死了的人永遠不會知道,王睃和薛訥,在逃跑的時候,軍容是和其他部隊不一樣的。逃跑大軍,前頭是後衛,後衛是前鋒。 等吐蕃追上,唐軍矛頭一轉,迅速變陣,掉頭就殺。吐蕃猝不及防,又死了幾萬人。 戰鬥並沒有像人們想像中那麼輕鬆愉快手到擒來,在混戰中,豐安軍使王海賓身先士卒,壯烈戰死。此次戰役之後,李隆基下敕,鑑於已經教訓了吐蕃,就不再御駕親征了(姚崇上諫)。 另外,以王海賓之子王忠為朝散大夫、尚輦奉御,在宮中養大。幾日後,一直對出征耿耿於懷的姚崇上奏,“吐蕃先前以河為界,神龍年間,迎娶公主,就趁機過河築城,置了獨山、九曲兩軍,這兩地,距離關要僅三百里。大橋也是那個時候造的,如今吐蕃已經背叛了唐朝,就應該毀橋拔城,不能再婆婆媽媽了。”

打吐蕃得了大勝,李隆基的形像一下高大了許多。突厥默啜他老人家又懂了,他覺得李隆基不錯,實力夠強,所以需要安慰他一下。 於是,默啜遣使入朝,強烈要求和唐朝公主結婚(上回他自封名號,求婚卻沒成功)。李隆基考慮再三,決定答應。他安慰默啜,說待到明年就把公主嫁給他,並表示自己得好好選選,否則就太草率了。 突厥十姓胡祿屋等諸部,因為看著唐軍勢頭正猛,所以一起跑到北庭都護請降,李隆基讓郭虔瓘安撫他們。挨了一回胖揍,又瞧見唐和突厥的關係緩和起來,吐蕃情緒上不大對勁,感覺有點犯難。 他們拿出了金城公主(李顯的義女,嫁給了松贊乾布的玄孫)的典故,教育李隆基要熱愛和平。李隆基派左驍衛郎將尉遲瑰出使吐蕃,去宣慰金城公主。就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

吐蕃看長安要來人了,派遣大臣宗俄因矛搶先到了洮水,並上書請和。 但和吐蕃使者接洽的官員一眼瞧出,吐蕃請和,用的竟然是敵國禮,擺明了是來耀武揚威的。這樣求和,李隆基當然不能答應。算起來,從文成公主到金城公主,這一百多年來大家相安無事,如今,世道要變了。 李業,李隆基的親弟弟,排行老四,原名李隆業,後來因避李隆基的諱而改名李業。 而且,他和諸王的關係,在歷史上可謂鼎鼎有名。當年,老大李成器讓位於李隆基,李隆基非常感激。他剛剛即位的時候,常常和這幾個兄弟睡在一個鋪上。幾個大老爺們儿一起睡覺的情況,本人還是見過的。當年在工地混,十幾人睡一排木板床,呼嚕震天響。 可是,三郎同學卻別具一格,他最開始讓人做了個超大號的被子,晚上睡覺,幾個人躺在一起聊天扯淡,比往日還要親近。每隔五天,李隆基的哥哥、弟弟,都會在側門看望這位皇帝。

不辦公的時候,大家就一起喝酒吃肉,鬥雞打球,騎馬郊遊,快快樂樂。據史料記載,為了傳話,待在中宮的中使(主要是太監擔任的,任務是負責傳話,聲音很尖銳)在通往諸王家門口的道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譬如身在皇宮中的三郎忽然覺得今天天氣不錯,適合打獵,於是說:“今天我們去打獵,午時在朱雀門前集合。” 第一個太監就高聲喊:“皇上有旨,今天我們去打獵,午時在朱雀門前集合!” 距離二十多米遠的第二個太監重複這一句話,第三個重複,第四個重複…… 到了路的岔口,太監的路線分成幾條,分別通往諸王家門。 李業門口不遠處的太監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們去大連,午時在朱雀門前集合!” 李成器門前的太監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們去打臉,午時在朱雀門前集合!”

