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4·走向開元盛世

第42章 巔峰對決

是的,李隆基還在顧慮。因為他缺乏自信。這一生中,他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缺乏自信。原因來自兩個方面——既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上的。從主觀上來講,是因為李隆基現在的得失心比以前重了,重得太多了。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位子決定思維,身份地位的巨大變化已經深刻改變了李隆基的心態。發動唐隆政變的時候,他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親王,挑戰的對象則是臨朝攝政、大權獨攬的韋後,這就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又像是一場賠率為1:N的賭博,贏了就能得到整個天下,輸了也不過是賠上性命一條,所以李隆基才會無所顧忌,拼死一搏。 而現在的情形則與從前判若天淵。如今,李隆基已經是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至少在形式上,他已經擁有了整個天下,現在讓他押上一切跟太平公主賭,贏了得不到更多,輸了則會喪失一切。在此情況下,李隆基當然會不可避免地生出投鼠忌器,患得患失之心。

以上是主觀原因,至於客觀原因,則是因為太平公主的勢力太強大了。在即將進行的這場巔峰對決中,太平公主麾下可謂是兵強馬壯。除了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檢校中書令崔湜、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陸像先這五個宰相之外,還有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晙、政治和尚惠範等等。正所謂“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卷二一○) 相形之下,李隆基這邊的陣容就寒磣多了。宰相班子中,只有一個兵部尚書郭元振(這一年六月剛剛複相)是他的人,其他親信是:中書侍郎王琚、岐王李范、薛王李業(李隆基即位後,兩個弟弟主動把名字中的“隆”字去掉了)、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數雖然也不少,但都是四品以下的小官吏,無論是手中掌握的職權,還是政治鬥爭的經驗,和太平一黨顯然都沒有可比性。

職是之故,李隆基不能不顧慮重重。 尤其是不久前剛剛發生的劉幽求事件,至今還讓他心有餘悸。那次失敗,李隆基還可以通過丟卒保帥而及時化解危險,保住皇位,這一次要是再失手,就不可能再有什麼轉圜的餘地了,等待他的只能是廢黜和殺頭的命運。 就是在上述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李隆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和徬徨之中。 面對天子一反常態,優柔寡斷的表現,王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絞盡腦汁地想了好幾天,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立刻寫了兩封信,一封送給人在東都的尚書左丞張說,一封送給荊州長史崔日用。他在信中詳細說明了當前朝中的嚴峻形勢,並敦促張、崔二人勸天子趕緊動手,切不可坐以待斃。 張說接到王琚的信後,隨即摘下身上的佩刀,命人趕赴京師,把刀呈給了天子。

除了這把刀之外,他一個字也沒有說。但是李隆基很清楚,張說是在勸他做兩件事:一、斬斷親情的束縛;二、以武力平定太平公主。 差不多與此同時,崔日用也火速從荊州趕回了長安。他即刻入宮面見李隆基,憂心忡忡地說:“太平公主隨時可能發動政變,陛下您還等什麼?您以前只是太子,要想擺平她就必須依靠計謀和武力,如今既已貴為天子,只要下一道詔書,還有誰敢不從?再拖延下去,萬一逆黨搶先動手,悔之何及啊!” 應該說,張說和崔日用在這個緊要關頭站出來為李隆基打氣,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的信心。可崔日用的話卻說得太過輕巧,要想擺平太平公主,豈是一道詔書就能辦到的?當初把她放逐到了蒲州,她不是照樣有能力遙控朝政嗎?所以,除非不動手,一旦動手,就必須像張說所暗示的那樣,用武力把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全部殲滅,只有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然而,誅殺自己的親姑母,畢竟不是一個容易作出的決定。 問題倒不是在於李隆基直到此刻還在掛念姑侄親情(早在唐隆政變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親情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而是一旦對太平公主動武,太上皇李旦會作何反應?李隆基又將如何處理與父親李旦的關係?如今李旦雖然已經退位,可軍國大權仍然在他手裡,假如他出手阻止李隆基,那李隆基該怎麼辦? 因此,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果要對太平公主採取行動,就必然要把太上皇李旦考慮在內。換言之,萬一李旦成為李隆基鞏固皇權的障礙,李隆基勢必也要對他採取非常手段。倘若真走到這一步,父子之間豈不是要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這才是李隆基最大的顧慮。 於是李隆基坦言道:“賢卿所言極是,可朕還是擔心驚動了太上皇。”(卷二一○)

