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15章 第十四章入侵蘇聯

在希特勒的征服計劃裡,向東方開拓“日耳曼生存空間”是其堅定不移的長遠目標,所以或遲或早要同蘇聯發生直接衝突。希特勒早在1939年11月就向手下將領表示:我們在西線騰出手來的時候,才能夠反對俄國。但英國在如此慘敗的情況下,仍然不肯屈服,使希特勒在驚訝之餘,感到麻煩。從全球戰略的角度,他認為英國仍是維持世界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德國消滅英國的話,那是為美國和日本在流血。因此他希望能同英國簽訂一個和約,當然必須滿足德國的條件:不干涉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自由行動”;歸還上次大戰被奪去的德國殖民地。現在希特勒認定,英國人不妥協原因在於對蘇聯抱有希望。如果打敗蘇聯,英國就會感到沒了指望,不得不屈服於德國所希望的和約;如果打敗蘇聯,就會大大加強日本在遠東與美國抗衡的實力,英國對美國的希望也會破滅。

另外,希特勒對蘇聯趁德國對付英、法之際,在東面大肆擴張自己的地盤,乘機“勒索”的做法非常惱火和不安。 1940年6月26日,俄國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並調動部隊向羅馬尼亞邊境集中,要求割讓比薩拉比亞和貝布科維納。前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割讓給羅馬尼亞的,後者是羅馬尼亞從前奧匈帝國奪得的領土,蘇聯割取它是要補償自己領土被割讓所造成的損失。 1940年8月3日、5日、6日,蘇聯正式吞併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小國,雖然是對《凡爾賽和約》的踐踏,但從另外的角度看,卻是收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失去的領土。由於西線勝負未決,希特勒只得忍氣吞聲,不敢說一個“不”字,為了不至於壞了眼前的事,他指示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勸告羅馬尼亞接受蘇聯的要求,最後羅馬尼亞終於屈服。

蘇聯對羅馬尼亞部分領土的吞併,使德國賴以生存的羅馬尼亞油田處於蘇聯轟炸機的航程內,這使德國有利刃在喉之感。雖然斯大林的策略是趁希特勒西邊有事,能勒索多少是多少,並不想真和德國關係破裂,但希特勒出於上面的種種考慮,決定對蘇聯動手了。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第一次向陸軍首腦們宣布了入侵蘇聯的決定。但此時匈牙利為奪回上次大戰失去的特蘭西瓦尼亞,正準備與羅馬尼亞開戰。希特勒為使兩國在入侵蘇聯時充當走卒,同時也為保障羅馬尼亞油田的安全,強迫匈、羅兩國接受軸心國的仲裁,兩國各取特蘭西瓦尼亞一半。隨後,德國、意大利向羅馬尼亞保證其領土的完整。這就使得蘇聯人感到難堪,因為德國事先並未同蘇聯打招呼。德、蘇兩國的關係迅速惡化,雙方在羅馬尼亞、芬蘭、波羅的海國家等一系列問題上互相指責。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簽訂三國條約,主要針對美國,但同時也是對莫斯科的一個警告。 1940年11月中旬,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到達柏林,同里賓特洛甫和希特勒進行會談,德、蘇雙方就未來各自的利益正式攤牌。德國希望蘇聯未來的擴張方向是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甚至允諾慷慨“出讓”印度,想在瓜分世界時把蘇聯支得遠遠的,但蘇聯對德國指定的贓物不感興趣,卻緊緊盯住芬蘭、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莫洛托夫要求德國軍隊撤出芬蘭,取消對羅馬尼亞的領土保證,並以給保加利亞相同的保證進行威脅。希特勒拒絕了莫洛托夫的要求,警告對方不要在上述四個國家打主意,並且威脅道:假如德國想同蘇聯發生摩擦,用不著拿海峽問題作藉口。在接下來的談判中,里賓特洛甫要求蘇聯加入三國條約。莫洛托夫於10月25日正式表示,蘇聯政府準備加入到三國條約中來,變三國條約為四國條約,但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⒈德軍要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範圍…… ⒉在今後幾個月內,蘇聯在海峽的安全要得到保證,辦法是蘇聯同保加利亞締結一項互助條約……並且蘇聯可以憑長期的租借權建立一個可以到達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陸海軍基地。 ⒊承認在波斯灣方向,巴統和巴庫以南的地區是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 ⒋日本放棄它在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炭和石油的權利。 除此之外,斯大林要求締結5個類似波蘭性質的秘密協定,並提出額外要求:如果土耳其對蘇聯控制海峽的基地進行刁難,日、意、德、蘇四國應聯合對土耳其採取軍事行動。這次攤牌使希特勒弄清了蘇聯的擴張方向也正是德國正在打主意的地區,這就更增強了他發動對蘇戰爭的決心。 12月初,希特勒批准了陸軍參謀本部製訂的對蘇作戰計劃。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發出對蘇作戰的第21號指令,代號為“巴巴羅莎計劃”。

