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16章 第十五章亞太戰場

從歷史上看,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傳統途徑是由朝鮮上岸,進入中國東北,再向華北擴張。明代萬曆年間,豐臣秀吉曾企圖假道朝鮮,奪取北京。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擴張途徑基本步其先人豐臣秀吉的後塵。這種歷史上的驚人相似,恐怕是其海島地理位置的緣故,用年鑑學派的觀點來解釋,是歷史的“長時段”因素所決定的。在近代,中日兩國幾乎同時努力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由於受悠久文明所固有的傳統慣性束縛,中國很快落在了後面。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905年的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取了沙俄在東北的特權。 1910年,日本正式併吞朝鮮。之後,以朝鮮為基地,全力經營東北,設關東軍司令部於大連,將東北置於武裝控制之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火打劫,出兵山東,進攻駐青島的德軍,乘機強佔膠州灣。 1915年,日本趁歐洲列強混戰之際,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中國北伐戰爭期間,日本田中內閣為阻撓中國統一,好繼續從中漁利,藉口保護日僑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 1927年6月27日,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加緊對華侵略步驟。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邁出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決定性一步。當時正值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國內經濟也遭到嚴重衝擊,為擺脫眼前危機和解決長遠的生存空間問題,日本國內的“少壯派”軍人勢力決心以武力奪取中國東北。以“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為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在瀋陽柳條溝自行炸毀一段南滿鐵路,並誣稱中國軍隊所為,立即調動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共約1萬餘人,向東北各重要城市大舉進攻。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約17萬人,除少數不得不被迫抵抗外,大都遵照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不抵抗”密電,撤往山海關以西。瀋陽兵工廠庫存步槍8000支,機關槍4000挺,飛機260架悉數被日軍劫去。不過3個月,日軍完全佔領東北全境。國民政府處置危機時,舉措之所以猶如開門揖盜,是因為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其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希望盡量使中日戰爭的時間拖後,同時對“國際聯盟”給日本施加壓力,使東北恢復到事變前狀態,抱過分的希望。中國政府在“九一八事變”處置上的嚴重失當,在國際和國內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佔領東北後,日本便開始扶植溥儀的滿洲國。為轉移國際視聽,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挑起戰端,中國駐軍蔣光鼐、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奮起反擊,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開戰兩天后,中國軍隊的精銳第87師、第88師組成第5軍,由張治中率領,以19路軍的名義加入作戰。此戰中國軍隊一掃東北事變時的畏縮狀態,驍勇善戰,博得國際上的尊敬。在一個多月的交戰中,日軍三易主帥,兩次由本土調兵增援,才迫使19路軍退往上海西郊。 5月5日,在英、美調停下,中、日雙方簽訂停戰協議。 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在東北成立,以溥儀為首的大小漢奸粉墨登場。 