崔日用不假思索地說:“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天下。倘若奸人得志,則社稷崩潰形同廢墟,到時候又要到哪裡去盡孝?請陛下不要再猶豫了,只要先掌握禁軍,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捕逆黨,臣相信,一定不會驚動上皇。” 崔日用這番建議看上去好像沒什麼新鮮之處,其實裡頭包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奪取禁軍兵權。進而言之,崔日用其實是在暗示李隆基——只要在捕殺太平一黨的同時分兵控制太上皇,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形勢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除此之外,李隆基還有別的辦法嗎? 沒有了。所以他不得不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李隆基沒有讓崔日用回荊州,而是當天就任命他為吏部侍郎,把他留在了身邊。 既然決心已定,那麼接下來就是如何行動了。為了做到知己知彼,李隆基決定策反太平公主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以便掌握太平一黨的具體動向和謀劃內容。

李隆基鎖定的這個人物就是崔湜。 之所以選擇他,原因有三: 一、崔湜雖然是太平公主的人,但他畢竟曾經擔任李隆基的東宮官吏,所以在場面上,李隆基和他還是頗有往來的。根據《舊唐書·崔湜傳》記載,玄宗在身為太子期間,曾“數幸其第,恩意甚密”。由此可見,李隆基可能很早就想拉攏崔湜,否則也不會屢屢到他家做客,更不會有什麼“恩意甚密”之說了; 二、崔湜有一個弟弟叫崔滌,非但和崔湜不是一個陣營,反而是李隆基這邊的人。所以,李隆基想利用這層關係,讓崔滌做通崔湜的思想工作; 三、眾所周知,崔湜不僅是太平的死黨,更是她的情人。有這種特殊身份,意味著崔湜就比竇懷貞、蕭至忠等人更能獲得太平公主的信任,從而就能掌握更多有價值的情報和信息。一旦將他策反,太平公主在李隆基面前將再無任何秘密可言。

所以,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這場巔峰對決中,崔湜就是一塊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的籌碼。假如他反水,太平一黨基本上就輸定了。 然而,讓李隆基大失所望的是——崔湜根本不買他的賬。 當李隆基以皇帝之尊暗中向崔湜拋出橄欖枝的時候,崔湜表面上並沒有拒絕,而是乖乖入宮來了。覲見李隆基之前,崔滌還特意把崔湜拉到一邊,鄭重其事地叮囑他:“主上若有所問,不得有所隱也。”(《舊唐書·崔湜傳》)但儘管如此,崔湜最終還是拒絕了李隆基的籠絡。無論李隆基如何循循善誘,旁敲側擊,崔湜始終不為所動,三緘其口,搞得李隆基十分尷尬,最後只好悻悻作罷。 就在李隆基積極行動起來的同時,太平一黨也加緊了密謀。 太平公主雖然號稱“宰相七人,五出其門”,可她的陣營也並非鐵板一塊。就在她召集五位宰相商議廢黜皇帝的計劃時,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四人皆踴躍發言,獻計獻策,惟獨陸像先一直緘默不語,最後輪到他發言時,居然態度堅決地提出了反對意見。

其實太平公主很早就知道,這個陸像先和她根本不是一條心。此人在朝中,歷來以“清淨寡欲,言論高遠”著稱,從不介入黨派鬥爭。他之所以能被太平公主舉薦入相,是因為與崔湜私交不錯,所以沾了崔湜的光。太平公主起初堅決不同意提拔他,無奈崔湜力荐,甚至以同進同退相要挾,太平公主才勉強同意。 所以太平公主很清楚,這個自命清高的傢伙不可能為她所用。如今一碰到重要關頭,這傢伙果然就站出來唱反調了。 太平公主大為不悅地說:“當初三郎超越次序登基,就已經是廢長立少,不合禮法了,其後又不顧姑侄之情,授意劉幽求和張暐對我下手,這又是重大的失德行為。如此種種,何故不能廢黜?” 陸像先不顧崔湜頻頻拋來的眼色,仍然梗著脖子說:“既然因功而立,自然要因罪而廢。公主認為他失德,在下卻不認為他有罪,所以,恕在下不能從命。”

太平公主勃然大怒,當即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有了這次教訓,太平公主就學乖了,後來再次召集親信密謀時,她便徹底拋開了陸像先,於是會議的效率大為提高,沒幾天就制訂了兩個對付李隆基的行動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派人暗殺。 太平公主很早就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臥底,其中就有一個姓元的宮女。平時李隆基經常讓御膳房熬製一種叫“赤箭粉”的補藥(赤箭,草名,又名“合離草”,根部碾碎成粉,可作藥用,又稱“天麻”),宮女元氏就是專門負責進奉湯藥的。太平一黨決定充分利用這條內線,讓元氏在湯藥中下毒,鴆殺李隆基。 這個方案由崔湜提供,並且由他監督執行,假如行動失敗,立即執行第二個方案:發動政變。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常元楷和李慈率領羽林軍突入武德殿(玄宗舉行朝會、批閱奏章的地方),誅殺李隆基;另一路由竇、岑、蕭、崔四宰相,率衛兵在南衙(中央各機關所在地)響應,控制帝國的政治中樞。