早在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事先沒有同德國夥伴打招呼的情況下,突然入侵希臘。因為德國人每次行動前都不和他協商,總是事後才通知一聲,這次墨索里尼也想報復一下希特勒。不到一周的時間,意大利向希臘的進軍變成了一場潰敗,更麻煩的是把英國軍隊引入了巴爾幹。丘吉爾首相於1941年1月初,要求希臘政府允許英軍入境,希臘總理梅塔卡斯認為,英軍提供的兵力足以引來德軍的入侵,而自己不足以對抗德軍,因而拒絕了丘吉爾的要求。但不幾天,梅塔卡斯逝世,在英國的威逼利誘下,希臘政府終於同意英軍入境。丘吉爾捨棄北非戰場上對意大利軍隊斬草除根的良機,調動北非英軍主力5.3萬人,於3月7日占據希臘的克里特島。英國軍隊在希臘登陸使希特勒大為恐慌,因為從克里特島英國空軍基地起飛的轟炸機可以到達羅馬尼亞和意大利的油田,不僅威脅到德國的生存,也打亂了希特勒進攻蘇聯時保證南翼的巴爾幹安全的算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法開闢薩洛尼卡戰線的後果對德國來說記憶猶新。

希特勒很早就意識到希臘克里特島上的英國空軍基地對自己是個威脅,在1940年12月13日,他向三軍秘密下達了佔領希臘全境的第20號指令,代號為“馬里塔行動”。從地理上看,德國與希臘之間隔著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四個國家,匈、羅兩國在接受德國的領土仲裁後,已徹底淪為德國的附庸,同意德軍過境。德國以希臘部分領土歸保加利亞為誘餌,在同蘇聯爭奪保加利亞的外交戰中獲勝,1941年2月9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條約,而在前一天,德國李斯特元帥同保加利亞陸軍參謀本部,達成德軍過境和共同進攻希臘的軍事協定。對於比較倔強的南斯拉夫,德國威脅與利誘並舉,用希臘的薩洛尼卡換取南斯拉夫政府在三國條約上簽字。希特勒向意大利外長齊亞諾表示,只要有好天氣,希臘的問題只需幾天時間就可解決。

1941年3月26日,就在南斯拉夫首相和外長在三國條約上簽字的第二天,南斯拉夫國內發生政變。儘管新政府願意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認為這不僅是對德國的侮辱,也是對他個人的侮辱,必須立即毀滅這個國家。 3月27日,希特勒召集緊急會議,聲稱貝爾格萊德的政變危及了“馬里塔行動”,更嚴重危及了“巴巴羅莎計劃”,他要求三軍最高統帥部當晚制訂入侵計劃,並讓外交部長通知匈、羅、保、意四國,除了建立一個小小的克羅地亞傀儡邦外,它們都可以分得一塊土地。就在德國進攻南斯拉夫的前一天,4月5日,蘇聯爲阻止德國的入侵行動,同南斯拉夫締結了《友好互不侵犯條約》,以示同德國對抗。希特勒根本不買斯大林的賬,4月6日,德國和匈、羅、保四國軍隊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入南斯拉夫,4月13日,德軍和匈牙利軍隊進入貝爾格萊德。 4月18日,南斯拉夫殘餘部隊28個師在薩拉耶伏投降。

由李斯特元帥指揮的德軍第12軍團在德國空軍掩護下,橫掃了整個希臘半島。希臘軍隊雖然英勇地打敗了意大利軍隊,但卻無法抵擋德國精銳裝甲部隊的衝擊,以及猛烈的空中打擊。北部的希臘軍隊於4月23日向德軍和意軍投降。 4天后,德軍坦克部隊開進雅典。到4月底,除克里特島外,希臘半島一切復歸平靜。英軍也和希臘軍隊一樣,被德軍打得一敗塗地,狼狽撤到克里特島。 5月20日,德國陸海空三軍開始執行希特勒第28號指令,即所謂“水星”行動,目的是攻占克里特島,德軍共投入2.2萬人的兵力,以空降兵為主要突擊兵種,在該島主要機場和港口實施登陸,德國憑藉空中優勢,經7晝夜激戰,約5萬多英軍又嚐了一次敦刻爾克撤退的滋味,1.2萬名英軍做了俘虜,德軍的空降兵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價。更為嚴重的是,消滅南斯拉夫的行動,客觀上將入侵蘇聯的日期推遲了4~5週的時間,戰後相當一部分史家認為,德軍在1941年年底向莫斯科發動最後總攻時,若能在冬季到來前再有4~5個星期好天氣的話,莫斯科定將被攻克。因此,希特勒一怒之下做出的入侵南斯拉夫的決定是其致命的大錯。

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曾在1940年9月極力勸說希特勒先徹底解決英國,他向希特勒指出,地中海是大英帝國的中樞,必須趁英國目前慘敗之際,堅決佔領直布羅陀、加里那群島、蘇伊士運河,由蘇伊士運河向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推進,到達土耳其。這樣,日耳曼之劍也就抵住了蘇聯巨人柔軟的下腹部。在北方攻打蘇聯似乎也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土耳其和蘇聯都在掌握之中了。雷德爾準確預言道:英國在美國和戴高樂將軍的支持下,最後會在西北非洲獲得一個立足點,作為對軸心國進行戰爭的一個基地。所以他勸希特勒與法國的貝當政府合作,搶占非洲的戰略要地。 雷德爾這個著眼於整個世界長遠的戰略是切實可行的,希特勒也同意他的“總的想法”,但認為還是等先解決了蘇聯後,才可實施的計劃。不過可先對西班牙進行外交努力。西班牙的獨裁者佛朗哥是個滑頭貨,德國西線大勝時,他向希特勒表示要立即參戰,想不花半點力氣參加分贓,被希特勒婉言拒絕。 1940年10月,當希特勒要求西班牙參戰時,佛朗哥就殖民地瓜分和由誰來佔領直布羅陀海峽與希特勒發生爭執,到1941年2月底,德國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已破產,意大利在北非的軍隊幾乎全部覆沒,佛朗哥便再也不提參戰的事了。佛朗哥的退縮和墨索里尼的自行其是,使地中海計劃暫時泡湯,希特勒雖然感到憤怒和沮喪,但可寬慰的是,他現在能一心一意考慮對蘇作戰的問題了,這原本就是他首先要做的事。

