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不容青史盡成灰·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第15章 第十五章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

分裂時代中國歷史的統一,往往延續著固定的劇本:北方統一南方。從戰國至今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歷次的國家統一,僅僅有兩次是通過南方統一了北方,一次是明朝朱元璋驅逐元廷,一次恐怕就是辛亥革命後的“南北共和”。但就這僅有的兩次,後者還是依靠政治手段實現了“和平統一”,南方政權純粹以軍事手段橫掃北方,一統華夏的事蹟,在煌煌史冊中,儼然成了“不可複制”的奇蹟。 如果僅看南北朝最後的結局,由南到北統一全國的“奇蹟”,確實未曾發生,在世人的眼裡,南北朝時代的軍事格局,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南弱北強為主。後來北朝陷入分裂,分為東西兩部,相互內耗不斷的時代裡,南方政權也一直處於守勢,北朝政權一直處於攻勢,北朝的政權,在相互之間戰鬥的間隙,還時不時南下打劫,這成為南北朝軍事格局的一個固定劇本。從南北朝發展的脈絡看,南朝政權,曾經不止一次地面臨著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甚至許多次只差一點點,就會把這個機會付諸實現。在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政權中,“偏安”、“積弱”的外表下,也不止一次地湧現出將北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的名將們,他們的赫赫戰功,打出了一次次統一華夏的大好形勢,可惜的是,無一例外地都被南朝政權自己所葬送。

這其中最傑出的名將,就屬留下“自毀長城”一語的檀道濟。 檀道濟,生年不詳,大約生於東晉晚期,祖籍山東高平,屬於北方淪陷時代南逃的難民之後,他成名於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奪權開朝的時代,在宋武帝、宋文帝兩代,憑其傑出戰功奠定了“南朝第一名將”的地位。終其一生,他都是北魏鮮卑騎兵眼中最難對付的人。 檀道濟出生在江蘇鎮江,和許多名將一樣,他也是一個苦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父母雙亡,他的上面還有兩個兄長和一個姐姐。按理說他應該屬於“被呵護”的對象,但檀道濟少年老成,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擔。他操持家務,主持家事,精心侍奉兄長和姐姐,這段早期的經歷,說明他自幼就是一個敢擔責任的人,就像他後來敢於在沙場上站出來,一次次承擔責任一樣。

以檀道濟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按照門第決定身份的時代裡,想出頭貌似是格外難的。在當時的中國,門閥貴族世襲高位,此時雖然舊有的門閥貴族已經開始瓦解,但是想要在正常情況下得到提拔,最起碼也要是個庶族地主,像檀道濟這樣的家庭身世,和平年代恐怕一輩子都沒戲。但檀道濟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特別不和平的時代,北方政權時時南下侵擾自不必說,東晉王朝的晚期,作為“正統”的司馬家族早已經被架空,寒門出身的軍閥外加士族出身的梟雄紛紛竊取了大權,相互之間爭鬥不斷,更兼多年來的統治危機。各地都發生了農民暴動,亂世出英雄,這個年頭,讓檀道濟趕上了。 檀道濟的軍旅生涯,起於公元404年,他的事業起點,可以說是“趕得巧”。首先他投奔了後來開創劉宋的南朝寒門梟雄劉裕,算是跟對了人,其次他投奔劉裕的時機,正是劉裕人生里最關鍵的時候,當時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起兵叛亂,憑其強大的軍事力量,逼迫東晉安帝“禪讓”,自己在建康建立了“楚”政權。此舉一下子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此時身為彭城內史的劉裕從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檀道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投奔了劉裕。當時的局面下,桓玄身為權貴之後,手握重兵,改朝換代已經“木已成舟”,劉裕身為寒門之後,起初只是北府軍的一個小軍官,無論身份、地位、兵力、看上去遠遠沒有勝算的可能。所以當時即使是劉裕自己的一些部將,也選擇了叛離,檀道濟兄弟三人的到來,正好是雪中送炭。當時的檀道濟,並非鎮江一般人物,長期以來他孝順兄嫂,在當地頗有善名,可稱是“道德模範”,對於劉裕來說,他的到來,正好可以幫自己籠絡人心,集中力量。於是,劉宋的開國皇帝,與劉宋最傑出的名將,就這樣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從此走到了一起。

