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2·三權分立下的貞觀之治

第42章 高原之戰:平定吐谷渾

在唐朝與西域諸國之間,有一條地形狹長的交通要道,稱為河西走廊。從長安往西北方向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可到達西域;再穿過西域,可直抵中亞、西亞諸國,甚至遠抵歐洲大陸。 這條貫穿歐亞大陸的重要交通線和貿易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而吐谷渾汗國就位於河西走廊的南側,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 很顯然,吐谷渾與唐朝的雙邊關係如果良好,就能保障這條貿易生命線的安全與暢通。 不過可惜的是,從李世民上台執政起,雙方的關係就一直顯得不太良好。儘管太宗李世民努力與其建立睦鄰友好關係,可吐谷渾卻屢屢入寇河西走廊,嚴重威脅著唐朝邊境與絲綢之路的安全。 吐谷渾是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年從東北的白山黑水遷徙至水草豐沃的青海、甘肅一帶,“有地數千里”。 6世紀中葉,其王慕容誇呂自立為可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末唐初,慕容伏允在位,曾一度被隋煬帝楊廣擊敗,逃奔党項。大業末年,趁中原戰亂之際,慕容伏允收復失地,重建其國。其長子慕容順曾入隋為人質,唐朝建立之後,高祖李淵以送還慕容順為條件,與吐谷渾相約共擊河西李軌。平定李軌後,李淵履約將慕容順遣送回國。

貞觀初年,慕容伏允年事已高,遂將朝政大權委於宰相天柱王,對其言聽計從。天柱王是一個鷹派人物,傾向於對外擴張。在他的影響下,吐谷渾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做法,表面上經常遣使朝貢,背地裡又頻頻入侵唐朝的西北邊境,曾先後縱兵大掠蘭州、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西)等地。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月,吐谷渾又一次故伎重演,一邊“遣使入貢”,一邊又“大掠鄯州而去”(卷一九四)。唐太宗李世民終於忍無可忍,遣使對慕容伏允大加責備,並命他親自到長安朝見。 慕容伏允謊稱有病,拒絕入朝;同時又為其子尊王請婚,要求迎娶唐朝公主。 吐谷渾的這種做法看上去好像頗為自相矛盾,不可理喻,其實也不難理解——他們這麼做,無非是一方面想多劫掠一些財帛,撈一些實惠,一方面又不想與唐朝徹底決裂,怕唐朝大動干戈,所以才會屢屢玩這種既當強盜又拋媚眼的不入流把戲。

吐谷渾自以為高明,其實是在玩火。 而玩火者必自焚。 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李世民對吐谷渾的求婚做出了非常明確的答复——要娶唐朝公主可以,但是尊王必須親自到長安迎娶。 慕容伏允再次當起了縮頭烏龜,不但沒有讓他兒子入朝,而且再度縱兵入寇,甚至扣押了出使吐谷渾的唐朝使臣趙德楷。 這簡直就是喪心病狂。 李世民一再容忍,連續派遣十批使者與吐谷渾交涉,但是毫無結果,慕容伏允置若罔聞。李世民又親自對吐谷渾的使者“諭以禍福”,但冥頑不靈的慕容伏允“終無悛心”。 (卷一九四) 李世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雖然天可汗這種國際政治體系的性質決定了李世民必須把忍耐的尺度放到最寬,必須盡量採用政治斡旋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但是,忍耐絕不意味著縱容,政治斡旋更不意味著放棄武力征服。

就在李世民考慮對吐谷渾用兵的同時,鄯州刺史李玄運也上了一道奏疏:“吐谷渾有非常優良的馬匹,這些馬都放牧於青海湖一帶,如果我們派出一支輕騎兵進行突襲,必能奪取他們的良馬。” 吐谷渾的良馬就是著名的青海驄。這是原產於波斯的良種馬,極為健碩,耐力超常,據說可以日行千里。由於吐谷渾地處青藏高原,水草豐富,很適宜放養這種波斯馬,因此吐谷渾大量引進,將其放牧於青海湖一帶,並且迅速繁衍。吐谷渾騎兵就是憑藉這種優良的青海驄,才得以快速出擊,在對唐朝的侵掠和作戰中佔據了充分的速度優勢,所以攻擊河西走廊屢屢得手。如果唐朝能奪取這些馬匹,不但是給吐谷渾一次嚴厲教訓,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意義。 貞觀八年六月,天可汗終於出手了。

