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多爾袞·一指通天

第22章 第四章強權之下的生存之道

多爾袞·一指通天 纪连海 11514 2018-03-13
長期以來,關於孝莊皇太后與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關係的說法,一直都是一個引發幾乎所有研究、評論、述說這一段歷史的人——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以極大關注的問題。 關於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孝莊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問題,正史也好,野史也罷,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孝莊皇太后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 第二種,孝莊皇太后沒有嫁給愛新覺羅·多爾袞; 第三種,孝莊皇太后與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情人(或者說得難聽一點就叫偷情)的關係。 那麼,上述三種回答,到底哪一種更加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呢?或者更加嚴謹地說,上述三種回答,本人到底更加相信哪一種呢? 您要讓我說呀,我只能說,您看完了我的考證,自然就會有一種結論了。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有著所謂的“清宮三大疑案”“清宮四大疑案”“清宮八大疑案”之說。關於什麼是“清宮三大疑案”“清宮四大疑案”“清宮八大疑案”,他們的真實性到底如何,不是我們這裡面要談論的內容,因此我們要暫時先把這些內容擱置在一旁,單單分析一下這“清宮三大疑案”“清宮四大疑案”“清宮八大疑案”之首的“太后下嫁”疑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孝莊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問題。這個疑案被歷代史學家們公認為是“清宮三大疑案”“清宮四大疑案”“清宮八大疑案”之首! 很多讀者們聽到這裡,自然就會發出下面的疑問: 第一,“清宮×大疑案”一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清宮×大疑案”一詞?

第三,“太后下嫁”何時開始成為“清宮×大疑案”之首的? 第四,“太后下嫁”為什麼會成為“清宮×大疑案”之首? 關於第一個問題,“清宮×大疑案”一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回答起來很簡單。客觀地說,早在乾隆年間,就出現了“清宮×大疑案”一詞。 關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清宮×大疑案”一詞,回答起來則稍微麻煩一點。 “清宮×大疑案”的出現背景其實很複雜。 我們說,清朝政權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當時那樣的時代,畢竟還很不能為廣大漢族人民所接受。於是這些漢族知識分子就不斷鼓動廣大漢族人民反抗。但是,當這些反抗全都失敗之後,這些漢族知識分子會怎麼樣呢? 我們在這裡暫且不去分析反抗全都失敗的原因,我們只是去想這樣一個在當時來說很現實的問題:這些漢族知識分子們會甘心失敗嗎?如果不甘心的話,他們還能採取什麼辦法呢?

他們能夠採取的辦法只能是利用他們最後的武器——唯一的武器——漢族人民的語言文字。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一種很厲害的武器,它是可以殺人的! 如何利用好語言文字武器呢?語言文字武器的功能很多,清朝初年的漢族知識分子主要利用了以下兩種功能: 第一種,利用語言文字武器中的放大功能。誇大人家的缺點和失誤,見縫下蛆,以逞自己的栽贓陷害之能事!既然我用武力沒有辦法推翻你,我就用我的手、筆和嘴去千方百計地羞辱你、笑話你。其結果,便是出現了“清初×大疑案”中的一些“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即位”! 第二種,利用語言文字武器中的自嘲功能。沒完沒了的自嘲,也被魯迅稱為“阿Q精神”!在這裡,漢族知識分子的“阿Q精神”集中表現為“清初×大疑案”中的“雍正暴亡”和“乾隆出身”。你看,“雍正暴亡”——我已經殺掉了你們的老皇上! “乾隆出身”——新的皇上是漢族人!我們的報仇已經完全成功了,既然新的皇上已經是漢族人了,我們還報什麼仇啊?

