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不容青史盡成灰·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第13章 第十三章梁武帝時代的“世界蠶絲戰爭”

在現代社會,“經濟危機”已經是一個大家熟悉的詞語,尤其是世界性經濟危機,對於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感同身受。然而在每一次經濟危機中,說到危機的核心,大家都會自然而然想到美國。作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經濟形勢變化,經濟政策的改變,都會深切影響到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向。無論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還是1973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甚至是2009年的次貸危機,無一不反應出這一點來。因為世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現實,以及美國強大的國際地位,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1000多年前,世界經濟聯繫不密切的南北朝時代,當時的西方世界,也爆發出了一場經濟危機——蠶絲危機。這場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當時與西方世界八竿子打不著的中國。而現代經濟危機的道理,放在古代世界也是相通的:中國政局的變化,國家出口的改變,也會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經濟形勢,改變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圖。

說到這場“蠶絲危機”,簡單地說,就是在中國樑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的變化,影響到了中國連接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的主要出口物品是絲綢,我們只是認為這是一種貿易,對於西方來說,這卻是一個生命線。因為中國絲綢出口量的改變,引發了整個歐洲的一場經濟動盪,甚至導致了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長期戰爭,這恐怕是同時代的中國人,不會想到的。 中國歷朝歷代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無論是純粹的漢人政權,還是漢化後的少數民族政權,執行的都是相同的政策。這個政策簡單了說,就是種地為主,做生意是補充,國家就好比一個大農莊。但這個農莊很早就與外界有聯繫了,最典型的就是縱貫東西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分海陸兩條,先是從西漢開始,經河西走廊開闢的“絲綢之路”,稍晚一點,又開始坐船,這就是後來讓歷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從三國開始,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就非常發達,但古代造船技術有限,古代中國主要的貿易往來對象,是中亞、中東那些國家,所以在14世紀以前,陸路的“絲綢之路”比海上的“絲綢之路”要發達。在中國古代,歷代中國王朝與國外的交往,除非涉及到國土安全以及戰爭,普通的貿易往來,在中國歷代皇帝眼裡,基本算是小事,對外貿易的幾個小錢,也佔不到中國古代政府“GDP”的大頭。至於農莊以外的世界發生什麼,那時代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然而外面的世界,卻在悄悄發生改變。 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方世界基本是封建社會,那時候的世界各國,大部分也都是農莊,但比起中國來,可以說是又窮又小又落後,外加離得又遠,相互往來不便,所以東西方貿易這類中國皇帝眼裡的“小事”,在西方人眼裡一直都是大事。所謂的絲綢之路,中國就好比“大批發商”,往來貿易的商旅,乃至間接貿易的西方國家,就是層層的“小商小販”。就像今天美國股市一波動,全世界就可能“金融危機”一樣,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我們自己不在意,對於世界尤其是西方,卻常常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的絲綢、瓷器,在古代世界是最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隨便一片絲綢扔出國門,都足夠讓西方人打破頭皮。 所以從中國西漢有了絲綢之路開始,為了中國的絲綢,西方國家一直打破頭皮,甚至爆發了多場戰爭。早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前,為了得到與中國的直接貿易權,執政羅馬帝國的克拉蘇(就是鎮壓了斯巴達克起義的那位)就曾發動了東征,企圖滅亡隔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的波斯帝國,結果卻被波斯打得大敗。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東羅馬走向了強大,在東漢末年與中國建立了直接聯繫,這之後,雖然東漢末年戰亂,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但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卻始終未斷,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

中國絲綢給西方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今天知道的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國家,是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能夠發達起來,就是拜中國所賜。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方世界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日大,那時候的西方,科技水準比中國落後太多,像紡織這類中國農村婦女都會幹的活,西方人卻一竅不通。當時的中國絲綢,不只是奢侈品,更是一種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作為連接歐亞的地中海,其沿岸的國家,就是通過轉手倒賣絲綢發家的。而歐洲最早的封建工商業城市,如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這些城市的所謂工商業,其實就是把引進的中國絲綢,重新抽出裡面的綢線來,再印染加工,轉手賣給西歐人。這種工商業,就是支撐當時地中海沿岸的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如果他們得不到中國絲綢,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地中海都要癱瘓掉。