李世民命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唐朝邊境守軍及契苾、党項等外族軍隊,組成一支多國聯軍,對吐谷渾發動了一次閃電戰。段志玄出征後,迅速擊潰了吐谷渾的邊境部隊,並向縱深追擊了八百餘里。然而,深入吐谷渾的國境後,段志玄卻擔心糧草不繼而下令撤兵。 唐軍的第一次西征就這樣無功而返。 此次出征的結果讓李世民很不滿意。 看來,要想徹底平定吐谷渾,段志玄並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那麼,滿朝文武中誰最合適呢? 答案只有一個——李靖。 在李世民看來,沒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出任遠征軍的統帥。可問題在於,此時的李靖已經是一個六十四歲的老人,而且身患足疾,前不久剛剛因病辭去右僕射之職,李世民還特意賜給他一把靈壽杖。這麼一個年過花甲、連行走都要藉助拐杖的老人,願意承擔這項重任嗎?

李靖得知天子有意讓他出征後,當即找到房玄齡,讓他向皇帝轉告:“靖雖年老,固堪一行!”(《舊唐書·李靖傳》) 李世民龍顏大悅。 不出所料,李靖這把寶刀果然未老。 貞觀八年十二月,李世民命李靖為遠征軍最高統帥,李道宗與侯君集為副統帥,率契毖何力、執失思力、薛萬均、薛萬徹等人,下轄唐軍和東突厥、鐵勒、契苾等騎兵部隊,組成六大兵團,以雷霆萬鈞之勢,對桀驁不馴的吐谷渾發起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 為了抵禦唐朝的遠征大軍,吐谷渾積極施展外交手段,先後把南部的党項族人和洮州(今甘肅臨潭縣)的羌族人從唐朝陣營中拉攏了過去。党項人和羌人在這種時候背叛唐朝,無疑是在給吐谷渾當陪葬。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三月,高甑生部率先對洮州羌發起進攻,很快就將其擊潰。閏四月八日,李道宗部進抵庫山(今青海湟源縣南),大敗吐谷渾的前鋒部隊,首戰告捷。

面對來勢洶洶的唐朝大軍,慕容伏允感到了一陣莫大的恐懼。這個在位時間長達三十九年的可汗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將是一生中最危險的一場戰爭。 慕容伏允很清楚,以吐谷渾的國力和兵力,絕對不可能與強大的唐軍抗衡,如果硬著頭皮與其正面對決,無疑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唯一的辦法只有一個字——拖。 具體的戰略就是:首先,大幅度向吐谷渾西部的山區和沙磧地帶後撤,保存實力,避敵鋒芒;其次,利用吐谷渾國境的廣袤和縱深拖長唐軍的戰線,讓唐軍在尋找對手主力的過程中疲於奔命,使其行軍作戰和後勤補給同時陷入困境;最後,憑藉高原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挫盡唐軍的銳氣,再利用各種複雜地形進行阻擊,並從各個方向出動小股部隊進行襲擾,不斷消耗其有生力量,最終拖垮唐軍。

打不贏你,難道我還拖不死你? 李靖的主力部隊剛剛抵達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慕容伏允就丟棄了他的王庭伏俟城,帶著軍隊一撤兩千里,輕裝進入了沙磧地帶(今青海柴達木盆地)。 臨走之前,慕容伏允下了一道命令,把青海湖沿岸的廣袤草場全部焚毀,給唐軍留下了千里赤地和一片焦土。 這是一記狠招。 他想把唐軍的戰馬活活餓死。 要想進行遠距離作戰,馬匹沒有草料是萬萬不行的。李靖得到這個不利消息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對策。以副統帥李道宗為首的多數將領認為:“馬無草,疲瘦,未可深入。”(卷一九四) 侯君集立即反駁。他說:“吐谷渾才打了一場敗仗就鼠逃鳥散,連偵察哨也消失得無影無踪,可見他們士氣低落,無心戀戰。眼下他們君臣離心,收拾他們易如反掌。若不把握戰機,必然後悔不及!”