檀道濟初投劉裕的時候,雖然很得劉裕重視,但並不曉得檀道濟才華的劉裕,只是把他當做一般人物。他開始引起劉裕重視,是在劉裕討伐桓玄戰爭爆發後。當時從鎮江到建康之間,桓玄已經佈置好了防禦,他的兵力本身就比劉裕多,而且他屬於“改朝換代”,既定事實已經造成了。所以當時劉裕的大部分部將,都勸說劉裕火速進兵,繞開桓玄的防禦,直抵建康城下。那時候的檀道濟,只是劉裕身邊的“參謀軍事”,也就是個普通參謀,他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計劃:桓玄屬於篡立,他的行為本身就不得人心,他自己也心虛,而各派的勢力,這時候正在觀望,一旦桓玄得勝,就會立刻倒向桓玄,到時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所以貿然進兵建康,如果有失,就會前功盡棄。一番分析讓劉裕折服,隨後劉裕採納了檀道濟的建議:表面上招兵買馬,擺出大舉進攻建康城的架勢,其實卻徐徐推進,並且派人到各處宣告桓玄的罪狀,外加鼓吹自身兵力的雄厚,對桓玄展開心理戰。事實果然如檀道濟所料,在幾次小規模交鋒戰敗後,桓玄自己就慌了陣腳,迫不及待地撤出建康,挾持東晉安帝逃到江陵,一直屬於“寒門”的劉裕,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東晉的國都建康。得勝之下,劉裕手下的許多部將都頭腦發熱,要求乘勝追擊,一舉佔領桓玄的老窩荊州。這個時候又是檀道濟,再次提出相反的建議,檀道濟認為,此時桓玄雖逃,但實力並未受損,荊州是桓玄的老窩,經營多年勢力穩固,不是一時可以攻下的,況且建康新得,人心未定,當下應該做的是穩定陣腳,再圖攻勢。而且他認為,桓玄絕不會甘心丟失建康,他一定會在實力有所恢復後主動來攻。事實上,這幾條全被他說對了。公元404年五月,桓玄集中軍隊進攻建康,被劉裕打得大敗,桓玄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殺。這場“桓楚之亂”,最終以劉裕的勝利告終。

桓玄敗亡之後,晉安帝復位,但是東晉的大權,已經掌握在劉裕手中了,這場劉裕和桓玄之間的爭鬥,對劉裕本人,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都有著深遠意義。劉裕代表的是魏晉門閥衰落之後新崛起的寒門階層,而桓玄代表的,卻是舊的門閥階層,新舊階層的碰撞,最後以桓玄的失敗告終,這其實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門閥衰落的喪鐘。而對劉裕本人而言,作為北府軍的重要軍將,此時他已經走到了他的前任劉牢之等人從未到達的位置,從過去邊緣化的軍閥,成為如今掌握國家大權的權臣。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檀道濟也不例外,因他在整個過程裡的功勞,他被劉裕封為南陽太守,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領兵的權力。結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舉掃蕩了當地的桓玄殘部,俘虜了桓玄的兒子桓震,將桓玄一派勢力斬草除根,徹底斷了劉裕的心病,因此更進一步,被封為五等侯。

