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8章 第七章1916年:形勢逆轉

1916年剛剛來臨,德軍參謀總長法金漢的一個新的進攻計劃已接近成熟。他認為德軍無法贏得一個長期的戰爭,要瓦解協約國關鍵在於使法國盡快屈服,要做到這點必須讓“法國因流血過多而死亡”。於是他便選定法國人視為聖地,必然死守的凡爾登要塞區域作為打擊目標,但未必一定要拿下這個要塞,目的在於耗盡法國的元氣,把它變為法國人的“流血池”。所以,法金漢給這個作戰計劃起了個殺氣騰騰的代號——處決地。但法金漢給第5集團軍司令、皇太子普林斯的命令是:“在穆斯河地區向凡爾登方向發動一個攻勢。”這個命令比較空泛,甚至語焉不詳。皇太子則順理成章地作為含有攻占凡爾登的意思來理解,並依此作出進攻計劃。法金漢自然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迅速攻下這個要塞,“要使法國把血流盡”的偉大戰略就不能實現了。仗還沒有打,德軍前線將領同最高統帥部在目標認識上已發生錯位。

由於大戰以來,列日、那慕爾等要塞的陷落,使人們發現脫離野戰部隊、單獨來防守永久性要塞是不可能的事。法軍已將凡爾登、貝耳福等地的要塞的火砲拆除連同守備部隊一塊用以加強野戰部隊,以原來的要塞為基地建立野戰工事體系,從而使要塞成為野戰軍團防禦線上的不可分割之部分。凡爾登要塞防區隸屬法軍中央集團軍群,它凸入德軍防線,距德軍主要鐵路系統僅12英里,穆斯河流經此地,將該防區分為東、西兩部,法軍統帥部在凡爾登要塞區設置了4道防線,正面防禦達112公里,法軍3個軍防守。 德軍原定的進攻時間是2月12日,由於天氣惡劣,雨、雪、霧等接連不斷,進攻時間向後推遲了一個多星期。期間德軍的投誠和俘虜人員向法軍透露了德軍即將進攻的消息,使得法軍在德軍發起進攻前,得到6個師和6個砲兵團的援助。 2月21日,德軍以1500多門火砲和迫擊砲向要塞的第一、第二道防線實施猛烈砲擊達9小時,布拉邦特、奧恩、凡爾登這塊狹小的三角地帶落下200萬發砲彈,法軍損失重大,指揮系統癱瘓。 2月25日,德軍死戰攻下要塞最重要的杜奧蒙砲台,奪取了法軍第二道防線,獲得戰術上的重大勝利。法軍統帥部急調貝當的第2軍團增援凡爾登,並下達了死守的命令。德軍雖然奪取了杜奧蒙砲台,但法軍的防禦是由要塞永久性工事和野戰防禦工事相結合所構成,所以砲台被佔,但防區仍能堅守下去。關鍵在於同後方的聯繫。貝當在這方面顯示了卓越的組織能力,他採取有效措施,始終保持著巴勒杜克-凡爾登的暢通無阻,這是當時前線與後方連接的唯一的公路。這條線路被法軍稱為“神聖之路”。這條65公里長的公路被分為6段,3900輛汽車被編為175個汽車排,約9000名官兵執行汽車勤務,通車能力達到每晝夜6000輛。在整個會戰期間,幾十萬部隊和數不清的武器彈藥以及其他作戰物資從這條“神聖之路”源源流向前線。

從3月5日起,德軍把進攻重點移到穆斯河左岸,即凡爾登要塞西部。 5月7日和20日,經三個月的反复衝殺和幾度易手,德軍加爾維茨集團終於分別佔領了304高地和莫爾特-奧姆高地,這是凡爾登要塞防禦線上兩個重要支撐點。 6月初,德軍已經突破法軍3道防線,正向最後一道防線反复衝擊。這時德皇已發布6月15日前佔領凡爾登的命令。 6月7日,專門組成的德軍砲台強擊部隊攻克法軍位於最后防線上的沃砲台。 6月24日,最後一道防線上的弗勒里村莊、蒂奧蒙堡壘群也相繼被德軍洛霍夫集團攻占。不過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此時已達到其高潮的頂點,在以後的兩個多月裡,德軍對蘇維爾砲台的幾次進攻均被擊退。 