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4·守業更比創業難

第15章 第十五章張九齡善勸姚元之契丹人戲罵薛慎言

姚崇已經有了三次宰相的經歷,每次都兼任兵部尚書。張說挺有自知之明,姚崇本來就很有能力,對邊疆的緣邊屯守、斥候探子、兵馬器械,無不爛熟於心。皇帝問起來,百官沒一個敢說話的(因為不知道),此時姚崇站出來,必定對答如流。 姚崇還很喜歡罵李隆基,一會兒說李隆基態度不端正,要求他從諫如流,親賢臣、遠小人;一會兒說皇帝奢侈了,要求他輕徭薄賦,體恤百姓。李隆基統統採納,姚崇的聲望,也漸漸壓過了張說。 那日,姚崇上奏,說員外郎和小吏的安置問題,李隆基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大殿上空,一句話也不說。姚崇說了三遍,見李隆基表情冷淡,便惶恐而退。姚崇走後,高力士問他:“陛下剛說要日理萬機,宰相來奏事,您應該當面說可以還是不可以,怎麼可以不說話呢?”

李隆基道:“朕把庶民萬事都交代給了元之,就是讓他傾盡才華,有大事再讓朕決斷。像郎、吏這樣的小事,他還讓朕一一定奪,三省六部二十四司,這偌大的機構,全都是擺設嗎?” 高力士聽罷,大喜,赶巧他要去中書省宣旨,便樂滋滋地追上姚崇。 “元之,剛才皇上只是說,以後小事就由咱們這般當輔佐的定奪,有大事再禀奏,你可別多想!”姚崇聽罷,大喜,回頭便把那些小事自己妥妥噹噹地處理完了。得了寵信的姚崇很得意,也不太瞧得起張說。這個時候,有人勸他,遠離那些諂媚,多辦些好事,少想些歪點子。勸姚崇的人,就是張九齡。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一月,群臣上表,請加李隆基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也就是在這一天,姚元之也得改名字了,因為名字裡頭有個“元”字,所以,大家以後就管他叫“姚崇”。

除了這些,李隆基還給官職改稱呼: 尚書左、右僕射——左、右丞相; 中書省——紫微省; 門下省——黃門省,侍中——監; 雍州——京兆府,洛州——河南府; 長史——尹,司馬——少尹。 百官也分別有了變動,最重要的,是以姚崇兼紫微令,也就是原來的中書令。很明顯,這傢伙已經成功把張說從中書令的位置上擠對下去了。 我們把鏡頭交給導播,看看姚崇具體是怎麼操作的。 好了,鏡頭出現張說,形像不錯,但有點猥瑣,他正慌慌張張跑到岐王李范家裡去尋求幫助。他慌亂的眼神,顯示出了他心理素質的差勁。他去找李范,就是尋求李范的幫助,因為岐王李范是個天大的好人。看到這裡,姚崇笑了,哈哈大笑。 第二日,側殿,奏完事,姚崇拖著殘腿,一瘸一拐地回家去。

李隆基瞧見了這個場面,叫住姚崇:“愛卿,你有腳病嗎?” “臣患的不是腳病,是心病!”(憂國憂民狀) “什麼心病?” “岐王是陛下的弟弟,張說是陛下的輔臣,兩人天天在一起,臣心裡頭不好受!”(忒狠了) 姚崇的心病傳染給了李隆基,李隆基也有了心病。就這樣,張說的宰相也不用當了,左遷相州刺史。 那個和他整日泡在一起的同僚,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同志,也因為有事沒事參與嘮嗑,被罷免了宰相之職,去東宮擔任了個不疼不癢的職位(太子少保)。論謀略,張說要跟姚崇鬥,還需要回爐修煉幾年。姚崇除了心腹之患,痛痛快快地對朝廷動了一次大手術。 中宗、韋後當政的兩三年,朝廷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因為李顯酷愛佛法,所以那些貴族、富戶,紛紛投其所好。如果是討皇帝歡心,那皇帝歡心也挺不錯的。

可李隆基卻高興不起來,主要原因,還是這些出了家的人根本就不是心向佛法,更不是想去普濟眾生,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他們大張旗鼓地造那麼多佛寺,目的只有一個——避稅。 宰相姚崇上言,“佛不能救趙國,鳩摩羅什也不能救秦國,齊襄、梁武,未免禍殃。想要蒼生安樂的人,本身就是佛身,何必讓一幫奸人壞了法紀?”李隆基採納了姚崇的辦法,讓有司對尼姑和和尚進行考核,各種經法一個字不會背的必然遭到淘汰,口口聲聲一心向佛,卻不見乾什麼善事的也要淘汰。幾天下來,這冒牌的僧尼,就刷下去了一萬兩千多個,而且據有司匯報,他們多是穿著時尚、家財萬貫的主。 最近,營州出了點問題,因為武則天時期,營州被攻陷,營州治所,被迫轉移到了幽州東邊的漁陽。

