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巴黎的盛宴

第48章 II 從蒙巴那斯出發去參戰(二)巴黎—尼斯

巴黎的盛宴 达恩·弗兰克 2578 2018-03-21
在距離巴黎120公里的尼斯,所有人都下到酒窖裡,打開香檳酒痛飲一番,並且邊喝邊開玩笑取樂。那天晚上,比在巴黎更加熱鬧。 馬克斯·雅各布 1918年的春天,整個巴黎處在飢寒交迫之中,無法入眠。腹中空空的人們毫無興趣去聽音樂會、看戲、看電影。馬克斯·雅各佈在包裝紙上寫詩,但他仍然能為畢加索找到雪茄。晚上,有人在街上游盪,等待著少數喝酒的人離去之後,把能夠找到的酒瓶統統搜刮走,或徒步或乘車到一些隱蔽的地方將酒瓶中的剩酒一口氣喝光,暫時地應付一下他們的轆轆飢腸。汽車都緩慢地爬行著,車內人瞅准一個地方想下車時,車就離開馬路,停到路邊去。成群結隊的人們時而擁向這裡,時而擠到那裡,或者凱特街的一家麵包店,或者塞納河右岸的一家大商場的後院,哪裡供給大家吃喝,大家就一起向那裡奔跑。

打了兩年防禦戰後,1918年3月,德國人開始大舉進攻法國和英國防線。防線被攻破了,福煦元帥曾經信誓旦旦地說法國一步也不再後退,克列孟梭也曾經勉勵士兵寧可付出任何代價——包括生命,也決不向敵人退讓一寸土地。這一切都白說,敵人距離巴黎只剩70公里了。夜間,德國人的遠程大砲——貝爾塔轟鳴。這是一種長30米、靠軌道運輸的大砲,發射砲彈的高度能夠達到30公里,最遠射程為100公里。法國的格勒內爾、沃日拉爾,白朗峰山區的聖熱爾韋教堂、巴黎的馬斯廣場都挨了它的轟炸。它的一發砲彈落在了巴黎的利昂庫爾街,另一發在皇家港爆炸,炸死一個幼兒園裡的數名兒童和他們的母親。這種大砲使人害怕,令人恐懼。 50萬巴黎人逃離首都,到南方去避難。他們中間有蘇丁、藤田、桑德拉斯、基斯林、莫迪利阿尼和讓娜、斯波羅斯基和他的妻子。

他們離開巴黎一方面是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另一方面也希望尼斯的太陽光能夠對莫迪利阿尼和讓娜的身體有益。因為阿姆多的肺病越來越重,而讓娜身懷六甲,急切需要充足的陽光。讓娜的母親一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決定她也跟著一起走。理由是她決不能把女兒扔給一個缺少教養、不負責任,並且十分無能的猶太畫家。 莫迪利阿尼帶領母女倆去了尼斯。但原本和睦相處的他們突然翻臉了,未來的父親被迫住進了一家飯店,而讓娜母女在馬塞納街的一處公寓套房里安頓了下來。 莫迪利阿尼在南方住了近兩年。尼斯的陽光對治療他的疾病大有好處,另外他也不可能夢想返回巴黎,因為他的證件全部被人偷走了。他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也經常同在那里新結交的朋友們一起毫無節制地狂飲。他的這些朋友是敘爾瓦日、雕刻家阿爾西邦科、保爾·紀堯姆和畫家奧斯特蘭。

有一天,奧斯特蘭帶領莫迪利阿尼去了雷諾阿家。雷諾阿患了嚴重的風濕病,坐在輪椅上不能動,只好把畫筆綁在手上作畫,全靠一個平衡吊錘上下移動畫布。但是,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工作,目的是在去世之前創作出盡量多的繪畫作品,同時也是為了他周圍無依無靠的孩子們能夠從中受益。他也接待另外幾個朋友,例如專程來見他最後一面的著名畫家莫奈。他癱瘓在輪椅上不能動,但他想吸煙,80歲的莫奈給他放在嘴上,並且替他點著。而雷諾阿接待他朋友莫奈的第一句話是:“餵,莫奈,你的視力好像下降了,對嗎?” 雷諾阿常接待年輕藝術家,所以他接待了莫迪利阿尼。雷諾阿試圖同他談話,但意大利人死活不開口。雷諾阿提議說:“那麼您去看看我的裸體畫吧。”