就在凡爾登會戰進行時,俄軍於6月4日在東線發起大規模攻勢。英、法軍隊也在西線索姆河地域於7月1日發起聲勢浩大的進攻。 8月27日,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在此情況下,德國在凡爾登的作戰已失去戰略意義。德皇威廉二世終於明白了法金漢的戰術意義:不僅要法國人的血流盡,也要放乾德國人的血。由於凡爾登作戰失敗,法金漢8月28日被迫辭職。興登堡接任德軍參謀總長,魯登道夫任參謀本部首席軍需官。法金漢曾斷言,羅馬尼亞在9月中收穫莊稼前不會參戰,現在正好是個難得的機會,把他降級充任羅馬尼亞戰線上的一個集團軍指揮官的職位上。 9月2日,新任參謀總長興登堡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這時法軍已重獲主動權,在8月,法軍相繼收復杜奧蒙、弗勒里、和304高地。 11月2日占領杜奧蒙砲台和沃砲台。法軍就這樣一碼一碼地恢復了丟失的陣地,經數月頑強攻擊,於12月18日達到第三道防線,然後停止了進攻。

歷時十個月之久的凡爾登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會戰,它純粹是一場消耗戰,是交戰雙方的物資競賽。在這個被稱做“絞肉機”或“穆斯河的磨坊”的凡爾登戰場上,共毀滅了120個師,其中法軍69個師,德軍50個師。死傷人數:法軍約54.2萬人,德軍約43.4萬人。這場會戰對於德軍來說,無論從法金漢的目標,還是從皇太子誤解後的目標來看,都是失敗的。前者雖然極大地消耗了對手,但自己也同時被消耗了。後者既沒有佔領凡爾登,又沒能達成突破,原因是以當時的武器火力,在狹窄的地段孤立地實施突破,不會給進攻者帶來成功。防守者能夠及時將預備隊投入突破地段,封住突破口,還能進行有力的反撲,不讓戰術突破發展成戰略突破。另外,一個法軍砲兵無意中擊中了隱藏在斯潘庫爾森林裡的一個德國兵工廠,引爆了裝有45萬顆大口徑火砲的砲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大一次爆炸。在4月初,整個防區里德軍所有15英寸和16.5英寸的大砲,都被法軍砲兵摧毀。法國一位軍事歷史學家認定,這兩件事情對於最終擊敗德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1915年12月6日的協約國軍事聯盟會議上,也就是第二次尚蒂伊會議,與會各國通過了英、法在次年夏季實施索姆河會戰的計劃。計劃規定:法軍3個集團軍、英軍2個集團軍聯合進攻法國北部的德軍。法軍應在佩羅納、聖康坦、拉昂發動進攻,粉碎“努瓦榮突出部”和埃納河地區的德軍;英軍應在巴波姆、康布雷、瓦朗西安發動打擊。目的是擊潰部署在阿臘斯和利斯河地區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由於德軍先期發動凡爾登會戰,打亂了法軍的計劃,迫使霞飛和其參謀總長德卡斯特爾諾將原計劃使用的兵力減去62%,但英軍原定投入的力量不變。 英、法軍隊為此次會戰足足準備了5個多月的時間,在其進攻地帶,從後方到前線共鋪設了約250公里的標準鐵路,500公里的窄軌鐵路;修建了6個機場;構築了150個混凝土場地,用於搭建大口徑火砲專用的掩蔽部;挖掘了2000口小井,建造上水道網;擴大了13所後方醫院,可容納4萬多名傷員;法軍的軍團、軍、師的倉庫里共準備了約600萬發75毫米砲彈和200萬發重砲砲彈。