有人告訴軍州節度使,說:“靺鞨、奚,其實都想降唐,只是沒有營州,想投奔也沒地方,他們每日被默啜侵擾,所以就苟且跟了默啜。如果我們能重建營州,這些部落也就順勢歸順了。” 攻占營州的,是契丹。 薛訥認為分析得很對,上奏請求發兵攻打契丹,奪回大唐營州。想起前兩年發生的大捷,李隆基當即表示同意。奇怪的是,姚崇卻拼死力諫,真比皇帝要自殺還嚇人。可這一回,李隆基沒有聽姚崇一句話,也沒有給姚崇任何闡述自己思想的機會。薛訥被任命為同紫微黃門三品(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率領大軍征討契丹。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大軍出發了。 唐軍一路殺到了東北,苦逼的事情瞬間發生,身在大西北的突厥可汗默啜,搶先一步,讓他的兒子同俄,領著數万兵馬圍攻北庭都護府。同俄雖小,卻很勇猛,領著大軍,一路殺到了庭州城(高昌)。因為聲勢浩大,守軍畏懼,不敢出動。

同俄同學在庭州外頭等了好多天,愣是沒人出戰。所以他很苦惱,在城外玩了起來,想要用餓死人的方法滅了庭州。某日,同俄敗了,因為從城門裡頭殺出來一彪人馬,領頭的是大唐庭州都護郭虔瓘。因為這幾天玩得太爽,沒工夫攻城,人都懈怠了。同俄被唐兵攆了幾十里遠。 不過,同俄同學後來明白了,這個郭虔瓘其實沒那麼可怕,他不就是趁我不注意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同俄笑了,他意氣風發地發表了一通演講,然後單騎來到了庭州城下,接著就被人活捉了。 突厥大軍等同俄凱旋,同俄卻好久沒回來。後來他們聽說小可汗奮勇殺敵,卻被人捉了。眾人跑到庭州前頭大哭,並派使者說願意用全軍糧食和輜重換同俄一條命。等見到同俄屍體,眾人哭得更慘,邊哭邊撤軍。這是一個悲劇,然而,更悲劇的是,攻打庭州的突厥二把手石阿失畢,因為丟了可汗的親兒子,所以不敢回去見默啜。

他苦苦想了一天,安排軍隊繼續趕路,自己則冒險去刺探敵情。將士們被他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感動了。石阿失畢揮淚告別,然後,他領著妻子兒女,騎著馬一路往東南而來,跑到了長安。石阿失畢當了大唐的右衛大將軍,封燕北郡王,媳婦也跟著成了金山公主。 默啜被李隆基和自己屬下的行為噁心透了,但他不敢有什麼動作。默啜現在已經很老了,不再需要開拓營地,只需要安靜一會兒,盡情虐待自己的族人。據說默啜殺人不眨眼,所以族人都很後悔沒有一起跟著將軍投奔唐朝。 四月,驕傲的大可汗默啜遣使到長安求婚,他還給自己加了許多威武的名稱:乾和永清太駙馬、天上得果報天男、突厥聖天骨咄祿可汗。西北暫時沒了亂子,東北方面,契丹也迎來了薛訥帶領的六萬大軍。左臨門衛將軍杜賓客認為,“現在是盛夏,士卒都背著鎧甲和糧食,深入敵軍,恐怕很難成功。”

薛訥認為,“盛夏草肥,羔羊豐美,現在搶來,正好順應天時。一舉滅了他們,正在此時,不可錯失良機!” 究竟誰對呢? 契丹人知道。 大軍從檀州(北京密雲)行進至灤水山峽中,遭到了一場滅頂的大屠殺。此時的契丹軍隊,早已在山上恭候多時,薛訥的舉動,給了契丹大好的機會。見薛訥領著軍隊從山峽通過,契丹忽然殺出,一呼百應,殺聲震天地席捲下來。唐軍後退無路,前進無門,自相踐踏,無處施展兵器,被從斜坡上沖下來的契丹兵衝成了好幾段,死者十之八九。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薛訥帶著幾十個剽悍的猛人,殺出一條血路。 契丹人見薛訥狼狽逃竄,自己又追之不及,覺得不解氣,站在山上破口大罵。薛訥彎著腰騎馬狂逃的情景,給了契丹人發揮想像力的機會,他們給薛訥起了個侮辱性的綽號——“薛婆”。

薛訥的確夠婆的,逃出去後,自己不想死,便將罪過全都推給了胡將李思敬等人。李隆基下旨,在幽州斬殺李思敬等八人,免薛訥一死,削其官爵,其他人一律嚴懲(杜賓客除外)。 邊患突然多了起來,徵契丹慘敗後,西南吐蕃又鬧騰起來。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率領十萬大軍攻掠臨洮,進軍蘭州,殺入渭源,掠取牧馬。吐蕃能這麼順利殺入唐境,那是很有原因的。 當初,鄯州都督楊矩,曾經上奏朝廷,主張把九曲之地都給吐蕃。他的意見,主要是覺得九曲不適合種地,也沒人煙,不如就這樣給他們吧,對大唐有利無害。他不知道的是,這塊地種莊稼的確也就那樣了,但卻是牧馬、放羊最好的地方。因此,托楊矩先生的福,吐蕃在靠近臨洮的地方屯起了兵馬,而且得以入侵。

楊矩知道自己無法原諒,畏罪自殺。 李隆基有意讓薛訥將功補過,讓他以平民的身份為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同時,以右驍衛將軍郭知運為副使,與太僕少卿王晙一起領兵攻打吐蕃。薛訥開始大規模募集勇士,募集起來的勇士,在河隴地盤演練。 一直到了十月份,吐蕃再次入侵,直接惹惱了好鬥的李隆基。 李隆基下詔,發兵十餘萬,戰馬四萬,御駕親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