關於第三個問題,“太后下嫁”何時開始成為“清初×大疑案”之首的,回答起來也很簡單。早在乾隆年間,自從有了“清初×大疑案”一詞,這“太后下嫁”就開始成為“清初×大疑案”之首! 關於第四個問題,“太后下嫁”為什麼會成為“清初×大疑案”之首,考證這一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考證另外一個問題: 一個寡婦,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有什麼值得我們大驚小怪的嗎? 嫁就嫁了!嫁給誰不是嫁呀?不就是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嗎?這有什麼新鮮的?還能夠被歷代史學家們公認為是“清初×大疑案”之首? 這樣一個小小的小到不值得一提的芝麻大的小事,還能成為“清初×大疑案”之首?這些史學家們,放著天下那麼多的大事不去研究,別是有點太自作多情了吧?即使不是有點太自作多情,也應該是有點另有企圖之類的吧!

您還別說,這些史學家們,還真的不是什麼自作多情!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史學家們的想法是單純的,他們就是覺得既然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案件,作為史學家們就應該將這些疑案一一搞清楚明白,弄清楚他們的來龍去脈,以便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諸位讀者朋友們,在您看來,一個寡婦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是否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呢?我再給您提個醒,這個寡婦女人是前任皇帝的妻子!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寡婦女人還是一個出身於蒙古族的女人!而這個前任皇帝呢,他是一個出身於滿洲人的皇帝! 有的讀者朋友們說了,您什麼意思啊,您這不是明擺著瞧不起我們少數民族嗎? 諸位,您可不能著急,您得看完了我的考證,再得出結論,對嗎?

我也看了很多清史考證專家對於“太后下嫁”這一“清初×大疑案”之首的“疑案”的考證。我通過看他們的考證,自己從中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 凡是心裡面比較偏向孝莊皇太后或者是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這些史學家們,或者自己就是滿族人或蒙古族人;或者自己雖然不是滿族人或蒙古族人,但是他們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自己已經深深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都覺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中間,是很恥辱的!是很不光彩的。所以,他們就極力為這兩個人辯護說,他們什麼關係都沒有! 凡是心裡面比較仇恨滿族人或蒙古族人的人,都覺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中間,是很恥辱的,但也是很正常的。如果發生在漢民族中間,就會覺得不對頭了,就會大聲地說:“不對!我們大漢民族,絕對不會是這個樣子的!這純粹是你這個可恨的老師,對於我們大漢民族的侮辱!”您就會覺得,哎,我說,你是漢族人嗎?天下有你這樣的漢族人嗎?

因此,我覺得,在我研究考證“孝莊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給了多爾袞”這一問題之前,我還必須要考證一下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寡婦,在自己的男人死後,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到底是中國的某些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特有的現象呢?還是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具有的共同的現象呢?還是漢民族也有的現象呢?還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共有的現象呢? 經過我的考證,我得出了下列結論: 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後嫁給小叔子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普遍具有的現象。 在介紹這一觀點之前,我先講一個故事——正北蒙古族的婚俗——三娘子的故事。 常聽京劇的人都知道,有個三娘子的故事。故事中的三娘子是個蒙古女子,由於她的明智,使戰亂不斷的明代北方邊疆出現了民族友好往來的春天。

諸位可能不知道吧,她這個人也曾經先後嫁給了俺答汗一家祖孫三代人! 三娘子本名叫鐘金,蒙文史籍中稱她為“克兔哈屯”或“也兒克兔哈屯”。蒙文中“克兔”的意思是三,“哈屯”的意思是皇后或娘娘。所以漢文史籍把克兔哈屯譯成三娘子。也兒克兔哈屯,意思是“有權力的三娘娘”。 鐘金是漠西蒙古奇喇古特部首領哲恆阿哈的女兒,原本許配給當時控制著整個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由於鍾金美貌非凡,不知在什麼場合被未婚夫的爺爺俺答汗看到,驚為天人,便不顧一切地在1570年將她搶到手,成為了自己的妻子。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一怒之下,偷偷跑到敵國明朝的邊關請降。 以把漢那吉投降明朝的事件為契機,關閉多年的馬市也就隨之恢復了。