擔任攻擊主力的是英軍勞林森將軍第4集團軍的5個軍加上英軍第3集團軍的1個軍,和法軍法約爾將軍第6集團軍的5個軍。預備隊是英軍的1個軍,法軍第10集團軍的4個軍。會戰共投入3500門火砲,300架飛機。防守的一方是德軍比洛的第2集團軍,開戰時只有8個師,德軍陣地由三條防線組成,彼此間隔二三公里,每條防線又有三條密集塹壕線和無數相互支援的支撐點,環形防禦工事,四通八達的交通壕。陣地下面已略顯地下城市的模樣,照明用電燈,有洗衣店、修理廠、醫療站、咖啡館。 會戰從6月24日開始,砲兵向德軍陣地持續轟擊了整整7天,僅法軍第6軍團陣地上的砲兵就發射了250萬發砲彈。 7月1日,在航空兵和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步兵開始躍出戰壕,向前進攻。在突破正面上,英、法軍隊的兵力密度是平均每公里1個師。進攻的第一天,英軍士兵組成幾批攻擊波,在每一波里,他們秩序井然,手握槍、肩並肩,以標準的操典式正步前進。德軍在對方炮轟時全部躲進安全的地下掩蔽部,並用地下潛望鏡觀察地面上的情況。砲擊結束後,對方的徐進彈幕射擊往後延伸時,德軍又從地下回到地面陣地,架上機槍向成密集隊形,正步走來的進攻者不停地掃射,其效果像割麥子一樣,一片片地倒下。進攻第一天,僅英軍就死傷超過6萬人。法軍的進攻出乎德軍意料,因而取得較大的戰果,在步兵進攻的第一天就攻下德軍第一道防線。第二天拿下德軍第二道防線。第三天德軍反攻企圖奪回陣地,被法軍擊退後,撤到第三道防線上。到7月5日,法軍已攻入德軍最後一道防線時,德軍參謀本部派來增援的5個新銳師及時趕到,打退了法軍的進攻並利用法軍進攻出現的時間間隙,封閉了突破口。這樣法軍未能將戰術突破發展成戰略突破。到7月中旬,英、法軍只在德軍防線上楔入2~7公里。

8月裡,英、法部隊繼續發展攻勢,雙方援軍接踵而至,聯軍增加到51個師,飛機有500架。德軍增加到31個師,飛機近300架。英、法方面雖佔據優勢,但德軍戰術對頭,採取機槍集群戰術,成群的士兵攜帶機槍,佔據彈坑或掩體,使以散兵隊形進攻的對方遭到巨大的傷亡,德軍隱蔽在防線縱深的預備隊,經常對已經獲得前沿突破的敵軍發動強有力的反擊,使對方前功盡棄。頭兩個月的戰鬥,英軍傷亡近20萬人,法軍8萬人,德軍超過20萬人。 9月至10月間,會戰規模擴大,英軍投入哈夫將軍的第5集團軍,法軍投入米希勒將軍的第10集團軍。德軍在原有第2、第1集團軍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第6集團軍。 9月3日,在砲火轟擊後,英、法聯軍以4個集團軍的兵力發起協同進攻,幾天后再次逼近德軍第三道防線。 9月12日,法軍攻克德軍最後一道防線上的布夏文,但後續部隊沒有及時跟進,無法向縱深發展突破。第二天清晨,德軍機槍群封鎖了突破口,法軍第二次喪失戰機。

9月15日,英軍首次投入新武器——坦克。同後來的坦克相比,這些“搖籃期”的坦克非常笨拙,車體長8.1米,寬4.1米,高2.5米,平均時速3.7公里,最大行程19公里,儲油量約為6小時,車內溫度高達70度。預訂參加進攻的50輛坦克還未開到前進陣地,便壞了32輛,實際投入戰鬥的只有18輛。這些龐大的鋼鐵怪物發著巨響,衝破帶刺的鐵絲網,碾平掩體,壓扁機槍巢,用機槍和火砲猛烈掃射,如入無人之境。德軍士兵在心理上受到了震撼。在坦克支援下,英軍5小時在10公里寬的正面上輕易地向前推進了4~5公里。以往這個戰果的代價是幾千噸砲彈加幾萬條人命。英軍取得了戰術勝利,但沒有實現決定性的突破,因為坦克投入得太少。

