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天安門廣場警衛紀實

第33章 參觀故宮的特殊外賓們

天安門廣場警衛紀實 郭连江 3724 2018-03-03
北京的棋盤街和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古建築聞名遐邇,享譽世界,堪稱亙古未有的奇觀。而坐落在中軸線核心位置的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在元大都遺址上新建的一座新都,分“前朝”和“後廷”兩部分。前朝主要由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其中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是紫禁城建築的核心部分,高36米多,共有72根木柱撐擎,其中遠根貼有金龍,圍在金鑾殿四周,頂有蟋龍,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 “後廷”主要由後三宮(交泰殿、乾清宮、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東西五所組成。乾清門是“前朝”和“後廷”的分界線。周圍宮牆長3000米,高10餘米,城牆四角都建有一個精巧華麗的沒有一顆釘的角樓。從遼東山區走到瀋陽的清王朝在瀋陽建立了瀋陽故宮,打入北京後,清王朝又按照自己的建築風格對紫禁城進行了擴建和修繕,使紫禁城日臻完美,成為跨越千古的宏偉建築。據1973年專家調查,故宮共8704間房宇。過去一直傳9999.5間,比玉皇天宮1萬間少半間,這是九·五之尊之訛傳。 1925年10月10日李煜瀛書寫“故宮博物院”並鑲於故宮南大門—午門的外牆上,自此,故宮正式開放。解放後,故宮博物院為了讓中外遊人更好地參觀遊覽,使遊客在欣賞故宮美輪美奐建築藝術的同時,細細品味珍藏的奇珍異寶,逐步把慈禧住過的寧壽宮改為珍寶館,把清朝皇室在故宮中祭祖的奉先殿改為陳列清王朝的西洋和自製鐘錶館。並將一些宮、所闢為玉器展館、繪畫展館、瓷器展館、金銀器展館等。到20世紀70年代,故宮的各種展覽趨於完善,收藏的無數奇珍異寶盡收遊人眼目,使人對這些稀世之寶看得目不交睫。再現了紫禁城近六百年的滄桑與輝煌。

20世紀70年代,我營某連一直警衛守護著故宮博物院,所以我到故宮遊覽的機會就比較多。有一次,我看大家都圍著玻璃罩內的一張長圖爭相觀賞,我走近一看,原來是《清明上河圖》。清王朝的國寶都存在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和中南海。但經過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大肆搶掠、焚燒,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都蕩然無存。唯價值連城的國寶《清明上河圖》被末代皇帝溥儀在逃難中帶走。它逃過了1860年和1900年的兩次掠奪,這真是國之大幸,民之大福。怪不得人們在這張圖前駐足不前、流連忘返。它詮釋了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深厚民族情感。 1973年的一天,當我在鐘錶館內觀看完數量不菲且工藝精湛的機械表、自鳴鐘後,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清王朝是一個閉關鎖國的朝代,但它在購置和研發鐘錶上卻是開放的,引領時代朝流的。在那種殘酷競爭的年代,清王朝不去引進關乎民生的科技,不去購置西方的堅船利炮護衛自己的國防,卻鼓搗這些叢脞的鐘錶小玩藝兒,讓皇親貴冑享受揮霍無度的宮廷生活,豈有不敗乎,豈有不亡乎。

蜚聲中外的故宮博物院,每天遊人如織,川流不息。中國的老百姓來京旅遊大抵都要看看神聖的金鑾殿到底是何模樣,外國人包括中國政府邀請來的貴賓來華旅遊或訪問,也把參觀故宮作為遊覽項目的首選,一睹中國建築集大成的紫禁城風貌。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他在京唯一的一次外出活動,就是7月10日參觀故宮。為了保密,這一天清理了故宮內的所有遊客。在空闊無人的三大殿前廣場,在建築面積達2381平方米的太和殿內,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秘密訪華的特殊外賓,顯得更加神秘莫測,玄妙無窮,就連常在故宮搞警衛的戰友們也第一次感到故宮的神聖、威嚴、莊重、大氣和靜謐。 1975年1月,泰國舉行40年來第一次自由選舉,組成了以克立·巴莫為總理的聯合內閣。不到半年,克立·巴莫於1975年6月30日訪華。訪華期間,克立·巴莫同別的國賓一樣,也參觀了名揚天下的故宮。我參加了克立·巴莫遊覽故宮的警衛。我見外交部禮賓司司長朱傳賢陪同克立·巴莫參觀。在這次參觀中,克立·巴莫停留時間最長的是保和殿後邊的丹陛石。工作人員向克立·巴莫介紹,這塊丹陛石是用了兩萬工匠雕刻而成的,並用一千匹騾子用了28天時間才將其運到故宮的。而且運時還得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沿途打井,潑水成冰路,再墊上巨大的圓木,慢慢地循環倒替圓木而行,才得以成功。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聽了工作人員的介紹,望著這塊一通到頂雕有栩栩如生巨龍騰飛圖案的丹陛石,白髮多於黑髮的克立·巴莫對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十分佩服,細細觀看了這塊舉世罕見無與倫比的巨石。

