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

第43章 第十節胎死腹中

在流民入城的隊伍之中,有兩個並不起眼的人,其中一人將另一人背在肩上。他們混進長安城後,便離開了流民的大隊伍,直奔宗卿師李守府上,用力捶門。老僕人袁九開門一看,原來是兩個流民,拿棒來打,邊打邊叱道:“滾。”那人迎棒而跪,淚如泉湧,大叫道:“九叔,別打了,是我,袁安呀。” 袁九定睛端詳,果然是自己的侄子袁安,大驚,連忙讓進,又問背上背的是誰。袁安並不回答,只是大聲催促,趕緊帶我去見老爺。 袁九見袁安從故鄉宛城千里而來,必是有要緊之事,不敢怠慢,立即將袁安領入。袁安見到老爺李守,放下背上之人,叩頭流血。 李守身長九尺,合今兩米零九,高大威猛,容貌絕異,居家如宮廷,最為看重禮節。李守坦然接受著袁安的跪拜,又見袁安背來的那人癱軟在地,頭戴罩帽,看不清面目,便問是誰。

袁安答道:“是李季少爺。” 李季,乃是李通從兄之子,李守的侄孫。李守聞言大怒,道:“大膽李季,見了老夫,為何不行禮?” 袁安大哭道:“老爺可怪不得李季少爺。” 李守怒目而視,道:“見尊者而無禮節,為何怪不得?” 袁安道:“因為……李季少爺已經死了。”說完伏地痛哭,不能自勝。 李守大驚,急忙近前,揭開罩帽,果然是李季,都不用試鼻息,僅看其形狀,便知已死去多時。李守大為傷感,黯然問道:“幾時死的?” 袁安道:“五天前。” “這麼說,你是一路背屍背到長安來的?” 袁安木然地點點頭,他平靜地敘述著,彷彿在訴說別人的故事:他和李季一起從宛城出發,走到半途,李季得了急病,不可醫治,轉眼便死。他一時間也沒了主意,本想把李季帶回宛城安葬,但此行是特地要給老爺報信,十萬火急,耽擱不得,必須要盡快趕到長安。本想先就地草草掩埋,又怕被流民或野獸吃去,留不了全屍。這才將李季背來長安,等報完信,再用車運回宛城,體面下葬。

李守老眼含淚,欷歔良久,讚道:“好個袁安,真義僕也。這一路行來,該是怎樣的辛苦!” 袁安道:“不覺苦,只要把信帶到,死已足矣。” 李守道:“什麼信這般緊急?” 袁安於是將李通起兵造反的計劃詳述一遍,又道:“請老爺早作逃亡打算。” 李守聞言大恨,好你個李通,也不同我商量一聲,就自作主張,擅自準備起兵謀反,你這不是把老子往死路上逼嗎?李守轉念再一想,又覺出了自己的咎由自取,是他告訴了李通那句“劉氏復興、李氏為輔”之讖,而李通這孩子,居然也就信了,既信之,則行之,“吾愛吾父,吾更愛真理”是也。 事已至此,李守只得開始謀劃逃歸之策。李守有同鄉黃顯,時任中郎將,兩人最為死黨。李守找來黃顯商議,黃顯聽罷,大搖其頭,道:“逃亡不可取,不如自首。”

自首?無異於羊入虎口,焉得生還!李守大急道:“黃兄,此事可不能隨意玩笑。” 黃顯笑道:“你不信我?我幾時害過你?” 李守改容道:“請黃兄賜教。”黃顯道:“今關門禁嚴,君狀貌非凡,人皆識之,如何得出長安?” 李守默然。此時的長安,一片混亂,門禁森嚴,進出都要經過層層盤查。像李守這樣的身高和容貌,太過扎眼,想不讓人認出都難。於是有問:像你這種級別的官員,為何未經朝廷批准,便膽敢私自離開長安?這一問,他根本沒有答案。 黃顯再道:“誰說自首就一定會死?李兄難道不曾留心本朝掌故?” 李守大悟,自首者不死反貴,在本朝早有先例。 十六年前,時為王莽居攝元年,安眾侯劉崇起兵謀反,其族父劉嘉詣闕自首,王莽不僅赦劉嘉無罪,而且加封為師禮侯,其子七人也皆賜爵為關內侯。