希特勒想在短期內摧毀蘇聯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斷絕美國人插手歐洲戰爭的念頭,因為自從納粹德國奉行擴張的外交政策以來,美國人就一直伺機干預,這使希特勒感到非常惱火。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向以遠東的日本和歐洲的英國為自己未來的假想敵。自從納粹德國重新崛起後,美國很快認識到,德國才是自己未來真正的勁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表面上不使自己捲入戰爭,而實際上,羅斯福總統出於對國家利益的長遠考慮,看到了軸心國勝利後,歐洲、非洲和亞洲都處於它們統治下,美國將被打壓在拉美一隅的可怕前景,羅斯福總統認為,在今天的世界上,沒有比打倒希特勒更重要的事了。為了應付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羅斯福一面表示美國決不捲入戰爭,一面又在著名的“爐邊談話”中聲稱“美國處在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如果歐、亞、非都淪陷於軸心國,美國便生活在砲口上,而砲膛中裝滿了炸藥,美國應該做民主世界的偉大兵工廠”。 1940年12月,焦頭爛額的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信,信中說:“我們已經付出現金達45億美元以上,現在手中所剩美元不過10億,大部分都是投資,其中有很多很難變賣。很明顯,我們不可能再這樣活下去,即使把所有的黃金和國外財產都用光,也還不足以償付我們已訂購物資的一半。而戰爭的繼續延長,將會使我們的需要增加10倍。”1941年1月10日,羅斯福總統開始實施“民主世界偉大兵工廠”計劃,向國會提交了一個“租借法案”。 3月8日,美國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給以通過。 3月31日,羅斯福總統簽署該文件,完成立法手續,並於當天宣布英國和希臘適用此項法案。 4天后,又將中國包括其內。 “租借法案”的性質是只要與美國的安全和防禦有關,美國總統可以不受國會的任何批准,向任何國家和地區出售、轉讓、交換和租借一切有關物資,他還可以為世界上任何國家製造、出售他們所需要的軍用物資,總統還可根據本國安全的需要,把有關情報資料提供給有關國家。這一切都不受法律限制,這使得美國總統羅斯福擁有了史無前例的權力,並使美國與正和軸心國家交戰的國家建立了事實上的同盟關係。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的總企圖是:以裝甲部隊為先導,實施深遠的包圍作戰,在一次快速的打擊下,殲滅部署在西部邊境上的蘇軍主力,阻止其退往國內縱深腹地;最終在伏爾加河-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建立一道針對蘇聯亞洲部分的防線,使蘇聯空軍不能轟炸德國本土。根據這個總企圖,德軍統帥部決定向北方的列寧格勒、中央的莫斯科和南面的烏克蘭首府基輔同時展開進攻。在開戰時,德蘇雙方兵力配製如下: 李布元帥的“北方集團軍群”轄屈希勒的第18軍團、布施的第16軍團、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共22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並得到克勒爾的第1航空大隊400多架飛機的支援,由東普魯士出發,大致沿波羅的海海岸向列寧格勒進攻。芬蘭軍隊約16個師和德軍2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在列寧格勒北面策應進攻,目標是會師列寧格勒。在面對德國方向上,蘇軍部署了庫茲涅佐夫指揮的西北方面軍,轄第8、11集團軍共20個師,其中有2個坦克軍。在面對芬蘭的方向,部署了由波塔波夫指揮的北方方面軍,轄21個師和1個步兵旅。 波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中,包括:施特勞斯的第9軍團,轄霍斯的第3裝甲集群(2個裝甲軍);克魯格的第4軍團,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3個裝甲軍),共33個步兵師、9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並由凱塞林的第2航空隊給予支援。波克集團的任務是沿“奧爾沙陸橋”向莫斯科方向進攻。蘇軍在這個方向上部署的是由蘇軍著名坦克專家巴甫洛夫指揮的西方方面軍,轄第3、4、10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下面各有一個機械化軍,另外還有一支由一個機械化軍和一個騎兵軍組成的預備隊。 