在地中海的東面,就是赫赫有名的東羅馬帝國,中國南北朝時期,也是東羅馬帝國勢力達到極盛的時代,東羅馬帝國的強大,也同樣是拜絲綢之路所賜。他們從波斯高價引進中國絲綢,再用更高的價格賣給西歐人,從中攫取大量的經濟利益。東羅馬帝國的東面,是著名的波斯帝國,這個帝國算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老朋友了,從西漢開始就和中國歷代王朝互通有無,友好往來。我們中國的歷史書,稱它為安息國。這個帝國橫跨歐亞,一度和中國漢朝、貴霜帝國、羅馬帝國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帝國。波斯的東面,就是今天中亞五國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的貴霜帝國,這個帝國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大月氏。雖然在中國歷史書上,這個國家很弱,先被匈奴修理,又被班超修理,但是在中國之外,它非常強大,多次擊敗波斯,是當時中東的另一個大帝國。不過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中國的貿易上,波斯和貴霜帝國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是絲綢貿易的第一批中間商,幾百年來通過倒賣絲綢貿易發夠了橫財。而從中國至西方的古代世界,也在這場絲綢貿易中,維持著彼此的利益平衡。

然而到了中國南北朝晚期時代,這個貿易平衡,卻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公元538年,在意大利歷史學家德洛奇的說法裡,是“恐怖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歐洲市場上中國絲綢的價格暴漲,比起之前的一年,竟然一口氣上漲了15倍,而這個上漲趨勢一直在延續,呈幾何基數激增。到了公元545年,歐洲市場上的絲綢價格,居然比公元537年上漲了87倍。絲綢價格的連年暴漲,對於當時歐洲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地中海沿岸從事絲綢加工業的工商業者紛紛破產,許多城市也因此凋零。在當時歐洲錢都不值錢了,大家紛紛搶購絲綢,用絲綢來保值,這是一場席捲歐洲的經濟災難。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絲綢少;為什麼絲綢會少,因為進口得少;為什麼進口得少,這就要問絲綢之路的大批發商——中國。

說絲綢危機的原因,看看這時期的中國歷史就明白了。 魏晉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時代,我們說過,絲綢之路並沒有因為中原的戰亂而受到影響,相反一直延續著繁榮,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前提就是,連接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地區,沒有遭到中國戰爭的影響。到了這一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早期在西漢時期,中國絲綢的主要供貨方,是來自於中國的關中平原以及山東地區。五胡十六國爆發戰亂後,中國雖然陷入了內戰,但是由於大量的漢人逃離中原,定居在河西走廊,相繼在當地建立了漢人政權,所以連接絲綢之路的主幹道,長期以來並沒有因為戰亂而癱瘓。相反,絲綢貿易成為了西涼漢人政權收入的重要來源,即使是在後來北方幾次短暫統一後,西北的絲綢貿易也一直非常繁榮。後來北魏統一北方,作為北方的國家政權,他們直接承接了絲綢之路。北魏對於絲綢貿易非常重視,從魏太武帝拓跋燾開始,北魏甚至出台了貿易禁令,只允許絲綢成品出口,而不允許蠶絲出口,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國人學會養蠶織布,因此影響我們的絲綢收益。與此同時,南北朝時代,也是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時期,江南的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了。劉宋時代,開國皇帝劉裕平定了四川,恢復了漢族政權在四川的統治,因此,當時河西走廊與四川之間的貿易通道也打開了,江南地帶的絲綢也可以輸入到西方。這時候,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波斯國經常通過海路與中國貿易,著名的法顯西行,也是通過海路回國的。所以雖然魏晉南北朝中國長期陷入戰亂中,但是對世界絲綢市場的供應,中國的貨源一直是穩定的。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後,事情卻起了變化,變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敗以及中國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鎮起義,後有葛榮起義,然後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後分裂成了東西魏國兩個政權,政局的動盪,讓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發生了變化。北方方面,割據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權,由於常年戰亂,西魏所管轄的中國關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早就陷入了貧困,特別是柔然對於河西走廊的侵擾,讓這條傳統的商業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沒有用,當時的西魏經濟困難,人口銳減,農業尚且不能保證,工商業遭到的打擊也就更沉重,那時候的西魏為了恢復生產,甚至把許多州縣合併掉。因為當時西魏境內州縣的人口減少太厲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鎮歧州,原來有10萬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權的早期,竟然銳減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還稱讚這是一個繁華的城市,足見當時西魏經濟困頓之深。作為直接連接絲綢之路的國家,西魏政權的這種局面,對整個絲綢之路的貿易都影響很大。