史書沒有記載太平一黨是否執行了第一個方案,但是根據事後的相關記載(元氏被法司逮捕審訊,並供認崔湜為主謀)來看,不管是未及行動還是行動失敗,總之第一方案沒有成功,所以太平公主決定執行第二方案。 政變時間定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 太平公主自以為她的計劃天衣無縫,可她絕對沒有想到,這一切居然被另一個宰相魏知古全盤獲悉了。而更讓太平公主無法意料的是——這個原本在她和李隆基之間保持中立的人物,居然又在這生死攸關的重大時刻倒向了李隆基…… 七月初一,宰相魏知古突然入宮,把太平一黨準備於本月四日發動政變的消息告知了李隆基。 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來。 七月初三,李隆基向親信發出了行動指令。首先,他命龍武將軍王毛仲率三百餘名萬騎衛士埋伏在虔化門,同時發出一道敕書,緊急召見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右羽林將軍李慈。這兩個禁軍將領根本沒有料到皇帝已經全盤掌握了他們的政變計劃,所以毫無防備地進入太極宮,剛剛走到虔化門,立刻被埋伏在此的王毛仲砍殺。 解決掉這兩個人,禁軍就完全落入李隆基的手中了,行動已經成功了一半。隨後,李隆基親自出馬,與王琚、王毛仲等十餘個親信,率兵從武德殿一路衝進朝堂,迅速捕殺了蕭至忠、岑羲、賈膺福、李猷等人;士兵逮捕崔湜後,沒有當場砍殺,而是奉命將他關押了起來;太平一黨中,要數“皇后阿奢”竇懷貞的反應最為敏捷,一見情形不妙,立刻抱頭鼠竄,但是沒跑多遠就被追兵追上,竇懷貞走投無路,只好投水而死。 在剷除太平一黨的同時,李隆基命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另率一路人馬,直奔太上皇寢殿。 聽到事變的消息時,李旦大驚失色,趕緊在幾個宦官的簇擁下逃離寢殿,慌慌張張地跑上了承天門樓。李旦前腳剛剛上樓,郭元振後腳就率兵追到了。李旦滿心以為郭元振是來護駕的,可還沒等他探出城樓喊一些鼓勵的話,郭元振就帶著全副武裝的士兵衝上了城樓。李旦看見郭元振徑直走到他面前,然後面無表情地跪地啟奏,說:“皇上奉太上皇誥命,誅殺竇懷貞等圖謀作亂的逆黨,今天只是遵照誥命執行,沒有其他意圖。” 誥命? 自己什麼時候發布誅殺宰相的誥命了? 李旦臉上寫滿了驚愕,可他很快就明白過來了。 ——這是政變,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三郎的目的就是要剷除太平,同時迫使他李旦徹底放權! 儘管這場政變的爆發讓李旦猝不及防,但是今天發生的一切其實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是的,自從被三郎和太平擁立的那一刻起,這一切就早已註定了。 驚魂未定的李旦來不及作更多思考,馬上在郭元振的“保護”之下發布了一道誥命,宣布竇懷貞等人陰謀作亂,罪大惡極,已被皇帝依法誅殺;同時宣布大赦天下,惟參與逆亂的親黨一概不赦。 七月初四,亦即事變次日,李旦頒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道誥命,宣布自即日起,“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卷二一○)。同日,李旦由太極殿移居百福殿,從此淡出權力中心,也徹底淡出了滿朝文武和帝國臣民的視線。 太平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會敗得這麼慘! 她原本以為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李隆基也不過是她砧板上的魚肉;她原本以為帝國的最高權力已經唾手可得,她馬上就能擁有一個像母親武曌那樣的輝煌人生……可是,殘酷的現實卻一舉粉碎了她的所有夢想。 此時此刻,她不再是那個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鎮國太平公主,不再是那個貌似強大的勢力集團的領袖,而是一個孤家寡人,一個輸光了家當的賭徒,一個被命運之神一腳踢開的棄婦! 