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多爾袞·一指通天

第20章 口號一致好合作

多爾袞·一指通天 纪连海 11283 2018-03-13
還是在1644年5月9日(陰曆四月初四)這一天,李自成攻占了北京的消息剛剛傳到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剛剛傳到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耳朵裡。愛新覺羅·多爾袞聞聽之後,馬上把在蓋州湯泉養病的範文程請來商議對策。範文程分析了大順政權必然會失敗的三大因素: “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縉紳,拷劫財貨,士忿矣;掠人貲,淫人婦,火人廬,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破也。” 他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順軍隊雖然號稱擁有百萬之眾,似乎可以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了。但是我認為,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必然會滅亡,導致他們滅亡的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迫使明朝的崇禎皇帝自殺身亡,導致老天爺發怒;第二,刑訊拷打明朝的官員,強行掠劫官員家的財產,導致官員和知識分子憤怒;第三,搶劫普通人家的財產,姦淫人家的婦女,放火燒毀人家的房子,導致老百姓憤恨。有了以上三個導致失敗的原因,再加上驕兵必敗,我們可一次戰鬥就將其攻破。

據此,範文程主張火速入關,直取北京。範文程還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範文程提出了兩項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項:“止嗜殺,安百姓。” 範文程說:“好生者天之德也,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國家止欲帝關東則已,若將統一區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範文程的意思是說,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術上也要招攬民心,尤其要注意安撫百姓和明朝宗室。 這個時候,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很愉快地接受了範文程的建議,立即決定: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為了改變八旗兵慣於抄掠的軍風,愛新覺羅·多爾袞給每個士兵發了兩個月的糧餉。與此同時,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聽了範文程這一席話後決定立刻起程。下令“勿殺無辜,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

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於5月14日(陰曆四月初九)領大將軍印,帶領愛新覺羅·多鐸、愛新覺羅·阿濟格等一批猛將,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參加逐鹿中原的戰鬥! 與此同時,範文程到軍營起草曉諭明朝吏民文告,寫上他的姓名並註明他的官階。文告把清軍進入關內奪取全國政權說成是“為爾复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為闖賊”,意思是說,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範文程一再表明“師行以律,必不害汝”,要他們見清軍時能安下心來並給予支持,共同對付農民軍。下面就是要吏民歸附的話:“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 現在的問題在於:這個時候的李自成,下一步將會做出什麼樣的動作呢?

1644年5月11日(陰曆四月初六),李自成知道了他的使節被處死的消息。 14日(陰曆四月初九),李自成又看到了吳三桂寫給他的父親吳襄的信。此時此刻的李自成,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非常震怒的李自成責備劉宗敏誤事誤國,李自成甚至親自將吳襄釋放出獄,並設宴招待,以示籠絡。 但一切都太晚了。李自成也知道,只有自己領兵討伐吳三桂這一條路了! 5月18日(陰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馬步兵10萬,帶領劉宗敏、李過等一班大將,親領精兵7000人,出正陽門,向山海關進發。他將崇禎帝的3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帶在軍中,盼望吳三桂還眷戀故主之情;他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押在軍中,希望吳三桂還顧慮父子之念。

山海關距北京僅350公里,農民軍卻按常規走了9天!李自成一邊親率大軍來征討,一邊卻仍對吳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吳三桂不戰而降,他在行軍路上幾次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吳三桂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6個將領前往大順軍詐降。李自成雖對六將心存戒備,但仍對吳三桂有僥倖心理。 5月26日(陰曆四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知道自己打不過李自成,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他心裡很清楚,自己既然已經與大順政權決裂,就必須要考慮後路問題。他非常清楚,就憑自己手上的5萬人馬,絕對不是大順政權的對手! 但是,這個時候的吳三桂知道,他不能做出降清的抉擇!您想啊,投降他與之交戰了十數年的清廷,與他作為明朝忠臣的初衷相違;投降異族也與他的思想觀念格格不入啊!您想啊,谁愿意背上千古罵名呢?