倫德斯特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分左右兩路,賴希瑙的第6軍團、施蒂爾普納格爾的第17軍團、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組成左路軍,舒貝特的第11軍團、羅馬尼亞第3、4軍團組成右路軍,分別從波蘭和羅馬尼亞向烏克蘭總方向進攻,共投入兵力為14個羅馬尼亞師、41個德國師(其中有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並得到勒爾的第4航空隊約600架飛機的支援。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之間的匈牙利也將派出幾個旅參戰。蘇軍面對波蘭的是基爾波諾斯的西南方面軍,面對羅馬尼亞的是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軍(不久兩個方面軍合併為西南方向軍,布瓊尼元帥任總司令)。西南方面軍轄第5、6、12、26集團軍,共32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8個機械化軍。南方方面軍轄第9、18集團軍,共1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機械化軍。 從德軍部署來看,以普里皮亞沼澤地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戰區,“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在普里皮亞沼澤地以北地區作戰,“南方集團軍群”在普里皮亞沼澤以南作戰。德軍主力在中路,配有兩個裝甲集群。根據“巴巴羅莎計劃”的要求,中路德軍沿地形開闊,又無河川障礙的“奧爾沙陸橋”推進,到達斯摩棱斯克後停止前進,兩個裝甲集群分別北上支援列寧格勒,和南下助攻烏克蘭,等解決了列寧格勒和基輔,掃除北、南兩個側翼的威脅後,再集中全力向莫斯科發動總攻擊。不過,從計劃本身來看,希特勒的目標更多:軍事上要殲滅蘇軍主力,防止其逃往腹地;經濟上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政治上要直搗布爾什維克的發源地列寧格勒,以及現在的首都莫斯科。至於如何安排這些目標的順序,希特勒和他的統帥部卻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這也是德國統帥部在整個對蘇戰爭過程中的致命傷。 從蘇軍兵力部署來看,蘇軍主力部署在普里皮亞沼澤以南,因為蘇聯方面估計希特勒極想奪得烏克蘭產糧區、頓涅茨煤礦和高加索石油,德軍的主力會部署在這個方向上,所以將國防重點放在烏克蘭方面。從整個蘇軍在邊境地區的具體部署看,既不是防禦性質的,也不是進攻性質的,這種不倫不類的戰略部署,恰好暴露出蘇聯方面在戰爭即將爆發時,對整個形勢的判斷失誤。這包括斯大林一廂情願地想拖延戰爭,認為德國在結束對英國的戰爭之前,不會冒兩面作戰的風險,發動對蘇戰爭。斯大林這一合乎邏輯的推理卻因希特勒的大膽妄為而成為災難性的失誤。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長達2200公里的廣闊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突襲,此刻蘇軍最高統帥部下達的進入一級戰鬥準備的命令,剛剛發出3小時,連集團軍級司令部都沒有收到。德國空軍首先出動,對蘇軍邊境防線和縱深區域裡的各種軍事目標,實施了有效打擊,在開戰數小時內,蘇聯前線空軍即遭癱瘓,德國空軍一舉奪得戰場製空權。地面上,毫無防備的蘇軍頓時陷於一片混亂,有的部隊潰散了,有的部隊作頑強的孤軍奮戰,部隊同部隊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均大部分都失去了聯繫,蘇軍最高統帥部甚至在開戰初的幾天裡,無法得知前線的戰況。個別部隊雖然英勇抵抗,但仍擋不住德軍凌厲的攻勢。 在中路,霍斯第3裝甲集群和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作為進攻矛頭,在進攻當天即在狹窄正面貫穿了蘇軍防線,並以驚人速度向縱深發展。德軍統帥部出現分歧,波克主張裝甲部隊盡可能地向深遠發展,把合圍點放在斯摩棱斯克,古德里安和霍斯也贊同這一主張,但希特勒沒有採納,擔心包圍圈太大,密度不夠。他下令裝甲部隊在明斯克會師。 6月24日,蘇軍西方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作出了導致慘敗的決定,下令將所有集團軍和方面軍的預備隊前調,而明斯克出現真空地帶。 6月26日,向蘇軍後方疾進的古德里安、霍斯裝甲集群在明斯克會合。 6月28日,德軍第9軍團同第4軍團完成近距離會師,蘇軍約22個師分別被裝進比亞維斯托克和諾沃格魯多克兩個“口袋”。 7月3日,比亞維斯托克包圍圈內的蘇軍投降。 7月8日,德軍已俘虜蘇軍29萬人,俘獲和擊毀坦克2500輛、火砲1500門。被圍殲的是蘇軍第3、4、10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之一部以及趕來增援的第13集團軍大部。 在6月30日,蘇軍西方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和他的參謀長克利莫夫斯基被召回莫斯科,經審判被槍決。 