10月裡,聯軍方面又發動幾次進攻,也投入少量坦克,但帶來的是巨大的損失和微不足道的戰果。到11月中旬,由於天氣不好和物資耗盡,雙方終於停止了索姆河會戰。這場會戰持續了近4個月,雙方共投入兵力150個師,協約國軍隊沒有達到目的,在花了巨大的代價後,僅奪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法軍損失34.1萬人,英軍45.3萬人,德軍53.8萬人。這次會戰顯示出協約國在軍事和經濟方面的絕對優勢,實際戰果雖然有限,卻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 1916年3月11日,正當西線凡爾登會戰打得難分難解時,卡多爾納指揮意大利第2、第3集團軍發起第五次伊松佐河會戰。意軍此次進攻的目的在於不讓奧軍調往其他戰線,並與西線盟軍遙相呼應,以減輕德軍對凡爾登前線法軍的壓力。奧軍在幾個點上發動反攻,逼退了意軍。會戰持續到3月29日才結束,雙方均遭受重大損失。

奧軍參謀總長康拉德曾要求德軍合作,徹底擊敗意大利,迫其退出戰爭。但被拒絕,因為法金漢一心想在西線把法國的血放乾,同時又認為即使打贏了這一仗,也達不到使意大利退出戰爭的目的。康拉德轉而又提出用德軍替換俄國戰線上的奧軍,以便抽調出奧軍9個師到意大利戰線,同樣被法金漢所拒絕。於是康拉德決心單獨乾一場。他不動聲色地從俄國戰線調回最精銳的5個師,計劃從北面的阿爾卑斯山地出擊特蘭托,得手後迅速進到伊松佐河意軍集團的背後,將其包圍消滅。 進攻部隊為奧軍第3、第11兩個集團軍,由歐根親王指揮。由於山區氣候惡劣,奧軍足足等了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意軍得到了情報,把防禦力量增加了一倍。 5月15日,奧軍向當面之敵布魯扎蒂指揮的意大利第1集團軍發起猛攻,起初,奧軍進展較大,連續突破意軍兩道防線,幾天后又部分地突破了意軍第三道防線,眼看奧軍就要跨出山區,踏上威尼斯平原。意軍參謀總長卡多爾納孤注一擲,將全部預備隊押上,奧軍攻勢開始減弱。 6月4日,應意大利國王向沙皇的求援,俄軍在東線向主要由奧軍防守的地段發起突襲,取得戰略性的突破。奧軍被迫從激戰的前線抽出部隊前往增援。 6月16日,奧軍停止進攻,就地轉入防禦。同一天,意軍發起強大反攻,從6月25日起,奧軍全線後撤,但意軍卻沒能完全恢復丟失的陣地。

在這次特蘭托會戰中,意軍損失至少14.7萬人,其中被俘者約5萬人。奧軍損失約8萬人。奧軍戰果雖豐,但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意軍在特蘭託的慘敗使國內震驚,導致薩蘭德拉內閣於6月12日倒台,保羅·博澤利新政府成立。 7月9日,意軍停止在特蘭托地區的反攻,抽調部隊加強伊松佐河戰線。 8月6日,意軍發起第六次伊松佐河會戰。意軍第3集團軍在10多天裡,奪得了一些地盤,攻占了奧軍重要軍事要點戈里齊亞,改善了防禦勢態。雖然戰果十分有限,但恢復了軍隊的自信心。這次雙方損失是:意軍傷亡7.4萬人,奧軍傷亡6.1萬人。 隨著協約國軍隊在各條戰線的形勢改觀,卡多爾納的進攻慾望也越來越強烈。從1916年9月到該年年底,他又在伊松佐河連續發動了第7、第8、第9次攻勢,由於濃霧瀰漫和陰雨連綿,這3次進攻只獲得局部性的戰術小胜,而且得不償失。 3次交戰意軍共傷亡達7萬人,奧軍約5萬人。 1916年3月,德軍發動凡爾登攻勢不久,法國便通過法駐俄軍事代表團團長波將軍,向俄軍參謀總長阿列克謝也夫請求俄軍盡快在東線發動進攻,減輕西線盟軍的壓力。俄軍遂於3月18日至29日,動用第2、第10、第12集團軍,發動了納羅奇湖戰役。俄軍進行了兩天的猛烈砲擊,但對德軍陣地損害甚小。