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吳三桂的發跡史2

第24章 二、吳三桂縱論取梨之法

吳三桂的發跡史2 子非鱼 2592 2018-03-13
吳三桂陡然想起好久沒與白薔薇縱情歡樂了,便抽身去了白薔薇的房中。 從錦州出來之時,吳三桂考慮的首要問題便是要把陳圓圓與白薔薇帶在身邊。在吳三桂看來,陳圓圓與白薔薇就像兩道不同的菜。與陳圓圓作樂時,就像吃著原汁原味的素菜。味道雖然清淡些,但不傷身體。而與白薔薇作樂時,就像吃著辛辣刺激的滷菜。味道濃厚,越吃越想吃,但吃多了會傷脾胃。因此,對吳三桂來說,二者既保持獨立性,又互相幫襯,缺一不可。 譬如說如今,吳三桂雖然天天與陳圓圓廝守,但他還是覺得有找白薔薇的必要。於是他去了。 只是他這一走,倒把要告訴兒子為什麼對於取梨要依據情況而定的承諾丟到了腦後,而泡在白薔薇房裡出不來了。 吳應麒也沒有將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他原本就覺得父親的取梨之法要分三種情況就多此一舉。在他看來,在家人之中,他取小梨;在外人之中時,他取大梨。他認為:如今之社會,還管其他什麼虛名,只要能得實惠便行。局內之人,自然會認為我貪婪自私,甚至會因此而生怨恨,而局外之人,不僅會羨慕我得了實惠,甚至會認為我有本領。

而吳應熊就苦了。他對任何事都非要琢磨出個子丑寅卯不可!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無道理可言的!壞就壞在先生身上,自從讀書那日起,先生便要他知道理,說道理,懂道理,凡事都要說出個道理來。可是,他父親給他提出的問題對他來說又實在太深奧。因此,他雖然苦苦思索,卻不得其解。 吳應熊對此事因妄生痴,因痴生亂。他有些病急亂投醫了。他沒見父親之面,便問弟弟。其實他見了父親,也未必敢問父親。 吳應熊問:“應麒,你說父親為何要將那取梨之法分成三種情況呢?” 吳應麒說:“我才不管什麼三種情況呢。在我看來,只有一種情況,也只有一種方法!” 吳應熊說:“只有哪一種情況?” 吳應麒說:“在我看來,不管是世俗之人也好,還是聖賢之人也好,都是外人。因此,對我來說,就是在外人之中時,如何取梨。”

吳應熊說:“那你怎麼取呢?” 吳應麒說:“當然取最大的梨。” 吳應熊說:“為何?” 吳應麒說:“不就是圖個實惠麼?” 吳應熊問:“父親要我們參詳此事,你便這般參詳的麼?” 吳應麒說:“正是!” 吳應熊便生氣了,罵道:“你頭腦怎麼如此簡單?此中必有大學問,你為何不想去弄懂它?” 吳應麒便頂撞其兄:“你頭腦復雜,怎麼也沒弄清楚其中的關節?” 吳應熊被弟弟的話噎得要死,便伸手想打弟弟,恰被一支粗壯有力的手架住,回頭一看,見是父親,趕忙縮回手。 原來吳三桂早就到了兄弟二人身邊。兄弟二人正爭得有味,自然沒留心周圍。而吳三桂見他們爭得有趣,也不說破。他見應麒頭腦簡單,只得在心中苦笑。他想:將來此兒倒可以成為一員大將。但是,吳應熊一直在思索此事,讓他心裡多了些安慰。