太平公主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 她倉惶逃出長安,躲進了終南山的一座寺院,在那裡整整躲了三天三夜。 她滿懷困惑、滿腹冤屈、滿心憤恨地向佛菩薩發出質問,發出呼告,發出祈求,可佛菩薩始終莊嚴而慈悲地沉默著。 第三天的傍晚,夕陽將落未落之際,太平公主登上了寺院旁邊的一座懸崖。 她面朝長安良久佇立。 獵獵山風鼓起她的衣袂裙裾,讓她遠遠看去就像是一面孤獨而絕望的旗幟。 兀立在萬仞絕壁之上,置身於寥廓蒼茫的天地之間,太平公主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脆弱和渺小…… 直到最後一隻歸巢的倦鳥從她頭頂緩緩掠過,直到天邊的殘陽燃盡了它的最後一點亮光,太平公主才木然轉身,默默地向來路走去。 次日,太平公主回到長安。一邁進府門,皇帝的賜死詔書就到了。 這就是結局嗎? 是的,這就是結局。 當太平公主把頭伸進白絹的一剎那,她彷彿看見母親武曌正在不遠處對她微笑。母親的身上沐浴著一片聖潔的光芒。這片光芒是如此安詳而又如此溫暖,以致太平公主感覺自己很快就在這片白光中徹底融化了…… 太平公主自縊身亡的當天,除薛崇簡外,其他幾個兒子,連同所有黨羽全部被朝廷誅殺。薛崇簡雖是太平公主長子,但他的政治隊列不在母親那邊,且因數次勸諫母親不要與皇帝為敵而遭到鞭撻,所以官職爵位仍然保留,並賜姓李。 隨後,朝廷抄沒太平公主的家產,發現奇珍異寶堆積如山,絲毫不亞於皇宮。此外,“厩牧羊馬,田園息錢,收之數年不盡”(卷二一○)。投水而死的竇懷貞仍遭“戮屍”之刑,並被改姓為“毒”;參與謀反的宗室親王李晉被判斬首,改姓為“厲”。 太平一黨中,唯獨被赦免死罪的是太平的兩個男寵崔湜和盧藏用,二人分別被流放竇州(今廣東信宜市)和瀧州(今廣東羅定市)。 崔湜暗自慶幸自己福大命大,居然又一次從滅頂之災中死裡逃生。儘管他頗為後悔當初沒有接受皇帝的籠絡,以致落到了今天這步田地,但是相對於竇懷貞、蕭至忠等人而言,崔湜還是有理由感到慶幸——畢竟皇帝對他網開一面,留了他一條命。 僅憑這一點,崔湜就相信自己很快便會東山再起。 他慢慢悠悠地走上了貶謫之路,信心滿滿地期待著再次被朝廷召回的消息。 可崔湜錯了。 這一次,他不會再那麼走運了。就在他被貶出長安不久,宮女元氏在有司的審訊下招供,稱崔湜就是企圖鴆殺皇帝的首謀。有司立即上奏,李隆基勃然大怒,馬上追發了一道詔書,將剛剛走到荊州的崔湜就地賜死。 緊隨這場流血政變之後,李隆基又著手對朝廷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整肅——文武百官中,凡是曾獲太平公主青睞者皆遭貶降,而原本受她排擠的則全部得到升遷,整個換血行動一直持續到這年年底仍然沒有停止。 (卷二一○) 經過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經過一輪又一輪鮮血和死亡的洗禮,一個婦人干政,皇權旁落的時代終於落下了帷幕。如果從公元664年武曌垂簾聽政算起,到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覆滅為止,大唐帝國在這個“牝雞司晨”的巨大夢魘中已經跌跌撞撞地行走了半個世紀之久。儘管這段混亂無序,陰盛陽衰的歷史並未導致帝國走向沒落,但是中樞政治的頻繁動盪卻使這個原本生機勃勃的王朝一度喪失了動力和方向,只能在混沌和迷茫中徘徊蹉跌,躑躅不前…… 如今,無論是病弱的高宗李治,昏聵的中宗李顯,淡泊的睿宗李旦,還是鐵腕無情的武曌,野心勃勃的韋後,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都已經從帝國的政治舞台上一一消失,惟獨剩下一個天賦異禀,雄才大略的年輕帝王,正躊躇滿志地屹立在帝國的權力巔峰之上。 此時,年僅二十九歲的唐玄宗李隆基相信,在他的引領下,這個歷經滄桑的百年帝國必將走出黑暗而漫長的歷史隧道,迎來新時代的熠熠曙光! 是的,李隆基即將開創的這個時代,將是大唐三百年曆史上最輝煌、最鼎盛的一頁,也將是中國歷史上最令後人心馳神往,追慕不已的一個黃金時代。 它的名字叫開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