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17章 第十六章蘇聯戰場大轉折

1942年春,蘇、德雙方統帥部都在積極策劃下一步的作戰。希特勒仍然把注意力盯在高加索的石油上,因為專家們對德國石油儲備嚴重缺乏的判斷,使他倍感焦慮,他對手下將領說:“如果我不能得到邁克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就應結束這場戰爭。”事實上,德國要是奪得高加索的石油,不僅可解決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將使蘇聯的戰爭機器癱瘓,所以斯大林也對部下說過,為了把戰爭繼續下去,我必須保持高加索油田。最後,希特勒決定1942年夏季的作戰目標為佔領高加索油田,同時在列寧格勒和克里米亞兩個方向上展開攻勢。 1943年3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會議上,斯大林判斷德軍進攻方向仍是莫斯科,決定把戰略預備隊配製在布良斯克方向上。同時在西南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的要求下,在烏克蘭方面實施進攻。 5月12日,蘇軍四個集團軍從沃爾昌斯克和巴爾文克沃突出部向哈爾科夫地區德軍進攻,並很快突破了德軍陣地,向縱深順利發展。鐵木辛哥並沒有察覺德軍已在這一地區集結重兵,準備向高加索進軍。 5月17日,形勢突變,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從斯拉維揚地區出動,保羅斯第6軍團在哈爾科夫以南渡過北頓涅茨河,從南、北兩個方向,向鐵木辛哥部隊的突出部根部切入。 5月19日,蘇軍下令撤退,但時機已經錯過,退路已被德軍封閉。到5月29日會戰結束時,蘇軍除2萬多人突圍外,參加進攻的第5、第6、第7、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被俘達20萬人,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和另兩位集團軍司令員戰死。蘇軍損失火砲2026門、坦克1246輛。由於蘇軍判斷不准,貿然進攻,導致西南方面軍主力被殲,讓德軍輕易地打開南翼大門,重獲戰場主動權。

為消除進軍高加索時南側翼的威脅,1942年5月8日,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的第11軍團發起克里米亞戰役。曼斯坦因於5月15日攻克刻赤要塞,俘虜蘇軍17萬人,控制了亞速海的出口。 7月4日,德軍以其高超的野外攻堅戰術,克服地形險峻,攻下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最後一個要塞——塞瓦斯托波爾,蘇軍約10萬人投降。不久,曼斯坦因的11軍團大部調往列寧格勒地區。 按照希特勒1942年4月5日發布的第41號指令,進軍高加索分四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德軍第2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向頓河上的沃羅涅日突破。第二階段:第6軍團從哈爾科夫以西出擊,與第4裝甲軍團合作,殲滅頓河以西的蘇軍,第4裝甲軍團此時應沿頓河向南旋轉,包圍該地區的蘇軍。第三階段:第4裝甲軍團和第6軍團組成“B集團軍群”,從東南方向直趨頓河下游,第1裝甲軍團和第17軍團組成“A集團軍群”,向東北推進,越過頓涅茨河下游,兩個集團軍群將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包圍主力,打一場類似基輔會戰型的殲滅戰。第四階段:在斯大林格勒至沃羅涅日的頓河沿岸,佈置一道警戒線後,主力南下攻占高加索。

1942年6月28日,挾哈爾科夫勝利之威,霍斯第4裝甲軍團、魏克斯第2軍團,從庫爾斯克地區向沃羅涅日發起進攻,7月6日占領該城大部後,轉向東南,沿頓河大河灣掃蕩潰敗的蘇軍。 6月30日,保羅斯第6軍團從比爾果羅德和弗爾加斯克之間迅速躍出,向東進攻。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從依茲門和庫普洋斯克之間出動,強渡北頓涅茨河,到達本特科夫之後折向南方,鋒芒直指進入高加索的咽喉羅斯托夫。 蘇軍駐守沃羅涅日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戈利科夫指揮不當,沒有及時用強大的第5坦克集團軍衝擊霍斯後方,霍斯已奪得戰場主動權。這時,蘇軍作戰已變得靈活,不再一味死守,而是作有計劃的撤退,在頓河對岸重組防線。 7月10日,德軍按原定計劃將“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個集團軍群:李斯特為“A集團軍群”司令,目標為高加索的格羅茲尼、巴庫油田,波克為“B集團軍群”司令。 7月13日,波克因行動遲緩被希特勒免職,魏克斯接過其指揮權。蘇軍此時也為指揮方便,將布良斯克方面軍一分為二,建立沃羅涅日方面軍,瓦杜丁任司令,羅柯索夫斯基任新成立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原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戈利科夫因指揮失當被撤職。