於是,他在心裡譴責自己:自己作為父親,怎麼能因為玩女人而忘記教子呢?他將兩個兒子都招到身邊,然後問吳應熊:“你對此事還沒有想清楚麼?” 吳應熊說:“為兒愚鈍,想不清其中道理。” 吳三桂說:“你不可自責。不是你愚鈍,而是這些道理有些特殊,非書本之中可以學到的。” 吳應熊奇怪說:“父親說此道理不來自書本麼?”他實在沒料到這世界上還有些道理不是來自書本。其實,有許多道理都並非來自書本,但實際有用,而來自書本的道理卻反而無用。 吳三桂問:“你想知道麼?” 吳應熊說:“想。”他心想:怎麼不想?做夢都想呢! 吳三桂說:“那父親講給你聽!”吳三桂稍一思索,便接著說:“為父要你在世俗之人當中時,要徑取大梨,是因為世俗之人,往往圖一時之實惠者較多,而顧及其他者較少。你若置身於世俗之人當中,不能專取大梨,沒有得到實惠事小,失去生存能力事大。”

吳應熊奇道:“喪失生存能力?” 吳三桂點點頭說:“正是。因為在世俗之人中,一切教化都屬附庸,唯生存才是根本。你若不懂此理,別說取不到大梨,連小梨你也無法得到!久而久之,你豈不會喪失生存能力麼?” 吳應熊說:“這樣一來,兒子豈不會因此而有辱斯文麼?” 吳三桂說:“寧願有辱斯文,也不可喪失生存能力!你想想看,是生存事大?還是斯文事大?” 吳應熊點點頭,然後問:“那父親為何讓兒子處於眾聖賢之士當中時,要專取小梨呢?” 吳三桂說:“因為聖賢之士往往多虛偽狡詐之輩。他們心中明明有著得到實惠的慾望,也不敢表現出來。因此,你若禮讓,在最後取梨,既能得到聖賢之名聲,又能得大梨之實惠,何樂而不為?而你若專門先取大梨,雖可得此實惠,必能引起聖賢之士的公憤。”

吳應熊問:“既然是聖賢之士,怎麼會因為取梨小事而對人生怨呢?” 吳三桂說:“我兒有所不知!古往今來,尚沒有聖賢之士能脫離人間煙火。也就是說,聖賢雖為聖賢,但畢竟是人,是人就得有慾望。聖賢之士圖聖賢也是一種慾望。聖賢之士之所以能得聖賢之名,是因為他們的此慾望已壓過彼慾望。但是,僅僅是被壓著而已,而非消滅,所以,聖賢之人的食慾卻仍然存在的。而眾人推崇他們為聖賢,是因為他們善於掩飾自己的食慾。 因此,如果你處於聖賢之士當中時,你最後取梨,必然既得大梨之實惠,又能得聖賢之大名。反之,如果你專先取大梨,聖賢之士必然不屑與你為伍,覺得與你為伍會有損其聖賢之名的。這麼一來,你必成世俗之人,而世俗之人,自古以來,少有成大器者。如你執意要置身聖賢之中,那聖賢之士必能以唾液淹死你! ”

吳應熊問:“若聖賢之士都以有損聖賢之名而最後取梨怎麼辦?” 吳三桂沒有想到兒子有此一問,他思索一會,便說:“那時兒子須看準筐中大梨,然後閉目伸手而取之。” 吳應熊問:“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因為在眾人看來,你雖有取大梨之實,卻非有心而取之也。你的聖賢之名不會因此而受損傷。我們為官者便常常以此法得其實惠又保其廉名。” 吳應熊問:“那父親為何要兒子在第三種情況先聖賢之士取之,而不等聖賢之士取後再取之呢?” 吳三桂說:“因為聖賢之士雖將聖賢之名看得很重,但若置身於世俗之人當中時,必因生機遇到威脅而看輕聖賢之名。倘若他們仍然看重聖賢之名,必會因此而餓死。所以,當世俗之人取梨之後,他們早已將怨恨置於其身,自然不會注意他人。同時,也因為有世俗之人取大梨在先,必會激起聖賢之人的貪欲,而置聖賢之名於不顧。”

吳應熊問:“既為聖賢之士,怎會置聖賢之名於不顧呢?” 吳三桂說:“聖賢之士只可生聖賢之眾中,世俗之民中,決無聖賢之輩!若有,也早已餓死!你若不信,這時,你最後取梨,必得小梨。只有按父親之法取梨,仍然既可得大梨之實惠,又能保聖賢之名聲。” 吳應熊覺得對於父親的道理,自己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