侯君集的看法與李靖不謀而合。 李靖知道,慕容伏允之所以棄城而逃,就是因為他非常了解李靖的打法,擔心李靖又給他來一招長途奔襲,擒賊先擒王,使他重蹈東突厥頡利可汗的覆轍,所以才第一時間遠避沙磧,企圖一方面自我保全,一方面又拉長唐軍的戰線,最後伺機將唐軍各個擊破。 對於慕容伏允這種自作聰明的打法,李靖不禁冷笑。 針對敵方的圖謀,李靖制訂了一個“兵分兩路、迂迴包抄、大舉掃蕩”的宏大戰略——北路由他親自指揮,率領李大亮的部隊和薛萬均、薛萬徹的部隊,沿青海湖南岸由北向南作戰,掃蕩盤踞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帶的吐谷渾主力;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兩路部隊組成,直插吐谷渾的大後方,進攻黃河源頭的吐谷渾各部落據點,最後在大非川與李靖的部隊會師,完成南北夾擊、包抄合圍之勢,全殲吐谷渾軍隊的所有主力。

伏允啊伏允,你以為我李靖縱橫天下數十載,靠的就是一招直搗王庭、猛虎掏心嗎? 笑話,真是笑話! 你想拉長我的戰線,把我一步步拖垮,再把我一塊塊吃掉是吧? 行,我成全你! 就讓你伏允好好瞧一瞧,看看我李靖除了打擒賊先擒王的奇襲戰之外,怎麼打一場硬碰硬的殲滅戰!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艱苦卓絕的遠征。 按照李靖的戰略部署,唐朝的兩路大軍必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深入吐谷渾國境數千里,克服種種惡劣的自然條件,穿越複雜而陌生的地形,在缺乏糧草、補給和後援的情況下,進行遠距離作戰和大尺度迂迴,追踪吐谷渾的主力並與其決戰,其艱難和危險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對於所有出征的將士——上至六十四歲的統帥李靖,下至每一個普通士兵來說,都是一場勇氣、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驗。