7月17日,希特勒命令霍斯第4裝甲軍團掉頭南下,協助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強渡頓河,喪失了與保羅斯第6軍團一起兵不血刃拿下斯大林格勒的良機。第6軍團現在孤掌難鳴,而克萊斯特本不用別人幫忙,霍斯的前來反佔用了其行軍道路,造成極大混亂。 7月30日,希特勒思路又變,認為奪取高加索油田取決於斯大林格勒的佔領,遂又令霍斯第4裝甲軍團調頭北上,重新轉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就在霍斯軍團來回瞎折騰之際,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戰線迅速得到加強。 8月9日,霍斯被阻於斯大林格勒東南方向,被迫取守勢。而這時,北面的第6軍團又發動了強大攻勢,8月19日,肅清斯大林格勒外圍,進逼該城市區。 8月23日,德軍從城市北面抵達伏爾加河畔,割斷蘇軍62集團軍同主力的聯繫,9月10日,崔可夫將軍接任蘇軍62集團軍司令員,負責死守該城。

20世紀初葉,斯大林格勒被稱做沙皇城,是一個人口不過5萬的小城,但作為石油、糧食、木材、羊毛、鹽、魚的交易中心已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更早的時候,這座位於卡莫克大草原與頓河交界的古城,也是對抗亞洲游牧部落騎士的歐洲防線的始點。 1918年斯大林曾在此抵抗白匪高爾察克哥薩克騎兵的進攻,並獲得勝利。當時叫察裡津,為表紀念,更名為斯大林格勒,但今天,它的威脅卻來自西面的日耳曼人。它扼伏爾加河之要津,這條古老的運河現在已成為戰時南北運輸的大動脈,高加索的汽油就靠它通過航運,源源供給各個戰場的蘇軍。因此,斯大林格勒被形像地喻為“伏爾加河的鑰匙”。 到1942年9月15日為止,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前線的態勢是:從沃羅涅日到斯大林格勒,沿頓河河岸一字排開的是德軍的第2軍團、匈牙利第2軍團、意大利第8軍團、羅馬尼亞第3軍團、德軍第6軍團,在該城南面又緊挨著羅馬尼亞第4軍團。哈爾德和保羅斯都擔心附庸國軍隊防守的左翼頓河防線上潛伏著危機,但希特勒不以為然,反認為哈爾德意志消沉,於9月24日將他免職,讓資歷低下的蔡茨勒出任參謀總長。蘇軍方面,從沃羅涅日到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一線,展開的是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7月起,蘇軍已在中亞地區秘密組建戰略預備隊。 9月初,斯大林委託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人籌劃在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計劃。當斯大林格勒城正酣戰未休之際,這些已完成訓練和裝備良好的龐大戰略預備軍團,正源源開往頓河、伏爾加河前線,這一切都為德國情報部門所獲知,但希特勒卻根本不予相信。

9月15日到11月19日,德軍為奪取斯大林格勒,夜以繼日地猛攻,蘇軍第62集團軍和第64集團軍為固守伏爾加河左岸幾小塊陣地,拼死以戰。每一條街、每一堵牆、每一幢房屋、每一層樓面,都反反复复地來回衝殺了無數個回合,仍然不見分曉。起初德軍以步兵集團衝鋒,不見效果,繼而以大砲、飛機轟炸,將城市炸成廢墟,這樣反倒對防守的一方有利,憑藉廢墟,蘇軍進行了有效的抵抗。 當崔可夫第62集團軍使德軍在堅城之下進退兩難時,蘇軍龐大的預備隊已秘密進入反攻陣地。 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北面,瓦杜丁西南方面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21集團軍在頓河登陸場謝拉菲莫維和克列茨卡亞,向德軍第6軍團薄弱左翼上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發起進攻,11月20日,南面葉廖緬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1、57、64集團軍,在查查湖和巴爾曼查克湖之間向羅馬尼亞第4軍團發動強大的攻勢。兩路大軍向德軍第6軍團深遠後方卡拉奇疾進,於11月23日下午在卡拉奇會師,保羅斯軍團的22萬人陷入重圍。希特勒立即從列寧格勒調回曼斯坦因,以他的11軍團司令部為班底,組成“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統一指揮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幾個軍團。面對合圍,蔡茨勒竭力主張保羅斯率部立即向西南突圍,希特勒幾乎已被說服,但被冷落多時的戈林,想在關鍵時露一手,他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每天可以給包圍圈運送500噸作戰物資(後來事實證明,平均每天只能空投104.7噸物資,其中只有一天達到300噸)。希特勒素來不願撤退,遂決定堅守斯大林格勒。第6軍團喪失最佳突圍機會。