7月2日,鐵木辛哥接過蘇軍西方方面軍的指揮權,布瓊尼的預備役方面軍中4個集團軍歸其指揮,在德維納河上游和第聶伯河上游重新構築防線,以作莫斯科的屏障。在明斯克之戰尚在進行時,德國部分裝甲部隊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下一輪鉗形包圍攻勢。 7月11日,古德里安第2裝甲軍群出人意料地渡過第聶伯河,在奧爾沙以南、新貝霍夫以北建立起堅強的橋頭堡,開始向鐵木辛哥的後方斯摩棱斯克快速推進。與此同時,霍斯第3裝甲集群克服了沼澤地障礙,從北面趕了上來。 7月16日,兩個裝甲集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再次達成合圍,蘇軍第16、第20集團軍被裝進“口袋”。不過,古德里安沒有封住南面的一個缺口。到8月5日,斯摩棱斯克包圍圈中的蘇軍停止最後抵抗時,蘇軍約30萬人被俘,損失坦克3000多輛。接著德軍又在羅斯拉夫圍殲蘇軍第28集團軍,隨後又殲滅了新建不久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到8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基本粉碎了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主力,俘虜約60萬人,摧毀並繳獲坦克5000餘輛,向前推進800多公里,離莫斯科只有400公里。 在北方,霍普納第4裝甲集群中的曼斯坦因第56裝甲軍、萊茵哈特第41裝甲軍作為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兩支攻擊矛頭,突破蘇軍防線,穿越立陶宛全境,攻入拉脫維亞。 6月23日,德、蘇兩軍在拉塞尼埃村展開大規模坦克交戰,萊茵哈特第41裝甲軍擊敗蘇軍第3、12摩托化軍共三個坦克師,蘇軍退出裡加。 6月26日,曼斯坦因第56裝甲軍的前鋒部隊偽裝成蘇軍,混入撤退的蘇軍縱隊,一直到達德維納河,奪取了一個渡口,使庫茲涅佐夫堅守德維納河的希望成為泡影。蘇軍開始向列寧格勒方向撤退。由於蘇聯的歐洲部分呈漏斗形,越往東就越寬,德軍攻入蘇聯境內,受這種地形制約,德軍向列寧格勒的進攻軸心像扇子骨一樣散開,兵力明顯不足。加上這一地區大多是連綿的森林和沼澤地,使德軍賴以取勝的裝甲部隊在貝帕斯湖、伊耳緬湖受到極大限制,幾乎無法動彈。 7月1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進行改組,斯大林出任最高統帥,將西部戰場劃分為三個戰區:西北戰區、西部戰區、西南戰區。伏羅希洛夫為西北戰區總司令,日丹諾夫為政委,包括波波夫的北方方面軍和索賓尼科夫的西北方面軍。 7月底,芬蘭部隊從拉多加湖東、西兩個方面向波波夫的北方方面軍施加壓力,蘇軍被迫後退130公里。德軍雖然取得初期的勝利,但由於補給困難、地形惡劣,步兵遠遠落在後面,致使在邊境地區被擊敗的蘇軍第8、11、27集團軍的大部得以逃脫,蘇軍西北方面軍建制上完整無損,只是丟棄了許多重型裝備,暫時失去了大片領土。如果西北方面軍死守邊境地區,其下場也就和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軍一樣悲慘了。德軍在這一地區實際上打了一場擊潰戰,在8月,他們像蝸牛一樣向列寧格勒緩慢爬去。而蘇軍的全部兵力都向列寧格勒收縮,加強了該城的防守力量。同時,蘇方幾乎每天動員近50萬人構築列寧格勒的防禦工事,為後來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總之,由於德軍統帥部忽視了地形和空間的因素,德軍對波羅的海地區的閃擊戰最終失敗了。 在南方,德軍原打算從波蘭和羅馬尼亞同時出動,兩路夾擊烏克蘭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面軍,但開戰時,擔心蘇聯會對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蒂油田實施打擊,因而採取從波蘭單邊一路迂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充當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進攻矛頭,於6月23日,開始同蘇軍第22、9、19機械化軍交戰。由於蘇軍坦克部隊是剛剛倉促拼湊的,沒有經過良好訓練,更談不上什麼戰鬥經驗,除了在番號上能唬唬人,實際上不堪一擊。克萊斯特擊敗蘇軍3個機械化軍後,繼續向縱深挺進,威脅蘇軍第6、26、12集團軍退路,7月1日,羅馬尼亞軍和德軍第11軍團渡過普魯斯特河,向德涅斯特河前進,使蘇軍處境岌岌可危。 6月30日,莫斯科指示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下達全線撤退令,蘇軍拋棄重裝備,迅速退守1938年的舊邊境上。 7月8日,克萊斯特突破舊邊境防線,於第二天佔領日托米爾。但基爾波諾斯並不那麼好對付,7月10日,原先退往北面普里皮亞沼澤邊緣的波塔波夫第5集團軍會同其他部隊,向克萊斯特的側後發起進攻,暫時切斷其供應線。在上次撤退時,第5集團軍曾在沼澤地打了一次漂亮的勝仗。現在,賴希瑙第6軍團不得不將波塔波夫趕回沼澤地。後來,波塔波夫始終保持著對德軍側翼的威脅,使第6軍團無法執行支援裝甲部隊和鞏固戰果的雙重任務,讓希特勒和其統帥部傷透了腦筋。經過一番苦鬥,德軍終於兵臨基輔,似乎該城唾手可得。由於基輔是一個吸引蘇軍留在烏克蘭的誘餌,所以希特勒下令暫緩攻城。