阿姆多·莫迪利阿尼和奧斯特蘭去了雷諾阿的畫室。意大利人仔細地端詳每一幅畫,但不作任何評論。返回到雷諾阿身邊時,他仍然不說話。 “怎麼樣?”奧斯特蘭說。阿姆多仍然莫名其妙地一言不發。 “您注意到皮膚的顏色了嗎?” 仍然沉默不語。 “胸脯上的線條呢?” 一言不發。 “臀部呢?我畫臀部時,好像我觸摸到了似的……” 莫迪利阿尼突然站立起來,看著老畫家,乾巴巴地說:“我,我不喜歡臀部。”接著,他走了,留下的雷諾阿不知所措,奧斯特蘭羞臊得滿臉通紅。 他找到了斯波羅斯基,而後者仍然整天在豪華飯店輪流住。後來他返回巴黎,因為他明白莫迪利阿尼在這裡同在別處一樣難以獲得成功,明白南方那些遊手好閒的有錢人也不比巴黎的畫商買得多。

在巴黎,阿波利奈爾出院了。他離開了新聞審查署,去了殖民部。 5月2日,他娶了雅克琳娜·科爾布。宗教儀式在聖托馬達甘教堂舉行。新娘的證婚人是昂布魯瓦茲·沃拉爾德和加布里埃爾·比費-畢卡比亞,新郎的證婚人是呂西安·德卡夫和巴勃羅·畢加索。 兩個月之後,畢加索終於掃清了奧爾加父母加比和伊雷娜·拉古特的障礙,奧爾加·科克羅瓦也同意與他結婚。但佳吉列夫提醒畢加索: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奧爾加是一位俄羅斯姑娘,她的證件不符合要求,而俄羅斯正處於革命的混亂時期,一時難以辦妥合法手續。阿波利奈爾託了他在市警察局工作的弟弟呂西安·德卡夫幫忙,利用關係,走了後門,結婚手續才算辦理妥當。結婚儀式定於1918年7月12日,在巴黎第七區區政府舉行。馬克斯·雅各布接到畢加索選擇他做伴郎的信時,高興得要昏過去了。特別是因為這一天恰好是他的生日……馬克斯·雅各布立即跑到未來新娘家人住的呂苔里雅公館,但沒見到新娘,接著他又到了畢加索仍然住的紅山街,也未見到新郎。於是,他發了一封欣喜若狂的快信給畢加索:

親愛的, 惟獨死亡方可阻止我於星期五11點鐘準時到達七區區政府,萬一我參加不成你的婚禮,我會遺憾死的。 上午11點,他準時到了。 1881年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馬拉加的繪畫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娶1891年6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尼埃基納、無固定職業的奧爾加·科克羅瓦為妻。伴郎有:紀堯姆·阿波利奈爾,37歲,作家、戰爭十字勳章獲得者;馬克斯·雅各布,42歲,作家;瓦萊里安·伊爾切科·斯沃洛夫,54歲,騎兵上尉;讓·科克托,27歲,作家。 宗教婚禮在達魯街俄羅斯教堂的一片濃濃的香火和優雅的東正教聖歌聲中舉行。 幾個星期後,畢加索搬進了他妻子家人住的呂苔里雅公館(圖55)。 1918年11月,戰爭即將結束。 9日下午,畢加索在里沃利街的拱廊下散步時,遇見一位寡婦,戰爭奪去了她丈夫的生命。一股大風把寡婦的黑紗刮到了畢加索的臉上。晚上,回到公館後,畢加索站在一面鏡子前,長時間地端詳著自己的面容。下午的事使他大驚失色,他從臉上看到有一種不祥的預兆。他操起一枝鉛筆,把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張臉畫了下來。此時,電話鈴聲響起。他放下畫筆,拿起電話。放下電話之後,他長久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接著,又轉身走到自畫像前。

他剛剛獲悉的是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去世的噩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