1933年1月1日,日軍進攻山海關,進犯熱河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退,日軍動用兩個師團、三個旅團、三個騎兵聯隊,於兩週內突進500公里。 3月4日,攻陷熱河首府承德,並乘勢向左旋轉,逼近長城各口。此刻,南京國民政府正在進行內戰,對共產黨的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從3月中旬到4月下旬,中國軍隊的宋哲元第29軍在喜峰口、商震第33軍在冷口、徐瑤庭第17軍在古北口分別同日本侵略軍發生激戰,予敵以沉重打擊。戰至5月上旬,日軍憑藉飛機、坦克、火砲方面的絕對優勢,相繼攻陷長城沿線各口,中國軍隊雖英勇奮戰,前仆後繼,終究在敵之優勢兵器和火力的壓力下,戰敗後退。日軍強渡灤河,連克密雲、遵化、薊縣、唐山等22縣。國民政府派黃郛北上與日本方面談判停戰。 5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塘沽協定》,中國被迫接受屈辱性的停戰條件。此戰可以看做日本利用中國人自相殘殺、進行內戰的機會,乘機蠶食中國邊緣地區的典型一例。

日本得隴望蜀,侵占熱河後,又開始搞“華北自治”,進一步肢解中國。 1935年底,南京政府在日本壓力下,成立了一個動搖於日本和南京之間的半獨立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國民政府不得不開始調整內外政策,以應付日本的侵略企圖。日本則進一步施加壓力,將華北駐屯軍人數迅速增加。日本見華北一時難以吞下,便以建立“大元帝國”為誘餌,唆使蒙古德王成立偽“內蒙自治軍政府”,脫離中國政府,利用中國內部民族間的矛盾,以奪取察哈爾、綏遠,取得南下華北的前進基地。 1936年11月初,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的策劃、參謀田中隆吉的親自指揮下,偽蒙軍數千人向綏遠進犯。蔣介石致電閻錫山,要求綏遠省主席傅作義積極行動。 11月23日,偽蒙軍由百靈廟分兩路犯武川、固陽,傅作義部35軍和騎兵師一面迎頭痛擊,一面奇襲其後方百靈廟,於11月24日攻占這座塞外軍事重鎮,偽蒙軍大部被殲。

面對內有不同政見的政治黨派之紛爭、外有強敵進逼的國內外嚴峻形勢,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不以民族利益為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成全民族的抗戰陣營以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是從其國民黨一黨統治的私利出發,固執地把共產黨武裝視為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軍,把日本看做即將進關的清軍,並且認為明王朝覆沒的原因是沒有先消滅農民軍就與外敵作戰。蔣介石認為目前中國局面與明末相似,要吸取明王朝的歷史教訓,先清除內患,而後方可對付外敵。 1932年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的“五省剿匪會議”上,宣布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外交上,盡可能地拖延戰爭爆發的時間,以爭取肅清國內政敵和對日作戰準備的時間。這樣,在具體的操作上,必然對日本的步步進逼,一味忍讓;對內鎮壓則毫不留情,對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積極“圍剿”,必欲除之而後快;對反對或違反這一“先安內、後攘外”順序的黨派和武裝力量亦採取手段嚴厲鎮壓。

早在1933年夏季,長城抗戰失敗,熱河失守,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自發組成抗日同盟軍,與敵血戰,收復察哈爾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貫徹既定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竟與日本一同向抗日同盟軍施加軍事壓力,最後,抗日同盟軍被中國政府軍無情鎮壓下去。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非但沒有爭取到對日作戰的時間,反讓日本不費吹灰之力便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又在無止境的內戰中把本來就孱弱的國力再加以消耗,使中華民族的元氣因一人或一黨之私利而一再受損,再加上對各階層抗日運動的嚴厲鎮壓,激起了包括部分政府要員、軍隊將領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憤怒。