所謂馬市,也叫互市。是明朝政府在長城沿線開設的一些貿易市場,蒙古族各部可以定期到市場上用馬和羊跟明朝政府和中原百姓交換生活必需品,諸如鐵器、布帛、糧食、茶葉等。明朝政府更把馬市當作籠絡蒙古各部的手段:哪個部不擾邊,就向哪個部開馬市;一擾邊,作為懲罰,立刻關閉馬市。 自從在“土木之變”中大敗明軍、俘虜明朝英宗皇帝的瓦剌蒙古首領也先死後,蒙古族各部又一次分裂,互相仇殺,部落人民愈加窮困,缺衣少食,便常常侵擾中原。明朝就乾脆關閉了所有的馬市。蒙古各部生活用品來源全斷,就愈發頻繁地進入中原搶掠,使得長城內外,幾無一日安寧。 俺答汗是位有見識的蒙古族首領。他懂得要強盛必鬚髮展經濟,要想發展蒙古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就離不開中原。所以,從1542年他控制了整個漠南蒙古西部之後,年年都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馬市。

對於明朝政府來說,由於邊患嚴重,巨大的軍餉開支,已經達到全國一年總收入的一倍,寅吃卯糧也實在難以承受、難以支撐了。 適逢其時,出了個把漢那吉降明的事件。雙方藉此事進行接觸。 1571年,明政府正式宣布恢復馬市,並封俺答為順義王,特地為他鑄了一顆金印。 開市這一天,馬市所在地大同得勝堡如同節日,一片歡騰。祖國各地的土特產品擺滿了市場,漢蒙各族人民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氣氛友好而熱烈。 這時,三娘子盛裝濃妝,率領著蒙古各部首領,趕著500匹精心挑選的蒙古良馬也來到大同,她是代表新受封的順義王俺答來向明朝政府進貢的。 此後,三娘子經常到馬市上貿易,她曾因到張家口馬市而認識了明朝的巡撫吳兌。吳兌對待三娘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親切關懷,無微不至。他特意贈給她貴重的八寶冠、百鳳雲衣和精美的紅骨朵雲裙。他們的這種親友般的關係一直延續了很久。明朝政府也因此而獲得很大好處:因為三娘子積極維護馬市貿易,一聽說哪個部落想進關擄掠,就事先告訴吳兌,讓他防備。 三娘子與明朝結好,必然在蒙古各部中招來嫉恨。俺答自己也知道,一旦他倒下,三娘子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撥給她很多兵馬,另築一城。明朝皇帝命名這個城為歸化,此城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 1581年,俺答汗去世,理應俺答汗的兒子黃台吉繼位。 諸位,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黃台吉”可不是那個愛新覺羅·皇太極呀! 雖然,兩個皇太極的寫法在當時的漢文裡面是一樣的,都可以寫成“黃台吉”“皇太極”或者“黃太極”!但是,我們現在要講到的是蒙古族人的“黃台吉”,是俺答汗的兒子“黃台吉”!不是女真人——滿洲人的前身——的“愛新覺羅·皇太極”,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 按照蒙古族習俗,黃台吉在繼承王位的同時,也繼承除生母以外的俺答的所有妻子,包括三娘子! 黃台吉年老多病,不問政事,大小事務全由三娘子主持,馬市貿易得以繼續。 不久,黃台吉病死,其長子扯力克繼承王位,仍然娶三娘子為妻。明朝政府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其後,凡有蒙古部落在邊關進行搶掠,被三娘子發現,就都依照法令給以嚴懲,明朝邊境於是得到相當長時期的安寧。 三娘子做了三代順義王的妻子,始終維護馬市貿易,維護漢蒙兩個民族的友好往來,減輕了兩族人民因為戰亂帶來的災難。所以,三娘子不僅深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敬重和愛戴,就連一向視少數民族為蠻夷,一向抱有很深民族成見的漢族士人、朝廷官員,也不得不承認三娘子的重大貢獻,並寫出讚美她的詩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蒙古族中間,長期以來,一直流行著這種一個寡婦在自己的男人死後嫁給了自己小叔子的風俗! 問題在於:我憑什麼證明,在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中間,長期流行著這種現象呢? 在介紹這一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詞彙:轉房婚。 轉房婚又稱收繼婚、升房婚、轉親婚、叔嫂婚。 一般而言,轉房婚是指父親死後某一特定的兒子收娶其後母,或者兄長死後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後兄長收娶其弟媳的現象。現代人戲言,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話倒也不差,因為據民族學家考證,這種婚俗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掠奪婚時人們所擁有的財產嗣承觀念。 原始社會,部落戰爭較多,掠奪來的婦女自然是財產,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財產的形式轉讓給本部落其他男子。 但是隨著家庭的出現,私有製的產生,這種轉讓,範圍逐漸縮小,最後固定在家族範圍之內。也就是說,轉讓給與死者俱有血緣關係的人。 這其中,除了女人是財產這一因素以外,還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 直到如今,鄉下孩子的父親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至於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這個做弟或做哥的,理所當然地要對其負擔一定的經濟義務。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現象曾經廣泛流行於很多少數民族中間。 比如,中國最為古老的少數民族羌族長期以來就一直流行著這樣的風俗——“父子伯叔兄弟死後,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也就是說,轉房婚這種現像一直在羌族中承襲著,以致到了西夏時期,李元昊作為一代君王,把自己的兒媳婦也據為己有!