從這以後的差不多十年時間裡,檀道濟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劉裕打內戰,他的地位也節節攀升,先是在公元410年,檀道濟官升揚武將軍,受命鎮壓持續多年的東晉盧循農民起義。這場農民起義也是東晉王朝的一個大麻煩,起義者主要是南遷過來的“流民”,戰鬥力強悍,東晉先前戰無不勝的“北府軍”,屢次遭到戰敗。檀道濟到來後,戰局立刻就改觀了。當時的局面對東晉格外不利,盧循於這一年八月,集中了10萬大軍攻打建康,特別是他的巨型戰艦,更是遠遠優於東晉。此時的劉裕正率軍在北方和南燕政權作戰,聞訊後火速往回趕,而留守在南方的檀道濟,他的任務,就是在劉裕回來前,必須要頂住盧循的進攻,守住江陵。結果,檀道濟僅憑手下不足萬人的部隊嚴防死守,硬是頂住了盧循的進攻,當然他並不是硬拼,而是故意虛張聲勢,把所有能找出來的旗幟都找來,擺出江陵防禦穩固,兵力充足的假象。結果在攻擊受挫後,盧循果然上當,暫停了對江陵的進攻,就這一個小小的猶豫,為他最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在經過一個月的相持後,是年九月底,劉裕終於趕回來了。之後士氣高漲的東晉軍發動反攻,一舉擊敗盧循,而後步步緊逼,最後終於在番禺徹底擊敗盧循,逼其自殺,這場持續數年,險些顛覆東晉政權的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說之前劉裕與桓玄的戰爭,對於劉裕掌握大權是一個關鍵,那麼後來鎮壓盧循的戰鬥,更是凶險。在這場戰斗里,盧循就是找准了劉裕北伐的機會起兵,意圖趁劉裕無暇回顧的時候搶占建康,卻不料碰上了足智多謀的檀道濟。盧循的敗亡,也讓劉裕從此在南朝再無敵手,執掌大權算是鐵板釘釘,對於居功至偉的檀道濟,劉裕也格外器重,提拔為唐縣男,官至臨淮太守,已經是劉裕身邊地位頗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濟又參加了平定司馬休之的戰鬥,將其擊敗。司馬休之是東晉皇室中最後一支實力派,此人一敗,整個東晉政權,從此任憑劉裕拿捏。 關於檀道濟的軍事思想,後人皆讚歎頗多,後來的唐朝梟雄朱溫,還曾送他一個“狡詐專兵”的評價,檀道濟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狡詐”。在每一次戰鬥中,他都能做到不讓敵人摸清楚自己的真實實力和意圖,並且隨時都能做出讓敵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他的大部分勝利,也多是出奇制勝。這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來自他對兵法的研讀,自古熟讀兵書的人甚多,但讀懂的人卻不多,讀懂了能做到發明創造的更少。檀道濟的讀書方法很稀奇——他不但讀兵書,還擅長總結,比如他讀得最多的是《孫子兵法》,而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讀《孫子兵法》之後總結出來的心得體會,至今廣為流傳。一個總結出“三十六計”的人,當然更善於運用“三十六計”,在公元415年之前,嚐到他“三十六計”苦頭的,基本都是南朝內戰裡的梟雄,不過從公元415年之後,北朝的敵人們,也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嚐到教訓。

第一個吃到苦頭的,就是北方羌族人姚萇建立的後秦,在東晉晚期,這一度是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公元416年正月,後秦皇帝姚興侵擾東晉,正好給了劉裕開戰的口實,隨後劉裕大張旗鼓,發動了對後秦的進攻。這次進攻的聲勢非常大,一共分了五路,大有平滅整個北方的架勢,其中最艱難的一路,就是檀道濟進攻的那一路。別人的部隊,都可以遙相呼應,齊頭並進,就算打不贏,也很容易全身而退,唯獨檀道濟不能,他的部隊被任命為劉裕五路北伐大軍的先鋒,他需要從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後秦防禦最嚴密的河南許昌地區,為整個北伐大軍的前進打通道路。這一路他所面對的,將是後秦最精銳的軍隊。對於檀道濟來說,這似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檀道濟做到了,他的軍隊九月出發,一路勢如破竹,到了十月,他與另一路大軍王鎮惡部會師成皋,已經佔領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兵鋒直逼後秦重鎮洛陽,可謂“超額完成任務”。聞聽洛陽告急,後秦連忙派遣數万精銳弛援,如此局面下,搭檔王鎮惡主張快速攻打虎牢關,搶在後秦援軍到達之前佔領這個洛陽門戶,檀道濟再次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如今整個河南已經亂作一團,如果加緊攻打,反而會激起後秦的死戰之心。結果,依檀道濟的部署,晉軍對後秦的虎牢守軍展開心理戰,迫使其在援軍到達後投降,隨後到來的後秦軍隊,立刻陷入了檀道濟的包圍中,檀道濟卻“只圍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於是整個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濟手中,後秦都城長安的門戶潼關,也因此暴露在了檀道濟的眼皮底下。