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倒行逆施,已到了全國人民不能容忍的地步。 1936年底,蔣介石到達西安,逼迫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向陝北蘇區進攻。張、楊二人出於愛國熱忱,不願在外敵入侵時刻,同胞自相殘殺,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著名的“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和隨行的政府要員,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各方的努力,蔣介石終於答應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了持續十年的“剿共”。中共方面也放棄武裝暴動,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將蘇區改為國民政府行政特區,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這樣“西安事變”得到了合理的解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陣線,中國從內部組織上最終完成了對日作戰的準備。

1935年以後,由於日本侵華步驟的加劇,國民政府也開始著手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幣制改革、戰略鐵路的修建、沿海和內陸的國防工事的修築、軍隊整編和裝備擴充、開發國防資源,但成效並不顯著。原因一方面是國民政府將“剿共”放在首位,耗資巨大;另一方面是科學和工業極其落後,尤其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化學、鋼鐵冶金、機械、光學儀器等製造業非常薄弱,使中國幾乎沒有生產飛機、坦克、艦艇以及各種重武器的能力,而現代戰爭中,決定具體會戰勝負的恰恰是這些先進的兵器。 就在中國內部形成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同時,日本也加快了全面侵華戰爭的步伐。 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部激進的“皇道派”不滿“統制派”對外侵略中的緩進政策,發動武裝政變,但被鎮壓了下去,引起了日本社會政局的動盪,國內矛盾激化。 1937年5月31日,林銑內閣因無法解決內部矛盾而垮台。 6月4日,主張積極對外侵略的近衛內閣組成,為擺脫日本國內困境,近衛內閣決定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駐北平附近的日軍以尋找一名士兵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國駐軍宋哲元第29軍吉星文團拒絕後,隨即進攻該城,由此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爆發後,當時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等人主張盡快結束戰爭,對付蘇聯,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等人則主張徹底佔領全中國。 7月11日,近衛內閣接受了東條一派人的主張,決定由國內抽3個師團、朝鮮抽1個師團、關東軍抽2個旅團增援華北日軍。與此同時,中國軍隊孫仲連第26路軍、龐炳勳第40軍、萬福麟第53軍向平津地區開進。日軍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假裝談判,玩弄緩兵之計。宋哲元對中央軍和其他派系的部隊心存戒懼,只允許孫、龐二部到達保定為止,再向北就不受歡迎了,因而妨礙了合理的防禦配置。另外,他對日方和平解決衝突抱有幻想,因而中了日軍的緩兵之計,喪失了作戰良機。 7月16日,日軍抵達入關部隊已超過5個師團約10萬之眾,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親臨指揮對平、津的圍攻。宋哲元的部隊也有10萬人,但既無飛機、又無坦克,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注定要在正面防禦戰中一敗塗地。激戰至7月底,日軍相繼攻克北平、天津,並繼續向西南方向進犯。

