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巴黎的盛宴

第2章 譯者前言

巴黎的盛宴 达恩·弗兰克 1738 2018-03-21
本書作者達恩·弗蘭克是法國當代作家,已經發表了《希臘的初一》、《離別》、《瘋人墓地》、《裸臥》、《巴羅上前線》,以及與朋友讓·沃特蘭合著的系列叢書《博羅歷險記——攝影報導》等十五六部著作。他的小說《分手》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28個國家出版發行,並於1991年獲得勒諾多文學獎(LeprixRenaudot)。勒諾多(Renaudot)是17世紀的法國醫生兼記者,終生為窮人的利益奔走呼號。他於1631年創辦了法國的第一份週報《LaGazette》。 1635年擔任法國文學雜誌《法國信使》的領導。 1925年,法國的一個文學評論團體創立了勒諾多文學獎,從1926年起,每年秋天頒獎。 一書是作者經過多年潛心閱讀大量檔案資料、收集了豐富的素材之後,又花費了幾年的時間撰寫而成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我花了幾年的時間同時寫著兩本書。寫一本感覺累了就暫時擱下,換寫另外一本。因而一直無法將它們完全區別,也無法將它們徹底分開。它們是一對雙胞胎,其區別僅僅在於:一本是小說,另一本是傳聞逸事。如果不寫,就根本不可能寫成《裸臥》;沒有《裸臥》,也就不可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這些藝術家以他們各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基礎,創造了現代藝術。多年來,我一直留意收集有關素材。我手頭的資料之多,他們故事之豐富多彩,在一本書中不可能容納得下,也無法全部獻給讀者。他們是一些頑強的、十分了不起的伙伴。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他們了解愈深,我的心情就愈加激動不已。”

一書以翔實的資料和靈活的描述,將“巴黎是世界藝術中心”的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閱讀此書,可以比較詳細地了解畢加索、海明威、阿波利奈爾、阿拉貢、莫迪利阿尼、馬蒂斯、雅里、馬克斯·雅各布、帕森、馬雅可夫斯基和佳吉列夫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藝術家、作家、詩人生活的各個側面。 藝術家們不同於普通人之處在於他們有藝術靈感,日常生活中的零星火星便可能激發出他們創作的無窮動力與靈氣。創作是他們人生的第一需求,無論富有或者貧窮,創作的意志都堅定不移、始終不渝。這些詩人、畫家、小說家、雕塑家、音樂家敢於打破長期形成的清規戒律,跳出原有的條條框框,勇於大膽想像和創新。正因為他們具有如此優秀的品格,才能創造出20世紀初世界藝術的時代語言:野獸主義法國現代畫派之一。 、立體主義法國畫壇的現代藝術流派,代表畫家有畢加索和勃拉克等。 、達達主義西方文藝流派,“達達”原為法文中幼兒語言的“馬”,取之作為文藝流派的名稱,表示“無意義”、“無所謂”。和超現實主義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先在瑞士出現達達主義,繼而在法國演變為超現實主義。 、無政府主義否定一切國家政權的小資產階級思潮,19世紀上半葉出現在歐洲。 。

然而,藝術家並非聖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而且他們特別推崇自由:創作自由、思想自由與生活自由。於是伴隨著他們吟詩作畫的藝術創作生涯,就出現了一些放蕩不羈如同痞子似的生活方式:佩戴用紙或樹皮製作的領帶、將短褲套在上身當襯衣,穿著滿大街遊蕩;用金表換一些破爛拖鞋;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在巴黎的蒙馬特爾和蒙巴那斯大街上隨意鳴槍開道,在餐館酒吧中打架鬥毆、尋釁滋事;身邊女人成群,更換不迭…… 藝術家的性格和人品也形形色色,各式各樣。有的生活清貧,省吃儉用,卻全力資助他人;有的收入頗豐,過著奢華生活,卻背叛恩人,見死不救;有的喜歡熱鬧,整天前呼後擁,從酒吧到舞廳,從舞場到郊外,甚至臨時決定開車到海濱,毫無計劃地虛度終日;有的喜歡獨處,同他人老死不相往來;有的對愛情忠貞不渝;有的見異思遷,喜新厭舊。他們之間也常發生鉤心鬥角、爭權奪利、嫉妒仇恨和無可奈何之事……

該書還十分突出而強烈地反映出: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法國乃至歐美等西方國家中,婦女的地位仍然十分卑微,哪怕她們有創作能力,也有創作成果,但她們永遠處於從屬的、被歧視被凌辱的地位,永遠是社會的配角,是供人利用的工具,是男人的附屬品。 是一幅鮮活的、多姿多彩的群星圖。由於它的素材全部來源於歷史資料,而不是小說的虛構與臆造,因而對我們了解現代藝術的形成與發展、了解創造了現代藝術的藝術家們的思想理念以及他們的創作與生活,對了解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一定大有裨益。 王姤華 2001年2月5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