值得一提的是,大功告成後,檀道濟的搭檔王鎮惡足夠“惡”,竟主張學當年的項羽,將俘虜的後秦士兵全部坑殺。關鍵時刻還是檀道濟阻止了,不但反對殺俘,更優待俘虜,於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漢族百姓紛紛歸附,就連北方各少數民族軍隊也紛紛投降,劉裕的北伐,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達到了目的。

公元417年,已經穩定了在中原地區統治的劉裕,決定徹底滅亡後秦,佔領富庶的關中平原地區,先前立功頗多的檀道濟再次擔負了重任。是年三月,檀道濟與沈林子合兵,一舉拿下後秦的關中門戶潼關,富饒的關中平原就此一馬平川,而後經過五個月苦戰,檀道濟、沈林子、王鎮惡三路兵馬合兵,終於攻克了後秦都城長安。南朝政權淪陷數百年的關中平原就這樣收復了。在東晉南遷後的歷次北伐中,這一次是戰果最大的。八月二十三日,後秦末帝姚泓在長安投降,強盛一時的後秦政權就這樣滅亡了。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檀道濟雖然身先士卒,但是戰功最大的,卻是王鎮惡和沈林子,這兩個人當時在軍中的地位以及戰功都遠遠高於檀道濟。在關中平原的戰鬥中,王鎮惡受命消滅了後秦駐紮在北方五原地區的援軍,沈林子則數次擊敗了北魏等其他北方國家的進攻。所以劉裕在平定關中後,雖然檀道濟戰功被封為徵虜將軍,但是留守關中的任務,劉裕卻交給了王鎮惡和沈林子,自己佈置完工作後就匆匆返回南方了。他不是不貪戀北方的土地,而是這時候也是他奪權的關鍵時刻,劉裕急切需要北伐的戰功來奪取南朝政權。也就是在這次北伐後,劉裕逼迫東晉安帝封他為“宋王”,改朝換代,也就剩下最後一步了。

劉裕的奪權很順利,但是新收復的北方領土卻遭到了波折,王鎮惡和沈林子,兩位在戰鬥中功勳卓著的統帥,偏偏不能共安樂。劉裕走之前,命令自己的兒子劉義真留守北方,又命王鎮惡和沈林子留守,結果他前腳剛走,北方的夏國政權和北魏政權就相繼打來,王鎮惡和沈林子關鍵時刻內耗,王鎮惡死在沈林子手裡,劉義真更是無能,被夏國皇帝赫連勃勃殺得全軍覆沒。辛苦打下的北方關中平原就這麼丟了。其實在當時,以劉裕的實力,如果他不撤兵,一鼓作氣拿下整個北方並無太大問題,可惜在稱帝還是統一中國的問題上,劉裕選擇了前者,一統華夏的大好機會,也就無情地錯過了。 北方變故發生的時候,檀道濟的職務是兗州大中正。地位要比沈、王二人要低,北方的兵敗,尤其是王鎮惡的身死,讓劉裕失去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以及一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但對於檀道濟來說,他也因此身份在劉裕集團內部進一步提升。劉裕南歸後,先毒死了傀儡皇帝東晉安帝,立了司馬德文為東晉恭帝,到了公元420年底,劉裕又派人把司馬德文活活勒死,從而完成了改朝換代的最後一步——建立劉宋。這一年,劉裕正式稱帝,南北朝時代也因此開始了。作為開國功臣的檀道濟,也得以繼續提拔。他以護軍將軍的身份駐守京城,在劉裕稱帝的關鍵時刻,幫助劉裕穩住了建康的局勢。後來又被劉裕加封為永修公,賜兩千戶食邑。

劉裕的稱帝,標誌著南北朝時代的開始。但是在後世許多史家,特別是有“憤青”情節的儒家知識分子看來,劉裕稱帝,意味著南朝統一北方的希望破滅,因為劉裕在最關鍵的時刻,為了奪取帝位放棄了一統北方的大業,導致北方國土得而復失,明末的大儒王夫之就曾批評劉裕此舉是“以國謀私”。但是事實上,這時候南朝統一全國的希望並沒有破滅,劉裕雖然出身寒門,為人慣使手腕,且對待司馬皇室以及北方士族的手段都太過陰狠,王鎮惡的死,劉裕也有間接責任,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劉裕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在位的時間雖然僅有兩年,但是他休養生息,發展軍力,並且繼續招募北方漢人南歸,他治下的劉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力進一步走強。從當時南北方面的實力對比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力量,甚至政治號召力,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各個政權,都是無力和劉裕抗衡的,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劉宋,擁有當時不世出的名將——檀道濟。 