對於漢族人而言,這種現像是很不合倫理道德的行為,但是在羌族而言,這是一種極為正常的現象。 關於十世紀興起於東北的女真族,《金史》稱,“女真舊俗,婦女寡居,宗族接續之;父死,則妻其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也如此;故無論貴賤,人有數妻。”鄂溫克族中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嫂嫂為妻,但弟弟死後哥哥不能娶弟媳為妻。 而在四川的涼山彝族地區,夫死後,寡妻須轉嫁夫家其他男子。先盡同胞兄弟,如沒有同胞兄弟,按血統近遠順推。侄媳可以轉嫁給叔父,後母可以轉嫁給兒子,兒媳可以轉嫁給公公。轉房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家支財產外流。如果女方不同意轉房,要被索要身價錢。在雲南的佤族、景頗族、怒族、普米族、拉祜族的婚姻習俗中,也流行轉房制婚俗。 當然,也有反對轉房婚的。西藏墨脫縣的門巴族就嚴禁轉房;錯那縣的門巴族雖然允許轉房,但必須徵得孀婦同意,並在發喪後一二年才可轉;東北地區達斡爾族的習俗是“對待嫂嫂如母輩”,所以一般不允許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嫂為妻,同樣弟弟死後,哥哥也不能娶弟媳為妻。 不過,總體來看,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後嫁給小叔子,是中國很多少數民族普遍具有的現象。那麼,漢族人又是如何對待這種事情的呢? 我經過考證,得出了下面的結論:轉房婚並不是一種只有中國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洲人才有的特殊現象。轉房婚也是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普遍具有的現象。這裡面的故事就多了去了!根據專家考證,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的轉房婚傳統早在中國的傳說時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這裡面,也有著很多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舜的故事。 舜沒有發達時,在家幫老爹鼓叟幹活兒,老爹不喜歡他,只喜歡小兒子像。老爹與象合謀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總不如意。一次,老爹與象騙舜下井,老爹與像兩人遂在上面落井下石,用土填滿,以為舜必死無疑。象公開說:“這下可好了,兩個嫂嫂就歸我所有了!”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參見《孟子·卷九·萬章章句上·二嫂使治朕棲章》。 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不但有轉房婚的傳統,還很流行二女共侍一夫。 第二個故事:還是舜的故事。 在介紹這個故事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個詞彙:媵制。 媵制是指一個女子出嫁,須陪送同姓子侄和奴僕隨嫁。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會的族外婚向對偶婚演變中的一種過渡形式,即“與長期結婚的男性有權把她的達到一定年齡的姊妹也娶為妻。”堯嫁二女於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這裡的皇指娥皇,英指女英。娥皇和女英都是堯的女兒,同時嫁給了舜。 春秋時期,各國統治者實行媵制。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也是說的媵婚。這裡的“歸”是“出嫁”的意思。根據清人王先謙、姚際恆的解釋,這裡的“公子”為豳公的女兒。詩的大意是,少女們在采桑時忽然心裡悲傷起來,恐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進入戰國,因為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媵制隨之沒落。後世有妻死,由妻妹續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遺孑。 媵妾婚的產生與轉房婚一樣,有如下許多原因: 第一,是母系製的徹底崩潰與男權的伸張。男子以女子為私有財產,既然是私有財產,當然多多益善。 第二,部落戰爭和奴隸使用的結果。私有製引起了比過去廣泛、劇烈得多的掠奪戰爭,通過戰爭總有大量的婦女、小孩成為奴隸,被勝利者任意佔有。 第三,統治階級的縱慾,以女子為玩物,同時以蹂躪女子多作為其權勢的象徵。 第四,子嗣觀念的影響,多妻則多子,多子則多福。 自從周代的宗法家族組織確立之後,子嗣觀念更加濃厚。周代這種子嗣觀念的發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確定。以後帝王、貴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納妾者,多以子嗣的傳祧為藉口。 正是因為子嗣觀念的發展,導致了轉房婚和媵妾婚長期以來一直流行在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中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後嫁給小叔子,也是漢民族普遍具有的現象。 那麼,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發生交往的過程中,又會是如何處理類似的婚姻的呢?這裡面,也有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西漢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的故事。 