因此,此時的吳三桂決定,與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借兵!吳三桂命書吏起草了一封給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請兵的信。信的全文如下: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 “今我國以寧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安)祿山之流,天人共憤,眾誌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鋤暴剪惡,大順也;拯順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唯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於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禮,不敢輕瀆聖聰,乞王轉奏。”

我們要注意的是,吳三桂寫給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信,實際上是一封向大清王朝“借兵”的信,而絕對不是向大清王朝投降的信。為什麼呢? 第一,寫信的名義。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恢復其統治。無意降清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 第二,雙方的稱謂。吳三桂稱清為“北朝”,與“我朝”“中國”相對應。涇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國,他仍屬明朝,與清無涉,這又明確自己的立場不容混淆。 第三,清軍進兵路線。一從“中協”即喜峰口、龍井口等處;一從“西協”即牆子嶺、密雲等處入口。這兩條路線是清兵經年屢次入口徵明的舊路,吳三桂卻牢牢地控制著“東協”即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山海關至京師便捷,獨當正面進兵。從西協、中協走,已屬側翼,要繞路,誤時日。顯然,吳三桂自為主,而把清兵置於“客兵”的地位。從吳三桂的這個安排,也看不出他與清為一家之意。另外,從這個安排來看,他還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實際上他想通過自己的安排達到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併,以此恢復大明江山的意思。

第四,酬勞。吳三桂鄭重聲明,“我朝”報答清兵“興亡繼絕”的扶助之功,不只給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吳三桂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許以優厚的條件,此與降清毫無共同之處。而一旦出現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併的局面,還哪裡有什麼酬勞啊!因此,這個所謂的“酬勞”實際上是假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說,吳三桂已經降清! 但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何許人也,他哪能那麼容易就會上當而答應吳三桂的請求呢? 5月19日(陰曆四月十四日),進軍途中的愛新覺羅·多爾袞接到了吳三桂的信!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未敢輕易相信吳三桂,他決定:第一,派人到山海關探看虛實;第二,改變行軍路線,以一日一夜行100公里的速度直趨山海關;第三,調取攻城用的紅衣大砲,發往山海關;第四,給吳三桂复信!

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給吳三桂的信中說,“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是以我國三次進兵攻略,蓋示意於明國官吏軍民,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若今日則不復出,唯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水火。及伯(指三桂)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敵,尚复懷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