砲擊過後,俄軍開始密集衝鋒,立即被德軍火砲和機槍編織成的火力網所罩住,經10天左右的衝殺,俄軍損失11萬人,德軍損失2萬人。俄軍在納羅奇湖的進攻以完全失敗而告終。 俄軍統帥部感到要守住一條1200公里寬的防線是非常困難的,德軍一旦從西線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於東線任何一處,都能輕易突破俄軍的防禦。唯一解決的辦法是在5月先敵進攻,迫使德軍隨俄軍的行動而改變計劃,而不是相反。 4月14日,已取代尼古拉大公自任俄軍總司令的沙皇和參謀總長阿列克謝也夫召集各方面軍司令官和參謀長及軍需官舉行最高統帥部會議。會議決定:在夏季對德軍發動大規模的、先發製人的打擊;原定的進攻日期從5月初推遲到5月底;在東線的3支大軍裡,由中路的西方方面軍擔負主攻;右翼的北方方面軍負責佯動以迷惑敵方,如情況發展有利的話,則由佯動轉入全力以赴的進攻;左翼的西南方面軍實施有力的輔助性進攻,以配合主攻方向。 就在5月中旬俄軍為夏季攻勢作準備時,奧軍在特蘭托發動打擊,重創意軍。意大利政府上下惶恐不安,意大利國王親自致電沙皇,請求俄國用西南方面軍的進攻來減輕意軍的壓力。俄軍統帥部遂於5月31日下達了進攻的指令。 6月4日拂曉,俄軍西南方面軍在勃魯西洛夫指揮下,在320公里的正面上發動全面突擊,3天內獲得巨大的戰果,俄軍從80公里寬的突破口潮湧而入,奧軍第4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丟盔棄甲,向後潰逃。康拉德為了一舉蕩平意大利,從這裡抽走了5個精銳師,現在,他須為此而付出可怕的代價。 勃魯西洛夫是俄軍中最優秀的指揮官,當時的戰爭經驗已否定了正面突破的作戰方式,儘管這樣,實際作戰還是採取毫無成效的正面進攻,因為當時的軍人們面對戰場僵局實在無計可施。勃魯西洛夫發現:正面進攻的失敗是因為進攻的一方必須在選定的地段集結大量的兵力和重武器,由於有了飛機空中偵察的手段,這種集結就失去了隱蔽性,對方能夠準確判斷出地點,並採取相應措施來防止突破,所以,進攻一方就應在20~30個地點同時開始做進攻的準備工作,使守方無從判斷主攻方向。勃魯西洛夫運用這一觀念,獲得正面突破的成功,把戰術突破發展為戰略突破。 俄軍西南方面軍向鐵路大樞紐科韋耳逼近,開始危及普里皮亞特河以北的整個德軍防線的側後,興登堡迅速從四面八方湊集援軍,由林辛根將軍統一指揮向俄軍反撲。到了6月末,俄軍衝勢減弱,不久轉入防禦。 7月28日,勃魯西洛夫從南、北、東三面向科韋耳發起進攻。這時,他的部隊從原來的進攻配角成為主角,中路埃維特指揮的西方面軍起先藉故遲遲不動,後來也沒有給予有力的配合。俄軍最高統帥部裡原來沒有人對勃魯西洛夫的進攻抱有信心,也沒有為他準備後備部隊和作戰物資,等到用馬車把大批物資緩慢地向前運送時,德軍的增援正在高效率的鐵路上向東疾駛。俄軍付出了重大代價沒能攻占科韋耳,卻拿下了布科維納。 9月初,俄軍地盤上收穫頗豐,不過攻勢已成強弩之末。雙方戰線穩定在斯托霍德河、基謝林、茲洛切夫、勃列扎納、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杰拉滕、沃羅赫塔、謝列京一線。 奧軍的慘敗使德國人感到惱火,對自己的盟國大有麻繩拴豆腐——提不起之感。德國人一向希望在東線建立統一的指揮,但被奧匈拒絕。這次慘敗後,奧匈便趕緊接受德國的建議。於是,興登堡的職權範圍向南延伸了360多公里。為了照顧奧匈的面子,在塔諾堡到羅馬尼亞邊界之間另成立一個集團軍,由奧匈皇儲卡爾大公爵任總司令,但必須接受原德軍馬肯森第11集團軍參謀長希克特將軍(30年代到中國任蔣介石首席顧問)做他的參謀長,以便德方的控制。 