匈奴戰爭失敗的漢高祖劉邦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揭開了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當然,兩漢和親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實多為從諸侯王室或民間選來的女子,並非真正的公主。 漢武帝時,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遠走漠北。後來,漢武帝採取迂迴戰術、積極打通西域,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勢力強大的烏孫國,成了漢朝主要的爭取對象。 烏孫國原居住在祁連山附近,後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與匈奴一向是世仇。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公元前110年前後,漢武帝封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崑莫。細君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喜出望外,封她為右夫人。但匈奴單于也極力拉攏烏孫,昆莫迫於壓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為左夫人。 長在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適應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雕,馳騁草原。細君公主則度日如年,只能將滿腔愁緒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著琵琶訴說思鄉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兩年後,昆莫一病不起,由於他的兒子已死,按照規矩將由其孫子岑陬繼承王位。按照烏孫國的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昆莫於是準備將細君公主再嫁其孫。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 漢武帝答复說:“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漢王的回話是:第一,要顧全大局。第二,咱漢國向來不干涉別國內政! 無奈之下,細君公主只好從命,連降兩級,由原先的奶奶輩兒,一下子變成了孫媳婦兒。 3年後,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細君死後,岑陬再次向漢廷求婚。前104年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岑陬。 為了在漢和匈奴之間尋求平衡,岑陬也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幾年之後,解憂沒有生育,匈奴公主卻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後來岑陬暴斃,因為泥靡還小,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歸靡繼承,此人身材肥胖,烏孫人稱其為“肥王”。 按照習俗,肥王娶了解憂和匈奴公主。由於性情相投,解憂與肥王恩愛異常,並生下了元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肥王對解憂關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拉近了漢廷與烏孫國的密切關係,雙方信使往還,不絕於途。這激怒了匈奴單于,雙方關係緊張,一觸即發。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還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她像親姐妹一樣,將她嫁給位高權重的烏孫右將軍。解憂與馮嫽在王庭內外連成掎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軍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前71年,匈奴單于發兵威脅烏孫國,要他們獻出解憂公主,並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肥王與解憂公主大怒,火速遣使聯合漢廷出兵,分進合擊,對付匈奴。匈奴人不敢正面作戰,於是向西北逃竄,又被烏孫國軍隊中途擊敗,從此一蹶不振。 漢廷與烏孫國的關係更加水乳交融,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如日中天。馮嫽也被稱作馮夫人,活躍在王公大臣之間,受盡禮遇尊敬。 不久,形勢突變。肥王一病不起,王位歸還了岑陬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解憂的影響立刻下降。 泥靡暴虐無道,大家都稱他“狂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習俗,無可奈何地下嫁給狂王,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國內反對狂王的聲浪此起彼伏。不久,狂王殺死了肥王的一個兒子,引起烏孫國的動盪。 漢朝派人率兵前往烏孫國進行軍事干預,多方疏通,說服各方派系,使烏孫接受漢廷的安排:解憂與肥王所生的大兒子元貴靡做了大國王,統治六萬戶;封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屠為小國王,統治四萬戶。雙方分而治之,取得了暫時的安寧。 解憂公主從漢武帝太初年間遠嫁烏孫,到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五十多年。在遠隔千里的異域經歷了四朝三嫁後,她上書宣帝表示“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來。