華北方面日軍侵占平津後,分三路展開攻勢,兩路沿平漢、津浦鐵路南下,一路向西進攻山西。 1937年8月24日,沿津浦線南下的日軍香月清司第1軍擊敗馮玉祥指揮的第6戰區的部隊,攻陷滄州,對平漢線上的保定、石家莊形成鉗形包圍之勢。 9月14日開始,沿平漢線作戰的日軍西尾壽造第2軍連續強渡永定河、拒馬河向保定進攻。在優勢兵器的巨大壓力下,中國軍隊雖頑強拼殺,但仍無法守住外圍的涿州防線。 9月24日,日軍攻占保定,中國軍隊退守石家莊。接著,日軍強渡滹沱河,於10月10日攻陷石家莊。丟失了河北軍事重鎮保定、石家莊,山西、河南、山東便暴露在日軍進攻鋒芒的面前。 日軍在津浦、平漢向南展開的同時,也積極向西展開進攻。 1937年8月初,日軍直撲山西、察哈爾的戰略要地南口鎮,久攻不下後,於8月27日,迂迴攻取了南口後面的華北軍事重鎮張家口,使南口腹背受敵。負責該地區作戰的第2戰區司令閻錫山和第14集團軍司令衛立煌想憑藉山勢險要做陣地防守,但在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掌握絕對製空權的日軍正面攻擊下,損失慘重,漏洞越來越大。 8月下旬,南口終於失守。 9月12日,閻錫山放棄大同,退守雁門關內長城一線,繼續與敵周旋。 9月下旬,中日兩軍在平型關展開激戰,由紅軍改編、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115師,在其師長林彪指揮下,伏擊全殲了日軍第5師團千餘人的預備隊和輜重隊。日軍被阻於平型關達八九天,中國軍隊也無力將東西跑池附近被圍之敵加以全殲。 9月27日,日軍故伎重演,迂迴攻擊正面守軍背後的茹越口,於次日在絕對優勢火力下,將其攻克。 9月30日,第2戰區下令放棄平型關,退守忻口。 10月12日,中日軍隊在忻口進行決戰。中國方面以左、中、右三個集團軍陣勢迎戰,日軍動用飛機、坦克、重砲,反复衝殺20多日,不能越雷池一步。日軍變更部署,以一部兵力沿正太線向太原進攻,中日兩軍在娘子關激戰半月,雙方損失甚重。 10月26日,日軍攻陷娘子關,由晉東插向晉北忻口防線的背後。中國軍隊被迫放棄忻口防禦陣地,向太原收縮兵力。 1937年11月7日,日軍合圍太原城,第二天在陸空協同和空降部隊協同下,攻下太原。守城的傅作義部突圍向晉南轉移。

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二人,欲強行闖入虹橋機場,被中國衛兵擊斃,日軍在佐世保的機動部隊迅速向上海增援,戰事已不可避免。鑑於歷史上蒙古人和滿洲人,都成功地採取由北向南入侵中原的戰略,中國政府決定誘迫日本在華東沿海地區投入其主力,採取由東向西的錯誤戰略。 11日,蔣介石命令京滬線上的中國軍隊主動進攻駐滬日軍,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激戰3個月,中國方面共投入約70個師,日軍共投入約10個師團。交戰期間,雙方在市區和市郊反复爭奪,日軍享有絕對製海權和製空權,同時還享有重武器方面的極大優勢。中國軍隊除了步兵輕武器達到現代化外,其他武器裝備方面均處絕對劣勢,完全是憑著愛國主義精神,以血肉之軀同優勢之敵作戰,因而人員犧牲巨大。 11月5日,日軍利用中國軍隊在右側防禦上的嚴重疏忽,以三個師團的兵力在金山衛登陸,直撲中國軍隊的後方,在被包圍的威脅下,中國軍隊被迫放棄淞滬地區,向西撤退。此戰雖然達到了誘敵於華東沿海的目的,但將中國軍隊三分之一的主力,集中在敵軍陸、海、空優勢能夠充分發揮的沿海平坦地區,從單純軍事角度而論,作戰指導上似有嚴重缺陷,多數史家都持這種觀點。但是,若選擇不利海、空優勢發揮的山地進行會戰,勢必拱手讓出全國最富裕、也是最重要的京滬杭三角地區。以後的事實證明,一直要退到津浦鐵路以西的平原與山區的交界線,日軍的武器裝備優勢才受到地形的限制。如果選擇軍事上最佳方案,不戰而放棄大片平原地區,必定產生其他方面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將遠遠抵消最佳軍事方案所得到益處,比如國內士氣、國際影響、爭取外援等等,顧及到方方面面,中國當局不得不出此軍事上的下策。

日軍參謀本部原定把淞滬作戰限制在蘇州、嘉興一線以東,因為參謀本部的石原莞爾、多田駿是對蘇作戰派,不主張擴大中國戰事。但日軍上海方面的戰地指揮官松井石根判斷中國軍隊已被擊潰,應該乘勝攻取首都南京,遂置大本營原先規定於不顧,越過蘇、嘉線,向南京方向追擊,東京參謀本部得知後先是震驚,既而馬上同意。蔣介石一心戀戰,遲遲才下撤退令,導致幾十萬大軍撤退處於無序狀態,無法進行有組織的交替掩護。耗費巨大、經營多年的吳福線、錫澄線、乍平嘉線三道國防工事被日軍輕鬆越過。 11月20日,政府宣布遷都重慶,同時任命唐生智率10萬新敗之師固守南京。日軍一面以主力正面逼近南京,一面分兵一部插到南京後面的蕪湖,切斷南京守軍的退路,使南京處於三面被圍、一面背水的困守境地。 12月5日,日軍開始進攻南京外圍的句容正面陣地,激戰一周,12月12日,日軍從中華門突入南京城,在蔣介石指示下,唐生智下達突圍令,但只有少數部隊接到撤退令,一時撤退秩序大亂。 