十三年前,時為王莽始建國元年,徐鄉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謀反,其兄扶崇公劉殷,自系入獄,靜候朝廷發落。王莽同樣赦劉殷無罪,而且將劉殷的封國增至百里,享萬戶。 按照判例法,李守如果自首,就算不能因禍得福,保命總應該不成問題。然而,李守仍是猶豫不決。黃顯瞟了李守一眼,冷言道:“以李兄之見,李通此番謀反,勝算幾何?” 李守老實答道:“不知。” 黃顯笑道:“既然李通成敗未可知,則李兄更應自首。李通反王莽,而李兄順王莽,父子異志而同心,共為李氏而已。李通謀反成功,富貴不可限量,必能光大李氏,則李兄雖死無憾。如李通謀反失敗,李兄依順王莽,大義滅親,朝廷必感念此功,李氏也因而有望保全,不至於合族誅滅也。”

黃顯的思路,類似於基金對沖,旨在將風險降到最低。父子兩人分別下注,兒子賭王莽敗,老爸賭王莽勝,不管王莽是敗是勝,李家都可以從中獲利。李守這才怦然心動,於是聽從黃顯之計,上書請罪。 殊不知,眼下正逢帝國動蕩之時,大事比比皆是,海量奏章湧向王莽的案頭,王莽不可能一一看過,只能先挑最為緊急的批閱。李守的奏章,就這麼被積壓下來,連呈給王莽過目的資格都沒有。世事便是如此,在你看來或許性命攸關,在別人眼中卻根本不值一提。 李守雖然上了奏章,卻並不知道王莽沒看,他見奏章已呈上數日,王莽卻連一點反應也沒有,不由得惴惴不安,度日如年。想改主意逃出長安,又怕王莽遲遲不表態,正是意在引蛇出洞,於是越發不敢。

而在宛城李家這邊,並非盡是袁安這樣的義僕,李家也有姦僕,見賣主可以求榮,便向官府告了李通的密。南陽太守甄阜大喜,馬上下令抓捕。李通和李松等人僥倖逃脫,而其餘兄弟、門宗共六十四人,皆落入了官府手中。 甄阜緊急上奏朝廷,王莽聞之大怒,將李守投入牢獄。黃顯為死黨開脫道:“李守聞子無狀,不敢逃亡,早已上書自首,歸命宮闕。”王莽怒道:“李守何曾上書?”黃顯道:“一查便知。”王莽這一查,還真有,頓時感覺面子十足,於是心情大悅,赦免李守無罪。 黃顯趁熱打鐵道:“臣願押解李守,俱至宛城,曉說李通來降。如不得成功,臣必令李守北向刎首,以謝陛下大恩。”王莽可不傻,讓你們二人回宛城勸降李通,估計就一去不回了,於是道:“再理會。”

很快,甄阜又給王莽上了第二道奏章,雲:在李府發現大量兵器糧餉,李通和諸兄弟畏罪逃亡,不知去向。王莽再次大怒,下令捕殺李守及其在長安的家眷,一個不留。 此時的王莽,已經顧不得自首免罪的慣例,他又新立了規矩:一個都不寬恕。當年劉崇和劉快的謀反,只是孤立事件,王莽當時政權穩固,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能夠表現出容忍和大度。今非昔比,帝國上下反賊如麻,王莽的安全感越來越脆弱,越來越迷信以牙還牙、以暴制暴,捕殺李守,正是要恐嚇立威之意。由此也可見出,在帝王獨裁之時,判例法根本不可能成為現實。朕即法律!帝王的個人喜怒,隨時都會改變法律的適用尺度。 黃顯自恃辯才,勸諫王莽,想要救回李守一家性命。王莽耐心聽完,嘆了口氣,道:“君言甚佳,那就連你一起殺吧。”

長安開了殺戒,宛城自然見樣學樣。甄阜將李通兄弟、門宗共六十四人押入宛市,當著無數市民的面,一一誅殺,然後焚屍示眾,命官吏拿著燒焦的殘屍,曉諭南陽各地:敢有犯上作亂者,視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