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5·盛極而衰,安史之亂

第41章 靈武:帝國的靈魂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二十八日,玄宗一行歷經艱險,終於抵達此次流亡的終點站——成都。隨同他抵達成都的扈從官員和禁軍將士,只有一千三百人。 為時四十多天的流亡生涯宣告結束。回想起一路上所經歷的飢餓、疲憊、憂愁、恐懼、痛苦、哀傷,玄宗的心情真是久久難以平靜。 八月二日,玄宗發布了一道大赦天下的詔書,似乎是要與天下人分享他劫後餘生的喜悅。同一天,河北官員第五琦(“第五”是複姓)入蜀覲見,向玄宗奏報說,平叛戰爭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而帝國的財賦重鎮在江淮地區,如果玄宗授予他相應職位,讓他專門負責管理江淮財賦,他保證能為各地的平叛官兵提供源源不斷的軍費。玄宗聞奏,欣然授予第五琦監察御史、江淮租庸使之職。

而在此之前,玄宗在入蜀的一路上已經先後任命崔圓、房琯、崔渙為宰相,對流亡朝廷的權力高層進行了必要的重組。種種跡象表明,從馬嵬驛之變後,玄宗顯然一直在努力走出事變的陰影,並一直在嘗試著重新履行一個皇帝的職責。再結合玄宗在普安發布的那道具有戰略意義的詔書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此刻的玄宗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以往的自信和從容,並且已經作好了“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充分準備。 然而,歷史老兒卻在這時候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八月十二日,幾個來自靈武的使者風塵僕僕地抵達成都,給玄宗帶來了太子李亨已於一個月前在靈武即位的消息。 儘管馬嵬分兵的那一刻,玄宗對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或多或少有所預感,可當它真的到來時,玄宗還是感到了極大的意外和震驚。

當然,他沒有讓內心的驚愕流露在臉上。 事實上,作為一個君臨天下已經四十四年的皇帝,作為一個經驗極度豐富的政治家,玄宗很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所以,他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在思想上完成了自我說服的工作,在心態上完成了從皇帝到太上皇的角色轉換。因為他知道——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叛亂,正值盛年的兒子李亨肯定比他這個七十老翁更適合作為戡亂平叛的領袖,也更有可能帶領李唐臣民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儘管李亨先上車後補票的做法讓他很有些不爽和糾結,可既然生米已經做成熟飯,玄宗也只能面對現實,把內心的種種負面情緒扼殺在萌芽狀態,並且以大局為重,把國家利益置於個人的政治利益之上。 因此,當靈武使者不無忐忑地向玄宗呈上太子的奏章時,玄宗立刻報以一個寬宏而豁達的笑容,同時一臉欣慰地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卷二一八)

八月十六日,玄宗最後一次以皇帝身份發布詔書,宣稱自即日起,由他發布的公文不再稱為詔書或敕令,而稱為“誥”;皇帝向他呈送表疏時,一律稱他為太上皇。此外,所有軍國大事,一概交由皇帝裁決,事後再向他奏報;一旦收復長安,他就不再過問任何政務。 八月十八日,玄宗又命宰相韋見素、房琯、崔渙攜帶傳國玉璽和傳位詔書,代表他前往靈武,正式冊封李亨為帝。 短短幾天之內,玄宗就快速啟動了皇權交接的程序,把手中的權力全盤移交給了李亨,僅僅保留了對軍國大事的知情權,而且這個有限的權力還是有時效性的,一旦回到長安就自動取消。也就是說,一旦天下稍定,玄宗就要作為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太上皇,徹底淡出帝國的政治舞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謝幕姿態。 玄宗並非不喜歡權力,也並非不眷戀這塊由他主宰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舞台,可他最後還是果斷地選擇了退出,並且乾脆利落,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僅此一點,他就比歷史上那些死到臨頭還抱著權力不撒手的皇帝強多了。雖然玄宗這麼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形勢所迫,但假如他絲毫沒有放權的念頭和急流勇退的智慧,也絕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個這麼完美的謝幕姿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唐玄宗李隆基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儘管由於他晚年的荒疏朝政和驕奢淫逸,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可當他一旦清醒過來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領略到一個傑出政治家所特有的那種智慧與胸襟。 簡言之,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往往要同時具備兩種素質:一是拿得起,二是放得下。

在某些時候,後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 自從潼關失守後,河北戰場的形勢就隨之出現了重大逆轉。 本來,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完全掌握了河北戰場的主動權,正在博陵圍攻史思明,下一步計劃就是直搗范陽;而唐朝的平盧節度使劉正臣也正準備自柳城南下,與郭、李兵團遙相呼應,夾攻燕軍老巢。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潼關失陷的消息傳到了河北。考慮到京師和天子的安危,郭子儀和李光弼不得不解除博陵之圍,率主力撤出河北戰場,自井陘口退回河東,以備隨時回援關中。 唐軍一撤,史思明立刻尾隨追擊,卻被李光弼擊退。史思明在李光弼這兒撈不到便宜,馬上又掉頭北上,攻擊平盧的劉正臣。劉正臣沒料到燕軍會主動出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部眾陣亡七千餘人。劉正臣慌忙拋棄妻兒老小,單身匹馬落荒而逃。