日軍攻占南京後,燒、殺、姦、淫,無惡不作,以鬆井石根為首的日本侵略軍,對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中國平民和被俘的中國軍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慘遭殺害的人數達到30多萬,國際輿論稱日軍已完完全全墮落為一群野獸,是人類中的“獸性集團”。 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後,為使中國政府屈服,決定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攻取華中軍事重鎮武漢。為消除華北、華中西進日軍的側翼之威脅,日軍大本營決定抽調華北、華中的部分兵力,分南北兩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地區的李宗仁第5戰區部隊,肅清側翼之威脅。中國軍隊利用日軍輕敵冒進和內線作戰的便利,用部分兵力將南面的華中之敵阻擊在淮河之線,然後調整部署,準備誘殲北面孤軍深入之敵。 1938年3月下旬起,中日兩軍在徐州東北60公里處的大運河北岸台兒莊展開血戰,孫連仲第2集團軍所屬的池城峰第31師死守不退達10多天。到4月上旬,冒險突進的日軍嘰谷廉介第10師團主力瀨谷旅團和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主力坂本旅團被中國第5戰區部隊包圍在台兒莊,經激戰,殘部突圍而去。日軍在台兒莊一役前後共被殲滅2萬多人,中國軍隊獲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大勝。 日軍被台兒莊的失敗所震驚,日軍大本營利用中國方面為勝利所鼓舞,將大批新銳部隊調入徐州地區以求決戰的心理,決定圍殲徐州周圍的中國軍隊。日軍迅速截斷隴海線,從西面切斷李宗仁第5戰區部隊的退路,用13個師團將中國60萬大軍包圍起來。日本統帥部根據以往經驗,判定中國軍隊會死守徐州戰略要地,令各路日軍不顧一切向徐州匯集。中國統帥部這次吸取以往教訓,主動放棄徐州,利用日軍包圍網的空疏,幾十萬大軍紛紛與日軍擦肩而過,向西南方向突出重圍,損失殊少。徐州會戰持續了5個月,日軍除了在台兒莊吃一敗仗,最後得一空城,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計劃完全落空。第5戰區幾十萬軍隊成功突圍,如此規模又如此出色的突圍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亞各戰場所僅見。 1938年2月初,為策應徐州會戰,日軍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開始向河南進攻。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擊潰宋哲元第1集團軍,進抵黃河北岸。 5月13日,第14師團渡過黃河,繼續攻擊南下。 5月21日,程潛指揮的第1戰區部隊15萬人將土肥原賢二師團2萬人包圍在內黃、儀封地區,經過10天激戰,中國軍隊無法達成圍殲之目的。蔣介石無可奈何地稱:“15萬人圍攻2萬人,竟讓後者揚長而去,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由此可見中國軍事當局受傳統“人海戰術”影響之深,殊不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武器的優勢可遠遠抵消人數的優勢(這種情況後來也發生在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以一個軍包圍美軍一個團,經過代價慘重的強攻後,竟不能全殲,讓其突圍而遁)。 6月6日,日軍攻占開封,並繼續進逼鄭州。 6月9日,中國軍隊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氾濫的洪水暫時遏制了日軍西進的勢頭。自行決堤造成了一片黃泛區,殃及豫、皖、蘇三省四十四縣,中國民眾付出了沉重代價。從另一方面看,就和當年俄國在拿破崙入侵時,自行焚毀莫斯科以示抵抗一樣,黃河決堤顯示了中國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 1938年6月上旬,入侵華北、華東的日軍頻頻得手後,便按計劃沿長江兩岸會攻由第5戰區和第9戰區的中國軍隊拱衛的武漢。中國軍隊的目的不在於死守武漢,而是利用武漢外圍有利地形盡可能地消耗日軍,爭取4個月的時間,造成有利的戰略相持態勢,達到長期抗戰的目標。日軍目的是要給中國軍隊以盡可能沉重的打擊,從而挫敗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武漢會戰歷時5個月,作戰區域遍及贛、皖、豫、鄂四省,會戰以10月21日日軍在廣州登陸,10月24日中國軍隊主動撤離武漢而告終。日軍共投入兵力12個師團,以後逐次增兵,人數約25萬。