為援救保羅斯軍團,曼斯坦因成立兩個突擊群,頓河西岸的“霍利特集群”,頓河東岸的“霍斯集群”,從西和西南兩個方向朝斯大林格勒推進。蘇軍在齊爾河地區從北面不斷施加壓力,將“霍利特集群”死死牽制得不能動彈,曼斯坦因決定霍斯單獨負起救援任務。 12月12日,在曼斯坦因嚴令下,霍斯的第4裝甲軍團,開始向斯大林格勒推進。這個代號為“冬季風暴”、被曼斯坦因稱為“死亡競賽”的作戰,從科捷利科沃為起點,向東北方向進攻,企圖在救援部隊和斯大林格勒被圍部隊之間切開一條“走廊”。參加救援的主力是從高加索第1裝甲軍團抽回的第57裝甲軍,所屬第23裝甲師在右,第17裝甲師在左,剛從法國趕到的精銳第6裝甲師作預備隊,向斯大林格勒攻擊前進。開頭幾天進展順利,希特勒最高統帥部沉浸在一片樂觀氣氛中。但在阿克賽河北岸遭蘇軍頑強阻擊,以後近一個星期中,阿克賽河畔鮮為人知的激戰,事實上決定了第三帝國命運。

為策應“冬季風暴”作戰,曼斯坦因要求保羅斯組織兵力向西南進攻,突破蘇軍封圍,策應霍斯共同切開一條“走廊”。這個策應行動代號為“雷鳴”,但保羅斯電告曼斯坦因:他的汽油儲存量僅供坦克行駛20公里,只有霍斯到達距包圍圈32公里時,才能發動“雷鳴”作戰。 12月19日,霍斯的57裝甲軍衝過阿克賽河,第6裝甲師距包圍圈僅48公里,這也是救援部隊能到達的最大極限。曼斯坦因預感這是第6軍團突圍的最後機會了,遂鼓起極大的勇氣,毅然違抗希特勒的命令,向保羅斯發出立即向西南突圍、分批撤出斯大林格勒的命令。曼斯坦因已單獨負起了抗命的責任,但優柔寡斷的保羅斯還是決定服從希特勒。為阻止德軍解圍斯大林格勒,蘇軍統帥部巧妙地向德軍“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後方發動進攻。瓦杜丁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第1、3、6三個集團軍,向負責掩護整個南翼德軍的意大利第8軍團發起強大攻勢,蘇軍佔領德軍大型補給基地坎帖米羅夫卡,鋒芒直接威脅羅斯托夫這一咽喉要道,迫使曼斯坦因從霍斯救援軍中抽回精銳的第6裝甲師,應付後方的緊急危機。這樣,向斯大林格勒解圍的進攻部隊只剩下兩個裝甲師,據德方戰後透露,兩個裝甲師在12月7日一共只剩下35輛坦克。 12月24日,由於第6裝甲師已調走,德軍在阿克賽河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蘇軍馬利諾夫斯基的近衛坦克第2軍團及時趕到,對德軍發起全面反攻。德軍第57裝甲軍在12月26日全部拼光,擔任掩護的殘部向原來的出發點科捷利科沃潰退,保羅斯的第6軍團的命運就此註定。