在這封信中,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撇開了吳三桂所提的具體條件而不論,而是向吳三桂昭示了大清王朝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號,從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呼籲取得了完全一致。但愛新覺羅·多爾袞這封信的主旨,還是最後幾句話,也就是勸吳三桂“來歸”(投降),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 看來,吳三桂的“借兵”想法沒能實現。他下一步將會做何打算呢?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心裡面肯定特別不是滋味:前面是前來剿滅自己的大順政權的20萬軍隊,後面是自己已經與之戰鬥十多年的十數万八旗精兵。 自己已經與李自成決裂,而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又沒有答應“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條件。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首先傳檄李自成曰:“闖賊李自成以麼魔小丑,盪穢神京。日色無光,妖氛吐焰。殺我帝后,刑我縉紳,辱我士民,掠我財物。列祖列宗之怨恫,天壽淒風;元勳懿戚之誅,鬼門泣血……週命未改,漢德可思。誠誌所孚,順能克逆;義兵所向,一以當十。” 然後,他又給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信中說到,“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於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為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有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想法,證據是:一是“三桂承王諭”;二是“何事不成哉”。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還在閃爍其詞,自始至終沒有明確說明他要“來歸”! 就在這個時候,5月26日(陰曆四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 李自成不見投降的吳三桂,迎接他的是全副武裝的遼兵。李自成馬上識破了六將詐降的詭計,將六人殺掉(其中一人跑掉),然後最後一次派使者勸降,遭到吳三桂拒絕後,便佈置攻關。雙方當天在關外石河西(今山海關燕塞湖一帶)爆發了一場激戰。農民軍英勇衝擊,幾次攻入關內,遼兵凶悍善戰,幾次擊敗農民軍的進攻,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晚,吳三桂將隊伍撤回關城。 當晚,吳三桂徹夜未眠,他已感到形勢的嚴峻和緊迫,他派佘一元等5名士紳再去見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爾袞雖率軍到達了離山海關7·5公里的歡喜嶺,但因為他對吳三桂、李自成都產生了疑慮,故停駐不進。愛新覺羅·多爾袞安慰了眾士紳,並派親信範文程與五名士紳一同回見吳三桂。吳三桂已顧不得再擺什麼架子,他馬上飛馬去面見多爾袞。 見到愛新覺羅·多爾袞之後,吳三桂提出了酬謝清朝的條件,“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 也就是說,吳三桂提出了酬謝清朝的條件如下: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二是雙方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請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歷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 這個時候,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喜出望外,他這時才相信吳三桂是真心投清,他與洪承疇一起見吳三桂,他哈哈大笑,說:“天下在掌中矣!”一句話,表明他深知吳三桂的重要,也反映出他奪取天下的遠大志向,他不愧為清朝一統中國的核心人物。 愛新覺羅·多爾袞提出大順政權的軍隊與吳三桂的軍隊裝束甲仗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令三桂與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 吳三桂馬上與愛新覺羅·多爾袞歃血訂盟、折箭為誓,親自剃髮,以示永不反悔。愛新覺羅·多爾袞讓吳三桂軍肩系白布,以防混戰中誤傷。接著,吳三桂返城,令開城門。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英王愛新覺羅·阿濟格、豫王愛新覺羅·多鐸分三路共五萬餘騎兵浩浩蕩蕩開進了山海關。當清軍入關之時,吳三桂率本部五萬多人馬出關殺奔石河西戰場。 李自成已經在石河西岸紅瓦店一帶進行決戰的戰場,投入了所有兵力。經過21日的戰鬥,他已經感覺到遼兵是他所遇到的明兵中最強悍的,他原來想的是攻下山海關再登基,現在已成了問題,這一戰的結果已很難預料。吳三桂親自出馬,手下大將吳國貴等身先士卒,吳軍來勢迅猛。農民軍也不示弱,前仆後繼,李自成親自指揮。戰至中午,吳軍已有些支持不住,即將敗陣。愛新覺羅·多爾袞看機會已到,下令出擊,數万清軍騎兵,以正白旗騎兵為先鋒如離弦之箭衝入戰陣。這支主力軍以逸待勞,勢如破竹,特別是清軍善於騎射,勢不可當。李自成發現後,急忙退走,劉宗敏已受了傷,一見滿洲兵到,馬上敗逃,清軍、吳軍聯兵追殺20公里,大順軍大體被殲,大將陣亡15人。 這是一場歷史命運的決戰。決戰的結果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決戰的勝利奠定了清朝的200年基業;決戰的失敗決定了大順政權的結束;吳三桂也從決戰中達到了他個人的目的,封侯稱藩、榮華富貴。 5月28日(陰曆四月二十一日),山海關大戰以大順政權和吳三桂兩敗俱傷、清朝坐收漁人之利而告結束!從此以後,吳三桂就歸順了大清王朝,為消滅南明和鎮壓農民軍東征西討! 與此同時,戰敗後的李自成當晚退到永平,並派原明降官張若騏與吳三桂議和,李自成答應交出明太子和兩王,吳三桂則保證讓李自成平安返回北京。 但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在取得山海關大捷的勝利以後,是不可能放棄追擊農民軍的。故而,此時的愛新覺羅·多爾袞,一方面以順治帝的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吳軍將士全都剃髮,表示完全歸順;另一方面命吳三桂為先鋒,調馬步軍一萬給吳三桂,讓他於5月28日(陰曆四月二十三日)領兵出發,迅速長途奔襲北京城,追擊李自成。 