李范家門口的太監會喊:“皇上有旨,今天我們去大理,午時在朱雀門前集合!” 沒想到人肉電話的效果異常好,午正(中午十二點)時分,一幫人騎著馬集合了,然後裹挾著無數侍從,浩浩蕩盪地殺向郊外的森林。 話說皇宮大殿中有五幄,李隆基和諸王常常在裡頭談天,或講論賦詩,間以飲酒、博弈、遊獵,或自執絲竹,吹拉彈唱,無所不能。 老大李成器愛吹笛子,老三李隆基愛好音律,李范喜歡琵琶,聚在一起,情緒都很高昂,也基本沒什麼拘束。 李隆基是很友悌的,諸王有生病的,李隆基擔心,一天到晚都不願吃飯,夜裡也睡不著覺。李業生病的時候,李隆基正在上朝開會(一般從凌晨五點開到下午一點多),怕李業不舒服,使人隔一會兒就來匯報情況。退朝後,李隆基親自為李業熬藥。熬藥的時候,風突然飆了,火頭回舔,正好捲到李隆基的鬍子上。左右大驚,李隆基卻說:“能讓弟弟治好病,我鬍子燒沒了又何足惜!”

記住,在古代,只有女人和太監沒有鬍子,當然,也有某些巴結太監的官員故意刮掉鬍子,以表示自己對太監的景仰之情。 說鬍子燒掉沒關係,可見,李隆基這話是非常有魄力的。李成器從不談論時政,也故意不和人結交,那些想進讒言的無縫可鑽。 一直掛念大家的太上皇李旦同志得知了此事,竟然高興得睡不著覺,立刻讓兒子在興慶宮造了一座樓房,親筆題寫下六個大字:“花萼相輝之樓”。 何謂“花萼相輝”呢? 《詩經·小雅》有言:“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兄弟友愛了吧? 下不來台了吧? 姚崇該慌了。 可他卻非常之淡定,他知道李隆基絕對不會為難他。 而且,他現在又盯上了在當時備受人們稱讚的魏知古。

先前有過介紹,魏知古是個賢臣,而當年,是姚崇引薦的,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當上了宰相。 可讓姚崇面子上過不去的是,魏知古頂替了他,正式當上了紫微令(中書令)。很多小人都不爽,然而他們都不如姚崇不爽,姚崇覺得魏知古這人太死板,不好說話,也不替自己辦事,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狠招。為了能讓魏知古離開長安,去東都洛陽攝吏部尚書、東都選事,姚崇使盡渾身解數。後來,魏知古還真去了洛陽,而洛陽城中,有兩個青年,經常仗著自己親爹在朝廷當大官,在東都為非作歹。 很不靠譜的是,他們就是姚崇的兒子,因為姚崇跟他們說過,老爹我對魏知古有恩,你們倆知道就行了。 所以,他們這兩個渾小子,仗著老爹對魏知古的恩德,經常跑到魏知古這裡求他辦些不合理、不合法的事。魏知古煩死這兩個孩子了,一日回長安辦事,他把事情全都告訴了李隆基。

李隆基很憤怒,想要批姚崇一頓。 那日,李隆基裝作隨便地問姚崇:“愛卿的兒子才性如何?” “臣有三子,兩個都在東都,為人不怎麼樣,想必肯定是有事干擾了魏知古,臣還沒來得及問呢。” 李隆基本以為姚崇會隱瞞,卻不料姚崇果真是個不避親黨的人,於是高興地問道:“愛卿是怎麼知道的?” 姚崇很淡定地站在那裡,“剛開始,知古微賤,臣卵而翼之(像母雞孵蛋一樣保護他)。可是臣的兒子愚笨,他們認為知古肯定會報答臣,所以就做了很多過分的事,這不怨知古,都是臣管教不嚴!” 狡猾的姚崇,將所有罪過全推到了魏知古的頭上。 他的確是一個很有手段的人,以至於李隆基忽然覺得姚崇很可愛,而那個魏知古,簡直就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真想廢了他的官。李隆基喋喋不休地在那裡咒罵魏知古,而此時,姚崇先生忽然變得正義凜然,一副大公無私的樣子,“臣的兒子人品不好,讓陛下的法度受到玷污,陛下赦免他們的罪過,已經是格外開恩了。(太狠了,由不得李隆基不赦免他們了)如果因為這件事,陛下就把知古驅逐出去,天下必然認為陛下對臣有私心,連累聖政啊!”

但令姚崇同學沒想到的是,李隆基同志對此事耿耿於懷,執意要把魏知古辦掉。姚崇慌了,他可真沒想害死人啊! 於是,他連連上奏,又替魏知古說好話。多次請求未果,姚崇乾脆來了一場姚氏哭腔。李隆基無奈,答應不替姚崇出這口惡氣,還被姚崇大公無私的情操感動得滿地打滾兒。他罷免了魏知古的紫微令,貶他為工部尚書。大權獨攬的感覺非常好,讓人欲罷不能,姚崇也喜歡這種感覺,那麼,什麼人是姚崇喜歡的宰相人選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