中國方面投入約120多個師,75萬人左右,此戰為中國抗戰的轉折點,它改變日軍戰略進攻和中國軍隊戰略防禦的勢態,使得中、日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從武漢棄守到1944年豫湘桂作戰為止,正面戰場上,中、日軍隊一直在湘、贛、鄂、豫一帶拉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打破了遠東的均勢,並直接威脅到美、英等國的利益。為遏制日本,1921年7月,在美國的倡議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簽訂了《華盛頓海軍協議》,規定英、美、日的海軍噸位之比為5:5:3。同時還簽訂了《九國公約》,聲明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與行政完整,各國在華利益的機會均等。此時,限制俄國在遠東擴張的《日英同盟條約》根據國際慣例,自動失效,日本的擴張暫時受到壓制。 1927年6月27日,積極推行侵略中國政策的田中義一內閣,在所謂的“東方會議”上確立了將滿、蒙地區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的方針。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向中、日兩國政府分別遞送備忘錄,宣稱對日本佔領東北以及今後類似的侵略事實一概不予承認,日美關係開始緊張。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正式大規模入侵中國。 1940年夏季,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大勝,日本的“南進”慾望受到極大刺激。 9月,日本強迫法國維希政府允許日軍進駐越南北部,並且修建空軍基地。同時在7月,日本強迫英國封鎖中國後方的極為重要的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美國感到日本在中國和東南亞的擴張,已嚴重威脅了自己在這些地區的利益,於9月26日宣布對日本實行鋼鐵禁運,並決定全力支援中國抗戰。英國此時已渡過“不列顛之戰”的難關,於10月8日宣布重新開放滇緬公路。 1940年9月27日,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結成同盟,以對抗美英。 1940年12月29日,羅斯福總統發表“爐邊談話”,公開聲稱美國是中國等被侵略國家的兵工廠,並根據《租借法案》向中國等被侵略國家提供軍事援助,作為對德國、日本在歐、亞進行擴張的回敬。日、美關係迅速惡化,雙方預感戰爭將不可避免。 1941年4月,日、美開始談判,試探避免衝突的可能性。日本要求維持“滿洲國”現狀,並在華北和內蒙長期駐軍,美國則要求恢復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不允許日本在華駐軍。雙方都感到分歧太大,難以取得成功,便一面談判拖延時間,一面積極準備戰爭。 7月21日,日本脅迫法國維希政府簽訂《日法議定書》,日軍隨即開進越南南部。美國以牙還牙,於7月26日下令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同時在菲律賓成立遠東司令部,麥克阿瑟為司令。英國、荷蘭也緊跟美國,宣布凍結日本的資產。 1941年8月1日,美國向日本使出“殺手鐧”,宣布對日實行石油禁運。美國的這一經濟制裁,立刻使日本的國防和工業面臨絕境。 日本的石油基本靠境外輸入,本土產油量不到日消耗的十分之一。經過20年的努力,石油儲備約600萬噸,如果進行大戰,一年內將點滴無存,日本所有的軍艦、飛機、坦克皆成一堆廢鋼爛鐵。日本現在必須在兩條路之間進行選擇:要么接受美國的要求,放棄侵略中國的政策,恢復“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這就意味著在中國進行了4年之久的戰爭,白忙了一場;要么將侵略中國的戰爭繼續下去,這就必須佔領東南亞,獲得維持戰爭所必需的石油、橡膠、鐵礦石,這也就意味著把戰爭擴大到東南亞,並且同美國開戰,日本感到實在沒有勝利的把握。 8月5日,日本向美國提出“局部解決方案”,美國不予理睬。 8月7日,日本提出日美首腦進行會談,美國沒有答复。 8月26日,日本近衛首相致函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舉行日美首腦會晤,羅斯福复函要求以國務卿赫爾在4月提出的“四原則”為日美首腦會談的前提,這等於要日本從中國、越南撤軍為會晤前提,日本自然不會接受。 1941年9月6日,日本內閣舉行御前會議,作出了談判和戰爭並舉的決定,一方面繼續談判,另一方面在6個星期內,也就是在10月底,完成對美國和東南亞作戰的準備工作。從時間上來看,越拖對美國越有利,因為日本全國已完全進入戰爭體制,而美國尚未進入戰時體制。