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天安門廣場警衛紀實

第34章 國旗情愫

天安門廣場警衛紀實 郭连江 2530 2018-03-03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60週年的重大節日到來之際,勾起了我陪伴天安門國旗近8個春秋深深情愫的回憶。今採擷一些國旗往事,以饗讀者。 60年前的十月一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了天安門廣場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面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成長的國旗在天安門前的長空博風擊雨高高飄揚了60個春秋。 60年來這面神聖的國旗在每天的升掛、降摘和護衛中,大體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動。一是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由北京市供電局的一名職工到天安門管理處領國旗負責國旗的升掛和降摘;二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由北京衛戍區警衛某師我營天安門前警衛連“國旗班”負責升降和護衛;1983年初我營將國旗護衛任務交給了已改為武警的北京衛戍區國旗班,之後便一直由武警北京總隊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護衛隊負責升降和護衛。三次變動中由開始的一名職工到衛戍區的兩名警衛戰士再到今天北京武警總隊的國旗護衛隊36名護衛隊員和60名軍樂團員(重大節日)的逐次規格提升,不僅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祖國第一旗”越來越重視,而且折射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日臻提高。

1971至1978年,我在天安門廣場執勤。當時天安門國旗每天的升掛、降摘和護衛都由我部的國旗警衛班負責。 8年來我不僅天天在哨位上看著國旗,就是回到住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小紅樓(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角,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時拆除),只要舉目便望到國旗。天天在眼前飄動的國旗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至今腦際中不時閃現她那鮮紅的身影。 國旗長5米寬3.3米,足有一間房子的面積那麼大,可謂天下第一大旗。當時對天安門廣場掛的國旗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用紅綢做面的旗兩面都有一大四小五顆黃五星,旗面必須保持鮮豔、整潔,不能有絲毫的破損和污點。所以,負責升掛國旗的戰士每天都要在掛旗出發前和降旗回到中山公園住地後,一日兩次對國旗進行細細查看。如沒問題便疊好,撫平,整整齊齊地擺放好。如發現問題便及時到天安門管理處更換。當時更換國旗是比較頻繁的,遇到大風大雨天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換下的退役國旗都交回天安門管理處保管。但對於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如每年十月一日國慶節掛的國旗)和參加過重大活動的國旗,都被特別保管,以作歷史文物留給後人欣賞和瞻仰。

當時的升旗儀式比較簡單,每天都由兩名戰士扛著國旗,出中山公園,齊步走過長安街。由於過長安街時沒有交通管制,有時還得避讓過往行人和車輛。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車輛和行人還是自覺停下給扛旗的戰士們讓開一條通道。當時的國旗旗桿高22米,依然是毛主席在開國大典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旗桿的基座四周有高不足一米的漢白玉欄杆。當國旗扛到旗桿下時,一名戰士托著國旗,一名戰士掛國旗,當掛國旗的戰士按動電鈕國旗開始徐徐上升時,托國旗的戰士看國旗升到即定位置後,便以嫻熟的動作迅速將國旗拋向空中,隨即兩名戰士分別站在旗桿兩邊各自的位置上,莊重地致以標準軍禮,目視國旗上升,直至國旗升到桿的頂端而禮畢。降旗時同樣需要兩名戰士的默契配合,當國旗降至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將國旗托住,絕對保證不能讓國旗挨地,另一名戰士用長期練成的熟練動作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直至收好後安全送回住地。

為使象徵祖國與日月同輝的國旗每日與太陽同升同落,“國旗班”的戰士們將一年四季北京日昇日落的不同時間都記錄下來,以確保太陽上緣在露出地平線時開始升旗,而當太陽下緣剛躍出地平線時國旗正好升到旗桿頂端。降旗也是當太陽與地平線吻合時開始降旗,而當太陽剛剛沉沒地平線國旗正好降至旗桿基座。但當時由於扛旗戰士過長安街時沒實行交通管制,有時遇到避讓車輛或行人,就會延遲一點時間,很難做到分秒不差。 國旗哨要求是很嚴格的,每班哨是兩個小時。哨兵要始終保持筆直、穩重的“站如松”軍姿,目不能斜視,如同一尊雕塑。為站出威武和挺拔向上的尊嚴感,“國旗班”的哨兵們在下邊訓練哨姿時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國旗衛士們用超常付出的青春汗水和忠誠的熱血捍衛著“祖國第一旗”的神聖與威嚴。盛夏,烈日當空,無遮無攔的旗桿下地表溫度可達三四十度。戰士們挎手槍,腰還得紮緊腰帶,腳穿由上海特製的高腰黑色皮鞋。頭上一點防曬設施都沒有,就靠硬曬硬站。如烤似蒸的熱浪一會兒便將軍服烤出了一層層汗鹼。如沒有長期的訓練和站哨經歷,站不到半班哨就會暈倒在哨位上。數九寒天,北風凜冽,北京的氣溫都在零下十五度左右,幾乎每天都刮的風,吹得護衛哨的哨兵們臉如針扎,疼痛難耐。遇到大雪天,紛紛揚揚的雪花吹得眼睛不能隨便眨閉的雙目生疼生疼。崇高的理想和人民對國旗的敬仰,使他們與祖國和國旗融為一體,成為共和國第一旗下不計名和利的忘我群體。

站在第一旗下最悲傷的就是降半旗。遇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去世或別的重大國內、國際災難,國家就會通知降半旗。此時的哨兵便隨著降下的半旗使本就嚴肅的面部表情更加凝重,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流下傷心的淚水。 20世紀70年代,開國元老們大都進入耄耋之年。 1972年上半年,先後有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元帥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德全等謝世,天安門前都降了半旗,增加了我們對革命元勳們健康狀況的擔憂。 9月1日,我在哨位上發現又降了半旗,心中一震。下哨後急忙到國旗前問我的戰友,才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何香凝逝世。 1976年是我國大災重難的一年,先後有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和毛澤東主席逝世。站在半旗下的哨兵們不由自主地默默流下了悲痛的淚水。特別是毛主席逝世後,懷著對毛主席深厚情感默默流淚的國旗哨兵成了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拍攝報導的獨特花絮。毛主席逝世的當天,我們部隊除正在值勤的戰士外,全部來到金水橋上。大家仰望著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那慈父般的畫像,在跟隨毛主席身邊30多年老警衛戰士、副團長張寬帶領下,吞嚥著淚水,莊嚴宣誓:我們日夜守衛在您老人家身邊的警衛戰士,誓死保衛您親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讓她永遠飄揚在我們警衛的天安門廣場。

這些國旗故事距今有的已經30多年了,有的也近40年了,但每當憶及便歷歷在目,清晰如昨。特別是國慶前回首這些往事,更是讓人心潮澎湃,激情飛揚。鮮紅的國旗將永遠飄揚在天安門廣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