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2·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自日本海軍登陸莫港的行動失敗,日軍參謀本部就決定由陸軍單幹,從陸地攻占莫港。 1942年7月18日,第17軍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將在拉包爾碼頭,送別了他派出的南海分遣隊。 運送南海分遣隊的艦船大批集結於拉包爾碼頭,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澳大利亞偵察機的注意,同一時間,“卡斯特”破譯隊也證明拉包爾的日軍行動異常。 “卡斯特”又名“貝爾康南”,隸屬於海軍,早在麥克阿瑟指揮巴丹戰役時,它就通過破譯的日軍密電為守軍提供各種情報。隨麥克阿瑟到達澳大利亞後,這一情報機構建立了新的總部,繼續為麥克阿瑟服務。 “卡斯特”密碼破譯員的水平和效率,只有夏威夷情報站才能與之相比。麥克阿瑟對“卡斯特”的重視及信任程度,也與尼米茲對夏威夷情報站的態度類似。他接到情報後,馬上命令美澳空軍從空中進行攔截。

美澳空軍的飛行基地離新幾內亞很遠,“飛行堡壘”奉命到達後,沒能在海面上發現日軍艦船的影子,當然更談不上進行轟炸。 具體負責“天佑計劃”的美軍指揮官判斷,從拉包爾出發的日軍可能會在布納登陸,他建議應提前執行“天佑計劃”,向布納緊急空運部隊。 日軍要進入新幾內亞,不一定非要在布納登陸,而且登陸後立刻翻越歐文·斯坦利山脈,將面臨後勤保障不力、通信聯絡不暢以及地形複雜等一系列困難。就盟軍來說,短時間內也組織不到足夠的運輸機來運送部隊,運去的部隊過少,又起不到作用,非但如此,稍有不慎,還可能打草驚蛇,暴露“天佑計劃”的目的。 基於這些考慮,在轟炸機截擊未果後,麥克阿瑟沒有及時採納部下的建議,警衛布納海岸的只有少量澳大利亞民兵。

7月22日,經過的五天海上航程,南海分遣隊到達布納海面,幾輪炮火突襲加上步兵搶灘,岸邊的民兵便被驅散。 日軍真的從布納登陸了,麥克阿瑟急忙下令“飛行堡壘”改向,但為時已晚。 南海分遣隊的戰鬥部隊由堀井富太郎少將指揮,稱為堀井支隊。幾天之內,堀井支隊的13000多名官兵和1000多名隨軍擔架手,全部登陸完畢。 堀井從布納登陸,為的就是穿越科科達小道。不過到這個時候,從麥克阿瑟到科科達的守軍,仍無人意識到日軍會鍾情於此——科科達名為小道,其實連單個人畜都難以通行,更不用說大隊人馬和輜重了。 普通日軍士兵也許會望而卻步,堀井支隊卻不會,它的官兵全部都是在東南亞打出來的老兵,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堀井派出一支先遣隊前往科科達,先遣隊的士兵除槍支和隨身物資,還另外攜帶一把大砍刀。

開路過程中,日本兵用大砍刀劈砍樹木,砍到整個人筋疲力盡,力不能支倒下為止。一個人倒下,另一個人即刻替補,像機器一樣周而復始地運轉。 前面開闢出一條道路,後面的部隊就會將野炮和機槍等重武器予以拆卸,然後交給民工搬運,以此確保大部隊一寸寸地往前推進。 負責保衛科科達小道的是澳大利亞指揮官歐文中校,發現日軍沿道而來,他急忙指揮部屬撤退。 7月29日,500名澳軍士兵和巴布亞民兵撤過搖搖晃晃的鐵索橋,鐵索隨之被砍斷,鐵索橋墜入湍急的河水之中。 在酷熱中行軍的日本兵。日本陸軍對新兵的訓練非常嚴酷,每天要武裝行軍40千米,無論酷暑還是嚴寒都不例外,有時部隊還要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地隱蔽前進。堀井支隊突進成功,就是建立在這種訓練方式的基礎之上。

堀井支隊的反應非常迅速,他們很快又架起一座浮橋。通過浮橋之後,日軍一邊放聲高歌,一邊對澳軍窮追不捨。澳軍撤都來不及,歐文當天便在激戰中以身殉職。 澳軍的士氣在不斷渙散,不僅渙散在主官的陣亡,還渙散在日本兵肆無忌憚的歌聲,以及身後驟雨似的槍砲聲。 堀井支隊並不是單純尾追,他們還繞過澳軍的幾個孤立據點,像一群有魔力的螞蟻一般,從密林山坡上抄近路,不斷騷擾和威脅著撤退部隊的前鋒。這是日軍在馬來西亞和緬甸戰場上屢試不爽的戰法,澳軍對此幾乎毫無免疫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