俄軍西南方面軍的夏季攻勢是奧匈帝國在大戰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擊,若不是德軍投入40萬援軍,奧匈帝國很可能就此崩潰。這一戰使意大利軍隊避免了毀滅的命運,有力地支援了正在西線苦戰的英、法聯軍,並促使羅馬尼亞放棄中立,加入到協約國一邊作戰。此戰奧軍遭到真正意義上的毀滅性打擊,損失部隊達75萬之巨,其中被俄軍俘虜40萬人。俄軍損失也達50萬人。這次攻勢作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人軍事上最傑出的一次表演。勃魯西洛夫成為這次大戰中唯一以個人名字來命名一個會戰的人。 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對德、奧宣戰。消息傳來,威廉二世的第一個反應是戰爭已經輸了。羅馬尼亞原來與三國同盟締有互助條約,其國王也是霍亨索倫王室成員,但羅馬尼亞對其鄰國保加利亞和奧匈素有領土要求。大戰爆發後,雙方勝負一時難以判斷,故而頭兩年且作壁上觀,現在協約國的威逼利誘下終於參戰。羅馬尼亞軍隊約50萬人,編為4個集團軍,武器裝備、軍官素質都很差,雖然士兵很勇敢。 羅馬尼亞統帥部的計劃是越過喀爾巴阡山和南喀爾巴阡山嚮西、向北進攻,到達匈牙利平原並奪取夢寐以求的外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羅軍把3個集團軍投入進攻,但由於隘道險阻、補給困難和指揮上的無能,羅軍的攻勢只前進了80公里就被奧軍阻止了。 羅馬尼亞雖是弱國卻資源豐富,德國的石油和糧食依賴它的提供。所以,德國決定迅速將其征服。 9月1日,由德、保、土三國軍隊混合組成的馬肯森集團在保加利亞境內的多瑙河之線展開進攻,進入多布羅加省。馬肯森集團兵分兩路向北推進,一路沿多瑙河,一路在黑海附近切斷羅馬尼亞唯一通往黑海的鐵路線。但俄軍第9集團軍的到達暫時擋住了德軍鋒芒。 9月30日,德軍3個師和奧軍2個師組成的法金漢第9軍團在外特蘭西瓦尼亞集結完畢,並開始同羅軍接仗。另一個由1個德軍師、4個奧軍師組成的奧軍第1集團軍擔任助攻,在一個月的時間,法金漢利用羅軍的弱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戰法,很快擊敗3倍於己的羅軍,證明了他雖然不是一個稱職的參謀總長,卻是一個傑出的戰地指揮官。 12月1日,亞費里斯鳩指揮羅軍向渡過多瑙河的馬肯森部反攻,在獲得少許成功後最終一敗塗地。在馬肯森和法金漢兩集團的鉗形攻勢下,羅軍放棄首都布加勒斯特,殘餘部隊退守塞利特河下游。經過4個多月的戰鬥,羅馬尼亞丟掉了幾乎全部的領土。 羅馬尼亞的參戰對兩大交戰集團來說都有得有失,協約國家又得到了一個盟友,開闢了一條新戰線,迫使德、奧分散了兵力。德、奧雖然打敗了羅馬尼亞,從而可以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並把戰線的北翼依託在黑海海岸之上,獲得比較安全的保障,但戰線卻由此延長了400公里,正如魯登道夫所言:雖然我們在羅馬尼亞獲得勝利,但在總體上我們被削弱了。 塞爾維亞戰敗後,在薩洛尼卡登陸的協約國軍隊的去留便成了問題。經協約國首腦討論,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作為今後在巴爾幹作戰的基地。到了1916年7月底,薩洛尼卡的協約國軍隊已達25萬人,其中英軍5個師,法軍4個師,補充整編後的塞爾維亞軍6個師,意大利軍4個師。