戰至8月2日,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向烏曼迂迴成功,蘇軍第6、12集團軍有20個師被包圍在烏曼。 8月8日,烏曼會戰結束,德軍俘獲2個集團軍司令和7個軍部,共10.3萬人、300多輛坦克、800多門火砲。 烏曼會戰的勝利使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打開了局面。蘇軍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軍殘部陷於黑海海岸和羅馬尼亞邊界的大突出部上,有被來自北面德軍徹底切斷的危險,於是南方方面軍留下一個濱海集團軍守衛奧德薩,其餘迅速東撤。這時,西南方面軍雖得到第26、第37、第38三個集團軍的加強,但處境已很不妙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已在北、南兩個方向威脅基輔地區的蘇軍西南方面軍。 此刻,德國最高統帥部和高級將領之間,也陷入先奪取莫斯科還是先奪基輔的爭執中。勃勞希契、哈爾德、波克、古德里安、霍斯等將領主張進攻莫斯科,先打掉這個巨人的腦袋再圖其餘。但希特勒認為這些將領們對戰爭的經濟學一竅不通。這個思路多變、興趣捉摸不定的元首此時已把他的眼光緊緊盯在了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高加索的石油,以及克里米亞半島對方轟炸機基地上了。他決定把“中央集團軍群”中的魏克斯第2軍團、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調往烏克蘭作戰。與此同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對下一步如何行動也出現分歧。 7月30日,蘇軍參謀總長朱可夫通過對德軍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位置和部署狀況的分析,得出德軍下一步將暫緩莫斯科方向的進攻,轉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的結論。他向斯大林建議西南方面軍放棄基輔,撤過第聶伯河一線,被斯大林斥責為“胡說八道”。朱可夫感情衝動地回答,如果他認為參謀總長只會胡說八道,就應該將其撤職。斯大林果然解除其參謀總長的職務,調往預備隊方面任職,由生病的沙波什尼科夫接替朱可夫。 8月14日,蘇軍第50、13兩個集團軍倉促組成布良斯克方面軍,葉廖緬科任司令員,負責打擊南下德軍的東側翼,以保障西南方面軍後方的安全。 8月19日,波波夫的第5集團軍在德軍第6軍團的強大壓力下,退到第聶伯河一線,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基輔和第聶伯河一線。 8月25日,德軍第2軍團和第2裝甲集群開始強渡傑斯納河,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迅速沖垮了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攔截(葉廖緬科曾向斯大林保證擊潰古德里安),向西南方面軍後方深深插去。與此同時,南面克萊斯特的裝甲部隊在克列緬丘克渡過第聶伯河開始北上。這樣,德軍兩支裝甲部隊在西南方面軍空虛的後方,形成了不可阻擋的對進勢態。 西南方向軍司令員布瓊尼和基爾波諾斯冷靜分析了形勢,鑑於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已貫穿後方(尚未和北上的克萊斯特會師),於9月11日向最高統帥部要求放棄基輔,全軍向東退卻,但被斯大林和沙波什尼科夫拒絕。顯然,莫斯科方面還不知大禍即將臨頭。 9月13日,布瓊尼被撤職調往預備隊方面軍,鐵木辛哥接替西南方向的指揮權。 9月14日,對於蘇軍是個不祥的日子,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和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在基輔以東的深遠後方240公里處的洛赫維察會師。蘇聯最強大的重兵集團——龐大的西南方面軍全部被裝進“巨型口袋”。 9月17日,莫斯科最高統帥部終於下令向東退卻,但為時已晚。 9月16日至26日,基輔包圍圈成為一口“沸騰的大鍋”,直到最後一批蘇軍停止抵抗才平息下來。蘇軍第5、21、26、37集團軍的大部和第40、38集團軍的一部被殲,基爾波諾斯和他的政委布爾米斯堅科、參謀長圖皮科夫均戰死。德軍俘獲蘇軍66.5萬人,繳獲坦克824輛、火砲3018門。除了少數部隊突圍外,西南方面軍基本被殲。 基輔會戰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合圍戰,它無疑是德軍戰術上的巨大勝利,但同時也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因為它客觀上延誤了向莫斯科的進軍。 1941年9月30日,德軍根據希特勒第35號指令,即“颱風計劃”,重新開始了向莫斯科方向進攻。由於德軍兵力已感不足,故而分別從“北方集團軍群”調出霍普納第4裝甲集群(欠一個裝甲軍),從“南方集團軍群”調出一個裝甲軍,以加強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德軍的部署是:施特勞斯第9軍團和萊茵哈特第3裝甲集群從北麵包圍莫斯科,克魯格第4軍團和霍普納第4裝甲集群(接管了古德里安的一個裝甲軍)在中間正面進攻,魏克斯第2軍團和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接管了克萊斯特的一個裝甲軍)從南面迂迴包圍莫斯科。