前51年,年已70的解憂終於回到長安。 第二個故事:西漢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公元前52年出生於今湖北省。她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36年,她被元帝選秀入京。進宮後,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些破綻,使昭君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見漢元帝。 公元前60年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呼韓邪單于在斗爭中失敗,於公元前51年南下投漢,西漢王朝派兵保護。公元前36年西漢政權消滅了與呼韓邪單于對立的政敵。呼韓邪單于覺得應該進一步密切與漢朝的關係,於公元前33年,入漢請求和親。漢元帝欣然應允,並召后宮妃嬪議親。王昭君挺身而出,自願和親。呼韓邪臨走時昭君參加了送別大會。她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想把她留下來,但已無法收回成命,便賜她錦帛28000匹,絮16000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 王昭君出長安後,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後,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 漢皇還是那句話:顧全大局,入鄉隨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第三個故事:晚唐咸安公主的故事。 晚唐的鹹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21年,創造了歷嫁祖孫三代、兩姓、四位可汗的和親紀錄。 回紇長壽天親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獻方物向唐朝請求和親。唐德宗知道回紇與唐朝的交往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於是將自己親生的第八個女兒咸安公主出嫁回紇為可敦(可敦:妻子的意思)。 咸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21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長壽天親、忠貞、奉誠及懷信可汗。直到808年病死。可以說她將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唐朝與回紇的和親友好事業。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領袖的和親都會帶來好的結局。 第四個故事:隋朝義成公主的故事。 隋宗室女義成公主,於599年嫁給突厥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死,義成公主又先後改嫁他的兒子:始畢、處羅、頡利三位可汗。 唐朝建立以後,義成公主數請頡利可汗出兵攻唐,為已經滅亡的隋朝報仇。 626年,頡利可汗率兵深入長安附近,剛即位為帝的唐太宗與之結盟。 4年後,唐將李靖大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義成公主被殺,東突厥汗國滅亡。 又有讀者說了,轉房婚這種現像是否是一種只有在中國才有的特殊現象呢? 答案是否定的!轉房婚這種現像是一種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具有的普遍現象! 在我論述轉房婚這種現像是否是一種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具有的普遍現象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故事說的是丹麥王子小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教育,因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去世而回國,卻意外發現他的父親乃為其叔叔、新任國王克勞狄斯所謀殺;而且,在老哈姆雷特突然逝世後不到兩個月,王后喬特魯德就和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在哈姆雷特看來,這樁婚事是十分不正當的,用“亂倫”兩個字來形容是再恰當也不過了。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報仇,結果卻誤殺了宮內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也發誓為父報仇。克勞狄斯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還準備了藥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克勞狄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有人說,你講的是什麼呀,不就是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作品《哈姆雷特》嗎,這誰不知道呀? 可是,您聽出來了嗎,《哈姆雷特》這個故事就是轉房婚這種現象長期存在於丹麥的反映。 不僅如此,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以及美洲、非洲一些國家的歷史上,都曾經長期流行過轉房婚。 時至今日,尚處在父系社會的南非祖魯族還仍然有個習俗,即該族的姑娘一旦出嫁,便永遠屬於丈夫的家族,不僅肉體上要與丈夫結合,血統上也要同化為丈夫的家族。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妻子仍要留在丈夫的集團中,如孀婦尚有生育能力,為了集團的存在,亡夫的弟弟要娶嫂嫂為妻,代替哥哥傳宗接代。 