日軍大本營唯恐對美作戰失去戰機,強烈要求在10月25日前決定是“戰”還是“和”。 10月12日,日本內閣舉行近衛首相、豐田外相、及川海相、東條陸相、企劃院鈴木總裁的“五相會議”,眾人基本同意採取“有實無名的駐軍方式”,即在日美會談時,接受美國建議,從中國全面撤軍,然後與中國在和約裡規定在華北、內蒙駐紮一部分軍隊。但代表陸軍勢力的陸相東條英機,堅決反對放棄陸軍在中國大陸付出巨大代價而得到的戰果,並認為談判應雙方讓步,美國一步都不讓,實在不能接受。首相、外相、海相聯合向東條英機施加壓力,都無法改變其頑固態度。最後,東條代表陸軍對內閣提出強硬條件:外交談判不得影響“中國事變”的成果和在華駐軍權利,並在規定時限內進行談判。近衛首相以不能對“兩害取其重”的做法負責為由,於10月16日辭職。 1941年10月18日,東條英機內閣成立。隨後,連續10次舉行內閣與大本營聯席會議,確定了對美讓步最後界限的兩個方案和“作戰準備與外交並行”的方針。 11月7日、20日,野村大使向美國方面先後提交了兩個方案,都被美國拒絕,主要問題還是日本要維持“滿洲國”和在華北、內蒙駐軍25年,美國則要求日本從中國全面撤兵。 11月26日,美國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赫爾備忘錄”,明確要求日本:必須從中國、越南全面撤軍;放棄同漢奸汪精衛政府的關係;放棄日本依據《辛丑條約》在華所得之一切利益;退出同德、意結成的同盟。日本接到備忘錄後,認定談判已告破裂。 12月1日,東條內閣在御前會議上決定同美國開戰。 御前會議決定不宣而戰,以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做配合,達到奇襲的效果。 12月6日,羅斯福總統向日本天皇發出最後的和平呼籲。同一天,東京政府內閣指示日本駐美大使野村於12月7日下午1時(華盛頓時間),也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向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突襲前30分鐘時,把宣戰的最後通牒交給美方。這樣,攻擊將在遞交最後通牒後的25分鐘時開始,既可收奇襲之效,又不承擔道義上“不宣而戰”的譴責。但陰差陽錯,由於東京方面電文冗長,日本駐美使館譯電發生延誤,因此,直到下午2時20分,野村才在赫爾的辦公室向他遞交了最後通牒,而在35分鐘前,日本海軍已開始攻擊珍珠港內毫無防備的美國軍艦。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要在太平洋上建立一個大三角形的勢力範圍圈。東邊北起千島群島,通過威克島,到達馬紹爾群島;三角形的底邊是一條連結馬紹爾群島、俾斯麥群島、爪哇、蘇門答臘之線;南邊從馬來西亞和緬甸南部起,通過印度支那,然後沿著中國海岸回到日本本土。佔領並控制這一巨形三角地區之後,就可獲取東南亞豐富的戰略資源,維持對中國的繼續作戰。但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上,美國太平洋艦隊構成了日本南進時的側翼威脅。所以日本海軍希望迅速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佔領威克島和關島,切斷美國橫越太平洋的交通線。日本打算打一場短暫而有限的戰爭,在太平洋上建起一道防線,其中包括新獲得的軍事基地和東南亞資源豐富之地區,把這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變成一個堅強的軍事堡壘,使美國人在無可奈何之下,簽訂一個和約。 為達成上述戰略意圖,第一步就要迅速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控制西南太平洋的製海權。原來雙方都預測未來日美海上交戰的情形是:日本進攻東南亞,美國海軍橫越太平洋,趕來增援,日本出動主力艦隊前往攔截,雙方海軍主力艦隊在南太平洋上展開決戰。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認為,中途阻擊的戰法在時間和地點上難以把握,自己很可能陷於被動,不如主動出擊,先發製人,將對手毀滅在基地內。為此,山本五十六製定了奇襲珍珠港的方案,並在國內某個類似珍珠港地形的地方,進行了多次模擬演習。 到1941年12月為止,雙方在太平洋的普通艦艇數量大致相等,但在航空母艦方面,日本擁有“蒼龍”、“飛龍”、“瑞鶴”、“赤誠”、“加賀”5艘重型航母,“祥鳳”、“瑞鳳”、“龍驤”、“隼鷹”4艘輕型航母。正在建造的航母還有5艘,另有2艘正由商船改裝而成的航母。美國有“列剋星敦”、“沙拉託加”、“獵兵”、“企業”、“約克鎮”、“胡蜂”、“大黃蜂”7艘重型航空母艦。美國的製造計劃中還有17艘重型航母,9艘輕型航母,78艘護航航母。 從製造航母的規模來判斷,美國國內工業力量遠非日本可比,長遠來看,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終將壓垮日本,問題是如何把這種潛力化為作戰實力。