參觀故宮的外國政要不勝枚舉,僅列上述便可窺之概貌。除外國上層領導人參觀故宮外,被邀而來的其他外國人也把遊覽故宮作為北京之行的重要內容而珍惜。當時,週總理按照毛主席的外交方針,依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人格魅力,積極開展民間外交,並取得巨大成功。在這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對日民間外交。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在漢字應用,佛教信仰,建築工藝、民間習俗、生活習慣都有相同、相通、相似、相近之處。但在近現代史上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一次次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關係長期處於對峙之中,但日本人民和日本有識之士還是讚成中日和睦、中日友好的。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幾十年來,週總理在發展對日關係上,另闢蹊徑,積極開展對日民間外交。到20世紀70年代,一批批日本友好人士成了周總理的座上賓。如我們經常聽到週總理會見西園寺公一、稻山嘉寬、池田大作、竹入義勝、中島健藏、中曾根、栗原俊夫等日本社會名流和友好人士,並把西園寺公一稱為“民間大使”。可以說,那時周總理會見最多的就是日本友人。僅舉一例:1971年,日本訪華主要團體就有60多個,其中周總理會見的團超過了10個。在這些訪華團體中日本的社會黨和公明黨佔據主流。週總理真是為恢復中日邦交竭盡了全力。在周總理民間外交的巨大推動下,促成日本內閣總理田中角榮及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於1972年9月25日訪問中國,並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日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政府和人民來往更加頻繁,特別是日本的民間代表團如雨後春筍似的雲集中國。他們中有政界代表團,有文化界代表團,有政黨界代表團,有貿易界代表團,有經濟界代表團……這些代表團中有不少都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他們都為中日友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被周總理稱為兩條腿走路的政府間貿易和民間貿易,有效地推動了兩國貿易發展,其貿易額從1971年的9億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66億美元。這些代表團到京在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後,大都要去故宮參觀遊覽。由於他們的人數較多,所以在參觀故宮時,大都安排了隨遊警衛。 日本各界代表團的頻頻訪華,還帶動了日本一些縣和一些學校訪華團或旅遊團的成行。這些團相對於日本各界代表團,規模更大,人數更多。有的學生代表團一來就是幾百人,甚至近千人。堪稱來華遊人之最。這些代表團大都受中國對日友好團體或部門的邀請。他們來訪旅遊成份居多,而政務活動則少,所以參觀故宮是每個團的必選項目。我參加了幾次日本學生代表團參觀故宮時的警衛活動。他們都是乘坐中方提供的大轎車,一下車排成長長的隊,戴著一樣的小帽。中方導遊前面舉著小旗,拿著小喇叭喊著,介紹著故宮每一處不凡的建築和在這裡發生的決定中國過去幾百年曆史命運的故事。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日本學生都認真聆聽著介紹,有時還在本上記著,不時還流露出驚呀的神情。介紹間隙,他們也會嘰哩呱啦地互相發表自己的感慨,或爭相評說著故宮裡的每一處勝景。

上面所敘僅是日本一國人員參觀故宮的情況,可想那時世界各國該有多少人到故宮遊覽。有時置身故宮,望著一隊隊一群群的外國參觀團,看著不同膚色不同長相的人流,聽著發音不同的語言,真有一種如同身在異國的感覺。 紫禁城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在經歷了漫長歷史的風風雨雨和朝代更迭變遷後,紫禁城依然完好無損。這除了設計者將其設計為中間高四周低並有南北排水幹線可防水和有內金水河可防火兩大功能使其可避火排澇外,另一大原因就是不同時代特別是新中國不斷對故宮的修繕和維護。高38米的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永樂時建築,清順治時重修。這樣的大規模整修在明清肯定有不少次。解放後,我國政府不斷投資對殘破的城牆和毀壞的房屋進行維修。 1956年春,我國對故宮西北角的角樓進行了大修。我記得1972年就和戰友們參加過故宮西城牆一段塌毀牆面的修繕義務勞動。當時,我看到工人師傅在清理那些裸露在上面但仍粘著的大塊壞磚時十分吃力,一問才知,那時修皇宮城牆都是用雞蛋、米湯和石灰混和砌磚,所以十分結實。大概是1973年,國家還對故宮西南角的角樓進行了拆建。 9梁18柱72脊是角樓最複雜的工藝,並且整個角樓全用木榫連結,不用一顆釘子。所以拆時工作人員和專家都十分謹慎,不僅拍照畫圖,還將所有拆木排序編號。但在重建時還是不能原樣連之,可見古時木工技藝之高超。 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對長期遭受風雨剝蝕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進行整修和上漆,使外皮脫落的圓柱和已無緋色的門窗又恢復了嫣紅的靚麗,再次續寫了三大殿昔日的輝煌。自2004年開始,我國又投資20億元,用19年時間把故宮全部修葺一次。這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期待的一件幸事。願故宮這一中華民族久負盛名的皇宮永遠成為世界人民遊覽觀賞的絢麗瑰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