他們能經受住這樣的考驗嗎? 由李靖率領的北線兵團,首先在曼頭山(今青海湖南岸日月山)打響了第一戰。 閏四月二十三日,李靖的部將薛孤兒帶著一支輕騎兵,在曼頭山與吐谷渾的軍隊遭遇。由於唐軍是主動求戰,而吐谷渾軍是被動應戰,所以雙方的士氣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唐軍騎兵發起衝鋒後,很快就將吐谷渾軍擊潰,不但斬殺了這支軍隊的首領——吐谷渾的一個親王,而且繳獲了大量的牛羊。 獲得這些戰利品後,唐軍的士氣更為高昂,而且更重要的是軍糧也有了保障。 這就叫以戰養戰。 對於任何一支深入敵境、補給匱乏的軍隊而言,這四個字都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曼頭山戰役後,李靖率部繼續向縱深挺進,又在牛心堆(今青海湖南岸)打了一場胜仗。 閏四月二十八日,大軍迅速推進到赤水原(曼頭山西)。 在這裡,唐軍遭遇了自出征吐谷渾以來最危險的一場戰鬥。 因為連連敗北,吐谷渾軍隊不甘心失敗,於是在這裡集結了一支重兵,給唐軍設下了一個伏擊圈。 唐軍前鋒薛萬均、薛萬徹部一進入赤水原,吐谷渾軍隊立即發起異常猛烈的進攻。薛氏兄弟率領麾下騎兵左沖右突,可漫山遍野都是敵軍,根本無法殺出重圍。一番鏖戰後,兄弟二人身中多處槍傷,坐騎也被砍倒,只好下馬作戰。敵軍的包圍圈越縮越小,唐軍傷亡慘重,戰死者超過了三分之二,眼看就將全軍覆沒。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左領軍將軍契毖何力奉李靖之命率援軍趕到。他親率數百騎突入重圍,竭力反擊。兵鋒所過之處,敵軍望風披靡,戰場形勢迅速逆轉。最後唐軍反敗為勝,大破吐谷渾軍隊,俘虜其南昌王慕容秀俊,並再次繳獲各種牲畜數万頭。 其後,李靖的北線部隊長驅直入,連戰連捷:李大亮部在蜀渾山(今青海天峻縣西部山區)擊敗吐谷渾軍,俘虜了二十個親王,獲雜畜五萬頭;薛萬均、薛萬徹部在赤海(今青海茶卡鹽湖)大破吐谷渾宰相天柱王率領的主力部隊,繳獲各種牲畜二十萬頭;稍後,執失思力又在居茹川(茶卡鹽湖附近山川)擊退了吐谷渾軍隊的反擊。 北線部隊在李靖的指揮下,以所向披靡之勢橫掃青海湖南岸,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盤踞在這一帶的吐谷渾主力全部殲滅。 李靖不愧為千古名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南線的戰況。 在南路,侯君集和李道宗部隊遭遇了比北路更大的困難。因為南面都是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起碼要比青海湖沿岸高出1000米以上。將士們不但要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而且所經之地荒無人煙,糧草和補給都供應不上,甚至連“以戰養戰”都不太可能。 南線部隊面臨的第一道障礙,名叫“漢哭山”(今青海鄂拉山)。 這座山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史書無載。但是依常理判斷,這個相當不吉利的名字不可能是漢人自己取的,很可能是從前的漢人經過這座山時,經常會出現劇烈的高原反應,所以吐谷渾人才會以此命名,說這是一座讓漢人哭泣的大山。 但是跟後面要遭遇的困難比起來,漢哭山根本算不上什麼。 當唐軍翻過此山,穿越破邏真谷(鄂拉山口)後,更為嚴峻的考驗就來了。 南線部隊此次遠征的目標是分佈在黃河源頭的吐谷渾各部落,而從鄂拉山口到目的地之間,是綿延數千里的不毛之地和雪域冰川。唐軍經過這裡的時候,已經是陰曆五月,在漢地早已是驕陽似火、熱浪逼人,可這裡卻依然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侯君集和李道宗部隊整整跋涉了兩千里,不但一頭牛羊都找不到,而且連人馬的飲用水也無從尋覓。將士們只好“人吃冰、馬啖雪”(卷一九四),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辛苦總是有回報的。 南線部隊進抵烏海(今苦海,位於鄂拉山口西南)時,終於發現了一支吐谷渾的大股部隊,其首領是吐谷渾的親王梁屈蔥。 好些日子沒打過仗的唐軍將士頓時大為興奮,於是人人奮勇爭先。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吐谷渾軍大敗,梁屈蔥被唐軍俘虜。 不言而喻,南線部隊同時也繳獲了大量牲畜。 獲得充分的補給之後,唐軍開始長驅直入,從星宿川(今黃河源頭的星宿海)一路打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連戰連捷,徹底摧毀了吐谷渾在黃河源頭一帶的軍事力量。 最後,南線部隊勝利班師,與李靖部隊會師於大非川。 此次遠征,兩路大軍歷盡千難萬險,奔襲數千里,大小幾十戰,終於將吐谷渾軍隊的有生力量殲滅殆盡,完全實現了李靖預期的戰略目標。 