與西魏相鄰的東魏,早期受到戰爭的破壞比較輕,可問題在於,東魏和西魏長期戰爭,兩個國家的邊境常年隔絕,東魏的手工業品是很難運輸到西魏,並且通過西魏來出口的。這樣一來,原來絲綢之路的主要供貨地——中國北方地區,也就基本歇菜了。 當時中國南方的梁朝政權還算繁華,但是梁朝也有梁朝的問題。梁朝和絲綢之路的連接,主要是通過河西走廊,這時候的河西走廊,控制在新崛起的吐谷渾手中,而這時期的吐谷渾,又是西魏政權的鐵桿,配合西魏對梁朝進攻,可以說是“敵國”。所以,梁朝的絲綢,一般是很難通過河西走廊輸出。梁朝的外貿,在當時還有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在東吳孫權時期,江南地區與西方國家的海路貿易就打開了,三國時期就有波斯商人在建康居住,到了梁朝時期,中國與中東國家的海路貿易,也到了一個非常繁華的時代。可以說,在公元537年左右,這也是中國絲綢輸出西方“最靠譜”的一條路線,即從中國通過海路到達波斯,再由波斯轉運到西方。從上面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因為中國政局的這些變故,這時期的中國,輸出到西方的絲綢,比起正常的年景下降了三分之一不止。外加那個時代,造船技術有限,即使是與中國長期貿易的波斯商人,他們造船的能力也不足,主要是租賃中國的海船。眾所周知的是,在當時梁朝與北方政權對峙的局面下,好一點的船隻早就編入了軍隊,用於對北方政權的作戰,如在公元537年,梁武帝蕭衍大規模地徵發沿海民船編入軍隊,擴充軍力,雄心勃勃準備北伐。這不僅是對沿海老百姓的掠奪,更是對中國海上貿易的一次沉重打擊,能夠用於商業的船隻因此大大減少,如上種種因素,中國絲綢在西方市場價格暴漲,也就不奇怪了。

在當時的中國政局下,絲綢出口的減少,對於中國來說還是小事,反正我們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區幾個絲綢貿易的錢,在政府稅收裡算不上重點,大不了是少了點零花錢。但是對於西方來說,絲綢出口量的減少,對他們卻是毀滅性的打擊,就好比今天日本一天不進口石油,就很可能使整個國民經濟的癱瘓,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歐洲人也要想辦法,按照西方人的一貫本性,他們的主要辦法就是打仗,其中的主角,就是此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 這位查士丁尼,對中國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在整個西方世界,這都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皇帝。在查理大帝橫空出世以前,他是西方最牛的皇帝,一是這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國力強大,二是他個人赫赫武功了得,他在位40年,向西征服了意大利,佔有了北非帝國,向北打敗了日耳曼帝國,向東最終擊敗了波斯帝國,可以說羅馬帝國最頂峰時期的疆域,幾乎全在他的手裡恢復了。東羅馬帝國也是絲綢貿易的重要中間商,他們常年以來通過從波斯進口中國絲綢,經過加工後轉賣西方,謀取了大量利潤,絲綢的漲價,以及輸入量的減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東羅馬。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意圖擴張領土,要擴張領土就要組建強大的軍隊,要強大的軍隊,就要有錢,要錢,就要打絲綢貿易的主意,要絲綢……沒有!