從11月23日被圍後近兩個月的苦戰中,第6軍團的防區日益縮小,彈藥食物奇缺,傷員日增,而俄羅斯的冬天已降臨。 12月3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把葉廖緬科指揮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併入羅柯索夫斯基指揮的頓河方面軍,圍殲德軍第6軍團的任務由羅柯索夫斯基統一負責。 1943年1月8日,羅柯索夫斯基派出3名紅軍軍使,帶給保羅斯一份招降書,要求保羅斯24小時內給予答复。保羅斯立即將全文電告希特勒,要求在緊急關頭給予便宜行事的權力,但被希特勒駁回。 48小時以後,由羅柯索夫斯基指揮的212万頓河方面軍,在6900門火砲、250輛坦克、近300架作戰飛機的掩護下,向被圍的德軍發起總攻。經6天慘烈之戰鬥,德軍陣地縮小了一半,被壓縮在24公里長、15公里寬的一塊地方。 1月24日,蘇軍再次向保羅斯招降,被後者拒絕。 1月30日,希特勒晉升保羅斯為元帥,其手下117名軍官都晉升一級。第二天,1月31日下午7時45分,保羅斯和他的參謀長希米德將軍在“萬有”百貨公司地下指揮部被俘。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最後抵抗,直到2月2日才最後停止。

德軍第6軍團是德國戰略主力中最精銳的集團,希特勒曾對前任指揮官賴希瑙聲稱,他可以用第6軍團來打開天堂的大門,但他拿到了“伏爾加河的鑰匙”後,卻為他的第三帝國打開了地獄之門。在這場狂賭中,第6軍團22萬人被殲。保羅斯以下24名將官、9.1萬名士兵被俘虜,損失共14個步兵師、3個摩托化師、3個裝甲師、1個羅馬尼亞步兵師、1個羅馬尼亞騎兵師,坦克100輛、火砲1800門、各種車輛10000輛。根據德國陸軍總部的統計,德軍在裝甲車輛和一般車輛方面的損失,相當於6個月的生產量,在火砲方面約相當於3~4個月的生產量,在輕兵器和迫擊砲方面相當於2個月的生產量,還賠進500架運輸機。第6軍團的覆沒,如果還有點什麼價值的話,那就是為高加索方面的40萬德軍的安全撤出爭取了一點時間。