就算放在幾千年的中國戰爭史上,這戰都堪稱難得一見的大手筆。 然而,慕容伏允仍然在逃。 沒有把他徹底擺平,這場戰爭就談不上完美。 此時,慕容伏允已經穿過柴達木盆地的戈壁荒漠,越過阿爾金山脈,一口氣逃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部的且末城(今新疆且末縣)。 這裡是吐谷渾國境的最西端。經過一個多月連續作戰的唐軍將士,還有沒有勇氣和力量進行數千里的追擊? 有。稍事休整之後,李靖就發出了一道新的命令——追! 慕容伏允萬萬沒有料到:唐軍說來就來了。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撒丫子跑吧! 於是伏允就跑,埋著腦袋繼續跑,沿著突倫川(又稱圖倫磧,今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直向西跑。 只是在跑路的過程中慕容伏允百思不得其解——唐軍難道是鐵打的?為什麼如此遼闊的高原冰川非但拖不死他們,反倒被他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 慕容伏允逃進突倫川後,想想自己的國家好像也沒有哪個地方是安全的了,要保住老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投奔于闐。 留得這把老骨頭在,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就像當年從隋帝國手中奪回失去的江山一樣,慕容伏允想。 遺憾的是,這一次,伏允他老人家再也沒機會了。 唐軍前鋒將領契毖何力一聽說慕容伏允逃進了突倫川,馬上要領兵再追。薛萬均擔心像上次那樣遭遇伏擊,堅決不同意。契毖何力瞪著眼說:“那老傢伙現在沒有城郭了,只能隨水草遷徙,如果不趁他們聚居在此地時發兵襲取,一旦四散逃去,就沒機會端他們的老巢了。” 話一說完,契毖何力也不管薛萬均同不同意,自己挑了一千精銳騎兵,鞭子一甩就直奔突倫川而去。薛萬均無奈,只好隨後跟進。 時值盛夏,沙漠地帶又嚴重缺水,被熱辣辣的太陽暴晒幾個時辰後,唐軍將士個個嘴唇乾裂,頭暈目眩。最後沒辦法,只能殺了心愛的戰馬,生飲其血。 就是靠著這種堅毅頑強的精神,這群不怕死的硬漢終於進入了突倫川。 唐軍再一次從天而降,慕容伏允的殘餘部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也沒心思打仗了,個個抱頭鼠竄,爭相逃命。唐軍輕而易舉地砍下了數千顆首級,同時俘獲牲畜二十餘萬頭,並生擒了伏允的妻子和兒子。 慕容伏允跑得快,沒被唐軍逮著。可是在沙漠裡跑了十來天,最後的一千多名騎兵幾乎都跑光了。剩下的幾個親兵驀然發現,再跟著這個國破家亡的老頭混下去實在是沒前途,索性一刀把他砍了,提著腦袋投降了唐軍。 吐谷渾之戰至此取得圓滿勝利。 貞觀九年五月十八日,李靖向朝廷呈上了捷報。 慕容伏允敗亡後,唐朝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置吐谷渾這個國家。 選擇有兩個:第一,把它從這個世界上抹掉,在其地建立羈縻州府;第二,扶植一個親唐政權,讓它在唐帝國的西大門站崗,防範並製約西域諸國。 很顯然,後者比前者更節約成本,更高明,並且在道義上顯得更為堂皇。 好在吐谷渾國內也不全是鷹派,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比較典型的親唐派。 他就是慕容伏允的長子慕容順。 此人久居漢地,對中原王朝有親近之感;而且由於從小就出國當人質,太子之位被弟弟奪去,所以“意常怏怏”(卷一九四),回國後自然就成了一個“持不同政見者”。而自古以來,這種前朝政壇的“非主流”往往最適合充當新政權的領導人。 就在吐谷渾軍隊連連敗北之際,慕容順就意識到自己鹹魚翻身的機會來了,於是“順因眾心”,把一直獨攬朝政的宰相天柱王斬了,順勢奪回了政權。慕容伏允一死,慕容順便自然而然地“舉國請降”,歸附了唐朝。 貞觀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詔,特准吐谷渾復國,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第十八任可汗,兼大唐的平西郡王。此外,李世民還命涼州都督李大亮率部留駐吐谷渾,以防慕容順鎮不住人心。 吐谷渾平定後,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又像往常一樣熱鬧起來了。 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卻隱藏著新的危機和隱患。 在吐谷渾西邊,有一塊地方始終令李世民放心不下。 那就是西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