法國將軍薩拉伊負責統一指揮。 8月間,為配合羅馬尼亞方面的作戰,保加利亞第2集團軍首先採取攻勢,想佔領希臘的卡伐拉海岸地區。 9月10日,協約國軍隊發動了一個攻勢,11月19日,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突破保軍第1集團軍防線,攻克莫納斯提爾隘口,這是馬其頓山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若非德軍及時來援,這個集團軍可能全軍覆沒。 希臘仍保持中立,但英、法卻不滿足於希臘的中立,於1916年7月6日,宣布對希臘進行經濟封鎖,要求徹底解除希臘軍方握有實權的親德分子職務。 9月中旬,英、法扶持維尼齊洛斯組成“臨時政府”,而此時在雅典又組成一個聽命於協約國的新內閣。 10月和12月,協約國家兩次敦促希臘政府交出自己的艦隊,不然炮轟雅典。在一連串的逼迫下,希臘政府步步就範,終於被英、法押上戰車,正式對德宣戰。 土耳其的“拿破崙”——恩維爾對土軍1916年的作戰沒有明確的計劃,他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並不決定於土耳其戰場,而是在歐洲。他向法金漢建議將多餘的土軍調往伊松佐河戰線或加里西亞戰線,但恩維爾的想法很快為俄軍高加索軍團先發製人的行動所打亂。 俄軍考慮到達達尼爾會戰的結束,使土耳其很快會把騰出的兵力調往高加索方面,這將加劇情況的嚴重。所以俄軍決定與其被動等著挨重拳,不如乘對方還未形成重拳之前先動手。 1916年1月10日,俄高加索集團軍發起埃爾祖魯姆戰役,經一個月的激戰,重創土軍第3集團軍,攻入軍事基地埃爾祖魯姆要塞,土軍向西後退70~100公里。 4月1日,俄軍得到增援後乘勝發動第二次打擊,於4月5日攻占軍事重鎮特布拉松。土軍連吃兩個敗仗卻並不氣餒,頻頻調集部隊,於5月30日出其不意在梅馬哈頓地區發動強大反擊,俄軍敗退,直到7月初俄軍才把形勢穩定了下來。 8月5日,土軍第2集團軍在奧各諾特方面再次進攻,將當面俄軍擊敗,戰鬥延續到9月上旬,因嚴寒突然降臨,雙方遂停止作戰行動,各自準備過冬。從嚴冬到第二年開春,雙方都轉入防禦。 當英軍湯森德縱隊被圍困在庫特時,英軍先後派出援軍前往解圍,到4月已損失2.2萬人,所有援軍均被土軍擊退。在此之際,俄軍統帥部向英國人提出救援辦法,但卻在計劃中乘機打自己的小算盤,英國則怕戰後讓俄國人佔了便宜,予以拒絕,同時要求俄軍進攻土軍後方,以解除被圍英軍的困境。於是俄軍巴拉托夫騎兵軍以蝸牛般速度馳援。 1916年4月29日,英軍湯森德縱隊1.2萬人被迫向土軍投降。這時俄軍的救援部隊才剛剛攻下哈納金。 7月2日,土軍第6集團軍乘勝攻擊俄軍巴拉托夫的騎兵軍,將其擊敗,收復哈馬丹。 達達尼爾海峽會戰結束後,法金漢說服恩維爾,組織遠征軍進攻蘇伊士運河,以便把更多的英軍牽制在那裡。德軍中校克雷斯指揮土軍2個師和1支德、奧技術砲兵隊向蘇伊士運河進發。此時,駐埃及的英軍總司令莫爾雷正在蘇伊士運河地區部署防禦,但很快他便發現單純防守不如主動出擊,於是率部向西奈半島前進。 8月初,土耳其遠征軍開始攻擊羅馬尼和卡提亞的英軍陣地,但被莫爾雷巧妙地擊退。到1916年年底,英軍已越過西奈半島的沙漠地帶,佔領了土耳其遠征軍自動退出的阿里什,接著又攻占馬格哈巴,完成了保衛蘇伊士運河交通順暢的戰略目標。土軍這次遠征戰果不佳,但同樣達到了把很大一部分英軍牢牢牽制在蘇伊士運河的目的,使之不能調往法國前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