李自成恨吳三桂不遵守協議,便在永平城西10公里的范家莊,將吳三桂之父吳襄斬首,用竹竿挑著首級示眾。吳三桂投降清朝,最先受報復的便是他的父親。 李自成匆匆逃回北京,即位皇帝,在清、吳聯軍兵臨城下之際,他決定離開北京,並將宮殿付之一炬。他對吳三桂的叛變恨之入骨,於6月1日(陰曆四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將吳三桂的繼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34口一併處死。 6月4日(陰曆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軍撤出了北京城,他來去匆匆,在這座古老的帝京只做了41天的主人,正式當皇帝才兩天。因為他本人的素質,再加上缺少優秀的參謀人員,以及政策的失誤,這位曾經推翻大明王朝、叱吒風雲的人物馬上便失去了以前的光彩,也失去了大順政權統一全國的機會。政策失誤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對吳三桂這支力量的失控,這個歷史的教訓是多麼沉重啊! 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不准先到北京的吳軍進城,而是命令吳三桂追擊農民軍。吳三桂雖說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這時,他在焦急地找尋陳圓圓的下落。李自成軍經涿州至保定,再至定州,一路丟棄了大量財物、婦女,希望減緩清、吳軍追擊的速度,但吳三桂絲毫不為所動,不准兵士拾取,尾隨李自成軍緊追不捨。定州一戰,大順軍重要將領台大成陣亡,左光先受傷,農民軍已成驚弓之鳥,不堪一擊。 定州敗後,李自成收集殘部於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吳軍決戰,死傷萬餘人,李自成中箭受傷。隨後農民軍出固關,退入山西境內。李自成設置兵力固守山西,自己過太原,回到西安,準備東山再起。 吳三桂與清軍追至固關城下,此時不僅是士兵,甚至連馬匹也十分疲乏,因此不願再戰,就班師回京了。愛新覺羅·多爾袞雖對吳軍厚加賞賜,但對吳三桂想封藩齊魯一事,卻不加理會,他需要吳三桂為其繼續消滅農民軍衝鋒陷陣。 6月8日(陰曆五月初二),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率領清軍,從朝陽門進北京城,然後進紫禁城,臨武英殿禦政。從此,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愛新覺羅·多爾袞禦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問題。愛新覺羅·多爾袞建議遷都北京,但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表示反對:“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為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愛新覺羅·多爾袞以太宗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遺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嘗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況今人心未定,不可棄而東還。” 年方6歲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自然而然地採納了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遷都北京的意見。於是乎,1644年10月30日(陰曆十月初一),順治皇帝因皇極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毀,便在皇極門(今太和門)張設禦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鼎燕京,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有區夏”。所以,愛新覺羅·福臨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廟號僅僅是個“太宗”而已。 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甚至令人來不及思索;這一切又來得太輕易了,讓人不能不懷疑這是“天福降臨”。 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後,沒有讓兵馬停下。 1644年陰曆十月十九日,他令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軍經山西入陝,征討大順軍,吳三桂、尚可喜隨徵。十月二十五日,他又令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統軍征討江南,孔有德、耿仲明隨徵。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失敗後,愛新覺羅·多爾袞又移師東南和西南,征討殘明政權和與農民軍結合的殘明抗清力量。 入關後的愛新覺羅·多爾袞還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完成中國的再度統一這個任務呢?大清王朝在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領導之下,能夠完成中國的再度統一這個任務嗎? 此時此刻,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多麼盼望他所領導的這個大清王朝,這個少數民族的政權,能夠在他的領導之下,由他來率領八旗兵,迅速地滅掉大明政權的餘部南明政權,還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兩支農民起義軍政權——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做夢都想完成這些任務。 因為此時此刻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知道,只要他完成了這些任務,不但大清王朝的江山是屬於他的,而且中國的一統萬里江山都是屬於他的。到那個時候,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還愁自己當不上皇帝嗎?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還愁自己的子孫當不上皇帝嗎? 