只是時間到了現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盛行於世,傳統的轉房婚才逐漸淡出了世界婚姻這個大舞台。 話說到現在,諸位可能已經把我要說的意思完全弄清楚了。我的意思是說,孝莊皇太后如果是真的下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是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而是一件在所有的人看來都極為正常的事。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因為孝莊皇太后下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就證明滿洲人和蒙古族人是“落後”“野蠻”的少數民族!完全不能這樣認為!但是,為什麼在孝莊皇太后與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關係的問題上,會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呢?為什麼史學界也會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呢? 這是因為後來的漢族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在他們的努力下,漢族政權也開始從法律上禁止這種不文明的轉房婚。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漢族人覺得轉房婚是不文明的現象呢? 到了宋朝的時候,政府開始規定嚴禁轉房婚。為什麼宋朝政府會有這種想法呢?原因有以下兩個: 第一,總結唐朝滅亡的教訓。中國歷代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認真總結前一個朝代滅亡的教訓。當然,這種總結的結論有些時候是正確的,有些時候則是錯誤的。正確的諸如唐朝建立之初總結的大興土木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類,錯誤的諸如北宋建立之初總結的男女關係方面的自由化傾向是唐朝滅亡的原因之類。 唐朝的統治者在男女關係方面也的確有些自由化傾向。公主不喜歡原來的駙馬了,給父親打個報告,就可以換個新的;更有甚者,父親搶兒媳(唐明皇與楊貴妃),兒子娶小媽——父親的小妾(唐高宗娶武則天),在唐朝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 上述情況,不但讓宋朝的統治者們很是看不起,而且宋朝的統治者們還認為這是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個原因用他們的話講,就叫“唐女禍”。朱熹認為,唐人如此作為,“源流出於夷狄”! 第二,宋朝理學家們的努力。理學家認為,轉房婚大大違反了理學的三綱五常原則,從血緣關係上講,至少是一種亂倫。 也就是說,從宋朝開始,漢民族的統治者們開始認為轉房婚是一種陋習,並且由政府規定嚴禁轉房婚;從南宋朱熹開始,漢民族的知識分子開始認為轉房婚這種“陋習”是少數民族所特有的現象。 宋明以後,民間流行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倫理觀念。如黑老包,大義滅親,把侄兒鍘掉後,他給嫂嫂當兒子了。明朝時,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禁止民間轉房。自此轉房婚在漢族的知識分子中間開始逐漸消聲滅跡。 但是,私下里面,這種轉房婚的現象仍然長期在漢民族的下層人民中間蔓延,而且在中國的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在陝西、湖南、四川、湖北西部地區叫作“轉房”;在湖北東南地區叫作“就婚”“續婚”“挽親”;在湖北北部地區叫作“倫婚”;在山西地區叫作“接交”;在四川地區叫作“嫂就叔”或者“叔接嫂”;在浙江金華地區叫作“插花婚”;在浙江臨海地區叫作“接面”;在浙江南部地區叫作“續親”;在福建中部地區叫作“接節”;在廣西、江西叫作“轉婚”“轉書”;在江西南部地區叫作“升房”;等等。 什麼時候滿洲人開始覺得轉房婚是不文明的現象呢? 滿洲人入關之前,一直認為這種轉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現象,也一直流行這種轉房婚。但是,滿洲人入關以後,隨著他們對於漢民族文化的汲取,他們也逐漸接受了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和亂倫行為的結論。因此,在清朝政府制定刑法的時候,比漢民族的宋明政權還要嚴格——他們乾脆是採用重刑的辦法來禁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斬;收兄嫂與弟媳者,絞! 不過,上述規定都是在滿洲人入關以後很長時間的事了。在順治皇帝即位之初,滿洲人還沒有接受這種觀念。那個時候,他們還仍然認為轉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現象。在他們之間,也還仍然流行這種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 但是問題在於,後來的滿洲人在逐漸接受了漢民族知識分子的關於轉房婚是一種不文明的婚姻和亂倫行為的結論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解釋自己祖先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 辦法只有一個,隱瞞歷史!也就是想方設法也要把這些自己祖先經常收兄嫂與弟媳的現象加以隱瞞。 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的話題:孝莊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給了愛新覺羅·多爾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