當時雙方在太平洋的實力,日本遠佔優勢,航空母艦有10艘,而美國祇有3艘。在航空兵方面:南進陸軍中有飛機700架,台灣海軍基地第11海軍航空隊480架,另外,航空母艦上載機360架,專供攻擊珍珠港之用。而同盟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用飛機只有500架左右,大都是質量低劣之舊式飛機,日本零式戰鬥機的性能壓倒同盟國所有戰鬥機。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陸軍暫時佔全面優勢。 1941年10月26日,就在野村大使同赫爾國務卿進行外交交涉的同時,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上載423架飛機,組成海上攻擊部隊,伴隨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3艘潛艇和7艘油船,在南雲忠一指揮下,從千島群島的擇捉島秘密出發,取道北太平洋向夏威夷群島的瓦湖島目標前進,艦隊在途中保持無線電靜默。 12月2日,日本大本營向聯合艦隊下達12月8日(日本時間)開始攻擊的命令。 12月7日,凌晨6點(夏威夷時間),從西北逼近夏威夷的聯合艦隊距瓦湖島上的珍珠港基地約230海裡,由183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攻擊波開始起飛,7點55分抵達珍珠港上空開始狂轟濫炸。 7點15分,由171架飛機組成的第二攻擊波開始起飛,9點整,飛臨珍珠港,開始第二次攻擊,兩次空中打擊均獲成功。在不過1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日本一舉奪得太平洋上的主動權。 美國自1940年起就已能破譯日本的密電碼,聯合艦隊的無線電通訊突然消失,也已引起美國的警覺,但沒料到日本艦隊不從西面逼近,而是從北面迂迴過來。從北面飛來的日軍轟炸機群,利用了美軍監視人員的麻痺大意。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美軍長期處於和平狀態,養成了惰性、散漫、低效率,致使日軍偷襲成功。美軍被擊沉、重創各4艘戰列艦,另有其他7艘軍艦被擊沉,被炸毀飛機188架,人員死傷3400餘人,日本海軍僅損失飛機29架,袖珍潛艇5艘。美國太平洋艦隊暫時癱瘓,不幸中的萬幸是它的3艘航空母艦“約克鎮號”、“列剋星敦號”、“沙拉託加號”和另一支巡洋艦隊在外執行任務,免遭襲擊,為日後反擊保存了實力。 在襲擊珍珠港的當天,日本向東南亞全面進軍。 1941年12月8日,日軍山下奉文指揮的第25軍在近800架飛機掩護下,在馬來西亞登陸。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力普前往攻擊日軍運兵船,結果菲力普連同他的旗艦“威爾士太子號”、“卻敵號”一起被日軍轟炸機擊沉。這是英國海軍當局頭腦僵化、無視航空母艦的作用、無視飛機能夠炸毀軍艦試驗的報應。日軍取得海、空優勢後,陸軍沿馬來半島東西海岸破竹而下,突破英軍傑特拉防線。到1942年1月底,日軍攻占馬來西亞,英軍退守新加坡。 2月8日,日軍渡海進攻新加坡,英軍彈盡糧絕,於2月15日投降。 進攻菲律賓和其他地區的行動一樣,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從台灣起飛的日軍第11航空隊對菲律賓的美軍基地進行了連續4天的轟炸,本間雅晴第14軍在呂宋島等地登陸。 1942年1月2日占領馬尼拉,美軍節節敗退,菲律賓總統奎松和美軍駐菲司令麥克阿瑟先後逃離,戰鬥到5月7日,菲律賓的美軍部隊全部投降。在其他方面,日軍酒井隆第23軍,在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子夜佔領香港。此外日本相繼佔領關島、威克島等西南太平洋島嶼,前鋒已達新不列顛島,在臘包爾建立了空軍前哨陣地。日軍坂田祥二郎第15軍由法屬印度支那進入泰國,向緬甸英軍進攻。 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一部分日軍從薩爾溫江上游附近進入中國雲南,並切斷中國後方大動脈滇緬公路。日軍於1942年2月中旬猛攻荷屬印度尼西亞,殲滅荷、英、美、澳四國聯合艦隊,完全佔領東南亞油田地區。在6個月的時間裡,日本以極少的代價達成了“南進”目標。 日本發動戰爭後,要求德國立即給予支持,里賓特洛甫為避免與美國交戰,提醒希特勒,根據《同盟條約》,只有當日本遭受攻擊時,德國才有義務援助。希特勒根本不管這些,於1941年12月11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3天,向美國宣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