但是,讓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他都沒有能夠使得中國達到統一,他自己既沒當上皇帝,也沒有能夠完成統一的任務,沒有讓少數民族政權——清朝政權,在他的領導之下統一中國。 在我看來,這也是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人生五次重大失敗經歷中最為重要的一次失敗。 當然,有的讀者朋友們包括一些歷史學家可能不太同意我的上述結論。在有些人看來,任何一個政權,尤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要想完成中國的重新統一都應該是非常困難的,都至少應該通過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這一十分艱鉅的任務!正是因為如此,在他們看來,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沒有能夠完成這一統一進程、沒有能夠看到中國最終統一在滿洲人建立的大清王朝手裡、沒有能夠看到中國最終統一在他的手上,這只能是愛新覺羅·多爾袞一生的一個重大“遺憾”而已!而不應該看作愛新覺羅·多爾袞一生的一個重大失敗!歷史難道真的就是一個“遺憾”這麼簡單嗎? 不!遠遠不是“遺憾”這麼簡單! 我要說,不管是我說的重大“失敗”也好,您說的重大“遺憾”也罷,我們的這個結論都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應該有嚴謹的史實作為支撐我們這個歷史結論的證據! 歷史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要想論證“愛新覺羅·多爾袞沒有能夠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是否是愛新覺羅·多爾袞一生中的一個重大失敗”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眼光放長遠些。我們必須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也就是說,您必須允許我把話扯得長遠一些。我要從中國歷史的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第一方面,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強盛王朝從建立(或者是開始進行統一戰爭)到最終完成統一所需要的時間。 在這裡,我們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說起。秦朝:秦國建立於春秋初年,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時期,他於前230年開始進行統一戰爭,到前221年滅掉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完成統一,歷時9年的時間;我們稱前221年以後的秦國為秦朝! 西漢:西漢的建立者是秦末農民戰爭的領導人之一的劉邦!他於前207年佔領秦朝的都城咸陽之後,於前206年建立西漢,到前202年滅掉了實力大大強於他的項羽建立的西楚完成統一,歷時4年的時間。 東漢:東漢的建立者是西漢的皇族劉秀。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結果又先後引發了綠林、赤眉起義。 25年西漢的皇族劉秀重新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東漢!東漢平定最後兩個割據勢力公孫述、盧芳的時間是36年,也就是說東漢用了11年的時間完成了統一。 隋朝:隋朝的建立者是北周的外戚楊堅!楊堅於581年建立隋朝,589年滅掉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完成統一,歷時8年的時間。 唐朝:唐朝的建立者是隋朝的大將李淵,618年建立! 628年,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在位時期,滅掉了依靠突厥貴族割據朔方的梁師都完成統一,歷時10年的時間。 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後周的大將趙匡胤,960年建立! 979年,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位時期,在北漢的降將楊業的協助之下,趙光義滅掉了割據山西的北漢政權——這就是楊家將故事的由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歷時19年的時間。 明朝:明朝的建立者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導人之一的朱元璋,1368年建立! 1387年,朱元璋擊敗了割據東北的納哈出完成統一,歷時19年的時間。 從我剛才提供的這些數字來看,上述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政權完成統一的時間從4年到19年不等。一般不會超過20年。 這是我關於這個第一方面考證所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政權從建立(或者是開始進行統一戰爭)到最終完成統一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年!也就是說,只要超過了20年,就最起碼應該算作不太成功的政權! 就是說,這樣的政權在他們的進兵過程中就應該有很多的教訓可以供我們總結! 第二方面,中國歷史上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從他們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戰爭到滅掉中原王朝,或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的統治的時間長短情況。 我這裡的中原地區至少應該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區。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佔領過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很多,遠的如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權,鮮卑族人建立的北魏政權;近的如滿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蒙古族人建立的蒙古和元政權,滿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權,等等。 前秦政權是氐族人苻健建立的。