在劉裕稱帝之後,作為當年北伐的老班底,檀道濟很受信任。劉裕在世的時候,他出任鎮北將軍,受命在山東防備北魏南下,這之後的兩年,是劉宋政權休養生息的兩年,大規模的戰爭暫時停止。到了422年五月劉裕病逝的時候,檀道濟和徐羨之、付亮、謝晦3人一起成為顧命大臣,他是4個大臣中唯一的武將,堪稱此時劉宋軍界第一人。 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劉裕把後事託付給檀道濟是正確的。就在劉裕去世後不到一個月,一直野心勃勃夢想統一南北的北方鮮卑北魏政權就打來了。這時候的北方,實力最強的是鮮卑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政權,此時的北魏皇帝,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著劉宋皇帝過世的機會,幾十萬鮮卑騎兵向著中原地帶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劉宋在山東以及河南的大片領土紛紛淪陷,這場戰爭,也成為南北朝歷史開始之後,南北雙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 南朝之所以一開始如此狼狽,一是因為當時劉裕新喪,國家正處於動蕩的時候,二是劉裕南歸後,對於北方防務,派駐的軍隊一直非常少。而且劉宋政權從一開始,內部就面臨著矛盾,這時候在位的皇帝,是劉裕的兒子劉義符,史稱宋少帝,此人是個只知玩樂的草包,和英雄一生的老爹劉裕相比,可謂是“虎父生狗兒”。危急時刻,檀道濟挺身而出了。檀道濟在公元423年三月出兵,當時的形勢已經糟得不能再糟,河南大部分領土淪陷。山東幾乎全境淪陷,不利局面下,檀道濟先攻彭城,一舉擊敗彭城叔孫建部,這個叔孫建是當時北魏的第一名將,數次擊敗南朝軍隊,這次檀道濟為南朝出了氣,彭城之戰後,叔孫建不支敗退,檀道濟一路追殺到山東歷城地區,後來因為糧草殆盡,這才引兵撤退。 檀道濟的這一次北進,雖然沒有收復北方國土,但對於劉宋政權的穩定,意義卻是重大的。這時候的劉宋,剛剛經歷了劉裕亡故,政權是最不穩的時候,如果一旦檀道濟有失,不要說穩定北方,就是整個劉宋政權,也很有可能被此時氣焰正盛的北魏拿下。此戰之後,認識到劉宋實力的北魏,之後多年未敢輕舉妄動,劉宋也就逃過了一劫。但此時劉宋的內部矛盾卻來了。此時在位的宋少帝劉義符是個出名的昏君,終日不理朝政,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的徐羨之,動了廢黜皇帝之心,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須要得到軍方的支持。徐羨之找檀道濟商量,卻遭到了檀道濟的反對,但是對劉義符同樣心懷不滿的檀道濟,最後對此事採取了“中立”態度,並未阻止之後徐羨之的行動,結果徐羨之毒死了宋少帝,立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為帝,這就是締造了元嘉盛世的宋文帝。 劉義隆即位後,起初對檀道濟信任有加,不信任也不行,因為此時的北魏實力一天天強大,已經成為了劉宋最大的威脅。劉義隆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絕對不甘心做傀儡。公元424年他登基沒多久,就以“弒君”的罪名把謝晦、徐羨之等參與謀害宋少帝的大臣盡數殺害,劉裕留下的顧命大臣,只剩下檀道濟一個。雖然檀道濟當初的“中立”讓他躲過了一劫,但如此局面下,他功高震主已經成了事實,不被劉宋皇朝所容,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一心撲在戰場上的檀道濟,對這一切並沒有任何察覺。公元424年,他先是受宋文帝派遣,打敗了“顧命大臣”之一謝晦,讓宋文帝從此大權獨攬,立下大功的他,隨後被封為征南將軍,被劉宋“明昇暗降”奪掉了兵權。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企圖報當初北魏南征之仇,隨後發動軍隊北征,以到彥之為帥大舉北伐,但這次北伐很不順利,遭到了北魏頑強抵抗,戰局僵持不下。無奈之下,宋文帝再次啟用了檀道濟,檀道濟出馬後,果然“一個頂倆”,他一路北上,追殺到山東境內,連勝30多仗。他本來計劃得很好,只要全軍反攻,不但可以一舉消滅入侵敵人,更可趁機打到北魏境內,可是當他追到歷城後,卻發現整個北方就剩下他一支孤軍,原來其他的幾支部隊都已經擅自撤退了。