從1942年7月下旬,李斯特指揮“A集團軍群”中第17軍團和第1裝甲軍團渡過頓河,南下進入高加索,呈扇形展開。起初一路順利,8月10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佔領了邁柯普等幾個油田,但進入高加索山地後,裝甲部隊受地形限制,進展緩慢。 9月9日,希特勒將李斯特免職,自任“A集團軍群”司令,直到11月下旬,才將指揮權交給克萊斯特,但德軍佔領格羅茲尼大油田的目標始終未能達到。 12月中旬,蘇軍突破意大利第8軍團防線後,進逼高加索德軍後方“瓶頸”羅斯托夫。參謀總長蔡茨勒警告希特勒,如果不及時撤退,“A集團軍群”會遇到第二個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勉強同意作局部撤退。 1943年1月14日,蘇軍採取了更為大膽的行動,戈利科夫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瓦杜丁的西南方面軍,向西擊潰德軍第2軍團和匈牙利第2軍團,佔領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然後蘇軍西南方面軍折向西南,壓向黑海沿岸彼烈科僕地峽,企圖封鎖克里米亞半島出口,意欲將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和曼斯坦因“頓河集團軍群”一網打盡。 曼斯坦因使出渾身解數,命令原來救援斯大林格勒的“霍利特集群”和“霍斯集群”一邊撤退,一邊同馬肯森的第1裝甲軍團作交替掩護,撤向羅斯托夫。蘇軍葉廖緬科的南方方面軍(原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因補給線過長而攻勢銳減,最終沒能切斷高加索德軍的退路。在度過幾次危機後,第1裝甲軍團通過羅斯托夫抵達米烏斯河,第17軍團退守塔曼半島,德軍於2月初終於完好無損地撤出高加索。這時蘇軍統帥部錯誤判斷,德軍已潰不成軍,要退守第聶伯河西岸,便命令部隊不顧一切地追擊。蘇軍瓦杜丁的先頭部隊雖然已深入到德軍後方的第聶伯河之線,但其補給線因過長而癱瘓,部隊進退失據。德軍因戰線縮短已騰出機動預備隊,2月19日開始,曼斯坦因果斷地依次投入豪塞爾第2黨衛裝甲軍、霍斯第4裝甲軍團、馬肯森第1裝甲軍團,向北進攻,在殲滅了孤軍深入的蘇軍第6集團軍、波波夫坦克集群的先頭部隊後,於3月14日,重新佔領哈爾科夫,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敗退到頓涅茨河以東65公里處,蘇軍羅柯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原頓河方面軍)後方受到威脅。在朱可夫請求下,斯大林急調戰略預備隊中的第1坦克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64集團軍趕來增援,才穩住了局勢。這樣,德軍度過了因第6軍團全軍覆沒所帶來的嚴重危機,將一場危機四伏的大撤退發展成一場出色的反包圍戰,重新奪回了南翼戰場主動權。 1943年4月,德軍整個南翼戰線已收回並拉直,但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德軍戰線上,形成一個巨大突出部,在北、西、南三面與德軍保持接觸。庫爾斯克突出部正面寬160公里,北面深240公里,南面深80公里。羅柯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固守北面,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駐守南面。蘇軍在必要時,可以從這一地區出發,向北、向南迂迴攻擊德軍後方交通線。而德軍若奪取該突出部,可一舉殲滅蘇軍兩個方面軍主力,還可再次縮短戰線,騰出更多的機動兵力。因此庫爾斯克突出部成了雙方敏感區域。 在4月,希特勒就和諸位將領開始討論向庫爾斯克發動進攻的問題。曼斯坦因認為,在4月發動進攻較有把握,但不能拖延,因為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尚來不及休整,防禦工事也不完善。克魯格、莫德爾、蔡茨勒則表示贊成。 4月15日,希特勒發布元首大本營命令,宣布了代號為“堡壘”的進攻庫爾斯克的作戰計劃。為了能讓新型的“豹型”坦克投入使用,希特勒一再延遲進攻。在5月初的兩次討論會上,曼斯坦因、莫德爾認為進攻的最佳時機已過,因為空中偵察的照片表明,蘇軍在庫爾斯克已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但凱特爾和參謀總長蔡茨勒力主進攻。希特勒一時猶豫不決,拖到了6月。再次擔任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極力反對“堡壘”作戰,他提醒希特勒對新式的“豹型”、“虎型”坦克不要期望太高,它們和其他新武器一樣,在戰場初次使用中會碰到意想不到的麻煩,而且剛剛組建好的坦克戰略預備隊勢必全部都用上,一旦失敗,在很長時間裡難以恢復。然而希特勒終於被蔡茨勒和凱特爾說服,下令在7月5日發動這次東線決戰。 就在德軍高層爭論不休的同時,蘇軍統帥部也在討論庫爾斯克地區的作戰方案。 3月下旬,朱可夫同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瓦杜丁、中央方面軍羅司令員柯索夫斯基、參謀總長華西列夫斯基研判了整個東線形勢後,於4月8日起草了一份報告給斯大林,朱可夫預測德軍在夏季會從南北兩翼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他認為,蘇軍為了先敵行動而於最近轉入進攻是不妥當的,最好在防禦中消耗掉德軍坦克後,再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反攻。 4月12日,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瓦杜丁、政委赫魯曉夫也向參謀本部報告當前情況,並要求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側後地區配置戰略預備隊。在高級將領中,瓦杜丁主張先發製人,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則力主後發製人,斯大林讚同他倆的意見。 