這個政權建立於352年,到了苻健的侄子苻堅即位後,以漢族士人王猛為宰相,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很快就先後消滅了割據一方的鮮卑族人建立的前燕政權、漢族人建立的前涼政權和鮮卑族人建立的代政權,於376年統一了中原地區。這前後共計是24年。這也是中原地區第一次統一在一個少數民族手裡! 北魏政權是由鮮卑族人拓跋珪於386年建立的。拓跋珪於409年死後,明元帝即位,北魏開始了統一中原地區的進程。從明元帝到太武帝的不足30年的時間裡,鮮卑族軍隊攻占了劉宋的青州、兗州,滅掉了匈奴族人建立的夏政權、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政權、匈奴族人建立的北涼政權,於439年,統一了中原地區。這前後共計不足30年。 滿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1114年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1115年建立金政權,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從崛起到完成了對中原的佔領前後共計用了13年的時間! 關於蒙古政權從自身建立到征服歐亞兩大洲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元政權統一中國,我們分為兩個部分加以介紹: 我們先看前者:蒙古政權建立於1206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擁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最大政權,這中間歷時21年時間! 我們再看後者:蒙古政權在1252年滅掉了當時存在於中國雲南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大理。大理政權的國王姓段,就是金庸小說中的段譽他們家——還別說,大理政權的歷史上還真的有段譽這個人。話說蒙古政權在1252年滅掉了大理後,就完成了對於南宋的包圍,就開始了消滅南宋、完成中國最終統一的最後一戰。 1252年這一年,蒙古政權派忽必烈攻打南宋在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襄陽,金庸的小說反映的就是這一年前後的事情!從1252年蒙古政權攻打襄陽開始,到1276年南宋滅亡,再到1279年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負南宋末代皇帝蹈海自殺、元朝最終完成統一為止,前後共計27年的時間! 從剛才這些數字來看,上述這些中國歷史上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從他們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戰爭到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的統治的時間一般在20年左右,一般不會超過30年! 這是我關於這個第二方面考證得出的結論!這些中國歷史上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從他們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戰爭到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年!也就是說,只要超過30年,就最起碼應該算作不太成功的政權! 就是說,這樣的政權在他們的進兵過程中就應該有很多的教訓可以供我們總結! 我們下面再來看看愛新覺羅·多爾袞時代的清朝政權進攻中原地區的情況! 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我們從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正式與明朝對立開始,中間經歷了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直到愛新覺羅·福臨的兒子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於1662年平定南明永曆政權為止,前後用了44年才完成了中國的最終統一!這還不算後來的平三藩、定台灣、克西北等諸多事項!您看,時間是不是太長了點了?有的讀者朋友會想了:“那也不能把賬都算在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一個人身上啊!” 您的這句話我雖然同意,但是我要提醒您注意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政權還遠遠沒有具備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的主客觀條件! 從主觀方面來講,後金政權剛剛建立不久,自己的後方剛剛完成統一,還需要一段時間鞏固自己,只能在山海關外的東北地區稱雄! 從客觀方面來講,明末農民戰爭還沒有爆發,大明王朝還完全可以全力以赴對付後金政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還是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因此,這個時期,還不是大清政權完成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的統治的最佳時機! 第二,愛新覺羅·皇太極時代的大清政權正處在積聚力量,為完成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做好最後準備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明末農民戰爭剛剛達到高潮,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與大明王朝正在做最後的決戰!作為大清政權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坐山觀虎鬥,以便達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目的,用最小的損失換來最大的成果! 因此,這個時期,也不是大清政權完成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的統治的最佳時機! 第三,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所處的時代,則是大清政權百年難遇的完成滅掉中原王朝,或者完成對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的最佳時機!但是可惜的是,這個最佳時機,因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錯誤政策給錯過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