此時集結在莫斯科西面維亞茲馬防禦地區的西方方面軍約有100個師,在南面的還有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兩個集團軍。 古德里安在南面首先拉開了向莫斯科總攻的序幕,他與魏克斯配合,快速迂迴,將布良斯克方面軍合圍,在10月25日將其大部殲滅。古德里安在南面發動打擊的第6天,10月4日,萊茵哈特和霍普納裝甲部隊在正面突貫蘇軍防線,10月6日,德軍的裝甲集群升格為裝甲軍團。同一天,蘇軍以復雜的變更部署的辦法實施撤退,終於鑄成大錯。 10月7日,快速推進的德軍裝甲部隊順利會師,將蘇軍科涅夫指揮的西方方面軍第19、20、24、32集團軍和博爾金的預備隊包圍在維亞茲馬以西地區,經一個星期的抵抗,包圍圈裡的蘇軍便繳械投降。蘇軍至少有45個師被殲,被俘不下65萬人,俘獲坦克1242輛、火砲5412門。中路德軍已前出到莫則斯克,距莫斯科104公里。 為挽救危局,斯大林把朱可夫從列寧格勒調回,負責莫斯科的防禦。 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西方方面軍和預備役方面軍時,所能收集到的兵力不過9萬人。然而,10月中旬天氣突然變壞,大雨和初次降雪使道路變得泥濘,裝甲機動車輛陷在泥漿中難以動彈,後勤補給和人員補充開始發生嚴重困難。古德里安在莫斯科南面的迂迴,首先受阻於圖拉,接著在整個環繞莫斯科長達近1000公里的半圓形進攻線上,德軍的攻勢迅速減弱。由於以往取勝的法寶——裝甲機動性消融在一片泥濘中,德軍只能依靠步兵向莫斯科掙扎前進。在11月到12月裡,蘇軍通過新建、重組、增援等手段,使莫斯科防線上的兵力得到迅速加強。在莫斯科後方新成立9個集團軍,其中2個集團軍和3個集團軍之部分到達莫斯科前線,訓練有素、配有良好冬季作戰裝備的西伯利亞部隊也加入了首都保衛戰的序列。 泥濘過後是嚴冬的提前降臨,氣溫急劇下降,毫無冬季作戰準備的德軍頓時陷於癱瘓,汽油被凍結,坦克不能發動,冬裝堆積在遙遠的斯摩棱斯克,無法運到前線,德軍部隊大量減員,一個連往往只有二三十人。儘管如此,德軍還是硬著頭皮向莫斯科緩慢進擊。 11月16日,德軍在零下8度的氣溫下對莫斯科展開總攻。 11月28日,北翼的霍斯第3裝甲軍團和霍普納第4裝甲軍團奮力掙扎,進到莫斯科近郊14公里處,克里姆林宮尖塔遙遙在望,但在弗拉索夫第20集團軍、庫茲涅佐夫第1突擊集團軍、列柳申科第30集團軍、羅柯索夫斯基第16集團軍的堅強阻擊下,再也沒有前進。 12月2日,克魯格第4軍團在中路向莫斯科發動正面衝擊,德軍第258步兵師一個營已突入莫斯科郊區希姆基,被從工廠裡湧出的手持工具的工人們趕了回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地形使德軍的進攻受到很大限制。波克將“最後一個營投入戰鬥”後,無可奈何地打電話給哈爾德,說他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哈爾德卻在溫暖的參謀本部極力給波克打氣。 12月5日,南翼的古德里安第2裝甲軍團在零下62度(一說為零下52度)的氣溫下,向圖拉做了最後一次進攻,被博爾金的第50集團軍和扎哈爾金的第49集團軍擊退。這時,蘇軍從後方開來的第26、10、61集團軍已接近古德里安的側翼,威脅其退路。第二天,朱可夫命令莫斯科防線上的蘇軍,發起全面反攻。 德軍的挫折首先出現在南面的羅斯托夫。基輔會戰結束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抽出部分精銳部隊,支援中路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後,便打算經頓涅茨盆地向遙遠的高加索前進,那裡石油的氣味很吸引希特勒。這時倫德斯特共有40個師,其戰鬥序列中的曼斯坦因第11軍團、羅馬尼亞第3軍團已陷在克里米亞不能脫身;霍斯第17軍團在中間,向北頓涅茨河進軍;南翼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沿黑海北岸,朝米烏斯河挺進;北翼的賴希瑙第6軍團向哈爾科夫推進,並儘可能與中央集團的魏克斯第2軍團保持聯繫,後者則掩護著向莫斯科南面迂迴的古德里安第2裝甲軍團的右翼。 10月中旬,天氣連降暴雨,德軍進攻開始減緩,到了10月底,德軍勉強攻占塔甘羅格、哈爾科夫,鋒芒下指高加索門戶羅斯托夫。蘇軍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和切列維欽科的南方方面軍,按莫斯科的命令步步後撤。倫德斯特判斷,蘇軍後撤是為了增援莫斯科方面的防禦,下令全線追擊。這時嚴寒已來臨,後勤補給嚴重地影響了德軍的前進,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實際上已成為一支馬車隊。 11月20日,在零下20度的嚴寒下,德軍勉強攻占羅斯托夫。 但差不多同時,蘇軍也發起反攻,蘇軍南方方面軍向克萊斯特裝甲軍團後方運動,為避免被包圍,德軍於11月28日,放棄剛到手的羅斯托夫。倫德斯特明智地下令全軍一舉撤到米烏斯河上,與蘇軍迅速脫離接觸,但希特勒於11月30日下令停止撤退,到達米烏斯河的部隊又重新掉頭東返,秩序一片混亂。倫德斯特立即提出辭職,希特勒馬上照準,並讓賴希瑙接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希特勒固執地要在米烏斯河前面10公里建立一道中間陣地,德軍前線將領感到不可思議:為何要計較這10公里地盤而置部隊於危險不顧? 