這時候的檀道濟,再次深入敵境,不但無人配合作戰,且糧草都已經沒了,發現戰局變化的北魏軍隊抓住機會,重兵壓向了檀道濟。這個局面對於檀道濟來說凶險萬分,北魏時以騎兵為主,檀道濟以步兵為主,彈盡糧絕的局面下,打不能打,撤不能撤,雪上加霜的是檀道濟的部下有人叛變,將檀道濟糧草告急的事情告訴了北魏,一旦北魏趁這個機會發動進攻,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雖然如此,可是北魏方面不敢大意,這麼多年來,檀道濟的威名已經傳遍了北方,是北方公認的詭計多端的人物,萬一他是趁機設下陷阱,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叔孫建選擇了持重。他先後派了多批暗探刺探情報,檀道濟卻不懼,他故意把軍中僅有的一點糧食拿出來,在軍營里大搖大擺地飲宴,擺出糧食還非常充裕的假象,然後又大張旗鼓地清點糧食,他讓士兵們裝了幾百麻袋的沙土,只是外面鋪上一層糧食,做出糧食很充足的假象來,這個假象終於騙過了北魏,北魏誤以為檀道濟又在使詐,始終不敢發動進攻。趁這個寶貴的機會,檀道濟抓緊時間撤退,他撤退也很有章法,並不是慌忙逃走,而是走一路停一路,慢慢悠悠的,給人的印像是他企圖引誘北魏軍隊追擊,北魏再次上當了,任憑檀道濟如何表演,北魏始終按兵不動。結果,幾萬劉宋軍隊,就這樣在北魏的嘴邊溜走了。事後得知真相的北魏後悔不迭,尤其是主將叔孫建,氣得差點拔劍自殺。此戰的結果,是把北魏上下打出了“恐檀症”,北魏的軍將們,家裡都拿檀道濟的畫像驅鬼。這位南朝第一名將的聲望,也就在此達到了頂峰。 但功高震主的結局,很快就出現了。此戰之後的檀道濟,加封司空,當時就起了傳言,坊間有人造謠,說他是下一個司馬懿,意思就是他有篡權之心。而且劉宋皇室——彭城王劉義康常年與檀道濟不合,外加宋文帝劉義隆一直體弱,擔心萬一自己不行了,無人可節制檀道濟,所以對檀道濟的清算,也就順理成章了。如此局面,連檀道濟的夫人向氏也看得明白。公元436年,宋文帝劉義隆臥病,召駐守北方的檀道濟入朝,檀道濟的夫人向氏勸他不要去,認定這次“禍將至也”。檀道濟不聽,檀道濟到建康後,宋文帝病情好轉,對檀道濟還好言撫慰,極言朝廷對他的信任,然而就在檀道濟覲見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詔書卻突然下來了,以檀道濟收羅叛賊,圖謀不軌為由,將檀道濟殺害,同時被害的,還有檀道濟的11個兒子,唯獨倖免的,是他的幼子檀扈。臨刑之前,檀道濟悲憤異常,將頭巾憤怒地摔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喊:“你們這是在毀滅自己的萬里長城啊。”事實證明,他最後的遺言,對於整個南朝而言,可謂一語成讖。當他的死訊傳到北方後,身在山西大同的北魏皇室彈冠相慶,紛紛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再也沒有可怕的人了。”14年後,殺害檀道濟的劉義隆興兵北伐,先前牛皮吹得震天響,說這次要“封狼居胥”,結果卻被北魏打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度被人家打到了建康城下。就在建康城頭上,劉義隆懊悔萬分,感嘆道:如果檀道濟在,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啊。可問題是,有他在,檀道濟能活下來嗎? 檀道濟的死,對於整個南朝政權來說,打擊是沉重的,不僅是失去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更從此“天下冤之”。更遺憾的是,劉宋立國後的前20年,是著名的盛世“元嘉之治”,這時候的北方,長期陷入戰亂,經濟大幅度倒退,只要南朝任用能將,休養生息,統一是早晚的事情,後來的“元嘉北伐”,也說明了這一點,可惜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沒有檀道濟這樣的名將,統一北方也就是癡人說夢,北強南弱,南朝被動防禦的局面,也就這麼延續到了整個南北朝時代。至於擔心檀道濟篡權自立的劉宋王朝,最終也沒有逃脫大將篡權的宿命。宋文帝劉義隆沒死在權臣手裡,卻死在了親兒子劉駿手裡,劉駿包括他之後的幾代劉宋皇帝,一個比一個短命,也一個比一個殘忍好殺,最後激起了下面的激烈反抗,公元479年,大將蕭道成造反成功,再次改朝換代,這就是南朝的第二個朝代:南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