1943年5月底,英國軍事團來訪,團長馬特耳中將告誡蘇聯同行:當德軍裝甲部隊未消耗之前,就發動進攻必然會失敗;英軍在阿拉曼勝利的原因是,設法讓德軍的坦克部隊在英軍的防線上撞毀,或至少使其刀鋒被磨鈍,然後英軍轉守為攻;當敵方坦克突入後,堅守兩側“腰部”是很重要的,要使用一切可使用的預備隊,來增強缺口兩側的防禦,而不要面對沖破堤防的洪流鬥水作壩。馬特耳的經驗多少影響了蘇軍統帥部決定後發製人的決策。 6月初德蘇間出現了一段外交插曲。早在1943年春,德蘇雙方都感到前途渺茫,勝負難定,想就此罷兵言和,於是在6月間,雙方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在德軍佔領的基羅夫格勒秘密會晤。但希特勒以勝利者自居,要求以第聶伯河為兩國新的邊界,蘇聯則要求仍以戰前布格河為界,雙方要價距離太大,無法成交。接著西方國家已有風聞,斯大林遂下令中止談判,繼續兵戎相見。 雙方都已下定決心,在庫爾斯克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德蘇雙方的最高統帥部都開始了緊張的調兵遣將,各種作戰物資川流不息向庫爾斯克地區集中,更重要的是,雙方都孤注一擲,將全部戰略預備隊,投入到庫爾斯克地區。德蘇雙方都意識到這場會戰對雙方都意義重大:蘇軍敗了,形勢將恢復到1941年冬季困守莫斯科的窘境;德軍戰敗的話,將喪失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再也無力組織起現有規模的戰略預備隊。所以希特勒硬邦邦地丟給諸將一句話:“不能失敗。” 庫爾斯克地區德蘇雙方的兵力部署如下: 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不算在內)共投入133.6萬人的兵力、3444輛坦克、19100門火砲、2900架作戰飛機。羅柯索夫斯基中央方面軍防守北面,瓦杜丁沃羅涅日方面軍防守南面,最高統帥部戰略預備隊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配置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東。在庫爾斯克防禦區內,前後共佈置了五道防線在所有坦克威脅的方向上,防禦都是由防坦克支撐點和防坦克地域組成。除砲兵和坦克外,廣泛地採取布雷、挖掘坦克防壕、防坦克壁崖以及設置工程障礙器材等措施,組織了快速障礙設置隊和防坦克預備隊。蘇軍的計劃是先以堅強的防禦消耗德軍裝甲精銳,然後反攻。 德軍參加作戰的有50個師,共90萬人、2000架飛機、2700輛坦克和強擊火砲,動用了全部的坦克戰略預備隊。莫德爾第9軍團在北面擔任主攻,共有21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1個裝甲護衛師,共900多輛坦克。 14個步兵師有8個參加這次行動,第6航空隊730架飛機給予空中支援。曼斯坦因“南方集團軍群”在南面擔任主攻,共計22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5個裝甲護衛師,11個步兵師中有7個參加進攻,900多輛坦克(其中94輛虎式坦克、200輛豹式坦克)。德軍意圖是從庫爾斯克突出部南、北兩個“根部”切入,達成會師後,消滅包圍圈裡蘇軍兩個方面軍。 從交戰前雙方力量對比看,蘇軍佔明顯優勢。蘇軍對德軍的優勢是:兵力多40%,坦克多20%,火砲迫擊砲多90%,作戰飛機多45%。 7月5日晨,德軍開始進攻。第一天,北面的莫德爾第9軍團在32公里寬的正面突破蘇軍防線,向前推進了9.6公里,這也就是北面德軍在整個會戰期間的全部戰果,以後便再也沒什麼進展了。南面的曼斯坦因進展較為順利,但所付代價較大。 7月7日,曼斯坦因似乎已奪得主動權,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陣地已開始動搖。 7月9日,霍斯第4裝甲軍團已突破南面蘇軍三道防線,並向第四道防線衝擊,第48裝甲軍距蘇軍防禦中樞奧博揚僅25公里。蘇軍緊急調動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的兩個主力集團軍,增援沃羅涅日方面軍。 7月12日,草原方面軍主力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強行軍300多公里,趕到樸羅霍羅夫卡地區,與正在向東突擊、尋求機動的德軍豪塞爾第2黨衛裝甲軍遭遇。蘇軍850輛(門)坦克、自動火砲,同德軍500多輛(門)坦克、自行火砲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這時達到高潮。蘇軍已將坦克戰略預備隊全部投入,而德軍還有幾個師的坦克戰略預備隊尚未投入,曼斯坦因打算讓對手消耗到相當程度後,於決定性時刻放出最後幾個坦克師。 7月13日,正當曼斯坦因認為勝利在望時,希特勒把他和克魯格召到東普魯士,命令立即停止“堡壘”作戰,原因是英美軍隊已於7月10日在西西里登陸,為防止意大利崩潰,必須從蘇德戰場抽調兵力,在那裡成立一個新軍團。曼斯坦因認為現在停止作戰等於放棄勝利,至少要把蘇軍的戰略預備隊消耗掉。希特勒作了讓步,除南面德軍繼續消耗蘇軍外,其他部隊撤出戰鬥,但幾天后便將曼斯坦因手裡的幾個裝甲師調走了。 希特勒的“堡壘”作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結束了,但蘇軍反擊開始了。 7月12日,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向克魯格“中央集團軍群”背後的奧廖爾發動進攻,克魯格急調部分進攻部隊回援,蘇軍中央方面軍毫不遲疑地於7月15日向克魯格實施正面進攻。與此同時,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也向南面的曼斯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反擊,德軍南北兩路節節敗退。 8月5日,蘇軍收復別爾哥羅德和奧廖爾,庫爾斯克會戰最終以8月22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而告終。德國的戰略預備隊在會戰中被消耗殆盡,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完全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從此一敗而不可收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