12月1日,賴希瑙上任第一天就電告希特勒:蘇軍已突破中間陣地,請求立即撤到米烏斯河一線。希特勒馬上照準。參謀總長哈爾德悔恨道:“我們到達了昨晚已到達的地方,可是我們損耗了精力和時間,也失去了倫德斯特。”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在羅斯托夫受挫,李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則在提赫文地區碰壁。原先李布向希特勒建議,利用秋季良好的天氣,擴大在拉多加湖南岸的地盤,但希特勒又被經濟問題所吸引,命令李布奪取提赫文的鋁土礦產區。 11月8日,德軍布施第16軍團的一個裝甲軍和一個步兵軍擊敗蘇軍第4集團軍,攻占了提赫文並威脅到與芬蘭人對峙的蘇軍第7獨立集團軍的後方。蘇軍用改組前線指揮機構的獨特辦法來應付這一危機,調集第4、52、54集團軍,由梅列茨科夫負責指揮。從11月11日開始,向德軍發動一連串的反攻,李布使出渾身解數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了,很快被迫撤出提赫文。 11月18日,拉多加湖全部封凍,4天后,蘇軍第一批卡車隊越過冰凍的湖面,到達列寧格勒,這使列寧格勒因飢餓而淪陷的可能變得十分渺茫。 蘇軍在莫斯科方面的反攻最見成效,差點導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毀滅。 12月8日,希特勒被迫同意放棄攻勢,但“中央集團軍群”卻陷入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原地又站不住的困境。波克提請希特勒注意,必須在攻和守之間擇其一。如果繼續進攻必須冒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果守的話,那麼無論現在的陣地上還是後方,都沒有構築任何防禦工事。希特勒汲取了拿破崙在沒有徹底擺脫對方的情況下實施撤退,最後釀成全軍潰散的歷史教訓,於12月16日嚴令德軍堅守前方陣地,不許作任何撤退,即使蘇軍已威脅側翼和後方也不准撤退。這條命令事後來看確實拯救了“中央集團軍群”免於崩潰,但也過於苛刻,因為即使是短距離的、必要的戰術性撤退也不准。在以後幾個月的防禦戰中,許多前線將領因堅持做必要的戰術性退卻,被希特勒免職。其中有勃勞希契元帥、波克元帥、倫德斯特元帥、李布元帥、屈希勒元帥、古德里安上將、霍普納上將。 12月19日,希特勒自任德軍陸軍總司令,他對哈爾德說,指揮作戰這點小事誰都可以乾,真正需要的是政治覺悟和決心。 蘇軍在莫斯科防線上的反攻於12月5日夜間開始,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越過冰封的伏爾加河上游攻擊德軍第9軍團的後方,第二天,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向德軍第3、4、2裝甲軍團發起攻擊,在達成突破後,迅速向縱深發展。德軍不顧希特勒堅守原來陣地的命令,丟棄大批重武器裝備和無法運走的物資,踉蹌後退,蘇軍俘獲甚豐。蘇軍整個反攻態勢是:科涅夫在右路從加里寧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前進;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分南、北兩翼在左路,同緊貼著德軍古德里安裝甲軍團的布良斯克方面軍攜手走一條弧線,經維亞茲馬向斯摩棱斯克進擊,企圖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包圍在從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縱深約320多公里的“口袋”中;庫羅奇金的西北方面軍掩護著科涅夫的北面,大致沿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分界線進攻。從戰後來看,蘇軍最高統帥部的胃口太大了些。 到了1942年1月底,蘇軍左右兩路已深入德軍後方,莫德爾第9軍團和魯奧夫第4裝甲軍團深陷在即將封閉的包圍圈內。這時蘇軍離出發基地已超過200多公里,後勤補給的困難暴露無遺,攻勢銳減,無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地區扎上口袋嘴。蘇軍第1近衛騎兵軍、葉夫列莫夫的第33集團軍以及一些空降部隊曾差點在維亞茲馬以南封閉口袋嘴,由於蘇軍統帥部過早地撤走庫茲涅佐夫第1突擊集團軍和羅柯索夫斯基第16集團軍去增援南北兩翼,使得向西進攻的弗拉索夫第20集團軍攻勢減弱,結果包圍圈裡的德軍抽出兵力與包圍圈外的部隊聯合行動,反把“袋口”附近的蘇軍第33集團軍之一部、第1近衛騎兵軍、第4空降軍之一部和部分游擊隊包圍起來,並於同年3月初將其殲滅。 3月末,蘇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再次發動進攻,試圖包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但這時因春季道路泥濘,補給運輸困難,加之部隊筋疲力盡,蘇軍在莫斯科以西的反攻已變得有氣無力。幾天后,即4月初,蘇軍的攻勢就停了下來。蘇德戰場暫時平靜了下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