唐軍主力既已撤離,河北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時任常山太守的王俌第一時間喪失了堅守的意志和決心。倒也不能全怪他貪生怕死,實在是因為他麾下沒有正規軍,只有從附近地區招募的一些民團,其戰鬥力與郭、李兵團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當然更不是燕軍的對手。所以,王俌決意向燕軍投降。 然而,王俌的心思很快就被一些部將覺察。隨後,諸將合謀,利用一次打馬球的機會殺了王俌,奪取了常山的指揮權。可是,諸將心裡都很清楚,即使不投降,單單靠手下這些民兵也是守不住常山的。要想抵御史思明,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附近友軍求援。 當時,信都(今河北冀縣)太守烏承恩麾下有一支三千人的朔方軍,雖然人數不多,但是身經百戰,個個有以一當十之勇。常山諸將隨即派人前往信都,請求烏承恩率部進駐常山。可是,無論來自常山的使者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烏承恩始終不為所動,硬是不肯挪窩。

數日後,史思明、蔡希德揮師南下,進攻九門。唐軍進行了頑強的防守。攻到第十天時,唐軍終於宣布投降。史思明大喜過望,立刻入城準備接收。可就在他登上城門的一瞬間,唐軍伏兵忽然殺出,史思明無路可逃,只好從城樓上縱身躍下,被鹿角(削尖的木樁)刺傷左胸,連夜逃回博陵。 唐軍的詐降之計雖然成功了,迫使史思明不得不退卻,但此時的唐軍將士心裡都很清楚,燕軍的退卻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捲土重來。而詐降的手段是可一不可再的,到時候,九門至常山一線注定要落入燕軍手中。 進而言之,沒有了郭子儀和李光弼,河北遲早是史思明的天下! 八月初,史思明再度發兵進攻九門,於十日攻克。城陷之日,史思明瘋狂報復,屠殺了數千人。隨後,燕軍乘勝進圍藁城。二十日,藁城陷落。

九月初一,史思明進攻趙郡,於五日攻陷,隨即猛攻常山。十天后,常山陷落。燕軍再度屠城,又殺了數千人。 隨著常山等地的相繼陷落,河北唐軍的士氣又一次落入了低谷。 就在這個人心惶惶的時刻,肅宗靈武即位的消息傳到了一個人的耳中。他就是一直在平原郡堅持抗戰的顏真卿。 得到消息後,顏真卿驚喜交加,馬上寫了一道奏表,封藏在“蠟丸”(古代傳送秘密文件的慣用方式)中,派人送到了靈武。肅宗見表,隨即頒布詔書,對顏真卿及河北軍民的堅貞和勇毅表示了極大的讚賞和鼓勵,並加封顏真卿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仍保留他的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等職,然後同樣以蠟丸形式把詔書下達到了平原郡。 顏真卿接獲詔書,立刻命人傳諭河北諸郡,及河南、江淮等地。

直到此時,大河南北的李唐臣民才知道年富力強的太子李亨已經即位為帝,人心頓時大為振奮,抗擊叛軍的意志也越發堅定。 就在肅宗的詔書下達河北之前,郭子儀已經率領五萬朔方精銳回到了靈武,原本兵少將寡的肅宗朝廷立刻變得兵強馬壯。李亨大喜,當即擢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以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太原)留守,二人都兼任同平章事,且原任的職務全部保留。 隨後,李光弼與郭子儀分兵,率五千人馬進駐太原,以防史思明西出井陘,進攻河東。 很顯然,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此次回師,對於困境中的肅宗李亨實在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因為,自從叛亂爆發以來,郭、李二人就成了唐軍的一面旗幟,也是朝野矚目的重量級人物,他們能夠在新朝廷剛剛建立的時候及時歸至肅宗麾下,這不僅是在軍事上增強了新朝廷的實力,更是在政治上極大地增強了肅宗朝廷的號召力。可以說,直到郭、李兵團的到來,肅宗朝廷才終於擺脫了草創時期一無所有的尷尬局面,初步具備了一個戡亂朝廷應有的規模和實力。 “靈武軍威始盛,人有興復之望矣!”(卷二一八)

靈武,一座普普通通的西北邊塞,如今卻聚焦了天下人的目光,承載了李唐臣民的全部希望。 在這個四海分崩的非常時期,它已然成為帝國的靈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