為什麼沒有絲綢,那時候的西方人理解能力有限,當時西方人認為,絲綢輸入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常年和他們做絲綢貿易的波斯人搞鬼。他們認為這是由於波斯人漫天要價,盤剝西方人,所以查士丁尼就想:為什麼絲綢貿易一定要通過波斯呢,難道我就不能征服波斯,直接獲得對絲綢貿易的壟斷權嗎?窮急生瘋的查士丁尼,因此做出了發動對波斯的戰爭的決定。 其實在發動對波斯的戰爭之前,查士丁尼也曾經嘗試過繞開波斯,主動和中國建立聯繫,他先是組建了商隊,企圖從波斯偷渡到中國,但被波斯人抓住後砍了。盛怒之下的查士丁尼,隨即決定對波斯用兵。有的說法是,查士丁尼不但想征服波斯,更想征服中國,這個說法廣泛記錄於西方的一些野史裡,不過以這位查士丁尼一生開疆拓土的表現看,身為戰爭狂人的他,就是有這種想法也不奇怪。但是從當時的力量對比看,他如果真有這種想法,可以說是自不量力。如果他真的擊敗了波斯,並且一路東進,即使拋開勞師襲遠這類的兵家大忌,就純粹以軍事力量對比看,和他交手的波斯,東面是已經滅亡了貴霜帝國的白匈奴,這白匈奴又是什麼人呢?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歷史上的“滑國”。在被秦國滅亡後,餘部逃到了西域,一度是漢朝“西域都護”治下的諸侯,南北朝時期,還是柔然民族的附庸,柔然被北魏痛打的時候,白匈奴也殃及池魚,被北魏打得稀里嘩啦。然後他們西遷到中亞,這一遷就時來運轉,就像之前的大月氏一樣,之前在中國排不上號的他們,把強大的貴霜帝國以及波斯帝國都打得稀里嘩啦。橫向對比看看,連波斯人都搞不定的查士丁尼,比起此時作戰水準最高的中國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這些查士丁尼是不可能知道的,事實是他果然連波斯都搞不定。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舉進犯波斯,結果和波斯互有勝負,雙方誰都不能徹底擊敗誰。戰局轉入了相持,而因為中國絲綢價格的持續走高,以及西方經濟危機的加劇,查士丁尼最後實在無法堅持打仗了。尤其是東羅馬帝國西面的泰爾、佩魯特等城市,本身就是靠著加工絲綢業為生的,一打仗,絲綢貿易乾脆癱瘓了,老百姓沒飯吃,紛紛起來造反。查士丁尼再也無法支撐了,在大臣們的勸說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波斯苛刻的停戰條件,按照波斯人制定的價格進口絲綢,在這些年裡,波斯人趁火打劫,大肆抬高絲綢價格,給整個西方的經濟都帶來了沉重打擊。 查士丁尼雖然人比較瘋狂,但作為歐洲歷史上的著名君王,他還是很有頭腦的,至少很懂自力更生的原則,不就是買不到絲綢嗎,我自己造還不行。可是當時全歐洲都沒人會造絲綢,查士丁尼想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他開始面向整個東羅馬帝國乃至周邊國家懸賞,徵募會造絲綢的人才,一直到了公元543年,有兩個來自印度的和尚求見,這是兩個曾經去過中國的和尚,他們承諾,只要查士丁尼肯出錢,他們願意去中國偷學造絲綢的辦法。然後,他們在查士丁尼的資助下來到了梁朝,這時候正是梁武帝大肆崇佛的時期,對僧侶非常尊崇,兩個印度和尚一面傳教,一面學習紡織,並且用竹竿偷藏了蠶種帶出了中國。他們回到東羅馬的時間,是公元552年,這是一個對西方人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年頭。從此開始,絲綢不再是中國的專利,西方人學會了養蠶。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從此一度成為了歐洲的紡織中心。後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紡織工匠被帶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也就因此成了西歐的紡織中心。 中國絲綢紡織的西傳,是促進整個西方文明的大事,不過中國對於世界絲綢業的壟斷地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因為歐洲人雖然學會了紡織,但是無論紡織技術還是絲綢質量,依然遠遠不能和中國人相比。事實上,歐洲本土製造的絲綢,只能滿足中層老百姓,貴族們的絲綢,還是只認中國產品。但是梁武帝蕭衍或許想不到,他的一個愛好,竟然會改變整個西方的經濟歷史,促成了東羅馬帝國的崛起和西方紡織業的大興,這只能說是“蝴蝶效應”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